四套秋茶器,來自九零年代以前
喫茶這件事情。
在每個人的書房裏,好像都該是件「要緊」的瑣事。
本舖看待「茶」,也是如此,除了自己做的茶,也和鶯歌窯廠合作推出普及價格的本島「公模」複刻的茶道具。更時不時,由柳宗悅老師的教誨中,找來優秀的老窯茶器。
這樣的秋高氣爽,如果能不費勁的擺上整組道具,直接把愛茶入壺,相信是很多人的默默需要。至少,我就是這種人,希望找來一套還不錯的基本款,不要費神去配套,因為,時間太少。
於是,秋之週末,我們上架來自柳老師說的可靠老民窯區的茶器組,四套。
每組年紀至少十歲以上,均未使用品。
首先,是讓年輕一代都喜愛的岐阜均窯「六兵衛」的白粉引壺組,一壺五杯,正是日本人的基本組合。
看到這樣的膚色,就明白了為什麼陶瓷事典對「粉引」的解釋是:「塗上如麵粉似的質感」。
再來是做南部鐵壺,赫赫有名聲的「龍泉堂」,因為他們與鐵壺老舖「龜文堂」的團隊關係,因此擁有此號茶器,就是品質保證。
我們的是,1980年代,「龍泉堂」以繪志野焼的工法製作的套組。
一壺一片口茶海與五杯。
均呈現志野焼如冰淇淋似的可口,細看,會有雪花黏在壺身與杯緣的錯覺。
很可惜的,他們之後就不再製陶,完全專注鐵器的製作了。
為了品質保證,他們都落款明證了。
萩焼又來報到。
這套壺與杯,是輩份極高的「天」字輩老窯作品,也是絕版品,原因是因為上世紀日本不景氣的泡沫,讓窯倒產。
這套荒土為胚體的器組,杯模是早期宜興師傅來開模的樣式,看,好熟悉的長相,有沒有?
另一組萩焼,就很不同於傳統款。
由13世坂田泥華創的正規柴窯做的「角削」式組合,是許多現代茶器作者喜愛的方式,顧名思義,像刀削一般的呈現器皿的身形。
時代感十足的七件組的作品,杯底依例切了角,一如原本萩焼的傳統印記。
就是這樣四套,秋天的現寶。
在每個人的書房裏,好像都該是件「要緊」的瑣事。
本舖看待「茶」,也是如此,除了自己做的茶,也和鶯歌窯廠合作推出普及價格的本島「公模」複刻的茶道具。更時不時,由柳宗悅老師的教誨中,找來優秀的老窯茶器。
這樣的秋高氣爽,如果能不費勁的擺上整組道具,直接把愛茶入壺,相信是很多人的默默需要。至少,我就是這種人,希望找來一套還不錯的基本款,不要費神去配套,因為,時間太少。
於是,秋之週末,我們上架來自柳老師說的可靠老民窯區的茶器組,四套。
每組年紀至少十歲以上,均未使用品。
首先,是讓年輕一代都喜愛的岐阜均窯「六兵衛」的白粉引壺組,一壺五杯,正是日本人的基本組合。
看到這樣的膚色,就明白了為什麼陶瓷事典對「粉引」的解釋是:「塗上如麵粉似的質感」。
再來是做南部鐵壺,赫赫有名聲的「龍泉堂」,因為他們與鐵壺老舖「龜文堂」的團隊關係,因此擁有此號茶器,就是品質保證。
我們的是,1980年代,「龍泉堂」以繪志野焼的工法製作的套組。
一壺一片口茶海與五杯。
均呈現志野焼如冰淇淋似的可口,細看,會有雪花黏在壺身與杯緣的錯覺。
很可惜的,他們之後就不再製陶,完全專注鐵器的製作了。
為了品質保證,他們都落款明證了。
萩焼又來報到。
這套壺與杯,是輩份極高的「天」字輩老窯作品,也是絕版品,原因是因為上世紀日本不景氣的泡沫,讓窯倒產。
這套荒土為胚體的器組,杯模是早期宜興師傅來開模的樣式,看,好熟悉的長相,有沒有?
另一組萩焼,就很不同於傳統款。
由13世坂田泥華創的正規柴窯做的「角削」式組合,是許多現代茶器作者喜愛的方式,顧名思義,像刀削一般的呈現器皿的身形。
時代感十足的七件組的作品,杯底依例切了角,一如原本萩焼的傳統印記。
就是這樣四套,秋天的現寶。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