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这出戏,我们都要学着去自愈
![]() |
我常常听lady gaga的《born this way》听哭。说来有多奇怪,为什么会听一首节奏很快的电音听哭啊?你泪点会不会太低啊?
这首歌第一句歌词就是:my mom told me when I was young: ”we are all born superstars”(我妈小时候就告诉我,我们生来是就奔着成为超级明星去的)。就是这句词,常常把我弄得需要45度仰望天空来抑制住眼泪。
因为我从小我妈告诉我的就是,别去弄你想的那些,要是能成功,早就多少人成功了。反正也不会成功,那你还要做了干什么?但一般正常的逻辑不应该是:成功不成功,要先努力去做去尝试以后才知道,不是吗?
就是这种第一反应永远都是被否定的感觉,让我天然的不自信和自带尴尬感,而我本身其实是特别张扬的性格,所以这种外在看似开朗活泼,实际内心不自信的组合,就是自负,贯穿我整个中小学时期。
我和我妈关系从来都不是很融洽,小学时期就常常有长达一周的冷战出现,到现在也常常是一言不合就被挂电话。
到了大学我还常常被我妈的否定给搞哭。有一次我参加一个选拔活动,中间有一个环节是扫二维码来换取票数。我把这个活动推送到家里的聊天群里,别的亲戚都在帮我扫码注册,我妈一上来第一句就是:反正你们最后都不行,那现在还弄了干什么?
我当场就被气得眼泪掉下来了,如果我们不弄,你怎么会知道我们最后行不行呢?有哪一件事情又是你还没有去做你就能知道它成不成功的呢?
她总是习惯性地否定我,过了一段时间自己觉得好像不对头,又会反过来让我自信点,然后误以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其实是鼓励我自信的。
但其实,第一反应是被否定这种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后面再做多少弥补都是没用的,因为一开始就已经被认定是:我不行,没人会认可我。
![]() |
可能大部分小朋友小时候都是会大人让着孩子,毕竟孩子小,他什么都不懂。但我们家是从小我就被教育要让着我妈,因为她那个脾气没人能改,能避免冲突就尽量避免冲突,否则鸡犬不宁。
在我16岁离开家出去念书之前,我的生活里都充满了被讽刺、被否认、被责骂、被用来出气,充满戾气,情商极低。我妈说话时候的口不择言程度,让人绝望,是那种把你的人格踩在脚底的绝望。
后来我离开家去了省里念书,我开始独立思考,我的人格才慢慢开始健全起来。
我还记得当时和我的舍友聊起天来,说起各自的童年成长经历,她抱着我大哭了一场,哭得特别惨。我本来是边洗衣服边讲,讲到后面痛哭不止,她本来是边做作业边听,听到后面也走过来抱着我哭。
她和我,完全是两个极端。她从小就被鼓励要自信,学钢琴、学二胡、学跳舞,做一切我以前想做的事情。论家庭经济条件,我们两家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各自的成长经历却是如此的不同。
开始我不理解她为什么明明每周都可以见父母却还是老是说想家,她也不理解我为什么一个月不回家也从不见我哼哼一句。大哭之后我们开始理解彼此,也开始知道,原来每个人的成长,可以如此的不同,对这个世界,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都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成长一次的过程,但是我妈好像从来没成长过,在我眼里,她一直是一个无法正常调节自己情绪的小孩,直到我高三的时候。
高中三年我离开家,好像我妈也跟着长大了一些。高三的时候她开始给我很多理解和鼓励,说自己也是读书过来的,想起自己以前读书时候的感觉,也理解我,要我多相信自己一些,也不要太有压力。
我和我妈的关系在那一年有了很多的进展,但始终保持在疏离的亲密感之间,就像她和我外婆一样,疏离的亲密。我们两个都从各自的成长经历中受了太多伤,我们理解,却不愿意原谅和遗忘。
我知道她的成长经历比我残酷得多。我外婆,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这把年纪还气焰很高,一家二十几口人聚在一起吃饭都还经常发生大家一言不合我外婆就高声发飙的情况,像我妈这种性格,在我外婆年轻的时候,是必须要吃苦的。
![]() |
外公外婆生育了五个女儿,当父母面前有多于一个的选择时,是必然会有资源的倾斜的,不管是情绪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况且那个年代物质还如此的匮乏。我妈那个时候挨打挨骂我相信,被下狠手打我也相信,那个时候活得很绝望我都相信。
也或许正是因为从来没有被温柔对待过,我妈的性格才会一直都是锋利、刚烈,说话永远最狠,永远缺乏安全感。因为缺乏安全感,我妈把物质看得很重,物质也成为了我妈最伤人的一把利剑。无数次,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妈都希望我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甚至面对健康问题的时候她都希望我把物质放在第一位,我很难受,我理解,但我不肯原谅。
实际上我妈很爱我,成长中的大多数陪伴都是我妈。我生皮肤病,我爸只知道让我跟着他去玩,我妈会带我去看病;我妈打了我也会内疚,会提前接我从幼儿园下课还给我买好吃的。我刚开始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去到班上我同学跟我讲说看见我妈一直默默地骑着电单车跟在我后面,我才知道她担心我,连续跟了我一个星期,而我都不知道。
她说她一直不怎么跟我外婆说话,直到生了我,情况才慢慢好转,但依然只停留在疏离,我们是母女,我怎么会不知道她呢,我们都理解,但是不原谅。
最遗憾的是,我妈没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独立人格的人。她不爱看书,也不爱思考,年纪很小就去工作了,然后成为社会里一个一尘不变的小角落。工作、结婚、生子,都不是她想的,而是时间到了,那我就这样去做吧。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难拥有充盈的内心,没有充盈的内心,外在的一切就变得很重要,以及很难真正的开心。
我曾经问过她,你到底想过没有,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生出来要干什么呢?她说:为什么要想,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所有人都这样做,那这样做就是对的。
可是他们没有想过的是,每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被迫的,没有人给他们权利去选择来或者不来。所以对孩子负责不仅仅只是本能,还应该是责任,理性的责任。所以我才觉得为人父母,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项工作,但是却没有一项考核制度,才导致了很多根本没明白为人父母是怎么回事的人就当上了父母。
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遗憾,而如果这些遗憾是因为你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就跟着大流成为父母而造成的,这是最大最大的遗憾。
以前每次跟我妈闹矛盾的时候,都有很多人以“过来人“的姿态来告诉我说,等你大一点你就明白了,等你自己也当了父母就明白了。
我大一点了,我没当父母我也明白了,那些小时候受过的伤并不会因为时间长而被遗忘,反而会变成一个痂,并且这个痂还会时常提醒你:这个伤,其实你本不用受的,不是因为自己走路不认真跌倒,而是别人强加。
但我还是感谢我的父母,正是因为我们之间一直保持这种疏离的亲密,让我们有了默契。他们很早就明白女儿迟早离开他们的,而我,也很早就独立,很早地成为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和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当然也很爱他们,做很多事情也真的只是希望能成为他们的骄傲。我享受这种疏离的亲密,我也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彼此爱着对方,虽然我们携手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遗憾和伤痛,虽然这些遗憾和伤痛都无法弥补,虽然我们都不肯改变和原谅。
很高兴,读过一些书,看过一些风景之后,我找到了自愈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心丰盈,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我也可以活成一个新的我。
我相信很多人都面对过这样的问题,甚至被亲情制造的愧疚感控制住。愧疚感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以制造愧疚感来控制他人更加不是,但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擅长制造愧疚和感动。
勇敢、客观地去看待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的行为,甚至和父母探讨这些行为,不是不孝,不是无情,恰恰是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第一步。
在亲情这出戏里,每个人都有各自说不完的问题,或许你会懂,或许一直无解,但是没有人能治愈你,因为亲情的奇妙缘分就在于“注定”,恋爱可以换人,婚姻可以结束,但亲情从有的那天,就被安排好了。你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学着自愈,去看看这个奇妙的世界,去书中找寻可能的答案,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去学着让自己的内心充盈起来。
![]() |
不原谅、不遗忘、不妥协,没关系,因为都已经是过去,结的痂就在那,偶尔还是会疼,没关系,但是你都只能往前走了,过去的我们永远回不去,你只能选择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成为一个成长中遗憾很少的小朋友的父母,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 |
我找到了自愈的方式,我在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路上,真的很希望我妈也能,当然,你也是。
林蜀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创业或许不会让你变成一个更成功的人,但一定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6人喜欢)
- 2024年,在我生命里很有影响力的两个人,离开了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