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中国通史》语录
1.道德不道德的观念,根于习惯,习惯源于生活。
2.人之性,本是多婚的,男女皆然,所以爱情很难持之永久。
3,与其审慎于结婚之时,不如宽大于离婚之际,因为爱情本有变动,结婚时无论如何审慎,也控制不住后来的变化的。
4.不论在人类凭恃武力相斗争,或凭恃财力相争斗的时代,女子均渐沦于被保护的地位,失其独立而附属于男子。
5,所以说:社群制度是女子之友,家庭制度是女子之敌?然则“女子回到家庭中去”的口号,当然只有开倒车的人,才会去高呼了。人家都说现在的女学生坏了,不如从前旧式的女子,因其对于家政生疏了,且不耐烦。殊不知这正是现代女子进步之征兆。因为对于家政生疏,对于参与社会的工作,却熟练了。
——『第一章 婚姻』
1,社会组织的变化,经济实为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2,人类联结的广大,是随着分工的精密而进展的。
3.分工使个性显著。有特殊才能的人,容易发挥其所长,获得致富的机会。
4.可见族制的变迁,实以生活为其背景;而生活的变迁,则以经济为其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章 族制》
1,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极高的理想,那便是孔子所谓大同,老子所谓郅治,许行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这是超出政治范围之外的,因为国家总必有阶级,然后能成立,而孔、老、许行所想望的境界,则是没有阶级的。
2.氏族(靠血缘关系团结)部落(聚居一地方的,不限血缘,统治者的资格,非复族长而为酋长,其统治亦兼论地域,开国家领土的先河了)
——《第三章 政体》
1.在古代,不论什么职业,多是守之以世。所以《管子》又说: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2.私产制度既兴,获利的机会无限,人之趋利,如水就下。
3,封建时代,统治者阶级的精神,最紧要的有两种:一是武勇,一是不好利。惟不好利,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惟能武勇,故威武不能屈。这是其所以能高居民上,维持其统治者阶级的地位的原因。
4.人总是随着环境变迁的。假使人不能随着环境变迁,则亦不能制驭环境,而为万物之灵了。
5.在封建主义全盛时,统治阶级因其靠武力得来的地位的优胜,不但衣食无忧,且其生活,总较被治的人为优裕,自然可以不言利。讲到武勇,则因前此及其当时,他们的生命,是靠体力维持的,自然养成其不怕死不怕苦痛的精神。到武力掠夺,悬为厉禁,被治者的生活,反较治者为优裕;人类维持生活最好的方法,不是靠体力取之于自然界,或掠之于团体之外,而反是靠智力以剥削团体以内的人。
6.凡阶级的所以形成,其根源只有两种:一种是武力的,一种是经济的。
7,为人类和亲的障碍的,乃是民族而非种族。种族的同异在体质上,民族的同异在文化上。体质上的同异,有形状可见,文化上的同异,无迹象可求。
8,社会地位的区别,显而易见的是生活的不同。有形的如宫室衣服等等,无形的如语言举动等等。其间的界限,为社会所公认。彼此交际之间,上层阶级,会自视为优越,而对方亦承认其优越;下层阶级,会被认为低微,而其人亦自视为低微。此等阶级的区别,全由习惯相沿。而人之养成其某阶级的气质,则由于教育(广义的);维持其某阶级的地位,则由于职业。
——《第四章 阶级》
1,商业的性质,是最自利的。
2,精神现象,总是随着生活环境而变迁的。人,是独力很难自立的,所以能够生存,无非是靠着互助。
——《第五章 财产》
1.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对付未来的方法,总是根据既往的情形,斟酌而出之的。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全合。制度才定出来,即已不适用。制度是拗不过事实的。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1,政权根本之地,不可有拥兵自重的人。
2,文明程度落后的民族,与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遇,是无法免于被同化的。
3,武力是不能持久的。持久了。非腐败不可。这其原因,由于战争是社会的变态而非其常态。变态是有其原因的,原因消失了,变态即随之而消失。所以从历史上看来,从没有一支真正强盛到几十年的军队。
——《第九章 兵制》
1,人和人的相处,所以能(一)平安无事,(二)而且还可以有进步,所靠的全是善意。苟使人对人,人对社会,所怀狭的全是善意,一定能彼此相安,还可以互相辅助,日进无疆,所做的事情,有无错误,倒是无关紧要的。若其彼此之间,都怀挟敌意,仅以摄于对方的实力、社会的制裁,有所惮而不敢为;而且进而作利人之事,以图互相交换,则无论其所行的事,如何有利于人,有利于社会,根本上总只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决无以善其后的。人。本来是不分人我,不分群己的。然到后来,社会的组织复杂了,矛盾渐渐深刻,人我群己的利害,渐渐发生冲突,人就有破坏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以自利的。欲救此弊,非把社会阶级彻底铲除不可。
2,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
3,古人著书,常将重要的事项,独立为篇,其余则并为一篇。总称为杂。
——《第十章 刑法》
1,天下事口说不如实做。瘏口哓音,说了半天的话,人家还是不信。实在的行动当前,利害较然可见,就无待烦言了。普通的议论,都说农民是最顽固、守旧的。其实这是农民的生活,使其如此。
2,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3,人人直接交易,未免不便,乃渐次产生居间的人。一方面买进,一方面卖出,遂成为现在的所谓商业。非交易不能生活,非籍居间的人不能交易,而商业遂隐操社会经济的机键。
4,轻商是贱视其人,抑商则敌视其业。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1,中国人对于饮食,是奢侈的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说:国民的风气,侈居为上,侈衣次之,侈食为下。
2,中国从前,平民是衣白色的。欧洲则衣黑色。革命时,欧人疾等级之不平,乃强迫全国上下,都着黑色。中国则不然。等级渐即平夷,采章遂遍及于氓庶。质而言之:西洋是强贵族服平民之服,中国则许平民服贵族之服。
——《第十三章 衣食》
1.大概知识程度愈低,则愈相信虚无之事。愈高,则愈必耳闻目见,而后肯信。
2,“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是流动的,虽然能阻碍人,使其不得过去,你只要能利用他,他却可以帮你活动,节省你的劳力。山却不然,会多费你的抵抗力的。所以到后世,水路的交通,远较陆路交通为发达。长江流域的文明,本落黄河流域之后,后来却反超过其上,即由于此。
3, 其实物质文明的本身,是不会构祸的,就看我们用之是否得当。
——《第十四章 住行》
1,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人的应付环境,不是靠生来的本能,而是靠相传的文化。所以必须将前人之所知所能,传给后人。
3,社会上新旧两事物冲突,新的大概都是合理的。因为必旧的摇动了,然后新的会发生,而旧的所以要摇动,即由于其不合理。
——《第十五章 教育》
1,文字语言,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把人类联结为一的。人类是非团结不能进化的,团结的范围愈广,进化愈速,所以言语文字,实为文化进化中极重要的因素。
2,草书所以无一定的体式,则因字体的变迁,都因美术而起。美术是求其多变化的,所以字体愈写愈纷歧。这是因向来讲究写字的人,多数是有闲阶级;而但求应用的人,则根本无暇讲究写字之故。
3,活字印刷术:泥制(北宋毕昇)→木制(元王祯)→铜制(明清)
——《第十六章 语文》
1,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看似虚悬无薄,实则前进的方向全是受其指导。
2,其待人之道,则为絜矩。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则“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我们该怎样待人,只要想一想,我们希望他怎样待我即得,这是何等简而赅。
3,哲学是不能直接应用的,然万事万物,必有其总根源。总根源变,则对于一切事情的观点,及其应付的方法,俱随之而变。
4,一切现象,都是整个社会的一枝一节,其变化,都是受整个社会的规定的。惟有整个社会,能说明整个社会。亦惟有整个社会,能说明一枝一节的现象的所以然。人们向来不知,只是把一枝一节的现象,互相说明,就错了。
5,文明愈进步,则风俗愈薄恶,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亦是向来所视为无可如何的事实。毁弃文明固不可,亦不能。任社会风俗之迁流,而日趋于薄恶,也不是一回事。提倡道德,改良政治等,则世界上无论那一个文明国,都已经努力了几千年,而证明其无效的了。人道其将终穷乎?从社会学发明以来,才知道风俗的薄恶,全由于社会组织的不良,和文明进步毫无关系。我们若能把社会组织彻底改良,则文明进步,就只有增加人类的福利了。这是社会学指示给我们前途最大的光明。
——《第十七章 学术》
1,学问之所研究,只是一部分的问题,而宗教之所欲解决,则为整个的人生问题。
2,宗教所给予人的,既是当下感情上和知识上的满足,其教义,自然要随时随地而异。
3,昊天上帝之外,还有主四时化育的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火票怒,主夏长。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纪,主冬藏。中央黄帝含枢纽,则兼主四时化育。
4,把一个中空的瓶抛在水中,水即滔滔注入,使其中本有水,外面的水就不容易进去了。这是先入为主之理,一人如是,一国亦然。
——《第十八章 宗教》
1,人总是要维持其生命的;不但要维持生命,还要追求幸福,以扩大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类的本性如此,无可怀疑。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2.人之性,本是多婚的,男女皆然,所以爱情很难持之永久。
3,与其审慎于结婚之时,不如宽大于离婚之际,因为爱情本有变动,结婚时无论如何审慎,也控制不住后来的变化的。
4.不论在人类凭恃武力相斗争,或凭恃财力相争斗的时代,女子均渐沦于被保护的地位,失其独立而附属于男子。
5,所以说:社群制度是女子之友,家庭制度是女子之敌?然则“女子回到家庭中去”的口号,当然只有开倒车的人,才会去高呼了。人家都说现在的女学生坏了,不如从前旧式的女子,因其对于家政生疏了,且不耐烦。殊不知这正是现代女子进步之征兆。因为对于家政生疏,对于参与社会的工作,却熟练了。
——『第一章 婚姻』
1,社会组织的变化,经济实为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2,人类联结的广大,是随着分工的精密而进展的。
3.分工使个性显著。有特殊才能的人,容易发挥其所长,获得致富的机会。
4.可见族制的变迁,实以生活为其背景;而生活的变迁,则以经济为其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章 族制》
1,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极高的理想,那便是孔子所谓大同,老子所谓郅治,许行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这是超出政治范围之外的,因为国家总必有阶级,然后能成立,而孔、老、许行所想望的境界,则是没有阶级的。
2.氏族(靠血缘关系团结)部落(聚居一地方的,不限血缘,统治者的资格,非复族长而为酋长,其统治亦兼论地域,开国家领土的先河了)
——《第三章 政体》
1.在古代,不论什么职业,多是守之以世。所以《管子》又说: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2.私产制度既兴,获利的机会无限,人之趋利,如水就下。
3,封建时代,统治者阶级的精神,最紧要的有两种:一是武勇,一是不好利。惟不好利,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惟能武勇,故威武不能屈。这是其所以能高居民上,维持其统治者阶级的地位的原因。
4.人总是随着环境变迁的。假使人不能随着环境变迁,则亦不能制驭环境,而为万物之灵了。
5.在封建主义全盛时,统治阶级因其靠武力得来的地位的优胜,不但衣食无忧,且其生活,总较被治的人为优裕,自然可以不言利。讲到武勇,则因前此及其当时,他们的生命,是靠体力维持的,自然养成其不怕死不怕苦痛的精神。到武力掠夺,悬为厉禁,被治者的生活,反较治者为优裕;人类维持生活最好的方法,不是靠体力取之于自然界,或掠之于团体之外,而反是靠智力以剥削团体以内的人。
6.凡阶级的所以形成,其根源只有两种:一种是武力的,一种是经济的。
7,为人类和亲的障碍的,乃是民族而非种族。种族的同异在体质上,民族的同异在文化上。体质上的同异,有形状可见,文化上的同异,无迹象可求。
8,社会地位的区别,显而易见的是生活的不同。有形的如宫室衣服等等,无形的如语言举动等等。其间的界限,为社会所公认。彼此交际之间,上层阶级,会自视为优越,而对方亦承认其优越;下层阶级,会被认为低微,而其人亦自视为低微。此等阶级的区别,全由习惯相沿。而人之养成其某阶级的气质,则由于教育(广义的);维持其某阶级的地位,则由于职业。
——《第四章 阶级》
1,商业的性质,是最自利的。
2,精神现象,总是随着生活环境而变迁的。人,是独力很难自立的,所以能够生存,无非是靠着互助。
——《第五章 财产》
1.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对付未来的方法,总是根据既往的情形,斟酌而出之的。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全合。制度才定出来,即已不适用。制度是拗不过事实的。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1,政权根本之地,不可有拥兵自重的人。
2,文明程度落后的民族,与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遇,是无法免于被同化的。
3,武力是不能持久的。持久了。非腐败不可。这其原因,由于战争是社会的变态而非其常态。变态是有其原因的,原因消失了,变态即随之而消失。所以从历史上看来,从没有一支真正强盛到几十年的军队。
——《第九章 兵制》
1,人和人的相处,所以能(一)平安无事,(二)而且还可以有进步,所靠的全是善意。苟使人对人,人对社会,所怀狭的全是善意,一定能彼此相安,还可以互相辅助,日进无疆,所做的事情,有无错误,倒是无关紧要的。若其彼此之间,都怀挟敌意,仅以摄于对方的实力、社会的制裁,有所惮而不敢为;而且进而作利人之事,以图互相交换,则无论其所行的事,如何有利于人,有利于社会,根本上总只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决无以善其后的。人。本来是不分人我,不分群己的。然到后来,社会的组织复杂了,矛盾渐渐深刻,人我群己的利害,渐渐发生冲突,人就有破坏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以自利的。欲救此弊,非把社会阶级彻底铲除不可。
2,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
3,古人著书,常将重要的事项,独立为篇,其余则并为一篇。总称为杂。
——《第十章 刑法》
1,天下事口说不如实做。瘏口哓音,说了半天的话,人家还是不信。实在的行动当前,利害较然可见,就无待烦言了。普通的议论,都说农民是最顽固、守旧的。其实这是农民的生活,使其如此。
2,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3,人人直接交易,未免不便,乃渐次产生居间的人。一方面买进,一方面卖出,遂成为现在的所谓商业。非交易不能生活,非籍居间的人不能交易,而商业遂隐操社会经济的机键。
4,轻商是贱视其人,抑商则敌视其业。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1,中国人对于饮食,是奢侈的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说:国民的风气,侈居为上,侈衣次之,侈食为下。
2,中国从前,平民是衣白色的。欧洲则衣黑色。革命时,欧人疾等级之不平,乃强迫全国上下,都着黑色。中国则不然。等级渐即平夷,采章遂遍及于氓庶。质而言之:西洋是强贵族服平民之服,中国则许平民服贵族之服。
——《第十三章 衣食》
1.大概知识程度愈低,则愈相信虚无之事。愈高,则愈必耳闻目见,而后肯信。
2,“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是流动的,虽然能阻碍人,使其不得过去,你只要能利用他,他却可以帮你活动,节省你的劳力。山却不然,会多费你的抵抗力的。所以到后世,水路的交通,远较陆路交通为发达。长江流域的文明,本落黄河流域之后,后来却反超过其上,即由于此。
3, 其实物质文明的本身,是不会构祸的,就看我们用之是否得当。
——《第十四章 住行》
1,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人的应付环境,不是靠生来的本能,而是靠相传的文化。所以必须将前人之所知所能,传给后人。
3,社会上新旧两事物冲突,新的大概都是合理的。因为必旧的摇动了,然后新的会发生,而旧的所以要摇动,即由于其不合理。
——《第十五章 教育》
1,文字语言,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把人类联结为一的。人类是非团结不能进化的,团结的范围愈广,进化愈速,所以言语文字,实为文化进化中极重要的因素。
2,草书所以无一定的体式,则因字体的变迁,都因美术而起。美术是求其多变化的,所以字体愈写愈纷歧。这是因向来讲究写字的人,多数是有闲阶级;而但求应用的人,则根本无暇讲究写字之故。
3,活字印刷术:泥制(北宋毕昇)→木制(元王祯)→铜制(明清)
——《第十六章 语文》
1,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看似虚悬无薄,实则前进的方向全是受其指导。
2,其待人之道,则为絜矩。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则“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我们该怎样待人,只要想一想,我们希望他怎样待我即得,这是何等简而赅。
3,哲学是不能直接应用的,然万事万物,必有其总根源。总根源变,则对于一切事情的观点,及其应付的方法,俱随之而变。
4,一切现象,都是整个社会的一枝一节,其变化,都是受整个社会的规定的。惟有整个社会,能说明整个社会。亦惟有整个社会,能说明一枝一节的现象的所以然。人们向来不知,只是把一枝一节的现象,互相说明,就错了。
5,文明愈进步,则风俗愈薄恶,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亦是向来所视为无可如何的事实。毁弃文明固不可,亦不能。任社会风俗之迁流,而日趋于薄恶,也不是一回事。提倡道德,改良政治等,则世界上无论那一个文明国,都已经努力了几千年,而证明其无效的了。人道其将终穷乎?从社会学发明以来,才知道风俗的薄恶,全由于社会组织的不良,和文明进步毫无关系。我们若能把社会组织彻底改良,则文明进步,就只有增加人类的福利了。这是社会学指示给我们前途最大的光明。
——《第十七章 学术》
1,学问之所研究,只是一部分的问题,而宗教之所欲解决,则为整个的人生问题。
2,宗教所给予人的,既是当下感情上和知识上的满足,其教义,自然要随时随地而异。
3,昊天上帝之外,还有主四时化育的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火票怒,主夏长。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纪,主冬藏。中央黄帝含枢纽,则兼主四时化育。
4,把一个中空的瓶抛在水中,水即滔滔注入,使其中本有水,外面的水就不容易进去了。这是先入为主之理,一人如是,一国亦然。
——《第十八章 宗教》
1,人总是要维持其生命的;不但要维持生命,还要追求幸福,以扩大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类的本性如此,无可怀疑。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