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福之地(上)----富庶的海边渔村
富庶的海边渔村
上海来福建的动车开的时间不长,穿过了多山的浙江,就到了同样多山的福建。途径了浙江的宁波,温州,自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这倒不是几座城市崭新的公共设施,现代化的街道功劳,而是那种房屋整齐,装修精致的景致,那种四下没有野地,眨眼便是一户新的人家的感觉在作怪吧。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走出富裕的浙江省的,只觉得眼前的大片大片的瓦片屋顶变成了有棱有角的小洋楼,我才幡然醒悟,禁不住观察起来。小楼的层数以三四层为主,布局合理,明显是受过专业图纸的指导,外墙贴满了瓷砖,有些人家甚至还使用了大量琉璃瓦做装饰,光照之下闪闪夺目。令人印象更深刻的当属每户人家对前门的用心,欧式风格的柱子配合大理石包好的台阶,以及高至两楼的门檐,好不气派。
这大概是福建乡村人家的标准配置了吧,我想,后来在跟当地人的交流中才知道,这种所谓的配置会因为闽北,闽中,闽南的不同,甚至镇子与镇子,村子与村子的差异而显著不同。而我的目的地,福清也许是这其中配置标准最高的几个地方了。
福清是属于福州的一个县级市,距离福州城区当然不远,却也隔了几簇不大不小的山,以至于我到达的福清车站都落在几座高几百米的小山旁边。负责接我的是YY的初中同学兼好友TL,非常友好的人,大概是因为常年在外做生意的缘故吧,有着干净利落的语速,以至于我得换一种说话方式似乎才能跟的上他的节奏。好在我对朋友的朋友都有自来熟特性,没过一会儿大家就能愉快的攀谈到一起了。TL很好的解答了福清富庶的原因,大致是老一辈人常年去海外打拼,一代一帮,于是福清人许多都有了到外国赚外汇的门路和习惯,在那个国内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勤劳敢闯的福清人在外面吃苦耐劳,最终拿着大把的美金,英镑,欧元回归故里,把小洋楼建了起来。
“我们这里的人出国一般都能找到亲戚好友。”“别看这些楼盖得这么高,平日里大多只有老人住在这里。”这些事TL的原话。
听起来挺励志,没有政府的特殊规划,也没有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站在风口上,感觉一起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这大概是我的想法了。
实际上,福清的富庶很是外显,这主要体现在这个时代关注的两个话题,房和车上。从偏僻的福清火车站到YY家所在的港头镇,按高德地图的说法一共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而我们却开了差不过一个小时。
"每天这个时候都有点堵。"TL抱歉的说。这是通往这个县级市下的一个小镇的双向四车道的现状。镇,村里的路大概是受缺乏整体规划以及路旁居民建筑占地的影响,显得更是弯窄了,所谓狭路逢车就成了家常便饭,好在这里的人开起车来技术很是过硬。
到了镇子里,我得以近距离重新打量起福清的弯路和小洋楼,“你们的路修的挺好的,你看,旁边还有小树,树下还有椭圆形的花坛,就是窄了点,弯了点,有点找不着北。”
活泼的TL对此也有点哭笑不得。不过在后来的对话中我才发现,这乡间的路却是出自乡民自己的手笔,好多并非出自于政府的长远规划。
“家家户户出钱造,实在没钱的不出,或者很有钱的大笔一挥。”TL说。
“比我们那个屯儿要造的好多了。”对于来自于自认为还富庶的江阴的我,只好暗地里吐了吐舌头。
接下来自然是要说小洋楼了,我有意无意的数了数,大概5层的比较多吧。接触过装潢的朋友现在都开始算装潢费用了吧。
诚如前面所说,欧式风格,大面积的使用白色,外墙贴满瓷砖,窗檐房檐还常有亮边作勾勒,房门自然是最气派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大概都不屑于用金属材质作为屋门的主材料了吧。当然,除了心里默默算了两下,我还忍不住问了下。“大概整栋全部要百万吧。”“嗯,差不多。”
问题是,家家户户都是这样,都是这样。
YY家的新楼比较简单,外墙还没有贴上瓷砖,不过选址和视野相当优秀。因为家家户户5层楼的缘故,福清居住在乡镇的人家总有种森林里的树,争相长高,为了享受更多的阳光的感觉。而YY家的阳台可以看到平坦的田野,几公里外的高速公路以及远方山的轮廓。
在家乡安置一栋别墅,等待城市化的步步逼近,这大概是富饶的沿海地区的乡镇居民都不经意的去做的一件事吧.......
文/易穆
上海来福建的动车开的时间不长,穿过了多山的浙江,就到了同样多山的福建。途径了浙江的宁波,温州,自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这倒不是几座城市崭新的公共设施,现代化的街道功劳,而是那种房屋整齐,装修精致的景致,那种四下没有野地,眨眼便是一户新的人家的感觉在作怪吧。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走出富裕的浙江省的,只觉得眼前的大片大片的瓦片屋顶变成了有棱有角的小洋楼,我才幡然醒悟,禁不住观察起来。小楼的层数以三四层为主,布局合理,明显是受过专业图纸的指导,外墙贴满了瓷砖,有些人家甚至还使用了大量琉璃瓦做装饰,光照之下闪闪夺目。令人印象更深刻的当属每户人家对前门的用心,欧式风格的柱子配合大理石包好的台阶,以及高至两楼的门檐,好不气派。
这大概是福建乡村人家的标准配置了吧,我想,后来在跟当地人的交流中才知道,这种所谓的配置会因为闽北,闽中,闽南的不同,甚至镇子与镇子,村子与村子的差异而显著不同。而我的目的地,福清也许是这其中配置标准最高的几个地方了。
福清是属于福州的一个县级市,距离福州城区当然不远,却也隔了几簇不大不小的山,以至于我到达的福清车站都落在几座高几百米的小山旁边。负责接我的是YY的初中同学兼好友TL,非常友好的人,大概是因为常年在外做生意的缘故吧,有着干净利落的语速,以至于我得换一种说话方式似乎才能跟的上他的节奏。好在我对朋友的朋友都有自来熟特性,没过一会儿大家就能愉快的攀谈到一起了。TL很好的解答了福清富庶的原因,大致是老一辈人常年去海外打拼,一代一帮,于是福清人许多都有了到外国赚外汇的门路和习惯,在那个国内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勤劳敢闯的福清人在外面吃苦耐劳,最终拿着大把的美金,英镑,欧元回归故里,把小洋楼建了起来。
“我们这里的人出国一般都能找到亲戚好友。”“别看这些楼盖得这么高,平日里大多只有老人住在这里。”这些事TL的原话。
听起来挺励志,没有政府的特殊规划,也没有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站在风口上,感觉一起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这大概是我的想法了。
实际上,福清的富庶很是外显,这主要体现在这个时代关注的两个话题,房和车上。从偏僻的福清火车站到YY家所在的港头镇,按高德地图的说法一共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而我们却开了差不过一个小时。
"每天这个时候都有点堵。"TL抱歉的说。这是通往这个县级市下的一个小镇的双向四车道的现状。镇,村里的路大概是受缺乏整体规划以及路旁居民建筑占地的影响,显得更是弯窄了,所谓狭路逢车就成了家常便饭,好在这里的人开起车来技术很是过硬。
到了镇子里,我得以近距离重新打量起福清的弯路和小洋楼,“你们的路修的挺好的,你看,旁边还有小树,树下还有椭圆形的花坛,就是窄了点,弯了点,有点找不着北。”
活泼的TL对此也有点哭笑不得。不过在后来的对话中我才发现,这乡间的路却是出自乡民自己的手笔,好多并非出自于政府的长远规划。
“家家户户出钱造,实在没钱的不出,或者很有钱的大笔一挥。”TL说。
“比我们那个屯儿要造的好多了。”对于来自于自认为还富庶的江阴的我,只好暗地里吐了吐舌头。
接下来自然是要说小洋楼了,我有意无意的数了数,大概5层的比较多吧。接触过装潢的朋友现在都开始算装潢费用了吧。
诚如前面所说,欧式风格,大面积的使用白色,外墙贴满瓷砖,窗檐房檐还常有亮边作勾勒,房门自然是最气派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大概都不屑于用金属材质作为屋门的主材料了吧。当然,除了心里默默算了两下,我还忍不住问了下。“大概整栋全部要百万吧。”“嗯,差不多。”
问题是,家家户户都是这样,都是这样。
YY家的新楼比较简单,外墙还没有贴上瓷砖,不过选址和视野相当优秀。因为家家户户5层楼的缘故,福清居住在乡镇的人家总有种森林里的树,争相长高,为了享受更多的阳光的感觉。而YY家的阳台可以看到平坦的田野,几公里外的高速公路以及远方山的轮廓。
在家乡安置一栋别墅,等待城市化的步步逼近,这大概是富饶的沿海地区的乡镇居民都不经意的去做的一件事吧.......
文/易穆
![]() |
这个是随拍 |
![]() |
拍摄于YY家的阳台 |
![]() |
当地人家的屋门都要追求巴洛克风格 |
![]() |
YY新娘自家的内部,虽然面积大,装潢可不偷懒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