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恰如其分的自在
李健:恰如其分的自在--流年
李健柔柔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在这世界之外,还真是别有一番清静,或许是因为眼界更加宽阔,而导致的成熟,或许是对安逸的那种追求,在这众说纷芸的娱乐圈,我更偏爱李健的出世空灵。
曾为此也招至不少同龄人的不解,几乎人人得知之时,都是一脸惊异。我不过一笑处之。
在这纷烦错杂,浮躁不安的世界之中,那安逸的歌声透着的空灵,仿佛尖利的刺刀刺破了那混顿的大气,像夏季清爽的冰水一样沁入人心。那悠远悠长的歌声寄托着那份真正的沉静,在风中随意的飘飘荡荡。飘在葱郁潮湿的山谷,飘在蓊郁的村庄,飘在感性的思维之中。他的歌很静,没有燥动的节奏,没有太过悲情的忧伤,有的只是沉静之中的摄人心魄。
其实他的歌在有些人听来很一般,但是却会在过后勾起你的思念,而我喜欢在他的歌里思考李健是个怎样的存在。在我心里他是个把诗唱成歌的人,是清华的才子,是用心唱歌用心生活的人。
李健有一种恰如其分的孤单,恰如其分的自在。而这一切,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冷静而不疯狂。一点点的温暖,一点点的写照,一点点的共鸣,一点点的触动,平日里都不会想起来的那种。
我没有去看过李健的演唱会,但我在网上看到了北京场的录制。不太能看清楚,但他就那样站在台上,是那样的高大,像一棵白桦树――茅盾最爱的那种,挺拔,坚毅,不屈于白色的风霜雨雪,不沉于世俗的迂腐狡诈,安静而有着自已的追求。
这场演唱会并没有催泪,但它带来的感动,充满整个胸膛,却没有满溢出来,很悠长的味道。内敛的,留白的,不紧不慢的,但极其优美的,陈述的。
在唱当你老了之前,他说了比较长的一段话,里面提到:我一直说我创作的歌曲,都不属于我,它们属于那些赏识它们,眷顾他们,珍爱它们的朋友。他的愿望是当他老了,依然能写出有人会赏识,眷顾和珍爱的,感人的歌曲。这些话就是这样平铺直叙的没什么修饰,但在那样的场面里,在那样平静的语气里,我觉得尤其真诚,那是一种涵盖着不同的希望和寄托的真诚。
其实我蛮期待他除了唱歌之外能多说一些话,因为他说话还挺有意思的,但这场演唱会他说得真不多,只言片语,却大概能读出他对自身,以及他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
我很惊讶他从不称呼歌迷为粉丝一类的词语,在他心中那是他的听友。似乎是很不喜欢被人当做神来崇拜的。
而这一切的恰如其分,正如他对生活的解读。他对于自已能够创造的价值,是很清楚的。
例如他在《我是歌手》走红后,推掉通告和代言,按原计划出国,处理新专辑。放弃中央音乐学院周年演出,原因只是要去健身。
其实我很欣赏他说的这几句话,其实它是每个人都懂得的:“我最看中的事情还是那几样,一切都要为那几样事情让路。我要去全世界看一看,留一些时间看书和练琴,然后要喝茶喝咖啡,这其实就是我最关心的,其它都不是。”
“老有人说,要倾听自已最内心的声音,但是很多人心里是没有声音的,都是被活着,被变化。”就通过这一段话,他并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苦行僧,他对外界是有欲望的,是有渴求的,但他也不是一个追名逐利的贪者,他要的,是安逸平静且有着自已热爱的生活。
其实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
因为学业紧张而放弃从小到大最喜欢的高尔夫球;放弃视如珍宝的钢琴,其实,不应该争取时间来完成这些吗?不再一味为了写作而写作。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用高效来换取时间,做我们喜爱的事情,不再把写作业中间聊天的时间浪费,而用来丰富自已,不再将思绪定格,下笔时自已都不知所云,把真正想写的东西写出来。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获得那种不沉于世俗,也能孤芳自赏,发自内心的芬芳。
The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TIMES流年,谢谢!
【鞠躬】【鞠躬】
想和我讨论的朋友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流年(TIMESliunian)
谢谢阅读和支持!
李健柔柔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在这世界之外,还真是别有一番清静,或许是因为眼界更加宽阔,而导致的成熟,或许是对安逸的那种追求,在这众说纷芸的娱乐圈,我更偏爱李健的出世空灵。
曾为此也招至不少同龄人的不解,几乎人人得知之时,都是一脸惊异。我不过一笑处之。
![]() |
在这纷烦错杂,浮躁不安的世界之中,那安逸的歌声透着的空灵,仿佛尖利的刺刀刺破了那混顿的大气,像夏季清爽的冰水一样沁入人心。那悠远悠长的歌声寄托着那份真正的沉静,在风中随意的飘飘荡荡。飘在葱郁潮湿的山谷,飘在蓊郁的村庄,飘在感性的思维之中。他的歌很静,没有燥动的节奏,没有太过悲情的忧伤,有的只是沉静之中的摄人心魄。
其实他的歌在有些人听来很一般,但是却会在过后勾起你的思念,而我喜欢在他的歌里思考李健是个怎样的存在。在我心里他是个把诗唱成歌的人,是清华的才子,是用心唱歌用心生活的人。
![]() |
李健有一种恰如其分的孤单,恰如其分的自在。而这一切,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冷静而不疯狂。一点点的温暖,一点点的写照,一点点的共鸣,一点点的触动,平日里都不会想起来的那种。
我没有去看过李健的演唱会,但我在网上看到了北京场的录制。不太能看清楚,但他就那样站在台上,是那样的高大,像一棵白桦树――茅盾最爱的那种,挺拔,坚毅,不屈于白色的风霜雨雪,不沉于世俗的迂腐狡诈,安静而有着自已的追求。
这场演唱会并没有催泪,但它带来的感动,充满整个胸膛,却没有满溢出来,很悠长的味道。内敛的,留白的,不紧不慢的,但极其优美的,陈述的。
在唱当你老了之前,他说了比较长的一段话,里面提到:我一直说我创作的歌曲,都不属于我,它们属于那些赏识它们,眷顾他们,珍爱它们的朋友。他的愿望是当他老了,依然能写出有人会赏识,眷顾和珍爱的,感人的歌曲。这些话就是这样平铺直叙的没什么修饰,但在那样的场面里,在那样平静的语气里,我觉得尤其真诚,那是一种涵盖着不同的希望和寄托的真诚。
![]() |
其实我蛮期待他除了唱歌之外能多说一些话,因为他说话还挺有意思的,但这场演唱会他说得真不多,只言片语,却大概能读出他对自身,以及他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
我很惊讶他从不称呼歌迷为粉丝一类的词语,在他心中那是他的听友。似乎是很不喜欢被人当做神来崇拜的。
而这一切的恰如其分,正如他对生活的解读。他对于自已能够创造的价值,是很清楚的。
例如他在《我是歌手》走红后,推掉通告和代言,按原计划出国,处理新专辑。放弃中央音乐学院周年演出,原因只是要去健身。
![]() |
其实我很欣赏他说的这几句话,其实它是每个人都懂得的:“我最看中的事情还是那几样,一切都要为那几样事情让路。我要去全世界看一看,留一些时间看书和练琴,然后要喝茶喝咖啡,这其实就是我最关心的,其它都不是。”
“老有人说,要倾听自已最内心的声音,但是很多人心里是没有声音的,都是被活着,被变化。”就通过这一段话,他并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苦行僧,他对外界是有欲望的,是有渴求的,但他也不是一个追名逐利的贪者,他要的,是安逸平静且有着自已热爱的生活。
![]() |
其实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
因为学业紧张而放弃从小到大最喜欢的高尔夫球;放弃视如珍宝的钢琴,其实,不应该争取时间来完成这些吗?不再一味为了写作而写作。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用高效来换取时间,做我们喜爱的事情,不再把写作业中间聊天的时间浪费,而用来丰富自已,不再将思绪定格,下笔时自已都不知所云,把真正想写的东西写出来。
![]() |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获得那种不沉于世俗,也能孤芳自赏,发自内心的芬芳。
The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TIMES流年,谢谢!
【鞠躬】【鞠躬】
![]() |
想和我讨论的朋友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流年(TIMESliunian)
![]() |
谢谢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