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型的学问 (转)
作者:yevon_ou
老公房的争论
上午闲逛篱笆网,继续那个很奇葩的帖子《市区4,5十平的老公房买来以后很难脱手的》,看着看着,突然某人跑上来大吼一句:
“老公房为什么不值钱,因为他的房型设计不合理”,房型老旧。
在某些人眼里看来,房型是一种很High Tech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升级成1.0,2.0,3.0,4.0,每一代WindowsXP都远远超过前辈。
那么我们倒要问你。“女人的裙子,哪一款最为先进”。
女人的裙子,每一年都要出新品。每一年都会有春夏秋冬装,Spring New Arrival
那么,女装“进化”到今天,哪一款才是终极科技款,才是最最最先进时髦的款式,美中最美的极美?
答案是没有。
女装其实并不是一个“换代”的产品。女装仅仅是口味的不同。
今年流行格子衫,明天流行长条。
后年流行星星,再下一年流行繁花。
其实你想一想就知道,一共就这些三维尺寸。这么多年,这么多时装设计师,所有能变的花样都变过了。
FashionDesign本身并不是一件很高科技的活。只不过每一季的潮流口味在变罢了。
同样道理,画图纸呢。
一室一厅的房子,你还能有多少变化?
今天的老公房,略末已经是最好的房型。他各方面的精简已经做到了极致。
时代之变迁
什么是最美的衣裳。这个问题不好答。
因为对于不同的女人。它有不同的回答。
对于公司高层高管,最好深蓝黑色,显得稳重沉闷。
对于中级干部,可以裁剪得体,但一定不能抢了老板的风头。
只有底层员工,和完全没有工作的小姑娘,才能够穿得花花绿绿的。
另外,工作日和休息日,外出远足和喜宴聚会,着装要求又各不同。概括来说:“不同的衣服适合不同的场合”。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房型。
什么样的房型才是好房型。
不同的人,贫富差异作息差异,其钟爱的房型完全不同。
穷人又要面子又撑场子。钟意要“大客厅小卧室”。尽量显得自己房子很大。而一切能节省面积的地方,则尽可能的节省。得房率高高高。
对于中产白领,120二房135三房,中规中矩即可。
豪宅不需要得房率太高。
所以开发商不会犯错误。
商人冷酷,但却实际。
KFS造一幢楼时,三房多少套,二房多少套,边套中间套各多少。总价单价在哪个区间,这都是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的。
KFS卖给你的,一定是你最喜欢最适合的房型。不一定是最美的,但肯定是你会掏钱的。
房型无好坏,只有适合。
炒楼客的房型
KFS不会犯错。他们卖给你的,永远是当季最对路最畅销的户型。针对当年的市场需求而开发。
但是“买家”会犯错。
2003年SARS之后,香港楼市开始复苏。
但是复苏的步伐,很不均衡。
在2003~2014年这十年复苏步伐中,涨得最快的,是大面积豪宅。尤其是2000尺以上大户型。几乎翻了10倍。
涨幅其次的,是三房。4倍平均涨幅。
而较慢的,是二房。3倍不到。
涨得最慢的,是400尺以下旧楼。最差的甚至不到一倍。
而是1995~1997楼市狂潮之中,这行情几乎是反过来的。
1995~1997当时最好卖的,是二房。也就是“夫妻+小孩”刚需盘。
三房远远比二房交易清淡。而且单价也低。
至于大宅豪宅,热度就更少了。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动力”不同。
1995~1997那一波,买房的主要是“刚需”。俗称上车客。他们最紧需的是有套房子。小点窄点不要紧。
而2003~2014那一波,香港买房是“换房客”+大陆买房“豪客”。
对于香港人来说,2003~2014他们是换房子。抛掉了二房改三房。
于是他们推高了三房价格。
还压低了二房价格。
KFS不会犯错。KFS卖房子是一次性的。他卖给了你,就转移到你的手中了。
但是“买家”会犯错。
你买的时候,是“二房”最热的时候。你为此房型付出了最高的单价。
你卖的时候,是“二房”最冷的时候。大家都在抛售,价格抛压最沉重的时候。
房型如时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房型的评价和品味也会不断改变。
好房型会变差房型,差房型会变好房型。
及早准备,预见与分析,才是炒楼客生存的基础。
定位
谈论世界上最好的房型。首先要明白定位。
房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对于不同的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癖好。一个在“工薪族”眼里完美无缺的房型,在豪宅业主看来就是垃圾。
同样道理,豪宅族的鹿肉大餐,也不是小老百姓所能消费得起的。
所以这个话题,要从“定位”说起。
KFS拿到一块地。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定位”。
粗略的划分,目前市场上分七级:
A. 300~330平米,董事长级
B. 250~270平米,总裁级
C. 180~200平米,总监级
D. 130~150平米,经理级
E. 90~120平米,白领级
F. 60~80平米(二房),屌丝级
G. 40~50平米,单身级
其实在A之上,还有一个S级。也就是1000平米以上豪宅。只不过这个市场非常小,有空再说。
对于“总裁级”,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
所谓总裁,就是打工到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司的总经理。但他毕竟不是老板。收入和社会层级,还是要逊色很多的。
典型的譬如新闸路“远中风华园”。廿套小联排,250000/㎡,但他的房型是220平米的。
当时在业内就引起了非议。这叫“错配”。
业内人士质疑,你这个单价是“董事长级”的,而面积却是“总裁级”的。你让销售怎么卖。
当然地块限制,KFS也是有苦衷的。这是后话。
对于产品的设计,你一定要“配套”。地段,面积,规格,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譬如你在静安区丽都这样的地段,你要做公寓,就是100000/㎡的单价。你就应该设计120~160平米。针对的客户是总监高管。
如果你做250000/㎡的联排,那么买得起的就是董事长。董事长住220平米,他会觉得太小,住得不舒服。所以350平米合适。
同样道理,如果你在远郊地铁房。拿一块屌丝地。周边医院学校超市配套什么也没有。
那么你的房型设计,就应该以70/90为主。二房尽量紧凑。针对的客户,是刚踏入职场的上班族小白领。
远郊除了别墅,否则是很少看到大面积好房子的。因为“地段,面积,规格”三位一体。
在什么样的地段,就要造什么样的规格。再确定什么样的面积。
千万别相信什么“市区小房子”和“郊区大房子”之类的选择。那是屌丝们的想法。
有钱人的含义就是,“面积也比你大,单价也比你高”。
主流
打个比方,一个160㎡的房型该如何做。
160㎡的阶段,相当于企业中层干部。年收入在40~50W,或者60W~70W(夫妻)。
个人净资产在800W左右。买第二套房,年龄35~38岁。
你首先确定了160㎡是D类型,然后再来讨论其内部的分配。
我们首先要明白,160是一个硬约束。
和豪宅设计不同,豪宅几乎没有面积约束。你想要这个大,那个大都可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天下房型,唯大不破。
而对于工薪住宅,他是有“总面积约束”的。
那么你这个大了,那个就得小。变成了一种取舍问题。
“取卧室,舍客厅”还是“保客厅,弃卧室”?
“取卧室,舍客厅”的话,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客厅,而要卧室大大大。“天黑上班,天黑下班”的人群啊!
因为你丫整天不在家,所以你才需要一张舒适的大床。
而问题是,你这样的人有多少。是主流么?
凡是俺LP喜欢的餐厅都会倒闭。
凡是她喜欢的餐厅,都会第一时间倒闭。破产,关门大吉。
越是喜欢越是倒闭。她越是赞不绝口的店,越是死得快。有时候甚至SWFC我停车到楼下,上楼它就已经倒闭了。
为什么,我只能安慰她说:“不是你的品味有问题。Niche Market你实在太小众市场了”。
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可以小众,可以品味,可以特立独行。
可是对于KFS,他敢么。
大户型真不敢多做,卖不出去咋办?我拿什么还总包的钱?我拿什么还基金的钱?卖的慢怎么办?我IRR怎么办?我ROE怎么算?富人还是少呵!中小城市连中产阶级都没几个!我还是紧紧抱着贫下中农吧!
日照和景观
凡是房子,都会造成影子。
日照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是一个小区的每一套房子,每一套房子的每一个房间,都可以晒到阳光的。
无论你怎样设计。整个小区能晒到阳光的房间,其总量是恒定的。1:1就是你占地总面积。
那么,KFS要卖面积,要卖尽量高的总价。他的设计,就一定要“深进深”。
譬如世茂滨江的房型。他的主要核心卖点,是江景看黄浦江。
可是江岸线就这么长。整个地块也不过数百米的距离。
世茂集团为了尽量多地卖“江景房”。他们设计出了甚至有30米进深的骇人听闻的房型。
整个套内,面对江的可能就二个房间,7米宽幅。
可是房间深深深,后面一直延伸出去,足足有三十米深。是一个长筒型。
据说香港最贵的房子,既不是南湾半岛,也不是山顶豪宅。
而是沙田跑马地的房子。尤其是面对跑马场,可以坐在家里看赌马的房子,更是赌徒们的最爱。
可是因为正对着跑马场的视野有限。一共就这么点距离。于是就出现一些非常匪夷所思的房型。
譬如一种典型的“扇形”房型。他每一个套内,开间只有1米。
你没看错。只有1米,有的甚至一米都不到。而后面扇面很深,总面积也有400~500尺。
这一米乃至半米的窗户,正好够你伸一架望远镜出去。每到跑马日,无数的长筒短筒就纷纷从窗户中升出去。赌徒们大呼酣战。以单价而论,这反而是全香港最贵的房子。
大地图小地图
观看户型图和设计户型图,这是二个概念。很多人犯的一个错误,他只看了“小地图”,而没有看“大地图”。
什么叫小地图,一户房子的房型图就叫小地图。
什么叫大地图,一整个楼层的全体平面图,叫大地图。
作为大地图,你要考虑更多的事。现在基本都是板式楼层,一梯二户。那么电梯如何安置,楼梯如何安置,回廊如何安置?
上海目前的产品进化,蝶楼塔楼基本淘汰,全是以板楼为主了。板楼者,无非一梯二户,或者二梯四户。
而目前的建筑规范,无法做到一梯二户一幢楼。
1T2H,2T4H其实没区别。基本都是一幢房子四套ABCD。
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中间套的问题。
很多人画房型,天马行空,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画上,房型可以画得很靓丽。
可问题是,A和D没有问题,BC夹在中间怎么办?
边套和中间套有很大区别。售价也差至少5%。最简单的说,边套是三面墙的,无论通风和采光都要远远好于中套。
在“大地图”中,你要考虑的是,边套和中套是共用一个电梯,共用一个电梯厅的。
如果你开门在这个位置,那么中套该如何设计。
边套可以凹凹凸凸,那中套只能凸凸凹凹了。反正和你拼成一个正方形。
我甚至见网友画过一个房型,他是G字型。其中大门入口在正中那点上。那我也只能苦笑了。你让邻居家如何设计?
请问中套如何设计?
中套既不能面积太小,拉低整个小区的档次。也不能贫富太悬殊。一个住局长,一个住苦力。
设计师是讲快感的。而KFS则要讲金钱。
你画出来小地图爽了,大地图该如何配套。开发商算总账的。
红尘中人
忙忙碌碌,我们都是红尘中人。
小的创新是可以接受的,大的颠覆是不可以接受的。
譬如大地图中套如何设计。
而一个160㎡的房子,却要设计出“财务自由”那批人的喜好,也是不可能的。
“阶层与礼教”每一个阶级都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跳出红尘五丈之外。最多也就夜里想想,白天梦就醒了。
在开发商容忍的范围,给你设计师一些个人才华的空间。但你要逾礼,就毫不犹豫把你抛弃。
那么,我们这个行业还要不要创新,还要不要梦想进取和动力?
当然需要。你看世茂滨江的30米进深,跑马地1米宽的“扇形”“锥形”住宅,不就是创新么。
只不过这些创新,并不是基于设计师个人的喜好。而是基于消费者的驱动,有什么样的消费者,才有什么样的产品。
消费者才是王者。市场的需求,才是王者。
真正的创新,应该是站在市场的最前沿。不停地嗅取消费者的“最新喜好”。每一期造出的房子,都是当期最畅销最适合的房型。
这样的工作,很枯燥,很重复,很无聊。远远不能和设计师的才华横溢相比。
但是,这才是真正“高尚”的工作。
那些造出来让你骂娘,土得让你掉渣的设计师,才是真正天才的设计师。
老公房的争论
上午闲逛篱笆网,继续那个很奇葩的帖子《市区4,5十平的老公房买来以后很难脱手的》,看着看着,突然某人跑上来大吼一句:
“老公房为什么不值钱,因为他的房型设计不合理”,房型老旧。
在某些人眼里看来,房型是一种很High Tech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升级成1.0,2.0,3.0,4.0,每一代WindowsXP都远远超过前辈。
那么我们倒要问你。“女人的裙子,哪一款最为先进”。
女人的裙子,每一年都要出新品。每一年都会有春夏秋冬装,Spring New Arrival
那么,女装“进化”到今天,哪一款才是终极科技款,才是最最最先进时髦的款式,美中最美的极美?
答案是没有。
女装其实并不是一个“换代”的产品。女装仅仅是口味的不同。
今年流行格子衫,明天流行长条。
后年流行星星,再下一年流行繁花。
其实你想一想就知道,一共就这些三维尺寸。这么多年,这么多时装设计师,所有能变的花样都变过了。
FashionDesign本身并不是一件很高科技的活。只不过每一季的潮流口味在变罢了。
同样道理,画图纸呢。
一室一厅的房子,你还能有多少变化?
今天的老公房,略末已经是最好的房型。他各方面的精简已经做到了极致。
时代之变迁
什么是最美的衣裳。这个问题不好答。
因为对于不同的女人。它有不同的回答。
对于公司高层高管,最好深蓝黑色,显得稳重沉闷。
对于中级干部,可以裁剪得体,但一定不能抢了老板的风头。
只有底层员工,和完全没有工作的小姑娘,才能够穿得花花绿绿的。
另外,工作日和休息日,外出远足和喜宴聚会,着装要求又各不同。概括来说:“不同的衣服适合不同的场合”。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房型。
什么样的房型才是好房型。
不同的人,贫富差异作息差异,其钟爱的房型完全不同。
穷人又要面子又撑场子。钟意要“大客厅小卧室”。尽量显得自己房子很大。而一切能节省面积的地方,则尽可能的节省。得房率高高高。
对于中产白领,120二房135三房,中规中矩即可。
豪宅不需要得房率太高。
所以开发商不会犯错误。
商人冷酷,但却实际。
KFS造一幢楼时,三房多少套,二房多少套,边套中间套各多少。总价单价在哪个区间,这都是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的。
KFS卖给你的,一定是你最喜欢最适合的房型。不一定是最美的,但肯定是你会掏钱的。
房型无好坏,只有适合。
炒楼客的房型
KFS不会犯错。他们卖给你的,永远是当季最对路最畅销的户型。针对当年的市场需求而开发。
但是“买家”会犯错。
2003年SARS之后,香港楼市开始复苏。
但是复苏的步伐,很不均衡。
在2003~2014年这十年复苏步伐中,涨得最快的,是大面积豪宅。尤其是2000尺以上大户型。几乎翻了10倍。
涨幅其次的,是三房。4倍平均涨幅。
而较慢的,是二房。3倍不到。
涨得最慢的,是400尺以下旧楼。最差的甚至不到一倍。
而是1995~1997楼市狂潮之中,这行情几乎是反过来的。
1995~1997当时最好卖的,是二房。也就是“夫妻+小孩”刚需盘。
三房远远比二房交易清淡。而且单价也低。
至于大宅豪宅,热度就更少了。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动力”不同。
1995~1997那一波,买房的主要是“刚需”。俗称上车客。他们最紧需的是有套房子。小点窄点不要紧。
而2003~2014那一波,香港买房是“换房客”+大陆买房“豪客”。
对于香港人来说,2003~2014他们是换房子。抛掉了二房改三房。
于是他们推高了三房价格。
还压低了二房价格。
KFS不会犯错。KFS卖房子是一次性的。他卖给了你,就转移到你的手中了。
但是“买家”会犯错。
你买的时候,是“二房”最热的时候。你为此房型付出了最高的单价。
你卖的时候,是“二房”最冷的时候。大家都在抛售,价格抛压最沉重的时候。
房型如时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房型的评价和品味也会不断改变。
好房型会变差房型,差房型会变好房型。
及早准备,预见与分析,才是炒楼客生存的基础。
定位
谈论世界上最好的房型。首先要明白定位。
房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对于不同的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癖好。一个在“工薪族”眼里完美无缺的房型,在豪宅业主看来就是垃圾。
同样道理,豪宅族的鹿肉大餐,也不是小老百姓所能消费得起的。
所以这个话题,要从“定位”说起。
KFS拿到一块地。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定位”。
粗略的划分,目前市场上分七级:
A. 300~330平米,董事长级
B. 250~270平米,总裁级
C. 180~200平米,总监级
D. 130~150平米,经理级
E. 90~120平米,白领级
F. 60~80平米(二房),屌丝级
G. 40~50平米,单身级
其实在A之上,还有一个S级。也就是1000平米以上豪宅。只不过这个市场非常小,有空再说。
对于“总裁级”,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
所谓总裁,就是打工到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司的总经理。但他毕竟不是老板。收入和社会层级,还是要逊色很多的。
典型的譬如新闸路“远中风华园”。廿套小联排,250000/㎡,但他的房型是220平米的。
当时在业内就引起了非议。这叫“错配”。
业内人士质疑,你这个单价是“董事长级”的,而面积却是“总裁级”的。你让销售怎么卖。
当然地块限制,KFS也是有苦衷的。这是后话。
对于产品的设计,你一定要“配套”。地段,面积,规格,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譬如你在静安区丽都这样的地段,你要做公寓,就是100000/㎡的单价。你就应该设计120~160平米。针对的客户是总监高管。
如果你做250000/㎡的联排,那么买得起的就是董事长。董事长住220平米,他会觉得太小,住得不舒服。所以350平米合适。
同样道理,如果你在远郊地铁房。拿一块屌丝地。周边医院学校超市配套什么也没有。
那么你的房型设计,就应该以70/90为主。二房尽量紧凑。针对的客户,是刚踏入职场的上班族小白领。
远郊除了别墅,否则是很少看到大面积好房子的。因为“地段,面积,规格”三位一体。
在什么样的地段,就要造什么样的规格。再确定什么样的面积。
千万别相信什么“市区小房子”和“郊区大房子”之类的选择。那是屌丝们的想法。
有钱人的含义就是,“面积也比你大,单价也比你高”。
主流
打个比方,一个160㎡的房型该如何做。
160㎡的阶段,相当于企业中层干部。年收入在40~50W,或者60W~70W(夫妻)。
个人净资产在800W左右。买第二套房,年龄35~38岁。
你首先确定了160㎡是D类型,然后再来讨论其内部的分配。
我们首先要明白,160是一个硬约束。
和豪宅设计不同,豪宅几乎没有面积约束。你想要这个大,那个大都可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天下房型,唯大不破。
而对于工薪住宅,他是有“总面积约束”的。
那么你这个大了,那个就得小。变成了一种取舍问题。
“取卧室,舍客厅”还是“保客厅,弃卧室”?
“取卧室,舍客厅”的话,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客厅,而要卧室大大大。“天黑上班,天黑下班”的人群啊!
因为你丫整天不在家,所以你才需要一张舒适的大床。
而问题是,你这样的人有多少。是主流么?
凡是俺LP喜欢的餐厅都会倒闭。
凡是她喜欢的餐厅,都会第一时间倒闭。破产,关门大吉。
越是喜欢越是倒闭。她越是赞不绝口的店,越是死得快。有时候甚至SWFC我停车到楼下,上楼它就已经倒闭了。
为什么,我只能安慰她说:“不是你的品味有问题。Niche Market你实在太小众市场了”。
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可以小众,可以品味,可以特立独行。
可是对于KFS,他敢么。
大户型真不敢多做,卖不出去咋办?我拿什么还总包的钱?我拿什么还基金的钱?卖的慢怎么办?我IRR怎么办?我ROE怎么算?富人还是少呵!中小城市连中产阶级都没几个!我还是紧紧抱着贫下中农吧!
日照和景观
凡是房子,都会造成影子。
日照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是一个小区的每一套房子,每一套房子的每一个房间,都可以晒到阳光的。
无论你怎样设计。整个小区能晒到阳光的房间,其总量是恒定的。1:1就是你占地总面积。
那么,KFS要卖面积,要卖尽量高的总价。他的设计,就一定要“深进深”。
譬如世茂滨江的房型。他的主要核心卖点,是江景看黄浦江。
可是江岸线就这么长。整个地块也不过数百米的距离。
世茂集团为了尽量多地卖“江景房”。他们设计出了甚至有30米进深的骇人听闻的房型。
整个套内,面对江的可能就二个房间,7米宽幅。
可是房间深深深,后面一直延伸出去,足足有三十米深。是一个长筒型。
据说香港最贵的房子,既不是南湾半岛,也不是山顶豪宅。
而是沙田跑马地的房子。尤其是面对跑马场,可以坐在家里看赌马的房子,更是赌徒们的最爱。
可是因为正对着跑马场的视野有限。一共就这么点距离。于是就出现一些非常匪夷所思的房型。
譬如一种典型的“扇形”房型。他每一个套内,开间只有1米。
你没看错。只有1米,有的甚至一米都不到。而后面扇面很深,总面积也有400~500尺。
这一米乃至半米的窗户,正好够你伸一架望远镜出去。每到跑马日,无数的长筒短筒就纷纷从窗户中升出去。赌徒们大呼酣战。以单价而论,这反而是全香港最贵的房子。
大地图小地图
观看户型图和设计户型图,这是二个概念。很多人犯的一个错误,他只看了“小地图”,而没有看“大地图”。
什么叫小地图,一户房子的房型图就叫小地图。
什么叫大地图,一整个楼层的全体平面图,叫大地图。
作为大地图,你要考虑更多的事。现在基本都是板式楼层,一梯二户。那么电梯如何安置,楼梯如何安置,回廊如何安置?
上海目前的产品进化,蝶楼塔楼基本淘汰,全是以板楼为主了。板楼者,无非一梯二户,或者二梯四户。
而目前的建筑规范,无法做到一梯二户一幢楼。
1T2H,2T4H其实没区别。基本都是一幢房子四套ABCD。
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中间套的问题。
很多人画房型,天马行空,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画上,房型可以画得很靓丽。
可问题是,A和D没有问题,BC夹在中间怎么办?
边套和中间套有很大区别。售价也差至少5%。最简单的说,边套是三面墙的,无论通风和采光都要远远好于中套。
在“大地图”中,你要考虑的是,边套和中套是共用一个电梯,共用一个电梯厅的。
如果你开门在这个位置,那么中套该如何设计。
边套可以凹凹凸凸,那中套只能凸凸凹凹了。反正和你拼成一个正方形。
我甚至见网友画过一个房型,他是G字型。其中大门入口在正中那点上。那我也只能苦笑了。你让邻居家如何设计?
请问中套如何设计?
中套既不能面积太小,拉低整个小区的档次。也不能贫富太悬殊。一个住局长,一个住苦力。
设计师是讲快感的。而KFS则要讲金钱。
你画出来小地图爽了,大地图该如何配套。开发商算总账的。
红尘中人
忙忙碌碌,我们都是红尘中人。
小的创新是可以接受的,大的颠覆是不可以接受的。
譬如大地图中套如何设计。
而一个160㎡的房子,却要设计出“财务自由”那批人的喜好,也是不可能的。
“阶层与礼教”每一个阶级都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跳出红尘五丈之外。最多也就夜里想想,白天梦就醒了。
在开发商容忍的范围,给你设计师一些个人才华的空间。但你要逾礼,就毫不犹豫把你抛弃。
那么,我们这个行业还要不要创新,还要不要梦想进取和动力?
当然需要。你看世茂滨江的30米进深,跑马地1米宽的“扇形”“锥形”住宅,不就是创新么。
只不过这些创新,并不是基于设计师个人的喜好。而是基于消费者的驱动,有什么样的消费者,才有什么样的产品。
消费者才是王者。市场的需求,才是王者。
真正的创新,应该是站在市场的最前沿。不停地嗅取消费者的“最新喜好”。每一期造出的房子,都是当期最畅销最适合的房型。
这样的工作,很枯燥,很重复,很无聊。远远不能和设计师的才华横溢相比。
但是,这才是真正“高尚”的工作。
那些造出来让你骂娘,土得让你掉渣的设计师,才是真正天才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