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是这世间一朵朵绚烂的花。正因这色香味不同的花,世界才会无比美好无比多彩。
然而,无论多么美好的生命,都会生病,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这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在那一刻,有多少伤痛、挣扎,又有多少不舍,恨不能将时间定格,以留住生命离去的脚步。
蔡崇达在《皮囊》里对疾病的描述是这样的: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所以简单的死和简单的创伤都是最低级的疾病。”这样的描述让我们对疾病产生了极度的恐惧。
医生所做的就是帮病人和这种秩序作抗争,以夺回病人对自己身体的统治权。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极有杀伤力的也许是病人身体所受的煎熬与折磨,而不是单纯的生死。
最近,看了澳大利亚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肯.赫尔曼的著作《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对重症监护这一神秘话题进行了解密。让我对生死这个课题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这本书讲述的是发生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故事不仅描写死亡,更着墨于挽救生命。
书里讲述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一个新鲜领域——重症救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如心脏病、糖尿病、重症肌无力、闭锁综合征等等那些熟悉但却并不了解的或者陌生而神秘的重型疾病的机理及病人是如何在重症监护室里被抢救,从死亡线上回归的。
提起重症监护室,我们总是不寒而栗,因为,它在我们心中的意义是死亡。作者肯.赫尔曼也说“重症监护室设立的初衷本是为了在病人康复前保持其生命体征,现在却成为许多人度过生命最后几天的地方,成为无药可救的代名词。”现实中的确如此。
作者试图通过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引发我们每一个个体对临终关怀的重视。无论是对医务工作者、病人家属、还是对患者本人,都提出了动人心魄的课题:生命尽头,医生能为病人做的,是一次次明知是徒劳的创伤性抢救治疗,还是留有最后的时光,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家人进行最后的团聚?
朋友的母亲患糖尿病多年,双眼失明、内脏衰竭,在最后的时间里,被送到重症监护室停留了一周。那时老人全身水肿,头部肿大了一倍,几乎整个脱了像。不能说话,无法进食,仅靠微弱的意识和全身插满的各种管子及呼吸机耗时间。一周后,从重症监护室转出,次日凌晨,朋友听从医生的建议,拔掉了呼吸机,老人才长叹一口气,离开人世。
整个过程惨不忍睹,老人初进医院时,还能简单交谈,正常进食。经几番抢救和重症监护室的折腾之后痛苦离世时,可以用面目全非形容。但朋友的做法大家都表示认同。毕竟,为将母亲在这世上的时日多留一段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整个过程的痛苦令人不寒而栗。当最终面对老人完全脱了像的遗体时,朋友和家人是崩溃的。
当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我们该如何面对?是给予无限的理解、敬畏,用理性尊重的态度坦然接受,还是想方设法、倾尽所有的挽留?这个问题恐怕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人生难题,也是人们避而不谈的隐痛所在。
推荐序中说“普通人对死亡是很恐惧的,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死的含义——那是生命最后的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死时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书读过之后,也对这一点深有所悟。对于已经没有意义和质量的生命,家属理性的选择放弃无意义的治疗,让已决意离去的生命不再受无谓的折磨与伤痛,平静安详的离去。是对生命真正的理解与尊重,亦是对病人最体贴入微的心疼与体谅。
作为一名医生,赫尔曼教授在《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里直面内心深处,向读者诚恳地分享了多年来临床的所见、所感、所悟,故事中不但有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努力、配合,更有在病房中上演的人间温情。亲人之间的眷恋不舍、支持与爱、无语情深。深沉的血肉之缘难以割舍令人落泪。
非常喜欢《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的封面设计。书衣上,茫茫大海中有一艘航行的船。海的颜色如火焰,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之海。。船头是凤凰的形象,应该象征着涅槃重生吧。整幅图给人的感觉神秘而震撼。正如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暗示医务工作者生命摆渡人的工作意义。
剥下书衣,书的封面却是一束底色为蛋青的白色百合花。象征着恬淡、平静、温婉的生命本质。里外两层封面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生命的汪洋中抗争拼搏之后,最终悟出其真谛。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吧: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利,但是应该有选择死的权利。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然而,无论多么美好的生命,都会生病,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这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在那一刻,有多少伤痛、挣扎,又有多少不舍,恨不能将时间定格,以留住生命离去的脚步。
蔡崇达在《皮囊》里对疾病的描述是这样的: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所以简单的死和简单的创伤都是最低级的疾病。”这样的描述让我们对疾病产生了极度的恐惧。
医生所做的就是帮病人和这种秩序作抗争,以夺回病人对自己身体的统治权。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极有杀伤力的也许是病人身体所受的煎熬与折磨,而不是单纯的生死。
最近,看了澳大利亚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肯.赫尔曼的著作《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对重症监护这一神秘话题进行了解密。让我对生死这个课题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这本书讲述的是发生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故事不仅描写死亡,更着墨于挽救生命。
书里讲述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一个新鲜领域——重症救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如心脏病、糖尿病、重症肌无力、闭锁综合征等等那些熟悉但却并不了解的或者陌生而神秘的重型疾病的机理及病人是如何在重症监护室里被抢救,从死亡线上回归的。
提起重症监护室,我们总是不寒而栗,因为,它在我们心中的意义是死亡。作者肯.赫尔曼也说“重症监护室设立的初衷本是为了在病人康复前保持其生命体征,现在却成为许多人度过生命最后几天的地方,成为无药可救的代名词。”现实中的确如此。
作者试图通过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引发我们每一个个体对临终关怀的重视。无论是对医务工作者、病人家属、还是对患者本人,都提出了动人心魄的课题:生命尽头,医生能为病人做的,是一次次明知是徒劳的创伤性抢救治疗,还是留有最后的时光,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家人进行最后的团聚?
朋友的母亲患糖尿病多年,双眼失明、内脏衰竭,在最后的时间里,被送到重症监护室停留了一周。那时老人全身水肿,头部肿大了一倍,几乎整个脱了像。不能说话,无法进食,仅靠微弱的意识和全身插满的各种管子及呼吸机耗时间。一周后,从重症监护室转出,次日凌晨,朋友听从医生的建议,拔掉了呼吸机,老人才长叹一口气,离开人世。
整个过程惨不忍睹,老人初进医院时,还能简单交谈,正常进食。经几番抢救和重症监护室的折腾之后痛苦离世时,可以用面目全非形容。但朋友的做法大家都表示认同。毕竟,为将母亲在这世上的时日多留一段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整个过程的痛苦令人不寒而栗。当最终面对老人完全脱了像的遗体时,朋友和家人是崩溃的。
当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我们该如何面对?是给予无限的理解、敬畏,用理性尊重的态度坦然接受,还是想方设法、倾尽所有的挽留?这个问题恐怕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人生难题,也是人们避而不谈的隐痛所在。
推荐序中说“普通人对死亡是很恐惧的,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死的含义——那是生命最后的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死时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书读过之后,也对这一点深有所悟。对于已经没有意义和质量的生命,家属理性的选择放弃无意义的治疗,让已决意离去的生命不再受无谓的折磨与伤痛,平静安详的离去。是对生命真正的理解与尊重,亦是对病人最体贴入微的心疼与体谅。
作为一名医生,赫尔曼教授在《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里直面内心深处,向读者诚恳地分享了多年来临床的所见、所感、所悟,故事中不但有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努力、配合,更有在病房中上演的人间温情。亲人之间的眷恋不舍、支持与爱、无语情深。深沉的血肉之缘难以割舍令人落泪。
非常喜欢《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的封面设计。书衣上,茫茫大海中有一艘航行的船。海的颜色如火焰,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之海。。船头是凤凰的形象,应该象征着涅槃重生吧。整幅图给人的感觉神秘而震撼。正如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暗示医务工作者生命摆渡人的工作意义。
剥下书衣,书的封面却是一束底色为蛋青的白色百合花。象征着恬淡、平静、温婉的生命本质。里外两层封面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生命的汪洋中抗争拼搏之后,最终悟出其真谛。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吧: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利,但是应该有选择死的权利。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