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哲学启蒙小说,在一种特别的故事情节下,引领我走入哲学世界的大门,带着我初步了解了自然派哲学家、古典派哲学家等人的部分学说、观点,感受了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学术思想的相互碰撞。读完厚厚的一本书,感觉自己的思想如同接受了洗礼般焕然一新。
小说主要讲述一个叫艾伯特的哲学家先是通过书信后来采用面谈的方式向女孩苏菲教授哲学学说的故事。可是到了后来我才知道,苏菲和艾伯特之间的事情其实是作为故事存在于少校为自己的女儿席德写的一本哲学讲义里,以作为她的生日礼物。于是,书中便为读者呈现出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苏菲和艾伯特的,另一个是席德和少校的,但哪个才是真实的,谁也说不清。然而就是在这样似真似假的情境下,哲学仍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继续教授。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他们的观点,有的我表示赞同,但有的在经过思考后我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想谈谈那位“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家笛卡尔的某个观点。笛卡尔认为:“我们都具有完美实体的概念,由此可见这个完美实体本身必定存在,而如果世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实体,我们也不会有这种概念,因为我们本身是不完美的,所以完美的概念不可能来自于我们。”可见笛卡尔是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他坚定地相信理性与存在之间有所关联。但我个人不认同他的这个观点。
首先,我觉得具有某种概念,并不能由此证明这个概念的实体就真的存在。我想问个问题,事实上,魔鬼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相信,每个人脑海里构想出来的“魔鬼”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并没亲眼见过真正的魔鬼。人们会受自己读过的资料、看过的影像、甚至某些可怕的经历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对“魔鬼”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因此对魔鬼的概念实际上是并不一致,并不统一的,那么我们是否还能说明,有概念就一定有实体存在呢?假设笛卡尔的说法成立,那他口中的那个世界里该有多少种形式的魔鬼实体呢?也许笛卡尔会说,他所指的“概念”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但是他又凭什么认为那个所谓的“完美实体的概念”真的能够符合每个人的标准呢?他本人曾说过:“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我很想问问他,他是否能“清楚分明”地知道他的完美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仅凭因为拥有概念而确定是真实存在,这样未免不够严谨吧?
接着,我想再说说“完美实体的概念”的产生。“人无完人”这样的说法是众所周知的,所以笛卡尔也说完美的概念不会来自我们,而来自那个我们永远见不着的完美的实体。但是我想说,虽然我们自身达不到完美,但我们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更能清楚地看到别人身上的不完美。而当对方身上所有自己看来不完美的特质改变之后,在自己看来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而对于“完美”的概念也就由此形成。从这个角度说明,我们是可以先有“完美”的概念,再有这样的一个实体的,即便这个实体是虚构的。所以,即便没有“完美实体”的存在,也并不影响我们产生“完美实体”的概念。笛卡尔的说法实在有些牵强——因为我们拥有某个概念,所以一定有一个相应的实体存在于某个空间。起码目前来说,我们的科学水平还无法证明这点,而从理性角度来说,我觉得也不尽合理。
前面一直在质疑笛卡尔的说法,现在总结一下我的观点。第一,不一定拥有某种概念就一定存在相应的实体。我觉得对于“完美实体”这样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极具客观性的抽象实体,我们是难以有统一的概念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审美,真正的完美实体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而不是以一种统一的格式存在于笛卡尔口中的那个世界里的。第二,没有实体的存在,我们也一样能够拥有某种概念。概念的产生,是来自生活的,正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完美,我们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想出许多完美的实体。而且,我们也是在不断地体验生活,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概念。而有的概念也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人们的年龄、阅历不断改变。 连概念都是不断改变的,那么实体是不是也要不停改变呢?
读《苏菲的世界》很有意思,你可以加入哲学家们的头脑风暴里,加入他们的思想斗争中,甚至,你会同自己的思想进行一番辩驳,感受观点的相互冲击,思维的快速运转所带来的快感。
苏菲的世界,亦是你自己的世界。
小说主要讲述一个叫艾伯特的哲学家先是通过书信后来采用面谈的方式向女孩苏菲教授哲学学说的故事。可是到了后来我才知道,苏菲和艾伯特之间的事情其实是作为故事存在于少校为自己的女儿席德写的一本哲学讲义里,以作为她的生日礼物。于是,书中便为读者呈现出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苏菲和艾伯特的,另一个是席德和少校的,但哪个才是真实的,谁也说不清。然而就是在这样似真似假的情境下,哲学仍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继续教授。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他们的观点,有的我表示赞同,但有的在经过思考后我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想谈谈那位“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家笛卡尔的某个观点。笛卡尔认为:“我们都具有完美实体的概念,由此可见这个完美实体本身必定存在,而如果世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实体,我们也不会有这种概念,因为我们本身是不完美的,所以完美的概念不可能来自于我们。”可见笛卡尔是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他坚定地相信理性与存在之间有所关联。但我个人不认同他的这个观点。
首先,我觉得具有某种概念,并不能由此证明这个概念的实体就真的存在。我想问个问题,事实上,魔鬼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相信,每个人脑海里构想出来的“魔鬼”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并没亲眼见过真正的魔鬼。人们会受自己读过的资料、看过的影像、甚至某些可怕的经历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对“魔鬼”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因此对魔鬼的概念实际上是并不一致,并不统一的,那么我们是否还能说明,有概念就一定有实体存在呢?假设笛卡尔的说法成立,那他口中的那个世界里该有多少种形式的魔鬼实体呢?也许笛卡尔会说,他所指的“概念”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但是他又凭什么认为那个所谓的“完美实体的概念”真的能够符合每个人的标准呢?他本人曾说过:“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我很想问问他,他是否能“清楚分明”地知道他的完美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仅凭因为拥有概念而确定是真实存在,这样未免不够严谨吧?
接着,我想再说说“完美实体的概念”的产生。“人无完人”这样的说法是众所周知的,所以笛卡尔也说完美的概念不会来自我们,而来自那个我们永远见不着的完美的实体。但是我想说,虽然我们自身达不到完美,但我们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更能清楚地看到别人身上的不完美。而当对方身上所有自己看来不完美的特质改变之后,在自己看来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而对于“完美”的概念也就由此形成。从这个角度说明,我们是可以先有“完美”的概念,再有这样的一个实体的,即便这个实体是虚构的。所以,即便没有“完美实体”的存在,也并不影响我们产生“完美实体”的概念。笛卡尔的说法实在有些牵强——因为我们拥有某个概念,所以一定有一个相应的实体存在于某个空间。起码目前来说,我们的科学水平还无法证明这点,而从理性角度来说,我觉得也不尽合理。
前面一直在质疑笛卡尔的说法,现在总结一下我的观点。第一,不一定拥有某种概念就一定存在相应的实体。我觉得对于“完美实体”这样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极具客观性的抽象实体,我们是难以有统一的概念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审美,真正的完美实体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而不是以一种统一的格式存在于笛卡尔口中的那个世界里的。第二,没有实体的存在,我们也一样能够拥有某种概念。概念的产生,是来自生活的,正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完美,我们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想出许多完美的实体。而且,我们也是在不断地体验生活,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概念。而有的概念也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人们的年龄、阅历不断改变。 连概念都是不断改变的,那么实体是不是也要不停改变呢?
读《苏菲的世界》很有意思,你可以加入哲学家们的头脑风暴里,加入他们的思想斗争中,甚至,你会同自己的思想进行一番辩驳,感受观点的相互冲击,思维的快速运转所带来的快感。
苏菲的世界,亦是你自己的世界。
© 本文版权归 Joerica__★☆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