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的外星人-林哲輝與「當代樂集」
有這麼一個人,十幾年來開了家不起眼的小唱片行,...有人咬牙切齒地說他是「雅痞奸商」,有人語帶敬畏的推崇他是各派冷門音樂的台灣拓荒者。有人覺得他聽音樂的態度偏激傲慢,也有人奉他的判斷為至高無上的選擇,更有人因為他的三言兩語,一頭栽進瘋狂追尋音樂的道路。這家小唱片行叫「當代樂集」,這個人則是ECM的台灣首任代理,林哲輝。
冷眼旁觀的外星人 (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 書中的一章)
有這麼一個人,十幾年來開了家不起眼的小唱片行,架上擺設的,多的是台灣僅此一張的罕見名盤,很多聽民族音樂、前衛爵士、當代音樂的內行樂迷們,長久以來都知道,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人,一些罕見的唱片真的是只有他才有,甚至一些想都想不到的東西,在他店裡都找的到。經常在小小的店裡,看到他對著幾個滿心崇拜的小樂迷淡淡地講述音樂的種種。有人咬牙切齒地說他是「雅痞奸商」,有人語帶敬畏的推崇他是各派冷門音樂的台灣拓荒者。有人覺得他聽音樂的態度偏激傲慢,也有人奉他的判斷為至高無上的選擇,更有人因為他的三言兩語,一頭栽進瘋狂追尋音樂的道路。這家小唱片行叫「當代樂集」,這個人則是ECM的台灣首任代理,林哲輝。
一九八零年代以前,ECM的進口由香港Polydor唱片分公司統籌遠東區代理,當時絕大多數的ECM作品在台灣都無法取得,學生時代曾經在上揚唱片打工的林哲輝幾次和國外反應,結果,ECM的人跟他說:「那你來代理好嗎?」單槍匹馬,兩手空空的林哲輝,就此成立「當代樂集」,開始正式進入唱片這一行。
當時正是LP和CD交替的時代,林哲輝說:「ECM賣的第一張CD就是
科隆(Koln Concert/Keith Jarrett),其實說ECM,有很多人是跟我一起開始聽的,只是因為我在這個管道,大家找我比較方便,也沒有說誰帶誰,誰在推動推廣什麼的,就是大家一起聽。」之後,林哲輝不再代理ECM,但是他仍然蒐羅了眾多稀有的唱片,吸引了一些和他氣味相投的樂迷。
真正有吸引力的,或許是林哲輝這個人,他畢業於當年還叫考古系的
台大人類學系,但是他說教育對他沒有幫助:「台灣的教育只是訓練你如何向世俗低頭,向權力看齊,沒有提攜向上的作用,所有有創意的人都得自己摸索出來。當年的環境,沒有任何養分可以讓你吸收。」
林哲輝說:「我以前就一直覺得台灣聽音樂怎麼這麼奇怪!很多人聽一點古典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西洋樂迷則是追著美軍電台
(ICRT的前身)排行榜跑,不要說中間地帶,就連緩衝地帶都沒有,民族音樂、當代音樂這些東西當年有唱片公司會進,就是在進口流行音樂的時候不小心夾帶了一些奇怪的唱片,這些東西散落各地,根本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可是我們這些人就還是會去找。」
「20年前在電台播放Garbarek(Jan Garbarek,挪威薩克斯風手),所有人都跑過來說這是什麼東西,怎麼這麼難聽!」現在看來冷靜內斂的林哲輝,也曾經是熱血青年,辦過全省大專院校的巡迴音樂講習,「講的東西沒人聽得懂,放音樂作示範,大家覺得更奇怪,當時跟人家談這種東西,別人看我像在看一個掉在地球上的外星人,我自己都這樣覺得。」林哲輝是這麼說的。
專注地聽音樂,代理唱片,信徒和仇敵一樣多的林哲輝其實很少在媒體上發表意見和評論,他覺得:「我有點反知識,因為很多東西,對我來講,要說出一些話或是寫出一些字,都要相當的精鍊,才有必要把它表現出來,如果只是隨便寫寫,就跟每天吃喝拉撒一樣,毫不重要。千萬不要把一些無足輕重的東西隨便寫出來,讓人以為有事情可以討論,可是實際上根本沒有嘛。」
以一個音樂欣賞者的立場,林哲輝所追求的是「Creative Prototype」,一個創作上的原型,一些真正稱得上是「前無古人」的東西。
他說:
「現在有幾個評論者沒事就在發現新大陸,講的很多東西好像很了不起,其實這些人會這麼訝異驚嘆,都是因為不夠用功,你光是看到一部份,就覺得它很不得了,其實很多音樂早就已經出現,都有它的傳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我覺得聽音樂,有它的法門。」林哲輝這麼說:「可是我講的這些
沒人要,到現在都沒人要,像爵士樂,phrasing是很重要的,
Eric Dolphy的phrase和Rollins Rollins就不一樣,現在誰在
講這個?沒有。」
十幾二十年欣賞音樂的道路走來,林哲輝也有些意興闌珊:「我也快不存在了,倒不是說把店收起來啦,只是這是個自然的情況,自然的現象,環境轉變,那我只是一個小角色,當它在變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會被淹沒。」
當代樂集從忠孝東路搬到民族西路,從排列了無數唱片,卻乾淨得一塵不染的室內看出去,老社區的暗巷裡一片寂靜,只有隔壁的
十方樂集偶爾傳來些許聲響,訪談結束,瘦削的林哲輝舉手抹抹臉,說:「我這裡,是遲早會消失的一個地方。」
言詞辛辣的林哲輝還有其他名言,在此和大家分享:
「藝術沒有不朽的。比如說20年前你喜歡科隆,20年後你跑來跟我說還是最喜歡科隆,仍然認為Keith Jarrett是最偉大的爵士鋼琴手,那你去死好了。我不想再見到你。」
「藝術的創作裡,不需要定律。你一定要說些定律定理也可以,只是沒有意義,古典樂是個虛假的化身,因為只有它有定理。」
「如果你聽音樂只是因為有這麼一群人一起聽,把這個扒掉,你就是空的,什麼都沒有。」
「台灣人聽音樂一定要加上很多別人的判斷,別人對音樂的判斷,就好像她吃了東西消化之後,拉出來的大便,聽音樂自己沒有認識,那就只能吃別人的大便。真的端一盤新鮮的菜給你,你不會去吃它,反而先澆上一堆大便,你才覺得有味道。」
「聽音樂需不需要不斷前進?那你是不是活著呢?活著,就要不斷前進。不進步?根本就是個活死人。」
(評某大型連鎖書店兼營的音樂館,呃,就是說誠品)「這些人說他們不要跟傳統的作法一樣,要特立獨行,作些不一樣的事情。像是某種救世的心態,他就不敢承認說他也是在利用這個,這種心態是非常可議的,全世界走透透都沒有這種事,沒有人這麼刻意去作這麼噁心的事,就是台灣特別會有這種現象,當然跟一般人的認定、價值取向也是息息相關,因為這家音樂館呢,就是在服侍這麼一群虛偽的人。」
冷眼旁觀的外星人 (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 書中的一章)
有這麼一個人,十幾年來開了家不起眼的小唱片行,架上擺設的,多的是台灣僅此一張的罕見名盤,很多聽民族音樂、前衛爵士、當代音樂的內行樂迷們,長久以來都知道,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人,一些罕見的唱片真的是只有他才有,甚至一些想都想不到的東西,在他店裡都找的到。經常在小小的店裡,看到他對著幾個滿心崇拜的小樂迷淡淡地講述音樂的種種。有人咬牙切齒地說他是「雅痞奸商」,有人語帶敬畏的推崇他是各派冷門音樂的台灣拓荒者。有人覺得他聽音樂的態度偏激傲慢,也有人奉他的判斷為至高無上的選擇,更有人因為他的三言兩語,一頭栽進瘋狂追尋音樂的道路。這家小唱片行叫「當代樂集」,這個人則是ECM的台灣首任代理,林哲輝。
一九八零年代以前,ECM的進口由香港Polydor唱片分公司統籌遠東區代理,當時絕大多數的ECM作品在台灣都無法取得,學生時代曾經在上揚唱片打工的林哲輝幾次和國外反應,結果,ECM的人跟他說:「那你來代理好嗎?」單槍匹馬,兩手空空的林哲輝,就此成立「當代樂集」,開始正式進入唱片這一行。
當時正是LP和CD交替的時代,林哲輝說:「ECM賣的第一張CD就是
科隆(Koln Concert/Keith Jarrett),其實說ECM,有很多人是跟我一起開始聽的,只是因為我在這個管道,大家找我比較方便,也沒有說誰帶誰,誰在推動推廣什麼的,就是大家一起聽。」之後,林哲輝不再代理ECM,但是他仍然蒐羅了眾多稀有的唱片,吸引了一些和他氣味相投的樂迷。
真正有吸引力的,或許是林哲輝這個人,他畢業於當年還叫考古系的
台大人類學系,但是他說教育對他沒有幫助:「台灣的教育只是訓練你如何向世俗低頭,向權力看齊,沒有提攜向上的作用,所有有創意的人都得自己摸索出來。當年的環境,沒有任何養分可以讓你吸收。」
林哲輝說:「我以前就一直覺得台灣聽音樂怎麼這麼奇怪!很多人聽一點古典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西洋樂迷則是追著美軍電台
(ICRT的前身)排行榜跑,不要說中間地帶,就連緩衝地帶都沒有,民族音樂、當代音樂這些東西當年有唱片公司會進,就是在進口流行音樂的時候不小心夾帶了一些奇怪的唱片,這些東西散落各地,根本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可是我們這些人就還是會去找。」
「20年前在電台播放Garbarek(Jan Garbarek,挪威薩克斯風手),所有人都跑過來說這是什麼東西,怎麼這麼難聽!」現在看來冷靜內斂的林哲輝,也曾經是熱血青年,辦過全省大專院校的巡迴音樂講習,「講的東西沒人聽得懂,放音樂作示範,大家覺得更奇怪,當時跟人家談這種東西,別人看我像在看一個掉在地球上的外星人,我自己都這樣覺得。」林哲輝是這麼說的。
專注地聽音樂,代理唱片,信徒和仇敵一樣多的林哲輝其實很少在媒體上發表意見和評論,他覺得:「我有點反知識,因為很多東西,對我來講,要說出一些話或是寫出一些字,都要相當的精鍊,才有必要把它表現出來,如果只是隨便寫寫,就跟每天吃喝拉撒一樣,毫不重要。千萬不要把一些無足輕重的東西隨便寫出來,讓人以為有事情可以討論,可是實際上根本沒有嘛。」
以一個音樂欣賞者的立場,林哲輝所追求的是「Creative Prototype」,一個創作上的原型,一些真正稱得上是「前無古人」的東西。
他說:
「現在有幾個評論者沒事就在發現新大陸,講的很多東西好像很了不起,其實這些人會這麼訝異驚嘆,都是因為不夠用功,你光是看到一部份,就覺得它很不得了,其實很多音樂早就已經出現,都有它的傳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我覺得聽音樂,有它的法門。」林哲輝這麼說:「可是我講的這些
沒人要,到現在都沒人要,像爵士樂,phrasing是很重要的,
Eric Dolphy的phrase和Rollins Rollins就不一樣,現在誰在
講這個?沒有。」
十幾二十年欣賞音樂的道路走來,林哲輝也有些意興闌珊:「我也快不存在了,倒不是說把店收起來啦,只是這是個自然的情況,自然的現象,環境轉變,那我只是一個小角色,當它在變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會被淹沒。」
當代樂集從忠孝東路搬到民族西路,從排列了無數唱片,卻乾淨得一塵不染的室內看出去,老社區的暗巷裡一片寂靜,只有隔壁的
十方樂集偶爾傳來些許聲響,訪談結束,瘦削的林哲輝舉手抹抹臉,說:「我這裡,是遲早會消失的一個地方。」
言詞辛辣的林哲輝還有其他名言,在此和大家分享:
「藝術沒有不朽的。比如說20年前你喜歡科隆,20年後你跑來跟我說還是最喜歡科隆,仍然認為Keith Jarrett是最偉大的爵士鋼琴手,那你去死好了。我不想再見到你。」
「藝術的創作裡,不需要定律。你一定要說些定律定理也可以,只是沒有意義,古典樂是個虛假的化身,因為只有它有定理。」
「如果你聽音樂只是因為有這麼一群人一起聽,把這個扒掉,你就是空的,什麼都沒有。」
「台灣人聽音樂一定要加上很多別人的判斷,別人對音樂的判斷,就好像她吃了東西消化之後,拉出來的大便,聽音樂自己沒有認識,那就只能吃別人的大便。真的端一盤新鮮的菜給你,你不會去吃它,反而先澆上一堆大便,你才覺得有味道。」
「聽音樂需不需要不斷前進?那你是不是活著呢?活著,就要不斷前進。不進步?根本就是個活死人。」
(評某大型連鎖書店兼營的音樂館,呃,就是說誠品)「這些人說他們不要跟傳統的作法一樣,要特立獨行,作些不一樣的事情。像是某種救世的心態,他就不敢承認說他也是在利用這個,這種心態是非常可議的,全世界走透透都沒有這種事,沒有人這麼刻意去作這麼噁心的事,就是台灣特別會有這種現象,當然跟一般人的認定、價值取向也是息息相關,因為這家音樂館呢,就是在服侍這麼一群虛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