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两便士
按照广为流传的建议,我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应当先阅读它的序言。当时的欧陆正处于汹涌澎湃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之中,而毛姆则是现实主义坚守者的零星孤岛。月亮是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而六便士则代表着世俗得失与蝇头小利。毛姆在小说的最后两句话写到,
> 我的叔叔亨利做过二十七年惠特斯特布尔的教区牧师,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会说,魔鬼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蛎。
这是登峰造极和淋漓尽致的文字艺术体现,令人热泪盈眶,强调着毛姆对现实主义的珍重和坚持,又感怀自己身世的疾苦,最终将怀旧和凄凉灌注其中。
如果让斯特里克兰看到这段文字,我已经可以想象到他扼要的回答:
“去死吧你。”
“去死吧你”这句话有着十分耍赖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它可以表达一种轻蔑不屑一顾的特立独行的气息——这和我有两便士的关系吗?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是面无表情而内心荡漾的嘴硬,在受人照顾时,在被知己戳穿时——在这个世界的周遭大概只有您能说出正确的答案时,但别指望我会承认,所以就这样傲娇地回答您吧。
小说的妙趣横生大多在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中。从一个完全陌生的来客、一个为同情妻子前来声讨丈夫的道义使者,到克里斯特兰在他嫌弃地说“你明知道我讨厌你、鄙视你”时满不在乎地对他说出,“你来不来看我的画?”,这其中在表面上毫不在乎、形式上争锋相对的对话中慢慢发生的理解与信赖正是令人喜爱的某种生活的真实,以及小说家的魄力所在。
在《黄金时代》中也有着这种可爱的真实(陈清扬永远不能改变地爱上王二的那一瞬间)。如果说王小波的文字令人醉心之处还在于他像诗一般烂漫却又富有活力的语言,那么毛姆的文字就还在于他对人物散漫无心却又精准的刻画了。一个作家不仅要作为书中的主人公,以及书中诸多他人的见识和思维,最难的是他还要超越人的角色,去扮演书中世界的客观规律,让故事中模模糊糊难以明说的因果,能够按照世间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道理发展。但这也正是(我认为的)小说的意义所在,从杂乱的世间中剔除不计其数琐碎无聊的细节,提取出值得我们关注的美(灵性),同时又不因虚拟而失去那种灵性所赖以生长的真实。
(我可以在这里写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评论,却不能写关于黄金时代的评论。真实与美是不同的。)
以及当然,主人公在事件之中夹杂着的对事物客观公正的吐槽,或者显然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是不可多得的乐趣之一,常常令人想要拍桌大笑。其间夹杂些许议论,虽然大多是正论,但在事件的帮衬下也能够到达人心。
小说是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讲述的。在书中毛姆这样写到,“作家更为关注的是去认识,而不是去评判。”而主人公也正是这个理念的身体力行者。他带有的是一种自知和好奇,自知以人间之大无奇而不可有,以自身十几年浅薄的经验和阅历去对他人作出判定,这种事情轻率且不可靠,反而令人羞愧;但并不因此采取犬儒的态度,相反他饱含着为人的好奇,对于众人推崇备至的人事给予尊重但不会因此向往,对于众人不屑一顾目为疯狂的人事不取成见而希望理解;他为自己坚持着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同情心,同时保持着自制不使其泛滥或求诸他人。
在克里斯特兰夺走了对他有接济以至于救命之恩的斯特罗夫的妻子,将她置于为情所困而自杀的境地却毫无愧疚之时,他既保有着内心道德与同情心所带来的义愤、鄙视和谴责,但同时也能努力真诚地以自己的想法回答克里斯特兰提出的问题。
> “你真的关心布兰琪·斯特罗夫的死活吗?这跟你有两便士的关系吗?”
> 我思考着他的问题,因为我想要如实地回答,无论如何要说出我的真实想法。
> “如果说她死了和我没有多大的关系,我觉得这未免有点没良心。生活里还有很多幸福她无缘享受。我觉得她死得那么惨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是我又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其实并不关心。”
他知道即使道德也只是一种在绝大部分时间成立的意见而已。并非屈从于众人的意见而以此作为避难所,他是因自己内心而愿意遵行道德,并且最终会以自己的理智、追求和判断作为基准。他是一个在不经意的每天日常中做到了真诚、善意而好奇的人,在斯特里克兰以外另一个不虚伪而忠于自己的人。也是因此他们能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知己。
而斯特罗夫则是注定的悲剧者。在小说中刚刚遇见他时,作者便写道,“造化让他成为滑稽可笑之人。”他有着鉴赏真正艺术和灵性的能力和敏锐以及学识造诣,终日的创作却是糟糕庸俗的畅销画;他重视感情慷慨大方,但太轻易的打动反而人们对他毫无感激;他被人嘲笑明明痛苦不堪,但他倾诉时却是能令同情者也忍不住想要发笑;无论是行为还是外貌都是如此。如果当一个人心怀最美好最崇高的事物时,他的外表却会是最为猥琐可笑的,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凄凉?“造化让他成为笑料,却又拒绝给他迟钝的心灵。”他不断被人伤害,但善良的心中却生不出恨意。即使在克里斯特兰夺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妻子、家庭和生活之后,虽然一开始有过冲动和恨意,但他竟然还是能够原谅并且再次去低声下气。如果是不用理解他的人来看,这已经不仅仅是谦逊,这已经到达了病态的程度。
虽然作者并没有去写到他的思想——甚至连主人公对于他的内心都不太有试探性的窥测,但他其实是一个自卑的人,不认可自己的价值。超越世俗而长存的宝贵灵性是最为珍贵的;其次是他人,因为他们的自信,或者因为自己对他们并非了解所以不评估;最后是自己,因为最为了解所以最为可鄙的自己。他人的嘲笑虽然没有善意,但是也包含着无法否定的客观上自己的卑劣。就算有鉴赏美的能力,但自己本身还是多么地没有价值啊。如果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或者与最高的美有所冲突,说到底应该让位的还是自己。自己有什么资格产生愤怒这种情绪呢?
所以斯特罗夫全书唯一一次完全的发怒只在他人诋毁斯特里克兰画作的意义时出现过。
> “话是这么说。可是当年至少有上百个不比莫奈逊色、作品也卖不掉的画家,他们的画到今天还是不值钱。这谁知道呢?画得好就一定会出名吗?我看未必。再说了,你那个朋友是否画得好尚有待证明呢。除了斯特罗夫先生你,从来没有别的人称赞过他。”
>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画得好不好呢?”德克气得满脸通红地说。
> “办法只有一个,出了名就是画得好。”
> “真市侩。”德克愤愤地说。
> “但你想想以前那些伟大的画家,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安格尔,还有德拉克罗瓦,哪个不是大名鼎鼎啊。”
> “我们走吧,”斯特罗夫对我说,“否则我会杀了这个家伙。”
他未尝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甚至是一个有着丰富学识和高超的鉴赏能力的人。但是,自卑的人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因为他从来无法将自己与他人置于平等的地位——这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也同样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下其实无形中是在邀请着他人来糟践自己,相反如果有人能够不这样做不是因为常理,而是因为这个人的有心和尽力的克制(例如主人公时常在内心中提醒自己不要嘲笑)。这是在给所有相交往的人出难题,将避免落入那个悲惨结局的责任全部推到他人的身上,而他人除非有超越常人的见识、技巧和毅力则难以避免。这也是布兰琪一旦遇到斯特里克兰这样的另一个选择就不可避免地想要逃离的原因之一。
但说到底,他的妻子又何尝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只是对象更换了就能达成这点。我们在斯特里克兰少见的大段话语中可以听到这种真相:
> “假如女人爱上你,在占有你的灵魂之前,她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她自身软弱无能,所以拼命地想指挥你,你要是不彻底听她的话,她就不会满意。她的见识很浅薄,她讨厌她无法领会的抽象事物。她只关注物质的东西,她会妒忌你的理想。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她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发现布兰琪慢慢也玩起她那些花样来。她准备用无限的耐心缠住我,把我绑起来。她想要拉我降低到她的层次;她对我毫不关心,她只想要我归她独有。为了我,世上所有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除外:让我安静地独处。”
在他人的面前心安于自己的软弱无能才是真正可鄙的傲慢和怠惰。想要因为喜爱让他人如同自己一样止步更加如此,永远不能达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即使自己在现实在客观上劣于他人,也完全不是自卑的理由。只有坦诚平等的交往才能获得幸福,就像十几年后斯特里克兰与海岛上的本地女孩。他们真实的田园生活如同梦幻。她甚至不用会欣赏斯特里克兰的画作。
(
> 你自己知道吗?也许你寻找的是真相与自由,但你曾经短暂地认为你能够在爱情中得到解脱。我想你疲惫的灵魂渴望在女人的怀抱里歇息,后来你发现那里得不到休憩,于是你便憎恨她。你并不怜惜她,因为你并不怜惜自己。你杀了她是出自恐惧,因为你刚从险境中逃脱不久,仍然吓得浑身发抖。
即便克里斯特兰也并非是无所畏惧。
)
虽然作者一再以每次的一番想法后必定跟随的自我怀疑来贯彻他认识而非评判的谦逊,但这本小说实质与没有评判相去甚远。情节节奏的快与慢,着墨与省略的事件,以至于从根本上说希望写作这本追随着斯特里克兰短暂一生的书,认为这个故事值得于耗费我们美好的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人生而言意义重大的价值取舍和判断。全书的脉络完全与那六便士的庸俗可以说是没有两便士的关系,读完以后也没有半点需要取舍的感受,只有对于文中所言灵性的再发现和喜爱向往。
在写书评的人会在这里停留很久。因为灵性实在是不可言说的事物,一旦说出就不可避免地滑向庸俗。我们或许不能说出判断灵性的具体标准,但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一篇文字、一部动漫、一场电影、一首乐曲,在那么多的作品当中,总有少部分的一些,能够让我们将它们从平庸无感的大多数里区分开来。我们有时候会用“用心”“精妙”来描述它,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近似,真正打动我们的并不是作品中有着作者怎样的努力,或者技巧,而是某种更为直接和高尚的东西。我们为能够以任何的方式形式成功地描绘它,或者哪怕只是模模糊糊地触碰到它的边沿的作品而醉心。和我们相同的人们即使心中尚没有清晰的认识,但也会为之吸引。这就是这个故事中克里斯特兰在以最低限度对待自己的同时还能生存,就算绘画再没有现实的作用故事却能够合理地继续的根本原因。
我在这方面语言匮乏,就用毛姆的文字来替代这种表达:
> 我想斯特里克兰大概模糊地在客观的事物中看出了某种灵性的意义,但那种意义太过奇怪,他只能借助不完善的符号来暗示它。我感觉就好像他在混沌的宇宙中发现了新的规律,正在试图将它描绘出来,同时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灵魂感到非常痛苦。我看见的是一种挣扎着想要得以呈现的灵性。
> 布吕赫尔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试图用某种方式来表达一些情感,可是那些情感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才能得以表达;斯特里克兰大概是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对他青睐有加。也许他们两人试图用绘画表现的观念,其实更适合用文学来传达。
> 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孤独的。他被囚禁在铁塔里,只能通过各种符号和同类交流,可是这些符号没有公认的标准,所以它们的意义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我们可怜地向他者传送宝贵的内心感受,但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于是我们变得很孤独,齐肩并进却又形同陌路,无法认识我们的同类,也无法被他们认识。我们就像身在异国的游子,他们对该国的语言所知甚少,尽管心中有许多美...
> 斯特里克兰显然赋予了各种色彩和形式以独特的意义。他忍无可忍地想要传达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他画下那些作品的唯一初衷。只要能够更加接近他追求的那种未知事物,他会毫不犹豫地对现实进行简化或者歪曲。现实对他而言毫无意义,因为他追求的是在大量各不相关的偶然因素中找到某种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他似乎已经见识了宇宙的灵魂,迫切地想要将其呈现出来。
> “你怎么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像沙滩上的石头,随便哪个满不在乎的过路人都能捡起来呢?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痛苦历程。美是艺术家唱给你听的音乐,要在你的心里再次听到它,你需要知识、敏感和想象力。”
最后,能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真是好啊。
按照广为流传的建议,我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应当先阅读它的序言。当时的欧陆正处于汹涌澎湃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之中,而毛姆则是现实主义坚守者的零星孤岛。月亮是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而六便士则代表着世俗得失与蝇头小利。毛姆在小说的最后两句话写到,
> 我的叔叔亨利做过二十七年惠特斯特布尔的教区牧师,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会说,魔鬼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蛎。
这是登峰造极和淋漓尽致的文字艺术体现,令人热泪盈眶,强调着毛姆对现实主义的珍重和坚持,又感怀自己身世的疾苦,最终将怀旧和凄凉灌注其中。
如果让斯特里克兰看到这段文字,我已经可以想象到他扼要的回答:
“去死吧你。”
“去死吧你”这句话有着十分耍赖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它可以表达一种轻蔑不屑一顾的特立独行的气息——这和我有两便士的关系吗?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是面无表情而内心荡漾的嘴硬,在受人照顾时,在被知己戳穿时——在这个世界的周遭大概只有您能说出正确的答案时,但别指望我会承认,所以就这样傲娇地回答您吧。
小说的妙趣横生大多在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中。从一个完全陌生的来客、一个为同情妻子前来声讨丈夫的道义使者,到克里斯特兰在他嫌弃地说“你明知道我讨厌你、鄙视你”时满不在乎地对他说出,“你来不来看我的画?”,这其中在表面上毫不在乎、形式上争锋相对的对话中慢慢发生的理解与信赖正是令人喜爱的某种生活的真实,以及小说家的魄力所在。
在《黄金时代》中也有着这种可爱的真实(陈清扬永远不能改变地爱上王二的那一瞬间)。如果说王小波的文字令人醉心之处还在于他像诗一般烂漫却又富有活力的语言,那么毛姆的文字就还在于他对人物散漫无心却又精准的刻画了。一个作家不仅要作为书中的主人公,以及书中诸多他人的见识和思维,最难的是他还要超越人的角色,去扮演书中世界的客观规律,让故事中模模糊糊难以明说的因果,能够按照世间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道理发展。但这也正是(我认为的)小说的意义所在,从杂乱的世间中剔除不计其数琐碎无聊的细节,提取出值得我们关注的美(灵性),同时又不因虚拟而失去那种灵性所赖以生长的真实。
(我可以在这里写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评论,却不能写关于黄金时代的评论。真实与美是不同的。)
以及当然,主人公在事件之中夹杂着的对事物客观公正的吐槽,或者显然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是不可多得的乐趣之一,常常令人想要拍桌大笑。其间夹杂些许议论,虽然大多是正论,但在事件的帮衬下也能够到达人心。
小说是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讲述的。在书中毛姆这样写到,“作家更为关注的是去认识,而不是去评判。”而主人公也正是这个理念的身体力行者。他带有的是一种自知和好奇,自知以人间之大无奇而不可有,以自身十几年浅薄的经验和阅历去对他人作出判定,这种事情轻率且不可靠,反而令人羞愧;但并不因此采取犬儒的态度,相反他饱含着为人的好奇,对于众人推崇备至的人事给予尊重但不会因此向往,对于众人不屑一顾目为疯狂的人事不取成见而希望理解;他为自己坚持着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同情心,同时保持着自制不使其泛滥或求诸他人。
在克里斯特兰夺走了对他有接济以至于救命之恩的斯特罗夫的妻子,将她置于为情所困而自杀的境地却毫无愧疚之时,他既保有着内心道德与同情心所带来的义愤、鄙视和谴责,但同时也能努力真诚地以自己的想法回答克里斯特兰提出的问题。
> “你真的关心布兰琪·斯特罗夫的死活吗?这跟你有两便士的关系吗?”
> 我思考着他的问题,因为我想要如实地回答,无论如何要说出我的真实想法。
> “如果说她死了和我没有多大的关系,我觉得这未免有点没良心。生活里还有很多幸福她无缘享受。我觉得她死得那么惨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是我又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其实并不关心。”
他知道即使道德也只是一种在绝大部分时间成立的意见而已。并非屈从于众人的意见而以此作为避难所,他是因自己内心而愿意遵行道德,并且最终会以自己的理智、追求和判断作为基准。他是一个在不经意的每天日常中做到了真诚、善意而好奇的人,在斯特里克兰以外另一个不虚伪而忠于自己的人。也是因此他们能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知己。
而斯特罗夫则是注定的悲剧者。在小说中刚刚遇见他时,作者便写道,“造化让他成为滑稽可笑之人。”他有着鉴赏真正艺术和灵性的能力和敏锐以及学识造诣,终日的创作却是糟糕庸俗的畅销画;他重视感情慷慨大方,但太轻易的打动反而人们对他毫无感激;他被人嘲笑明明痛苦不堪,但他倾诉时却是能令同情者也忍不住想要发笑;无论是行为还是外貌都是如此。如果当一个人心怀最美好最崇高的事物时,他的外表却会是最为猥琐可笑的,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凄凉?“造化让他成为笑料,却又拒绝给他迟钝的心灵。”他不断被人伤害,但善良的心中却生不出恨意。即使在克里斯特兰夺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妻子、家庭和生活之后,虽然一开始有过冲动和恨意,但他竟然还是能够原谅并且再次去低声下气。如果是不用理解他的人来看,这已经不仅仅是谦逊,这已经到达了病态的程度。
虽然作者并没有去写到他的思想——甚至连主人公对于他的内心都不太有试探性的窥测,但他其实是一个自卑的人,不认可自己的价值。超越世俗而长存的宝贵灵性是最为珍贵的;其次是他人,因为他们的自信,或者因为自己对他们并非了解所以不评估;最后是自己,因为最为了解所以最为可鄙的自己。他人的嘲笑虽然没有善意,但是也包含着无法否定的客观上自己的卑劣。就算有鉴赏美的能力,但自己本身还是多么地没有价值啊。如果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或者与最高的美有所冲突,说到底应该让位的还是自己。自己有什么资格产生愤怒这种情绪呢?
所以斯特罗夫全书唯一一次完全的发怒只在他人诋毁斯特里克兰画作的意义时出现过。
> “话是这么说。可是当年至少有上百个不比莫奈逊色、作品也卖不掉的画家,他们的画到今天还是不值钱。这谁知道呢?画得好就一定会出名吗?我看未必。再说了,你那个朋友是否画得好尚有待证明呢。除了斯特罗夫先生你,从来没有别的人称赞过他。”
>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画得好不好呢?”德克气得满脸通红地说。
> “办法只有一个,出了名就是画得好。”
> “真市侩。”德克愤愤地说。
> “但你想想以前那些伟大的画家,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安格尔,还有德拉克罗瓦,哪个不是大名鼎鼎啊。”
> “我们走吧,”斯特罗夫对我说,“否则我会杀了这个家伙。”
他未尝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甚至是一个有着丰富学识和高超的鉴赏能力的人。但是,自卑的人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因为他从来无法将自己与他人置于平等的地位——这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也同样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下其实无形中是在邀请着他人来糟践自己,相反如果有人能够不这样做不是因为常理,而是因为这个人的有心和尽力的克制(例如主人公时常在内心中提醒自己不要嘲笑)。这是在给所有相交往的人出难题,将避免落入那个悲惨结局的责任全部推到他人的身上,而他人除非有超越常人的见识、技巧和毅力则难以避免。这也是布兰琪一旦遇到斯特里克兰这样的另一个选择就不可避免地想要逃离的原因之一。
但说到底,他的妻子又何尝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只是对象更换了就能达成这点。我们在斯特里克兰少见的大段话语中可以听到这种真相:
> “假如女人爱上你,在占有你的灵魂之前,她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她自身软弱无能,所以拼命地想指挥你,你要是不彻底听她的话,她就不会满意。她的见识很浅薄,她讨厌她无法领会的抽象事物。她只关注物质的东西,她会妒忌你的理想。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她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发现布兰琪慢慢也玩起她那些花样来。她准备用无限的耐心缠住我,把我绑起来。她想要拉我降低到她的层次;她对我毫不关心,她只想要我归她独有。为了我,世上所有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除外:让我安静地独处。”
在他人的面前心安于自己的软弱无能才是真正可鄙的傲慢和怠惰。想要因为喜爱让他人如同自己一样止步更加如此,永远不能达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即使自己在现实在客观上劣于他人,也完全不是自卑的理由。只有坦诚平等的交往才能获得幸福,就像十几年后斯特里克兰与海岛上的本地女孩。他们真实的田园生活如同梦幻。她甚至不用会欣赏斯特里克兰的画作。
(
> 你自己知道吗?也许你寻找的是真相与自由,但你曾经短暂地认为你能够在爱情中得到解脱。我想你疲惫的灵魂渴望在女人的怀抱里歇息,后来你发现那里得不到休憩,于是你便憎恨她。你并不怜惜她,因为你并不怜惜自己。你杀了她是出自恐惧,因为你刚从险境中逃脱不久,仍然吓得浑身发抖。
即便克里斯特兰也并非是无所畏惧。
)
虽然作者一再以每次的一番想法后必定跟随的自我怀疑来贯彻他认识而非评判的谦逊,但这本小说实质与没有评判相去甚远。情节节奏的快与慢,着墨与省略的事件,以至于从根本上说希望写作这本追随着斯特里克兰短暂一生的书,认为这个故事值得于耗费我们美好的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人生而言意义重大的价值取舍和判断。全书的脉络完全与那六便士的庸俗可以说是没有两便士的关系,读完以后也没有半点需要取舍的感受,只有对于文中所言灵性的再发现和喜爱向往。
在写书评的人会在这里停留很久。因为灵性实在是不可言说的事物,一旦说出就不可避免地滑向庸俗。我们或许不能说出判断灵性的具体标准,但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一篇文字、一部动漫、一场电影、一首乐曲,在那么多的作品当中,总有少部分的一些,能够让我们将它们从平庸无感的大多数里区分开来。我们有时候会用“用心”“精妙”来描述它,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近似,真正打动我们的并不是作品中有着作者怎样的努力,或者技巧,而是某种更为直接和高尚的东西。我们为能够以任何的方式形式成功地描绘它,或者哪怕只是模模糊糊地触碰到它的边沿的作品而醉心。和我们相同的人们即使心中尚没有清晰的认识,但也会为之吸引。这就是这个故事中克里斯特兰在以最低限度对待自己的同时还能生存,就算绘画再没有现实的作用故事却能够合理地继续的根本原因。
我在这方面语言匮乏,就用毛姆的文字来替代这种表达:
> 我想斯特里克兰大概模糊地在客观的事物中看出了某种灵性的意义,但那种意义太过奇怪,他只能借助不完善的符号来暗示它。我感觉就好像他在混沌的宇宙中发现了新的规律,正在试图将它描绘出来,同时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灵魂感到非常痛苦。我看见的是一种挣扎着想要得以呈现的灵性。
> 布吕赫尔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试图用某种方式来表达一些情感,可是那些情感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才能得以表达;斯特里克兰大概是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对他青睐有加。也许他们两人试图用绘画表现的观念,其实更适合用文学来传达。
> 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孤独的。他被囚禁在铁塔里,只能通过各种符号和同类交流,可是这些符号没有公认的标准,所以它们的意义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我们可怜地向他者传送宝贵的内心感受,但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于是我们变得很孤独,齐肩并进却又形同陌路,无法认识我们的同类,也无法被他们认识。我们就像身在异国的游子,他们对该国的语言所知甚少,尽管心中有许多美...
> 斯特里克兰显然赋予了各种色彩和形式以独特的意义。他忍无可忍地想要传达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他画下那些作品的唯一初衷。只要能够更加接近他追求的那种未知事物,他会毫不犹豫地对现实进行简化或者歪曲。现实对他而言毫无意义,因为他追求的是在大量各不相关的偶然因素中找到某种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他似乎已经见识了宇宙的灵魂,迫切地想要将其呈现出来。
> “你怎么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像沙滩上的石头,随便哪个满不在乎的过路人都能捡起来呢?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痛苦历程。美是艺术家唱给你听的音乐,要在你的心里再次听到它,你需要知识、敏感和想象力。”
最后,能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真是好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梦断代码
(San Francisco Bay Area, United States)
乐天知命。 ---- Arch Linux 用户 ---- UID: 48680898 ---- GitHub:ht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