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水穷处,吃到云起时(二)
【前言】接上文行程 ————————————————————— (三)兴安水街 兴安水街是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长约一公里的一条街道,建筑具有秦汉建筑文化和岭南民俗文化特色。 然可称:夜市翻新古街烧烤一条街






作为桂林特色菜肴“牛八宝”吃而不腻,食而不油,香中带脆,香辣合适,实不愧于为当地的特色火锅

然而我发了关于牛八宝的朋友圈,有朋友问我有没有吃“牛欢喜” (各位看客不懂的请自行度娘,意如其名)🙂 我 服 你们的脑洞 (四)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


在此题外话侃一下桂林米粉: 将洁白、细嫩、软滑、爽口的一碗米粉烫热滤干,再浇上一勺“卤水”,添花生油、酥黄豆,再配以锅烧(炸酥的五花肉)、卤牛肉片、香肠、叉烧等,再自行加入辣椒、蒜蓉、葱花、各类拌菜等,搅拌搅拌,就能哧溜哧溜的吃起来。想吃带汤的,则可直接将热腾腾的开水米汤灌之,热乎乎也是爽口美味。 桂林米粉作为神级平民小吃之一,不止广西,其他一些省份大街小巷均有之,几乎可与“兰州牛肉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等攻占室井的小吃相媲美。 其起源有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大军征战南越,凿灵渠。然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粮食供应困难,而吃天生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秦军水土不服,士兵经常挨饿、生病。 因此军中伙夫们为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让秦军将士接受而下了一番苦工。米粉制出之后,为保健,也由于战争紧张,士兵们经常是米粉、药汤(秦军郎中采用当地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合在一起三口两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形。 那这样由史实推断,桂林米粉的老主爷爷应该就出自兴安。所以说秦始皇虽然暴虐,但不止带来了灵渠这样伟大的巨匠工程,还带来了 “流香百世”的桂林米粉?政治,军事,饮食文化,均是相通的。 (五)湘江战役 这点我为什么要单独提出来侃呢? 其实桂林有许多“相当有质量”的红色旅游资源,如湘江战役。湘江有一段是在桂林区域内的。当“湘”成了湖南的简称时,自然有许多人认为湘江战役发生在湖南了,一度包括本人。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年底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然而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人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四万多人的遗骨就永远沉寂在这里。可以说湘江战役导致红军一度山穷水尽,深处绝壁,相当惨烈。 湘江惨败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是什么呢? 那就是“遵义会议”的召开。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 现在兴安县城也有“湘江战役”的英雄纪念碑 ————————————————————— 【结语】 一来说这趟吃得都不错,虽不是什么技艺上乘,讲究精良的美食,但食材大多都很新鲜,而且物价也着实不高,米粉一碗也就3.5元左右,一些景区商业化气息不浓,当地人民相对来说还是蛮淳朴的。 二来说发现桂林确实有许多很重要的抗战旅游资源,可总觉得宣传力度尚缺,许多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颇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