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仍未见过的下一张照片:专访日本摄影家濑户正人
“寻找仍未见过的下一张照片”——这是濑户正人给自己创办的画廊设定的标语,而这或也可以看作是,他对于自己的创作要求。
濑户正人生于泰国,8岁时迁居日本,曾是森山大道的学生,也担任过深濑昌久的助手。丰富的不仅仅是生活经历,艺术家的作品形态也构成了复杂而多样的面向。如果说《曼谷&河内》系列是他对自我成长经历的追根溯源,之后获得木村伊兵卫赏的《Slient Mode》《Living room, Tokyo》等肖像系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观照。
日本摄影师中,多有擅写作者,濑户亦是其一。自述式的散文集作品《トオイと正人》是他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而这本文集也获得了日本重要的文学奖项:新潮学艺奖。影像和文字,作为不同的表达途径,濑户似乎是藉着自己本能的创作冲动,要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付与他不断尝试、不断出新的作品形式当中。
D:杜扬
S:濑户正人(Seto Masato)
翻译:宛超凡
D:您曾是森山的学生,也做过深濑昌久的助理。跟随这两位大师学习摄影是怎样一种感受,他们对您产生的帮助和影响具体是怎样的?
S:森山先生和深濑先生他们两位虽然风格不同,但是都认为“摄影的话,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暗房技术可以传授,但是摄影本身的学习却只能靠自己感悟。”受到的影响的话,大概就是他们作为作家的生活方式吧。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在他们身边学习和工作,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东西了。
D: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对您影响很深的摄影师或艺术家?
S:有,是东松照明。
D:许多摄影师的拍摄风格都会受到“启蒙老师”的影响,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失去自己的风格辨识度。您是如何在吸收了前辈的影响之后,形成属于自己的摄影语言的?是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阶段?
S:正因为在两位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反而有了一种“不能够模仿他们”的想法。因此总是抱着“自己的作品不能和他们风格一样”的态度在创作。找到自己的风格的话,大概花了三五年的时间。
▲1987-1992《曼谷河内》系列
D: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生活经历及记忆影响了您的创作内容和方式?
L:摄影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记忆这些都和摄影无法分开。因此也无法说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获得影响。并且我个人也并未考虑过这种问题。
D:您的第一组作品是去曾经出生的地方拍摄《曼谷&河内》。对很多摄影师来说,摄影师认识世界也是了解自我的工具。有人说这组作品是您对自身身份认知的一种探索,您是否认同这一看法?
L:我同意这个人的说法,《曼谷-河内》对于我而言是认识自己的作品,认识自己是我作为摄影家的第一步。
D:您曾说:“黑白和彩色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同时游走于两个世界的人是不可想像的。在一个时期里,应该只专精一种表达。”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触?从起初的清一色黑白作品,到后来色彩介入您的创作,是什么让您做出了这一转变?
L:因为我觉得黑白和彩色是两种不同的人格,两种人格很难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化可能是当时摄影的潮流,所以我当时就决定拍彩色照片试试看。并且《Picnic》《Binran》这两个作品我认为更适合使用彩色来表达。
▲1995《起居室》系列
D:您的肖像系列都是构图稳定的记录式拍摄,而在《曼谷&河内》这组街拍作品中,随机游走的成分则更多一些。两种拍摄方式于您而言,在心理状态上有何不同?
L:这两种摄影方式完全不同。拍摄时的想法不同,拍摄手法也会不同。这和拍摄时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关系,和拍摄前的想法有关。《曼谷&河内》这个系列是我的第一个系列,是我的摄影起点,和之后的系列完全不同。
D:您是如何发掘、构思自己的拍摄主题的?如何判断一个主题是否值得拍摄?您的灵感源自何处?
L:我认为摄影是记录时代的,我一直在观察社会和身边,从中找我的摄影主题。
一个主题是否值得拍摄我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直觉,然后凭着直觉去尝试各种各样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D:您作品中的被摄者大多是女性形象。女性身上的哪些特质最吸引您?
L: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听到你这么问,也让我吃了一惊。
▲1996《静音》系列
D:Living room和Binran 都是记录他人非常私密的生活,您的模特们答应拍摄的原因是什么?
L:我会认真向对方解释说明我拍摄的理由。并且人们对被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排斥,我认为人们应该是乐意被拍的,所以要是认真对他们说明自己拍照理由的话,是会被允许拍摄的。
D:在拍摄肖像之前,您会从哪些方面对拍摄对象作了解和研究?拍摄的当下,您又是如何与模特合作,取得她们的信任?在拍摄时,您会指导拍摄对象吗?她们的状态看起来都非常一致。
L:我拍摄肖像作品时和街拍时差不多,并不会对个体的拍摄对象进行过多的研究。拍照过程中,虽然我不想对拍摄对象进行指导,但若不进行指导,拍摄就不会顺利进行。
因此我只会对其进行最简单的指导,比如说“请坐在那里”,但拍摄对象采取什么姿势坐下则是他们的个性,我不会进行干预。
D:在每组肖像作品中,您与被摄者都保持着一个固定的距离。这份距离是根据什么来把握和决定的?
L:我会选择适合表现被摄对象个性的距离。我认为拍摄肖像时,固定的距离是有必要的,这样更容易了解被摄对象的特质。
▲2006《野餐》系列
D:在您拍摄个人项目时,发生过怎样对你影响深刻的事情吗?
L:拍摄完成后,在显影后偶尔会发现拍下的事物和自己所想象的完全不同。这时的惊讶应该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这应该也是摄影的魅力吧。
D:谈到拍摄福岛的项目《cesium》时,您谈到最后还是使用正像来表现,是因为“负像偏艺术了,我觉得不是很好。大家不会联想到现实,摄影还是“现实”一点比较好。”您如何看待摄影中“纪实”与“艺术”的属性划分?
L:我认为摄影中的“纪实”和“艺术”并不能明确划分。摄影的特性应该是“纪实”,拍摄的结果却有可能成为“艺术”。摄影就是艺术,为什么要进行明确的区分呢?
D:去年在名为“濑户家”的个展,您将自家的家庭照片扫描,放大,然后展示。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L:我个人到现在已经拍了四十多年的照片了,并且我父亲以前在经营照相馆。家里有许多本家庭相册。
现在的摄影技术很发达,以前的很小的照片可以在扫描放大打印成很大的尺寸,从而更直接的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放大这一特点应该也是摄影的特性吧。
D:除了摄影之外,您也从事写作。您的文集《トオイと正人》还获得过新潮学艺奖。您如何看待您的摄影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您有特别喜欢的作家吗?
L:影像和文学的表现形式很不一样,但是在表达自我这个层面应该是相同的。我想试着拓展自己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和习惯使用35mm胶卷拍摄的人换成120胶卷拍摄是一样的。喜欢中上健次的作品。
▲2008《槟榔》系列
D:您目前正在拍摄什么项目?
L:《Cesium》还在继续拍摄中。也在拍摄《消失的土地》这个项目,拍摄的是被洪水等灾难而毁坏的大地。
D:作为木村伊兵卫奖的评委,您也出席过中国一些摄影比赛的评审活动。您对现在的年轻摄影师多元化的创作持怎样的看法?这些新的形式和观念是否也会对您产生影响?
L:我认为创作的多元化是很好的事情,并且我认为应该变得更加多元化才好。因为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我并没有受到影响,我在创作时会注意不要受到他人影响。
D:您曾说过:“时代在变,又出来一波人,每个人都在尝试不同的拍摄手法。正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您无法确定这个时代的东西它是好是坏。”在任何方面,当下都是一个充斥着变革和可能性的时代,想知道您在创作和展示时,对于媒介的使用是如何取舍的?您将来是否会尝试结合新媒体的创作?
L:我还没有考虑过新媒体。因为照片是纸张,我还是想就这一点来思考和创作自己的作品。
D: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经营的画廊「Place M」吗?您倾向于展示何种类型的作品?
L:明年PLACE M画廊就要迎来设立30周年,是日本创立时间第二久的画廊。画廊的标语是“寻找仍未见过的下一张照片”。
画廊在每周六晚上会有“夜的写真学校“摄影工作坊,近两年中国学生也多了起来。画廊的展览基本上是偏向于展示纪实类作品和有新意的作品。
D:您会给那些希望有一番作为的年轻摄影师怎样的建议?
L:拍照是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在开始一两年内很难看到结果,因此无论如何请不要放弃,要坚持拍下去。
【原文首发于图虫网】https://tuchong.com/1132548/t/13542856/
濑户正人生于泰国,8岁时迁居日本,曾是森山大道的学生,也担任过深濑昌久的助手。丰富的不仅仅是生活经历,艺术家的作品形态也构成了复杂而多样的面向。如果说《曼谷&河内》系列是他对自我成长经历的追根溯源,之后获得木村伊兵卫赏的《Slient Mode》《Living room, Tokyo》等肖像系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观照。
日本摄影师中,多有擅写作者,濑户亦是其一。自述式的散文集作品《トオイと正人》是他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而这本文集也获得了日本重要的文学奖项:新潮学艺奖。影像和文字,作为不同的表达途径,濑户似乎是藉着自己本能的创作冲动,要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付与他不断尝试、不断出新的作品形式当中。
D:杜扬
S:濑户正人(Seto Masato)
翻译:宛超凡
D:您曾是森山的学生,也做过深濑昌久的助理。跟随这两位大师学习摄影是怎样一种感受,他们对您产生的帮助和影响具体是怎样的?
S:森山先生和深濑先生他们两位虽然风格不同,但是都认为“摄影的话,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暗房技术可以传授,但是摄影本身的学习却只能靠自己感悟。”受到的影响的话,大概就是他们作为作家的生活方式吧。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在他们身边学习和工作,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东西了。
D: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对您影响很深的摄影师或艺术家?
S:有,是东松照明。
D:许多摄影师的拍摄风格都会受到“启蒙老师”的影响,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失去自己的风格辨识度。您是如何在吸收了前辈的影响之后,形成属于自己的摄影语言的?是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阶段?
S:正因为在两位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反而有了一种“不能够模仿他们”的想法。因此总是抱着“自己的作品不能和他们风格一样”的态度在创作。找到自己的风格的话,大概花了三五年的时间。
![]() |
![]() |
![]() |
![]() |
▲1987-1992《曼谷河内》系列
D: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生活经历及记忆影响了您的创作内容和方式?
L:摄影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记忆这些都和摄影无法分开。因此也无法说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获得影响。并且我个人也并未考虑过这种问题。
D:您的第一组作品是去曾经出生的地方拍摄《曼谷&河内》。对很多摄影师来说,摄影师认识世界也是了解自我的工具。有人说这组作品是您对自身身份认知的一种探索,您是否认同这一看法?
L:我同意这个人的说法,《曼谷-河内》对于我而言是认识自己的作品,认识自己是我作为摄影家的第一步。
D:您曾说:“黑白和彩色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同时游走于两个世界的人是不可想像的。在一个时期里,应该只专精一种表达。”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触?从起初的清一色黑白作品,到后来色彩介入您的创作,是什么让您做出了这一转变?
L:因为我觉得黑白和彩色是两种不同的人格,两种人格很难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化可能是当时摄影的潮流,所以我当时就决定拍彩色照片试试看。并且《Picnic》《Binran》这两个作品我认为更适合使用彩色来表达。
![]() |
![]() |
![]() |
▲1995《起居室》系列
D:您的肖像系列都是构图稳定的记录式拍摄,而在《曼谷&河内》这组街拍作品中,随机游走的成分则更多一些。两种拍摄方式于您而言,在心理状态上有何不同?
L:这两种摄影方式完全不同。拍摄时的想法不同,拍摄手法也会不同。这和拍摄时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关系,和拍摄前的想法有关。《曼谷&河内》这个系列是我的第一个系列,是我的摄影起点,和之后的系列完全不同。
D:您是如何发掘、构思自己的拍摄主题的?如何判断一个主题是否值得拍摄?您的灵感源自何处?
L:我认为摄影是记录时代的,我一直在观察社会和身边,从中找我的摄影主题。
一个主题是否值得拍摄我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直觉,然后凭着直觉去尝试各种各样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D:您作品中的被摄者大多是女性形象。女性身上的哪些特质最吸引您?
L: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听到你这么问,也让我吃了一惊。
![]() |
![]() |
![]() |
▲1996《静音》系列
D:Living room和Binran 都是记录他人非常私密的生活,您的模特们答应拍摄的原因是什么?
L:我会认真向对方解释说明我拍摄的理由。并且人们对被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排斥,我认为人们应该是乐意被拍的,所以要是认真对他们说明自己拍照理由的话,是会被允许拍摄的。
D:在拍摄肖像之前,您会从哪些方面对拍摄对象作了解和研究?拍摄的当下,您又是如何与模特合作,取得她们的信任?在拍摄时,您会指导拍摄对象吗?她们的状态看起来都非常一致。
L:我拍摄肖像作品时和街拍时差不多,并不会对个体的拍摄对象进行过多的研究。拍照过程中,虽然我不想对拍摄对象进行指导,但若不进行指导,拍摄就不会顺利进行。
因此我只会对其进行最简单的指导,比如说“请坐在那里”,但拍摄对象采取什么姿势坐下则是他们的个性,我不会进行干预。
D:在每组肖像作品中,您与被摄者都保持着一个固定的距离。这份距离是根据什么来把握和决定的?
L:我会选择适合表现被摄对象个性的距离。我认为拍摄肖像时,固定的距离是有必要的,这样更容易了解被摄对象的特质。
![]() |
![]() |
![]() |
▲2006《野餐》系列
D:在您拍摄个人项目时,发生过怎样对你影响深刻的事情吗?
L:拍摄完成后,在显影后偶尔会发现拍下的事物和自己所想象的完全不同。这时的惊讶应该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这应该也是摄影的魅力吧。
D:谈到拍摄福岛的项目《cesium》时,您谈到最后还是使用正像来表现,是因为“负像偏艺术了,我觉得不是很好。大家不会联想到现实,摄影还是“现实”一点比较好。”您如何看待摄影中“纪实”与“艺术”的属性划分?
L:我认为摄影中的“纪实”和“艺术”并不能明确划分。摄影的特性应该是“纪实”,拍摄的结果却有可能成为“艺术”。摄影就是艺术,为什么要进行明确的区分呢?
D:去年在名为“濑户家”的个展,您将自家的家庭照片扫描,放大,然后展示。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L:我个人到现在已经拍了四十多年的照片了,并且我父亲以前在经营照相馆。家里有许多本家庭相册。
现在的摄影技术很发达,以前的很小的照片可以在扫描放大打印成很大的尺寸,从而更直接的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放大这一特点应该也是摄影的特性吧。
D:除了摄影之外,您也从事写作。您的文集《トオイと正人》还获得过新潮学艺奖。您如何看待您的摄影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您有特别喜欢的作家吗?
L:影像和文学的表现形式很不一样,但是在表达自我这个层面应该是相同的。我想试着拓展自己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和习惯使用35mm胶卷拍摄的人换成120胶卷拍摄是一样的。喜欢中上健次的作品。
![]() |
![]() |
![]() |
▲2008《槟榔》系列
D:您目前正在拍摄什么项目?
L:《Cesium》还在继续拍摄中。也在拍摄《消失的土地》这个项目,拍摄的是被洪水等灾难而毁坏的大地。
D:作为木村伊兵卫奖的评委,您也出席过中国一些摄影比赛的评审活动。您对现在的年轻摄影师多元化的创作持怎样的看法?这些新的形式和观念是否也会对您产生影响?
L:我认为创作的多元化是很好的事情,并且我认为应该变得更加多元化才好。因为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我并没有受到影响,我在创作时会注意不要受到他人影响。
D:您曾说过:“时代在变,又出来一波人,每个人都在尝试不同的拍摄手法。正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您无法确定这个时代的东西它是好是坏。”在任何方面,当下都是一个充斥着变革和可能性的时代,想知道您在创作和展示时,对于媒介的使用是如何取舍的?您将来是否会尝试结合新媒体的创作?
L:我还没有考虑过新媒体。因为照片是纸张,我还是想就这一点来思考和创作自己的作品。
D: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经营的画廊「Place M」吗?您倾向于展示何种类型的作品?
L:明年PLACE M画廊就要迎来设立30周年,是日本创立时间第二久的画廊。画廊的标语是“寻找仍未见过的下一张照片”。
画廊在每周六晚上会有“夜的写真学校“摄影工作坊,近两年中国学生也多了起来。画廊的展览基本上是偏向于展示纪实类作品和有新意的作品。
D:您会给那些希望有一番作为的年轻摄影师怎样的建议?
L:拍照是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在开始一两年内很难看到结果,因此无论如何请不要放弃,要坚持拍下去。
【原文首发于图虫网】https://tuchong.com/1132548/t/1354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