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祖是汪峰前身,舒淇是果儿,不约P的rocker才是真摇滚!
今年在音乐节上撒的欢儿,基本也快消停了吧?
天气冷了,文青伪摇们也都从音乐节上浪回来了!
如果余热未散,可以来两部“摇滚硬片”解解闷!
国产摇滚电影不多,但大多有山寨三流之感,能打出门面的,《北京乐与路》算一部。
因为有舒淇和吴彦祖的参与,让摇滚电影颇有些偶像剧的影子。
但是摇滚的唱诵,也并不能说很完美,全片总萦绕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迂回感。
影片由三个主要人物展开:混迹于低端酒吧的土摇卢瑟平路、
混迹于更加低端的歌舞团金发村姑舒淇,啊不,戏里叫杨颖,
是个摇滚果儿。
还有香港来的有钱小少爷Michal吴彦祖。
他们各自怀着对生活的困惑和不满意,在机缘巧合下聚到了一起。
摇滚青年平路代表着国内的一些摇滚闷子。
头发野野的,脸脏脏的,时不时来几句国骂。
骄傲的像植物,天真的像动物。
他们混居在曾经的北京树村,艺术家形象遮掩不住愤青的思想。
脾气火爆,极少妥协。
这样的高B格性格让他们独占风光,却又让他们吃尽苦头。
摇着梦想的大旗组着乐队,每天在等待拆迁的北京四合院出租房里吼着没谱又不着调的歌苦中作乐。
他们抽烟、喝酒说脏话,但他们是好boy。
电影就肆无忌惮、冗杂混乱的讲述着毛躁的乐队那些事,晃动的镜头竟然让代入感意外的强烈。
19世纪初的北京,摇滚、胡同、青年、衣履阑珊,
20年代的爱情,迷惑、不解,
姑娘,求爱求真。
唱片公司不买账,所有年轻人都一无所有、怀才不遇、岌岌可危。
电影表现了解放后的中国后期,压抑的意识形态和无奈的商业模式下,所有摇滚人的心声。
剧中的平路一直都在坚持做一个摇滚青年,跟生活死磕。
但是他不明白,真正火了的摇滚,都是外表反叛内里听话的。
边缘的生活方式,坚挺的灵魂,梦想可贵,但不一定都能实现。
如果说《北京乐与路》演的是年轻人们玩摇滚的心态,《摇滚英雄》可以说成是“那些玩摇滚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电影借用了王菲与窦唯曾经的故事。
那时的她红衣白裙,他,愣头愣脑才华横溢。
他们神采飞扬,奋不顾身去爱,如火如荼的悲伤。
她还不是天后,被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吸引,
甘愿和他一起住在胡同大院里,早个大早去倒尿壶也不在乎。
没有现实,也没有羁绊,他们的心里只有音乐与爱情。
之后,她成了天后。
她给他钱,给他买琴。
再之后因为长久的分离,常跟他们混在一起的女摄影师闯入了他的生活······
电影除了映射窦唯和王菲曾经的故事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步入中年之后的故事······
电影里步入中年的武为仍然像是愤青,他的愤怒来自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
但现实中的窦唯显然比武为的境界要高很多。
他在地铁上被人拍到颓废的中年大叔形象,但却丝毫不以为意。
多年来遗世独立,这么多年,他早就学会了对别人的眼光一笑置之。
当年那个个子不高却气场强大,才华横溢举世无双的摇滚第一人,
经历了青年中年,最终在与世事的博弈中成了笑傲江湖的高手。
摇滚里的确有愤怒,但除此之外,还有该怎样好好过完余生。
《北京乐与路》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北京摇滚的特点是什么?”
“穷啊!”
“那香港摇滚呢?”
“香港没有摇滚”。
虽然不知道真实的北京摇滚到底是什么样的,
但是我知道很多年轻人们都曾经奋斗在梦想照进现实的微弱曙光里。
他们不相信童话的假象,他们质疑、追问,
因为那时还不知道怎么改变世界的年轻人,需要借助摇滚的力量,找到自己。
他们只知道嗓子有痰,心里有火,眼里有泪。
不过,这的确才像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啊!
永远年轻是吹牛B,永远热泪盈眶很可能被当做伪娘,
摇滚青年、摇滚中年、摇滚老年们永远保持耐艹 的属性,这才是摇滚的终极意义吧!
就像中年的啤酒肚腩上仍然坚挺的大树纹身,像是个提醒!
我们的年轻气盛,曾经郁郁葱葱!
现在真的老了,但是也不能输啊!
记得崔健说的一句话:
我当然希望年轻人理解我们,
但我也希望他们找到能够代表他们说话的人!
这也许就是,年轻人们喜欢摇滚的原因吧!
天气冷了,文青伪摇们也都从音乐节上浪回来了!
![]() |
如果余热未散,可以来两部“摇滚硬片”解解闷!
![]() |
国产摇滚电影不多,但大多有山寨三流之感,能打出门面的,《北京乐与路》算一部。
![]() |
因为有舒淇和吴彦祖的参与,让摇滚电影颇有些偶像剧的影子。
但是摇滚的唱诵,也并不能说很完美,全片总萦绕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迂回感。
![]() |
影片由三个主要人物展开:混迹于低端酒吧的土摇卢瑟平路、
![]() |
混迹于更加低端的歌舞团金发村姑舒淇,啊不,戏里叫杨颖,
是个摇滚果儿。
![]() |
还有香港来的有钱小少爷Michal吴彦祖。
![]() |
他们各自怀着对生活的困惑和不满意,在机缘巧合下聚到了一起。
![]() |
摇滚青年平路代表着国内的一些摇滚闷子。
头发野野的,脸脏脏的,时不时来几句国骂。
骄傲的像植物,天真的像动物。
![]() |
他们混居在曾经的北京树村,艺术家形象遮掩不住愤青的思想。
脾气火爆,极少妥协。
这样的高B格性格让他们独占风光,却又让他们吃尽苦头。
![]() |
摇着梦想的大旗组着乐队,每天在等待拆迁的北京四合院出租房里吼着没谱又不着调的歌苦中作乐。
他们抽烟、喝酒说脏话,但他们是好boy。
![]() |
电影就肆无忌惮、冗杂混乱的讲述着毛躁的乐队那些事,晃动的镜头竟然让代入感意外的强烈。
19世纪初的北京,摇滚、胡同、青年、衣履阑珊,
![]() |
20年代的爱情,迷惑、不解,
姑娘,求爱求真。
![]() |
唱片公司不买账,所有年轻人都一无所有、怀才不遇、岌岌可危。
电影表现了解放后的中国后期,压抑的意识形态和无奈的商业模式下,所有摇滚人的心声。
![]() |
剧中的平路一直都在坚持做一个摇滚青年,跟生活死磕。
但是他不明白,真正火了的摇滚,都是外表反叛内里听话的。
边缘的生活方式,坚挺的灵魂,梦想可贵,但不一定都能实现。
![]() |
如果说《北京乐与路》演的是年轻人们玩摇滚的心态,《摇滚英雄》可以说成是“那些玩摇滚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 |
电影借用了王菲与窦唯曾经的故事。
![]() |
那时的她红衣白裙,他,愣头愣脑才华横溢。
他们神采飞扬,奋不顾身去爱,如火如荼的悲伤。
![]() |
她还不是天后,被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吸引,
甘愿和他一起住在胡同大院里,早个大早去倒尿壶也不在乎。
没有现实,也没有羁绊,他们的心里只有音乐与爱情。
![]() |
之后,她成了天后。
她给他钱,给他买琴。
再之后因为长久的分离,常跟他们混在一起的女摄影师闯入了他的生活······
![]() |
电影除了映射窦唯和王菲曾经的故事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步入中年之后的故事······
电影里步入中年的武为仍然像是愤青,他的愤怒来自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
![]() |
但现实中的窦唯显然比武为的境界要高很多。
![]() |
他在地铁上被人拍到颓废的中年大叔形象,但却丝毫不以为意。
![]() |
多年来遗世独立,这么多年,他早就学会了对别人的眼光一笑置之。
当年那个个子不高却气场强大,才华横溢举世无双的摇滚第一人,
经历了青年中年,最终在与世事的博弈中成了笑傲江湖的高手。
![]() |
摇滚里的确有愤怒,但除此之外,还有该怎样好好过完余生。
《北京乐与路》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北京摇滚的特点是什么?”
“穷啊!”
“那香港摇滚呢?”
“香港没有摇滚”。
![]() |
虽然不知道真实的北京摇滚到底是什么样的,
但是我知道很多年轻人们都曾经奋斗在梦想照进现实的微弱曙光里。
![]() |
他们不相信童话的假象,他们质疑、追问,
因为那时还不知道怎么改变世界的年轻人,需要借助摇滚的力量,找到自己。
他们只知道嗓子有痰,心里有火,眼里有泪。
不过,这的确才像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啊!
![]() |
永远年轻是吹牛B,永远热泪盈眶很可能被当做伪娘,
摇滚青年、摇滚中年、摇滚老年们永远保持耐艹 的属性,这才是摇滚的终极意义吧!
就像中年的啤酒肚腩上仍然坚挺的大树纹身,像是个提醒!
我们的年轻气盛,曾经郁郁葱葱!
现在真的老了,但是也不能输啊!
![]() |
记得崔健说的一句话:
我当然希望年轻人理解我们,
但我也希望他们找到能够代表他们说话的人!
这也许就是,年轻人们喜欢摇滚的原因吧!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