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不是潘金莲》
刚看完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觉得挺好。
首先要赞的是作者的语言技巧,这种词追词句赶句的叙述方式,不仅消除了拖沓的可能,还让作者刻意的重复变成了加深叙述厚度的机关。一口气读下来怎一个酣畅淋漓了得!
然后要夸夸形式,既所谓两篇超长序加史上最短正文。说起形式就不能不想到纳博科夫或略萨,与这些形式大师的代表作《微暗的火》或《酒吧长谈》相比,《我不是潘金莲》的形式并不颠覆,乍一看还很传统。说是两篇序言,其实是两篇正文;说是一篇正文,其实却是一个尾声。可巧就巧在这个尾声说的不是主角的故事,而是同为当事人的一个龙套角色。两个人物因为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选择,经过隐藏在两篇序言之间的20年时光,于结尾处展现的不同归宿,怎能不让人感概?
作者在这里利用序言和正文的关系,巧妙地把一个似乎无关的叙述接在了真正要讲的故事后面,用所谓“正文”的重量平衡了整体,不突兀不做作。《微暗的火》营造了纯粹形式的迷宫,精巧繁复,技艺高超;《酒吧长谈》是用形式建立了全新的叙述空间,惊艳,新奇;而《我不是潘金莲》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反复咀嚼,不得不感叹一句“还真是这么写最合适”。
最后要说的是内容。其实内容没什么好说的,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故事,与其重新阐释一遍不如把书再翻一回。尽管有人曾告诫我说只有4,5流的人才评论别人的评论,但我不理解这话有什么道理,所以我还是准备评论一下别人的评论。我觉得,刘震云,李锐,贾平凹,莫言,余华这些作家有不少共性。比如都喜欢以北方农村或城乡结合部为背景进行创作,都喜欢使用方言,都很现实主义,都写不甚讨喜的故事,都塑造那种总是被客观原因压迫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文字不轻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作品总被打上苦难的标签。
苦难学作为营销手段,虽然鄙视之,但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商业行为;可是一个读者一味用苦难来解读这些的作品未免做作了吧?毕竟这是一部小说,一个虚构的人物。故事再离奇曲折,荒诞不经,亦或真实生动,让人不得不热泪盈眶,那也都是别人的故事,与任何读者都没有切实关系的叙述。是得多热爱表演才能如此入戏啊!
假如有人热切地询问“你生活的苦吗”?我以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这种时候就应该先一个大嘴巴子甩过去,然后再告诉对方自己不需要廉价的同情。因为同情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被逼迫成弱者的无奈,和李雪莲面对真的假假的真时那百口莫辩的窘境何其相似。而所谓强者只是通过制造弱者和营销同情榨取虚幻的存在感而已。多么愚蠢且无耻。
假如读者询问一个小说里的人物“你这么惨,想不想自杀?”那么作者这时候就应该跳出来骂一句“你是傻x”。
首先要赞的是作者的语言技巧,这种词追词句赶句的叙述方式,不仅消除了拖沓的可能,还让作者刻意的重复变成了加深叙述厚度的机关。一口气读下来怎一个酣畅淋漓了得!
然后要夸夸形式,既所谓两篇超长序加史上最短正文。说起形式就不能不想到纳博科夫或略萨,与这些形式大师的代表作《微暗的火》或《酒吧长谈》相比,《我不是潘金莲》的形式并不颠覆,乍一看还很传统。说是两篇序言,其实是两篇正文;说是一篇正文,其实却是一个尾声。可巧就巧在这个尾声说的不是主角的故事,而是同为当事人的一个龙套角色。两个人物因为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选择,经过隐藏在两篇序言之间的20年时光,于结尾处展现的不同归宿,怎能不让人感概?
作者在这里利用序言和正文的关系,巧妙地把一个似乎无关的叙述接在了真正要讲的故事后面,用所谓“正文”的重量平衡了整体,不突兀不做作。《微暗的火》营造了纯粹形式的迷宫,精巧繁复,技艺高超;《酒吧长谈》是用形式建立了全新的叙述空间,惊艳,新奇;而《我不是潘金莲》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反复咀嚼,不得不感叹一句“还真是这么写最合适”。
最后要说的是内容。其实内容没什么好说的,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故事,与其重新阐释一遍不如把书再翻一回。尽管有人曾告诫我说只有4,5流的人才评论别人的评论,但我不理解这话有什么道理,所以我还是准备评论一下别人的评论。我觉得,刘震云,李锐,贾平凹,莫言,余华这些作家有不少共性。比如都喜欢以北方农村或城乡结合部为背景进行创作,都喜欢使用方言,都很现实主义,都写不甚讨喜的故事,都塑造那种总是被客观原因压迫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文字不轻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作品总被打上苦难的标签。
苦难学作为营销手段,虽然鄙视之,但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商业行为;可是一个读者一味用苦难来解读这些的作品未免做作了吧?毕竟这是一部小说,一个虚构的人物。故事再离奇曲折,荒诞不经,亦或真实生动,让人不得不热泪盈眶,那也都是别人的故事,与任何读者都没有切实关系的叙述。是得多热爱表演才能如此入戏啊!
假如有人热切地询问“你生活的苦吗”?我以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这种时候就应该先一个大嘴巴子甩过去,然后再告诉对方自己不需要廉价的同情。因为同情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被逼迫成弱者的无奈,和李雪莲面对真的假假的真时那百口莫辩的窘境何其相似。而所谓强者只是通过制造弱者和营销同情榨取虚幻的存在感而已。多么愚蠢且无耻。
假如读者询问一个小说里的人物“你这么惨,想不想自杀?”那么作者这时候就应该跳出来骂一句“你是傻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