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回书坊 与 我不敢以真实的面目面对家人
我大概从2008年念大学的时候就想搞一个类似乡村图书馆的地方,地点就在我自己家,召集村子里的小孩子一起读读书,搞搞科普讨论性的聚会。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一些乡村建设的东西。2008年的那个寒假,我准备了很多资料,打算做一些讲座。 但心里总不敢,后来下雪了,雪下的很大,没过膝盖,出门几乎不可能了。我也就找到了足够的借口继续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我的家在村子的最东面,并且很多年以前唯一的对外的门开在东面,有自己独立的院子,也就是说,无形的我们家是与整个村子隔离开的。而非常有趣的是,紧挨着的邻居家是被我称作闲话中心的地方,每到夏天的晚饭后,四周邻里都聚集在邻居家,我偶尔也去,但不知为何,我并不喜欢,还鄙夷的把这户人家称为闲话中心。 后来,很多年后,等我长大后,面对凋零的村落,我很想建立一个在村子里聚集人气的地方,就像曾经的闲话中心一样。而我最早想做的是一家类似先锋那样的书店地方,可以提供免费的阅读的空间,提供讨论聚会的地方。 2008年短暂的想法夭折之后,这件事情到了2012年,已经在我毕业之后了,当时我想做一家书店,在附近的镇子,甚至我都想把姑姑家闲置的房屋租下来开个书店,但终于没有。那个时候还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不该让别人为你的善念买单 时间又转到了2016年,我在家里已经有个半书柜的书,大约两三百册,虽不多,作为起头给村子里几个小孩子传阅还是可以转起来的,家里也有足够合适的空间可以用来举办活动。这次十一的时候,我还特意把小表妹叫到家里,陪我一起做了曼回书坊的招牌。但终于没有挂出去。

村子里有个小女孩,我一直记得她,她家只离我家不过100米,我一直觉得她才上小学三年级,但跟奶奶问起的时候,她已经上初中了。我想家里很多书她已经到了可以读的年纪,我想邀请她来家里,挑几本喜欢的书拿回去看看。在我离开家的最后一天,我一直想鼓起勇气和家里人说起这件事,我想跟奶奶说,陪我一起去小女孩家里看看,她奶奶之前生病常来我家找爷爷祷告。但我终于没有开口,我怕跟家里人解释这些。为什么我要做一间开放的小书屋,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我想和别人不一样。我完全知道,如果我有这样的心,我爷爷奶奶会是非常高兴的,他们会非常乐意去帮我招呼,即便我爸虽然会说上几句你搞这些有什么用,但也会终于被我说服,转而支持我,甚至会帮我做张大书桌,再做几个书架。 但我终究还是没有开口,我好像在怕,在家人面前呈现自己。他们的女儿,并不能够按照很多常规的期待去做,在城市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客观的薪水,嫁一个有房子的男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不用再受苦受累。他们的女儿也许晚点会有这些,但他们的女儿的心并不在这些上,他们的女儿并不仅仅关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女儿还想关心一些别的事情,譬如这个日渐凋敝的乡村,他们的女儿想守住这片土地,想养育这片土地。他们的女儿不想离开这里,从此做个城里人,只是在某个周末到乡下体验一把农家乐。他们的女儿本身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当然他们的女儿会在城市生活交朋友,拥有城市的丰富提供的养分,但是他们的女儿却无法抛开自己双脚扎根的土地,他们的女儿要回到乡村,去照看被忽略的人。但他们的女儿不敢说,他们的女儿害怕有人跟她说,你自己都30了还没结婚,还在城里没有房子,一个月就拿那么点钱,你先管好自己的生活,别操心这些不相干的。可是他们的女儿没有办法去奋斗仅仅为了在城市有个房子。这会削弱她所有对生命的激情和渴望。她渴望她的手里捧着的泥土,可以发出嫩芽。她渴望创造的生命。她渴望每一个,哪怕在孤寒的角落里被抛弃的人们,依然被人记起,被人关心,被人照看。那是无数个寒夜里,她自己冰冻的灵魂,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捧着最后的微弱火光,瑟缩着等待光明。 就如同如今凋敝的乡村,那里被称作留守儿童的孩子,那里满脸褶皱与泥土的老人,她想和他们在一起,她想和他们在一起。曾经的很多年,她都像一个局外人活在乡村,只想着读书离开这里,而现在她回到她的土地,仅仅是因为她热爱这片土地的缘故。 我始终记得,那是高中时候放月假,春天已经来了,而城市的混凝土和各种常绿的植物让人已经失去了对春天的触觉。而当车拐过楼房林立的城市,拐进四周都是广阔原野的土地,满眼的绿色铺面而来。铺面而来,满眼的绿色,山坡上,平地上,树枝上,满眼的绿色,铺面而来。 那一刻我的心被触动了,眼泪刷的一下涌出来,春天来了。
闲来撸猫曼回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和s梳理了我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人生的4个十年 (5人喜欢)
- 梦:白菜馅水饺and韭菜馅水饺 (3人喜欢)
- 对照记:双喵镇的2025 VS 双喵镇的2017 (2人喜欢)
- 双喵镇的前世:我为什么要做双喵镇? (6人喜欢)
- 小飞人四重意义上的跳跃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