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小镇Delft的休闲时光
Delft,是一个很纯粹的欧洲小镇,小巧、富足、安宁;出发前看了几个游记,去过的人一致认为,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让我心生向往。
其实去Delft的交通很方便,在Schiphol机场、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地都有频密的火车车次,我们是搭乘海牙的一路电车,从市中心去到小镇,只要二十多分钟,可观赏城市近郊、农田、牧场等沿途风景。电车上有显示屏告知到站信息(荷兰文),所以,虽然我们是第一次搭这趟车,也是很便捷地到达了Delft火车站。
天空阴沉沉的,下着密密细雨,我负责打伞,TT负责导航,小学时训练过的定向越野发挥了作用,还有IOS8的定位功能,几次都帮助了他找到最快路径。
穿过两条窄巷子,还有两道石头小拱桥,就来到了Leeuwenbrug 酒店。说是酒店,我觉得应当是民宿型客栈,由一幢三层小楼房改建而成,登记入住时,服务生重点说明晚上11点会准时锁上大门,如果晚归就要自助开门。房间倒是很宽阔,洗手间高端且整洁,接近五星级水准;我发现房间里居然没有空调,可见这里的夏天也是气温宜人。
到埠后第一件头等大事,要尽快把500欧元大钞兑换成散币,因为手头已经没有零钱了。可是,在餐馆、超市和酒店前台,别人都不接受这张大钞,自己手中这张花不出去的钱,简直就是百万英镑的感觉。酒店服务生告诉我,这个事情唯有银行才能帮到我,还说明如何去银行的具体路线。于是,我们来到了ING银行,开始时,银行职员说按规定要有当地帐户才能处理,得知我没有帐户只是个陌生游客后,就爽快地帮我兑换了,很友善有礼的感觉。(后来,在阿姆斯特丹也发现500元的大钞是无处消费的)
来到Delft小住几天,对小桥流水又有了新的认识,它真的是三步一河五步一桥,到处可见纵横交错的小小运河与石拱桥;桥上都有挂着两三盆枝叶繁茂的盆栽,开着红色或紫色的花儿,在蓝天绿树碧水的映衬下格外娇艳;有的河里长着睡莲,绿油油的叶子铺满水中,还有洁白的莲花;晚上七八点时,天空云彩变幻,倒影到水中,那是难以描述的美丽。可以说,镇里处处都像是风景系的明信片,无论天晴或阴雨,都有着不同的迷人风情。
白天里,小镇游人众多,各处都是繁华喧闹,到了傍晚时分,游客逐渐离去,商铺纷纷关门歇业,巷子与河道空寂寂的,只有天边的流云时聚时散。彼时,镇子里非常安静,每半晌,教堂传来阵阵清脆钟声,那时候,好想自己在这里也有个家。
不过,虽然都是泡在水里的市镇,Delft又与威尼斯有不同之处,它的巷子虽小,却是可以行车的,车子就停在河边树与树当中,我觉得这里居民的车技应该都不错,把车子停得恰到好处,若是我,恐怕要把车子直接倒进河里了。
另外,让我们倍感惊喜的是,Delft的运河里还有各种水禽,人们和它们和谐相处,比如说海鸥、红嘴鸥、天鹅、青头麻鸭、大洋鸭、白鸭、骨顶鸡等等。在一条最繁华的运河边上,看到一只骨顶鸡在安静地孵蛋,我想应该孵好多天了吧,当它偶尔挪开身子时,TT看到一只蛋已经有一道裂缝了。后来,我们到超市里专门买了最便宜的面包,没事可做时,就跑去Delft古老的东大门外的河岸上,给河里的水禽们喂食,看着它们争相抢食,各出其招,有的甚至打起来,又有的直接跑到岸上来,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真是既好玩又惬意。后来,TT说,在Delft喂鸭子,是他这次旅程当中最难忘的经历。
东大门是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哥特式塔楼,是中世纪时Delft城墙的东入口,穿过它和两道桥来到河对岸,再往回看去,古老雅致的塔楼倒影在清澈河水当中,又有三两成群的鸭子和水鸡在自由戏水,真是美不胜收的风景。
小镇的地标性建筑其实是新旧两座教堂,Oude Kerk和Nieuwe Kerk,和别处很不一样的是,参观这两个教堂是要收费的,成人六欧元,儿童四欧元。
Oude Kerk 始建于13世纪,因为高塔就建在运河边上,数百年来地基有所塌陷,高塔已经略微倾斜,但塔内钟楼仍然正常运转,每刻钟都会准点报时。就如同海牙的Grote Kerk,Oude Kerk 的建筑风格同样也是简洁恢宏,瑰丽精美的玻璃窗讲述一个个宗教故事;不过,我注意到这个教堂的地面很特别,镶嵌着一块块或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墓碑式的厚重石块,上面有各种雕花和文字,在若明若暗的光线之下,很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忍不住问了身边的游客,原来,这里还真的就是一个墓地,地下埋葬着或有钱或有名的前人,比如说,Delft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很有渊源,该公司的多位重要人物均安葬于此;知道这个后,我的脚步顿时踌躇,不知该往哪里踩才好。
这个夏季里,教堂一角正好有个主题为“Remember”的画展,是一位阿拉伯裔女画家的作品,画风重彩细腻,意蕴深远;当语言不通无法沟通时,绘画也许是适当的交流方式,我想,我应当理解了画家想表达的含义。
Nieuwe Kerk 位于小镇中央的广场上,始建于1381年,正面就是一座直指蓝天的雄伟高塔(108.75米),这也是全镇的制高点;登上376级狭小台阶(有的是木头,有的是石头,两人交错时必须有一个紧贴墙身,否则无法通过),就到达85米高的塔楼平台;在这里俯瞰Delft全貌,能真切地感受到小镇之小,大约就是边长三公里的正方形,或远眺四方景色,可以清晰看到海牙和另一个城市的高楼剪影,而城市与城市之间是碧绿浓密的树林或农田。
Nieuwe Kerk 的这个高塔,是荷兰境内第二高的教堂之塔,不过,Nieuwe Kerk 的知名与神秘之处,还在于它与荷兰皇家的深厚渊源,实际上它就是皇家御用墓地,自威廉亲王起,几乎所有皇室成员去世后,棺木均放置在教堂大殿的地下墓室当中。
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说,小镇居民就是皇家陵墓的守护人。
中央广场东面隔一条巷子,另有一个规模宏大的Maria van Jesse Kerk,这是一个哥特式天主教教堂,据说为了抗衡Oude Kerk 和Nieuwe Kerk(它们本来也是天主教的,教改后变成新教教堂),它特意设计为双塔造型;可惜它并不对公众开放,我们两次经过都是大门紧闭,只能欣赏下外立面精美的砖艺雕花和玫瑰花窗。
在我们入住的酒店旁边,还有一个外观毫不起眼的单幢单层小教堂,门楣上有看不懂的文字,我就没明白它是什么教堂,还以为是个民间博物馆;平时也是全天候的大门紧闭,但周四那天下午约五点,突然来了两个全副武装携短枪的警察,先是在教堂外走了一圈巡防,然后在院子栅栏外站岗,我就觉得莫名其妙。我们到外边吃晚饭,回来时已经八点多,他俩还站在院子外;教堂大门仍然紧闭,院子里却停有十多辆自行车,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演奏乐曲,其中拉小提琴的是三位白人老先生;我正奇怪呢,这时又开来了一辆警车两位警察(也是全副武装),车子就停泊在教堂门口,四个警察一起站岗聊天,还向我友好友好微笑;约九点时,教堂内活动结束,众人走到院子里闲聊,或喝咖啡,目测都是白人,以女性居多,且年纪较大。
我实在是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就去酒店前台了解情况,原来,这是一个犹太会堂,每当有聚会活动,都一定会有警察安排防护(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等众人全部散去,警察才会撤岗。我这才知道,原来,犹太教在荷兰还是要有特殊保护的。
除了见识到Delft的警察如何执行公务,我们还有幸全程观看了消防员的真人秀。有天晚上,我们在一条运河上的船餐厅吃晚餐,刚坐下不久,开来一辆消防车,原来是邻坐游客小姑娘把iPhone不小心掉河里了;车上下来四个消防员,两个负责岸上观察指挥,一个全套蛙人装备下到河里潜水寻找手机,另一个全套蛙人装备在岸上Standby;还好,消防员潜入水里两次就把手机找到了,当他出水上岸时,围观众人都给予了热烈掌声;而当手机交回给小姑娘时,它居然还能正常使用(可能是因为装有防护套,并非给iPhone卖广告),小姑娘也是非常惊喜;事后,家长携小姑娘一家子跟消防员来个合影,我则八卦地问餐厅服务生,这个事情要不要收费?服务生非常诧异地看着我说:“They are fireman.” 那一刻,我真为自己随时想到钱的三观而感到羞愧,不过后来又忍不住跟TT说,这一顿晚饭可真是超值啊。
Delft虽然小巧,却有一所很顶尖的理工大学,据说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我们慕名而来,去了两次。校园其实就在小镇东面,它没有围墙,好像也没有标志性的大门(我们确实没找到),所以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校园中央,干脆找个阴凉的大树下坐下,混在学生当中野餐。
校园里的建筑既有古老的宫殿型大房子,也有很具设计感的现代化楼房,但都不拥挤,而是散落在绿树与草地当中,放眼看去,都很赏心悦目。其中一幢科学中心是对公众开放的,里面有各种模拟游戏,比如说操控飞机的起降,船只、赛车、物理与化学实验、3D电影、机械工具、乐高机器人等等,很适合大小孩子的玩耍操作,可惜里面全部都是荷兰文的解说,我们根本不明其义,只能看个热闹,玩玩最简单的东西。不过,我觉得,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玩且寓教于乐的科普乐园。
后来,我们遇到一位香港来的交换生,随便聊了几句,他说,如果不考虑学费,节省一些的话,每月食宿生活费大约要600欧元,我实在忍不住说道,那也太便宜了吧。
小镇居民的休闲生活让我非常艳羡,所以在那几天,我们也经常混迹其中,散步、逛街、喝咖啡、喂鸭子等等;有一个晚上,我们还去看了一场电影《Ant-Man》,TT在香港时就很想看这个片子,正好这里的影院有排期,于是就看了一场荷兰语字幕的英文电影,只能连猜带蒙看个大概。不过,也算是深度感受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快活的时光总是短暂,后来,我们就走了,离开荷兰返程回家了。但是,很想以后还能有机会再去Delft,租个民宅住下来,安逸地待上几天,白天里散散步买把鲜花和小菜,夜深人静时喝两三杯葡萄酒,在花香中微醺入睡......
其实去Delft的交通很方便,在Schiphol机场、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地都有频密的火车车次,我们是搭乘海牙的一路电车,从市中心去到小镇,只要二十多分钟,可观赏城市近郊、农田、牧场等沿途风景。电车上有显示屏告知到站信息(荷兰文),所以,虽然我们是第一次搭这趟车,也是很便捷地到达了Delft火车站。
天空阴沉沉的,下着密密细雨,我负责打伞,TT负责导航,小学时训练过的定向越野发挥了作用,还有IOS8的定位功能,几次都帮助了他找到最快路径。
穿过两条窄巷子,还有两道石头小拱桥,就来到了Leeuwenbrug 酒店。说是酒店,我觉得应当是民宿型客栈,由一幢三层小楼房改建而成,登记入住时,服务生重点说明晚上11点会准时锁上大门,如果晚归就要自助开门。房间倒是很宽阔,洗手间高端且整洁,接近五星级水准;我发现房间里居然没有空调,可见这里的夏天也是气温宜人。
到埠后第一件头等大事,要尽快把500欧元大钞兑换成散币,因为手头已经没有零钱了。可是,在餐馆、超市和酒店前台,别人都不接受这张大钞,自己手中这张花不出去的钱,简直就是百万英镑的感觉。酒店服务生告诉我,这个事情唯有银行才能帮到我,还说明如何去银行的具体路线。于是,我们来到了ING银行,开始时,银行职员说按规定要有当地帐户才能处理,得知我没有帐户只是个陌生游客后,就爽快地帮我兑换了,很友善有礼的感觉。(后来,在阿姆斯特丹也发现500元的大钞是无处消费的)
来到Delft小住几天,对小桥流水又有了新的认识,它真的是三步一河五步一桥,到处可见纵横交错的小小运河与石拱桥;桥上都有挂着两三盆枝叶繁茂的盆栽,开着红色或紫色的花儿,在蓝天绿树碧水的映衬下格外娇艳;有的河里长着睡莲,绿油油的叶子铺满水中,还有洁白的莲花;晚上七八点时,天空云彩变幻,倒影到水中,那是难以描述的美丽。可以说,镇里处处都像是风景系的明信片,无论天晴或阴雨,都有着不同的迷人风情。
白天里,小镇游人众多,各处都是繁华喧闹,到了傍晚时分,游客逐渐离去,商铺纷纷关门歇业,巷子与河道空寂寂的,只有天边的流云时聚时散。彼时,镇子里非常安静,每半晌,教堂传来阵阵清脆钟声,那时候,好想自己在这里也有个家。
不过,虽然都是泡在水里的市镇,Delft又与威尼斯有不同之处,它的巷子虽小,却是可以行车的,车子就停在河边树与树当中,我觉得这里居民的车技应该都不错,把车子停得恰到好处,若是我,恐怕要把车子直接倒进河里了。
另外,让我们倍感惊喜的是,Delft的运河里还有各种水禽,人们和它们和谐相处,比如说海鸥、红嘴鸥、天鹅、青头麻鸭、大洋鸭、白鸭、骨顶鸡等等。在一条最繁华的运河边上,看到一只骨顶鸡在安静地孵蛋,我想应该孵好多天了吧,当它偶尔挪开身子时,TT看到一只蛋已经有一道裂缝了。后来,我们到超市里专门买了最便宜的面包,没事可做时,就跑去Delft古老的东大门外的河岸上,给河里的水禽们喂食,看着它们争相抢食,各出其招,有的甚至打起来,又有的直接跑到岸上来,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真是既好玩又惬意。后来,TT说,在Delft喂鸭子,是他这次旅程当中最难忘的经历。
东大门是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哥特式塔楼,是中世纪时Delft城墙的东入口,穿过它和两道桥来到河对岸,再往回看去,古老雅致的塔楼倒影在清澈河水当中,又有三两成群的鸭子和水鸡在自由戏水,真是美不胜收的风景。
小镇的地标性建筑其实是新旧两座教堂,Oude Kerk和Nieuwe Kerk,和别处很不一样的是,参观这两个教堂是要收费的,成人六欧元,儿童四欧元。
Oude Kerk 始建于13世纪,因为高塔就建在运河边上,数百年来地基有所塌陷,高塔已经略微倾斜,但塔内钟楼仍然正常运转,每刻钟都会准点报时。就如同海牙的Grote Kerk,Oude Kerk 的建筑风格同样也是简洁恢宏,瑰丽精美的玻璃窗讲述一个个宗教故事;不过,我注意到这个教堂的地面很特别,镶嵌着一块块或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墓碑式的厚重石块,上面有各种雕花和文字,在若明若暗的光线之下,很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忍不住问了身边的游客,原来,这里还真的就是一个墓地,地下埋葬着或有钱或有名的前人,比如说,Delft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很有渊源,该公司的多位重要人物均安葬于此;知道这个后,我的脚步顿时踌躇,不知该往哪里踩才好。
这个夏季里,教堂一角正好有个主题为“Remember”的画展,是一位阿拉伯裔女画家的作品,画风重彩细腻,意蕴深远;当语言不通无法沟通时,绘画也许是适当的交流方式,我想,我应当理解了画家想表达的含义。
Nieuwe Kerk 位于小镇中央的广场上,始建于1381年,正面就是一座直指蓝天的雄伟高塔(108.75米),这也是全镇的制高点;登上376级狭小台阶(有的是木头,有的是石头,两人交错时必须有一个紧贴墙身,否则无法通过),就到达85米高的塔楼平台;在这里俯瞰Delft全貌,能真切地感受到小镇之小,大约就是边长三公里的正方形,或远眺四方景色,可以清晰看到海牙和另一个城市的高楼剪影,而城市与城市之间是碧绿浓密的树林或农田。
Nieuwe Kerk 的这个高塔,是荷兰境内第二高的教堂之塔,不过,Nieuwe Kerk 的知名与神秘之处,还在于它与荷兰皇家的深厚渊源,实际上它就是皇家御用墓地,自威廉亲王起,几乎所有皇室成员去世后,棺木均放置在教堂大殿的地下墓室当中。
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说,小镇居民就是皇家陵墓的守护人。
中央广场东面隔一条巷子,另有一个规模宏大的Maria van Jesse Kerk,这是一个哥特式天主教教堂,据说为了抗衡Oude Kerk 和Nieuwe Kerk(它们本来也是天主教的,教改后变成新教教堂),它特意设计为双塔造型;可惜它并不对公众开放,我们两次经过都是大门紧闭,只能欣赏下外立面精美的砖艺雕花和玫瑰花窗。
在我们入住的酒店旁边,还有一个外观毫不起眼的单幢单层小教堂,门楣上有看不懂的文字,我就没明白它是什么教堂,还以为是个民间博物馆;平时也是全天候的大门紧闭,但周四那天下午约五点,突然来了两个全副武装携短枪的警察,先是在教堂外走了一圈巡防,然后在院子栅栏外站岗,我就觉得莫名其妙。我们到外边吃晚饭,回来时已经八点多,他俩还站在院子外;教堂大门仍然紧闭,院子里却停有十多辆自行车,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演奏乐曲,其中拉小提琴的是三位白人老先生;我正奇怪呢,这时又开来了一辆警车两位警察(也是全副武装),车子就停泊在教堂门口,四个警察一起站岗聊天,还向我友好友好微笑;约九点时,教堂内活动结束,众人走到院子里闲聊,或喝咖啡,目测都是白人,以女性居多,且年纪较大。
我实在是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就去酒店前台了解情况,原来,这是一个犹太会堂,每当有聚会活动,都一定会有警察安排防护(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等众人全部散去,警察才会撤岗。我这才知道,原来,犹太教在荷兰还是要有特殊保护的。
除了见识到Delft的警察如何执行公务,我们还有幸全程观看了消防员的真人秀。有天晚上,我们在一条运河上的船餐厅吃晚餐,刚坐下不久,开来一辆消防车,原来是邻坐游客小姑娘把iPhone不小心掉河里了;车上下来四个消防员,两个负责岸上观察指挥,一个全套蛙人装备下到河里潜水寻找手机,另一个全套蛙人装备在岸上Standby;还好,消防员潜入水里两次就把手机找到了,当他出水上岸时,围观众人都给予了热烈掌声;而当手机交回给小姑娘时,它居然还能正常使用(可能是因为装有防护套,并非给iPhone卖广告),小姑娘也是非常惊喜;事后,家长携小姑娘一家子跟消防员来个合影,我则八卦地问餐厅服务生,这个事情要不要收费?服务生非常诧异地看着我说:“They are fireman.” 那一刻,我真为自己随时想到钱的三观而感到羞愧,不过后来又忍不住跟TT说,这一顿晚饭可真是超值啊。
Delft虽然小巧,却有一所很顶尖的理工大学,据说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我们慕名而来,去了两次。校园其实就在小镇东面,它没有围墙,好像也没有标志性的大门(我们确实没找到),所以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校园中央,干脆找个阴凉的大树下坐下,混在学生当中野餐。
校园里的建筑既有古老的宫殿型大房子,也有很具设计感的现代化楼房,但都不拥挤,而是散落在绿树与草地当中,放眼看去,都很赏心悦目。其中一幢科学中心是对公众开放的,里面有各种模拟游戏,比如说操控飞机的起降,船只、赛车、物理与化学实验、3D电影、机械工具、乐高机器人等等,很适合大小孩子的玩耍操作,可惜里面全部都是荷兰文的解说,我们根本不明其义,只能看个热闹,玩玩最简单的东西。不过,我觉得,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玩且寓教于乐的科普乐园。
后来,我们遇到一位香港来的交换生,随便聊了几句,他说,如果不考虑学费,节省一些的话,每月食宿生活费大约要600欧元,我实在忍不住说道,那也太便宜了吧。
小镇居民的休闲生活让我非常艳羡,所以在那几天,我们也经常混迹其中,散步、逛街、喝咖啡、喂鸭子等等;有一个晚上,我们还去看了一场电影《Ant-Man》,TT在香港时就很想看这个片子,正好这里的影院有排期,于是就看了一场荷兰语字幕的英文电影,只能连猜带蒙看个大概。不过,也算是深度感受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快活的时光总是短暂,后来,我们就走了,离开荷兰返程回家了。但是,很想以后还能有机会再去Delft,租个民宅住下来,安逸地待上几天,白天里散散步买把鲜花和小菜,夜深人静时喝两三杯葡萄酒,在花香中微醺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