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汽车
2011-10-23 22:46 我的家乡属于典型的江南丘陵,北面群山环绕,与外界不相往来;往南走,地势平坦,陂塘河流星罗棋布,点缀着这片广阔的田野。从驻扎在此的盘山部队出发,有一条细丝般的乡村公路蜿蜒而下,成为沟通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在我祖父生活的年代,外出只能靠步行,他年轻时就曾推着独轮车步行去南京卖米酒。记得小时候我和父亲给外婆拜年,必须徒步穿越崎岖难行的“山里头”才能抵达目的地。相比于现在,并不遥远的跋涉在那时也是一种远行。寒来暑往,行人的脚步敲打着这片熟睡的土地。 家乡最早的公共汽车是从南京驶来的,目的地是盘山部队,每天早中晚三班,沿着乡村公路南行至镇上,再一路朝东,直到南京市区总统府附近的汉府街,全程达三十几公里。虽然当时村里人并不是经常外出,但毕竟有了一条通向外界的便利途径,平静的乡村因而能够感受到外面较为活跃的气息,对我们这些渴望看一看新鲜事物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从此我也有机会去南京城玩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布满梧桐的林荫大道、肯德基、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这些新奇的画面第一次扑入我的眼帘,构成了我最初有关城市的记忆。当时的公共汽车在外观上没有现在这么花里胡哨,只是单纯地将外壳漆成白色,并且沿着车身两侧中部刷了两条蓝色横杠,看起来整洁而清爽。由于车身庞大,又是行驶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公共汽车偶尔会发生一些有惊无险的“意外”,比如侧翻在路边的田里,有一次父亲和我乘车时就碰上了这种倒霉事,幸亏当时车上的一位解放军一把抱住了我,然后同其他乘客一起将车推上了路。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趟南京来的公共汽车被取消了,代之而起的是私人经营的五花八门的农用机车,三轮的农用摩托罩一个车形外壳就成了乡村的“土公交”,我们呼作“山卡”,如果是四个轮子的则叫做“山机”。这些“山卡”“山机”垄断了去镇上和县城的载人运输,我乘坐它们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颠簸,平地上颠簸只是小儿科,上下坡特别是遇上坑坑洼洼时才叫刺激,只听“嘎吱”一响,所以乘客的屁股立刻飞离座位,做了一次短途垂直起落,有的人裤子不结实,撕开了一条裂缝,就忙不迭的用手去遮掩,脸上则是一股愠怒。终于,我们迎来了“土公交”与时俱进的一天,“山卡”“山机”全换成了中巴车,乘坐起来也舒坦点了。我刚读初中时,学校不提供住宿,大部分回家的学生就流行起了包车。于是,每次临近放学,从学校门口到乡村公路边就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中巴车,有时司机等的不耐烦就毫无顾忌地乱按喇叭,滴滴的声音响遏行云,场面热闹非凡。等到所有的中巴车一齐开动,你争我抢地驾车飞驰,整条公路就犹如千军万马涿鹿中原,尘土弥漫,经久不散。 没过多久,从盘山部队到镇上修起了“拥军路”,句容城里的客运公司也开出了拥军线公交车,私人中巴车渐渐没有了市场,慢慢地销声匿迹了。只有遇上了大雨滂沱的天气,城里的公交车没法下乡时,乡村公路上才会出现私人小面的的身影。自从开通了拥军线公交车,村里人外出方便多了,更多人抛下了田地进城打工,他们眼中的世界逐渐起了变化,祖辈的土地也随着人心变得骚动不安起来。如今,拥军线公交车依旧奔驰在乡村公路上,它早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地越来越强烈的搏动,搭载更多混杂着汗水和尘土的憧憬驶往无穷无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