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六十九之王熙凤研究缘起
![]() |
在我们理清了《石头记》前十三回影射中影射张居正改革以及明朝从万历时期开始的党争(东林党或者说旧党对决张居正代表的新党)的真相以后,我们下一步,要探究的,就是王熙凤了。
王熙凤是《石头记》里光彩照人的形象,对于王熙凤,已经有非常多的学者写了非常多的著作,来研究。
那么,观阳重新来研究这个人物,会从什么角度说起呢?
首先,我们要理清前十八回内容具体在说些什么。
观阳觉得,《石头记》的前十八回,是整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读这部书,也可以发现这种迹象:
就是前十八回的情节非常紧凑,而且看起来与我们常规所理解的《石头记》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思想不符。
整个《风月宝鉴》,或者说《石头记》的前十八回,可能很多学者或者爱好者会觉得非常古怪,《石头记》不是要讲宝黛钗爱情悲剧么?是不是啊,那应该赶紧开始写这三位的故事是不是,但是实际上,这十八回书里,宝黛钗三个人的影像是非常模糊的。除了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以及最后省亲几个人一起作诗以外,这三个人甚至连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彼此之间发生一些情节的文字都没有。林黛玉进了贾府,就一直影影绰绰,到她父亲去世,她才算又出场。贾宝玉戏份多一些,但是除了和秦钟之间的关系以外,也基本没有什么突出的东西,薛宝钗更是除了和周瑞家的谈了谈冷香丸,就基本没什么情节了。
而真正支撑起这十八回文字的人物是四位重要的女子:香菱、秦可卿、贾元春、王熙凤。
而我们在分析了香菱、秦可卿的原型可能是暗示张居正和张居正改革以后,后面我们就要着手分析王熙凤和贾元春可能的原型了。
王熙凤,除了她的出场、协理宁国府以外,我们还不能忘记,《风月宝鉴》中关于风月宝鉴的故事里,贾瑞是因为谁才生病,因为谁才要去使用风月宝鉴,因为谁才逗露给我们风月宝鉴的奥秘。这个人就是王熙凤。而且秦可卿临死的时候,是托梦给王熙凤的。如果说秦可卿就是一个重要人物的话,那王熙凤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而贾元春我们知道,秦可卿死亡以后,托梦给王熙凤,暗示了贾府的天大的喜事,就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整个贾府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局面,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当然贾云春虽然后面一直到八十回都没有正面出场,但是她对于整个贾府的兴衰,或者说她的原型对于整个明亡清兴的结局,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
《石头记》前十八回,大致是《风月宝鉴》的内容,大致上是整部书的时代背景,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来自《风月宝鉴》,前面说过,《石头记》是由一个创作集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共同创作完成的,同时,这部小说是一部完整的体现明亡清兴历史的世情小说。随着时局的变化,创作集体成员构成和际遇的改变,这部小说的内容也是一直在调整的。例如第五回里,预言了整部书和主要人物的结局,这可能是后面的作者所创作的,而并一定是棠村所写。也因此,作者虚构了一个超越世情的仙境,称为太虚幻境。
另外,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评价,这部小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局的变迁,也存在一个逐渐修正逐渐改变的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熙凤。前十八回里王熙凤的形象,可以说是以负面为主的。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弄权铁槛寺,殴打仆妇,白天宣淫等等。而且“风月宝鉴”的故事里,明显是把王熙凤作为一个极其负面的形象来定义的,是她设计愚弄贾瑞,致使贾瑞生病,也是她的形象出现在风月宝鉴里,勾引贾瑞导致贾瑞性窒息而死。可以说“风月宝鉴”就是一个以王熙凤为毒根,为正面诱饵的杀人利器,如果放大到整部书的主旨来看,在前十八回的时候,作者是将王熙凤,和王熙凤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作为坑害明朝戕害明朝所有正面意义的这样一个存在的,这与第五回的判词里“都知爱慕此生才。”,秦可卿托梦里“脂粉堆里的英雄”是存在矛盾的。这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局的改变,棠村本人或者其他的作者,逐渐对王熙凤和王熙凤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有更为客观更为积极的判断而做出的修正。
那么,《石头记》的前十八回究竟应该怎样去划分时间顺序呢?
第一段:第一回到第四回 这四回基本完全是香菱的故事,用香菱的故事和与香菱有关的贾雨村、甄士隐、小沙弥、葫芦庙等事像,去暗示故事的主旨和时代背景。
第二段:第五回到第十二回(含第十三回托梦),这一段完全是秦可卿的故事,用相对完整的秦可卿的故事,去揭示这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些时间对明亡清兴的影响。
第三段:第十三回到第十五回,这一段实际上可以再加上风月宝鉴的故事,这是王熙凤的故事,完整的展现出王熙凤得势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些事件。
第四段:第十六回到第十八回,贾元春出场,贾元春出场对于时局的意义以及此人发迹的原因。
这四段故事共同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背景,也就是明亡清兴历史格局形成的背景。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石头记》的前十八回内容,原型很有可能是那部叫《风月宝鉴》的小说。
研究王熙凤,我们就必须先从第十三回到第十五回《风月宝鉴》
当然创作群体会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随着时间、时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的作者所处的舆论环境的不同,去进行一些加工。
而《风月宝鉴》变成我们后来完整的《石头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基于文字狱或者说舆论环境恶劣的前提下,对原创作文学化,或者说用美好的爱情故事,去掩饰其真正思想的这样一个过程。
当然,这样分析的话,这个时间节点,基本可以认为是清朝入关,明朝灭亡的这个时间。
在这个时间以前,或者稍后的一小段时间里,《石头记》的创作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创作群体会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随着时间、时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的作者所处的舆论环境的不同,去进行一些加工。
这段过程创作群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总结明朝衰落或者说衰亡的教训,通过小说情节对于真实历史情节,小说人物对于真实历史人物的反映,去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
那么,《风月宝鉴》最有可能的的创作时间,或者说《石头记》的一开始的创作起点,会是什么时间呢?
这我们就要回过头分析批语里提到的年代,以及《风月宝鉴》这个题目在暗示什么了。
我们之前曾经梳理这些时间,我们大体上可以有这样一个时间表
作者群体最早相识是在丁巳年
石头记的第一个出品版本是在甲戌年
第二个出品版本是在乙卯年,这也是脂砚斋第二次评的时间
最晚丁丑年开始,畸笏叟加入创作团队,脂砚斋第三次评的时间
石头记的第二个出品版本是在乙卯年
石头记的第三个出品版本是在庚辰年
作者芹溪去世在壬午年到甲申年之间
合作者脂砚斋可能去世于甲申年到乙酉年之间
合作者杏斋可能也去世于壬午年到丁亥年之间,可能晚于脂砚。
合作者松斋和畸笏叟活的相对更久一些。
这些作者群体关于石头记创作、修正、批阅的最晚的时间上限为辛卯年,不排除辛卯年后《石头记》为其他人所有并进一步修改评阅的可能。
也就是说,与《石头记》关系密切的作者群体,作者芹溪、合作者脂砚、杏斋、畸笏叟,应该至少彼此有二十年的交往。而从丁巳年到甲戌年的这十七年,很可能是《石头记》的母本《风月宝鉴》或者《石头记》主干部分的写作时间,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参与者除了作者芹溪外,还有所谓的“其弟棠村”,而靖本里也留下了棠村的一个批语,写秦可卿之死,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叹】,都有些疑【伤】心。于是有甲戌眉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这段批语是棠村所批。这说明《石头记》创作的过程,棠村也有参与,而不像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棠村只是写了《风月宝鉴》的序,就早早去世了,他应该是陪伴着芹溪很久,当然,从畸笏叟提到作者群体去世的消息没有提到棠村,也可以认为棠村可能去世于壬午以前,确实相对是较早的一位。
那么,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设作者群体并不是生活在曹雪芹的年代,即清乾隆年间,而是明亡清兴之际的话,这些天干地支对应的是哪些年份呢?我想如果我把答案写出来,一定会触目惊心的。
丁巳年(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前一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一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攻明)甲戌年(1634年,崇祯七年)丁丑年(1637年 崇祯十年)乙卯年(1639年 崇祯十二年)庚辰年(1640年 崇祯十三年)壬午年(1642年 崇祯十五年)甲申年(1644年 崇祯十七年 明朝灭亡)乙酉年(1645年 弘光元年)丁亥年(1647年 永历元年)戊子年(1648年 永历二年)辛卯年(1651年 永历五年 永历政权遭遇重创,基本破灭。)
而《石头记》里第一个频繁出现的纪年,或者说,我们现存版本里最早的一版,就是甲戌年,所谓《甲戌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风月宝鉴》或者说《石头记》的第一母本,是在甲戌年左右完成的,也就是1634年,崇祯七年。
而1634年,也恰恰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由此,创作群体中最早的一批人,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总结从嘉靖晚期,到崇祯七年这段时间,明朝政局的教训,或者说作者本身此时的经历,让他痛恨明朝的某些现状,并且追根溯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而创作群体中最早的一批人,有可能也与王熙凤的历史原型的某些作为有较为紧密的关系。
那么,这个最早创作《风月宝鉴》或者《石头记》母本的人物或者群体到底会是谁呢?王熙凤的历史原型要从何处解起,我们要从《风月宝鉴》的名字和内容说起。
下一回书,我们就来重新分析风月宝鉴》的名字和内容。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