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西藏 - 色拉寺的辩经及后山
坐在铺满碎石的辩经场外围的小边上,这就是一个种了些树,铺了些石子,被围墙木门包裹的院子。
院子边角有一处堆着禅垫,只有僧人才可以取用,放置在碎石上,然后席垫而坐。
15:30,他们来了。有一对一的,有4,5个围坐对着一个的,有独自坐在树下发呆的。院子里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响亮并穿插着清脆的击掌声。
僧人向前倾,手掌伸向对方,嘴里说着藏语,然后身子往后一仰再向前倾,另一只手重重拍打在伸出的手掌上,像是为自己的立论做了最后一个确认。
满院子开始呱噪起来,游人看个热闹,进进出出,走了又来。树上钉着不准用相机,允许手机拍摄的牌子,也有警示切勿模仿僧人辩经的提示。时不时也会冒出三两个来观看的老外,长者都是智慧的,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有两个20多岁的外国女人,议论着辩经的僧人并且并模仿了他们的动作,轻浮得像猴子一样。
持续了一小时,还没有停的迹象,语言障碍,看到此也足够了。
走出了色拉寺的大门,一个内地来的女孩儿头顶着绛红色的围巾,穿着尼泊尔式的萝卜裤,跑向一个树荫底下休息的男孩。
"他们说这里有个圣湖,里头水喝了,会。。。。。“
拉萨的白天,不到晚上9点是不会灭的,不想回客栈,于是,烈日下,我便跟在了他们的身后。那是一座山,有台阶,有成块的巨石。沿路有梳着长长辫子的藏族妇女,在挑拣着竹匾里的植物。
“这是通向哪里的?”
她笑着朝我摆摆手,示意听不懂。
岩壁上时而画有彩色佛像,在炙热的阳光下晒着。还有很多白色颜料画成的梯子形状图案,不知所云。
回头,有个带着渔夫帽,挂着相机,拿着三脚架的男人在我后面。“这里是去哪儿?”
“这是色拉寺的后山,景色很好的。”
“前面的人说,前头有个圣湖。” 其实我很纳闷,这看得到山头的地方哪里会有湖。
我们一起并肩走了一段,他是山东人,在成都工作,公司却在上海,我也不知道这算个什么组织形式。这是他第二次来西藏了,刚从纳木错下来,飞机往返。
“那些白色的梯子是以前贫穷的人画在岩石上用来表示自己虔诚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钱用经幡和画彩色佛,你看到了吗?”
高原爬山,远比在内地吃力很多,走几步,我们便停一停,喘喘再走。
前面两个找湖水的人折返回来,一边甩着手上的水。我们向前走了一段,发觉在一棵老树下的岩壁里有个洞池,里头冒着水,水里浮着一个塑料的瓢,一个当地男子摇了一瓢水,让他女儿低下头,浇湿了她的头发。
“这水有什么说法吗?要用来浇头?”
“没有,天气太热了,给她浇一点,这水可以喝,你要不要装点?” 藏族男人和我说。
我把瓶子递给了他,他帮我灌满了。身后的渔夫帽比较谨慎,只让男人罐了些瓶底,就说不要了。
“寺庙里用的就是这个水,用来供菩萨。” 男人说。
“每天都来打这里的水供菩萨?”
“是啊。” 他带着女儿往山下走了。
渔夫帽扛着三脚架和相机准备去拍照,我们已经到达了色拉寺的身后,看到了它白色的墙,金色的顶。
我扔下包,席地而坐,渔夫帽说:“你小心。”
“没事,我经常爬山。”
“那我再上去看看,那里风景会好。”
“好的。”
没有彼此道别,我们便分道扬镳了。
坐在寺庙后的大块巨石上,吹着凉风,傍晚的阳光打在脸上,皮肤有些干燥,细小的触觉却让人感觉到无比真实的活着。前面是寺,背后远处的山顶上,依稀可见的天葬台。渔夫帽在山壁上越变越小,直到消失。
下山的路,不好走,因为没有返回去走原来的阶梯,踩着石块向下,比平时谨慎了一千一万倍,因为是自己一个人,在这高原呼吸不畅的山上,接近主路的地方有些陡峭,也顾不得什么了,一屁股坐在了岩石上,用手助推,牛仔裤磨着粗糙的石面让自己滑了下去。
回到正常的路上,路过玛尼堆,就跟着藏民从左到右特意去绕了圈。在绕完一个玛尼堆的时候,一个披肩长发,穿着长裙小皮鞋的女人斜眼看着我,问:"你一个人?"
“是的。”
“我也一个人。”
“噢。”我略觉得尴尬。
“我从色拉寺里出来,就到这里转一圈。”我补充道。
“我还没去,等下去。”
“那辩经看不成了。”
“好玩吗?” 她问。
“值得一去的寺庙。” 我极度想快点结束这一场不舒服的谈话。
“再见。“我走到了前头,回头和她说。”
她没理我,我看到她的眼睛一直斜着,那是她的常态。
跳跃地走在后山的路上,沿路的树下,看到藏民聚在一起拜树,身后传来了她和电话里的人吵架的声音。。。。。。
昨日的一切已经渐渐远去,明天的种种即将到来。
院子边角有一处堆着禅垫,只有僧人才可以取用,放置在碎石上,然后席垫而坐。
15:30,他们来了。有一对一的,有4,5个围坐对着一个的,有独自坐在树下发呆的。院子里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响亮并穿插着清脆的击掌声。
僧人向前倾,手掌伸向对方,嘴里说着藏语,然后身子往后一仰再向前倾,另一只手重重拍打在伸出的手掌上,像是为自己的立论做了最后一个确认。
满院子开始呱噪起来,游人看个热闹,进进出出,走了又来。树上钉着不准用相机,允许手机拍摄的牌子,也有警示切勿模仿僧人辩经的提示。时不时也会冒出三两个来观看的老外,长者都是智慧的,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有两个20多岁的外国女人,议论着辩经的僧人并且并模仿了他们的动作,轻浮得像猴子一样。
持续了一小时,还没有停的迹象,语言障碍,看到此也足够了。
走出了色拉寺的大门,一个内地来的女孩儿头顶着绛红色的围巾,穿着尼泊尔式的萝卜裤,跑向一个树荫底下休息的男孩。
"他们说这里有个圣湖,里头水喝了,会。。。。。“
拉萨的白天,不到晚上9点是不会灭的,不想回客栈,于是,烈日下,我便跟在了他们的身后。那是一座山,有台阶,有成块的巨石。沿路有梳着长长辫子的藏族妇女,在挑拣着竹匾里的植物。
“这是通向哪里的?”
她笑着朝我摆摆手,示意听不懂。
岩壁上时而画有彩色佛像,在炙热的阳光下晒着。还有很多白色颜料画成的梯子形状图案,不知所云。
回头,有个带着渔夫帽,挂着相机,拿着三脚架的男人在我后面。“这里是去哪儿?”
“这是色拉寺的后山,景色很好的。”
“前面的人说,前头有个圣湖。” 其实我很纳闷,这看得到山头的地方哪里会有湖。
我们一起并肩走了一段,他是山东人,在成都工作,公司却在上海,我也不知道这算个什么组织形式。这是他第二次来西藏了,刚从纳木错下来,飞机往返。
“那些白色的梯子是以前贫穷的人画在岩石上用来表示自己虔诚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钱用经幡和画彩色佛,你看到了吗?”
高原爬山,远比在内地吃力很多,走几步,我们便停一停,喘喘再走。
前面两个找湖水的人折返回来,一边甩着手上的水。我们向前走了一段,发觉在一棵老树下的岩壁里有个洞池,里头冒着水,水里浮着一个塑料的瓢,一个当地男子摇了一瓢水,让他女儿低下头,浇湿了她的头发。
“这水有什么说法吗?要用来浇头?”
“没有,天气太热了,给她浇一点,这水可以喝,你要不要装点?” 藏族男人和我说。
我把瓶子递给了他,他帮我灌满了。身后的渔夫帽比较谨慎,只让男人罐了些瓶底,就说不要了。
“寺庙里用的就是这个水,用来供菩萨。” 男人说。
“每天都来打这里的水供菩萨?”
“是啊。” 他带着女儿往山下走了。
渔夫帽扛着三脚架和相机准备去拍照,我们已经到达了色拉寺的身后,看到了它白色的墙,金色的顶。
我扔下包,席地而坐,渔夫帽说:“你小心。”
“没事,我经常爬山。”
“那我再上去看看,那里风景会好。”
“好的。”
没有彼此道别,我们便分道扬镳了。
坐在寺庙后的大块巨石上,吹着凉风,傍晚的阳光打在脸上,皮肤有些干燥,细小的触觉却让人感觉到无比真实的活着。前面是寺,背后远处的山顶上,依稀可见的天葬台。渔夫帽在山壁上越变越小,直到消失。
下山的路,不好走,因为没有返回去走原来的阶梯,踩着石块向下,比平时谨慎了一千一万倍,因为是自己一个人,在这高原呼吸不畅的山上,接近主路的地方有些陡峭,也顾不得什么了,一屁股坐在了岩石上,用手助推,牛仔裤磨着粗糙的石面让自己滑了下去。
回到正常的路上,路过玛尼堆,就跟着藏民从左到右特意去绕了圈。在绕完一个玛尼堆的时候,一个披肩长发,穿着长裙小皮鞋的女人斜眼看着我,问:"你一个人?"
“是的。”
“我也一个人。”
“噢。”我略觉得尴尬。
“我从色拉寺里出来,就到这里转一圈。”我补充道。
“我还没去,等下去。”
“那辩经看不成了。”
“好玩吗?” 她问。
“值得一去的寺庙。” 我极度想快点结束这一场不舒服的谈话。
“再见。“我走到了前头,回头和她说。”
她没理我,我看到她的眼睛一直斜着,那是她的常态。
跳跃地走在后山的路上,沿路的树下,看到藏民聚在一起拜树,身后传来了她和电话里的人吵架的声音。。。。。。
昨日的一切已经渐渐远去,明天的种种即将到来。
![]() |
色拉寺的辩经场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