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高
宋·张玉娘《兰雪集》
山之高,月出小。
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远道,
一日不见兮,
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
于山之南。
忡忡忧心,
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霜洁。
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上半阕表达相思之情,情志不渝,
下半阕写离别变故,相逢难期,忧思难解。
玉娘十五岁时和与她同庚的书生 沈佺订婚。沈佺是 宋徽宗时状元 沈晦的七世孙。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自小青梅竹马。订婚后,两个情投意合,互赠诗物。玉娘曾亲手做了一个香囊,并绣上一首《紫香囊》诗送给沈佺。诗云: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 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后因沈家日趋贫落,沈佺又无意功名,玉娘的父亲有了悔婚之意,玉娘竭力反对,写下《双燕离》诗:
白杨花发春正美, 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
秋风忽夜起,相呼 渡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
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玉娘父母迫于无奈,写信给沈家:“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不得不与玉娘别离,随父赴京应试。玉娘不仅以私房钱资助沈佺,还赠诗表达自己的别离之情,《古别离》云:
把酒上河梁,送君 灞陵道。去去不复返,古道生秋草。
迢递山河长,缥缈音书杳。愁结雨冥冥,情深天浩浩。
人云松菊荒,不言桃李好。淡泊罗衣裳,容颜萎枯槁。
不见镜中人,愁向镜中老。
别后,玉娘更是思念 沈郎,饱受相思的凄苦。诗《山之高》三章云: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又填了一阕词曰:
何时,星前月下,重将清冷,细与温存。 蓟燕秋劲,沈郎应未整归鞍。
数新鸿、欲传佳信;搁兔毫、难写悲酸。 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
沈佺是个丰神翩翩、才思俊逸的士子,虽只有22岁,在京城顺利通过经、论、 策三场考试进入殿试,高中榜眼,金榜题名。他的才思在京城一时传为佳话。据说,在面试时,主考官问得沈佺是松阳人士,恰好这位主考到过松阳,于是考官拿松阳的地名出了上联让沈佺对对子,上联是:“筏铺铺筏下横堰”。才思敏捷的沈佺很快就对出下联:“水车车水上寮山”。对句工整完美,上联的“横堰”是地名,沈佺对的“寮山”也是地名,且都在松阳。立时,众皆惊叹。考官又出了许多题,沈佺均对答如流,不落凡俗,一鸣惊人,称奇才。沈才子之名由是京城尽知。 然而,天不佑人,他不幸得了伤寒,病入膏肓。 当玉娘得知沈佺是“积思于悒所致”,即寄书于沈佺,称“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沈佺看信后感动不已,强撑起奄奄病体,回赠玉娘五律一首: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
高情春不染,心镜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沈佺知道自己已不治,只期待玉娘“共跨双鸾归”,在阴间相聚。此时沈佺还在赶回松阳见玉娘的路上。1271年农历12月25日丑时,沈佺去世了,给玉娘带来无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哭沈生》云:
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仙郎久未归,一归笑春风。 中途成永绝,翠袖染啼红。
怅恨生死别,梦魂还再逢。宝镜照秋水,照此一寸衷。
素情无所著,怨逐双飞鸿。
此后,玉娘终日泪湿衫袖,父母心疼女儿,想为她另择佳婿,玉娘悲伤地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玉娘拒绝再婚,为沈佺守节,恹恹独守空楼,度过5年悲痛的日子。又一年的元宵节来临,玉娘面对青灯,恍惚间见沈公子出现,对玉娘说希望您不要背弃盟约。语毕,人不见。玉娘悲痛欲绝,喃喃说道:“沈郎为何离我而去?”半月后,一代才女受尽了相思的煎熬,终绝食而死。
玉娘的父母终于为女儿矢志忠贞的行为所感动,征得沈家同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月余,与她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自颈而殒”,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左右,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
山之高,月出小。
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远道,
一日不见兮,
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
于山之南。
忡忡忧心,
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霜洁。
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上半阕表达相思之情,情志不渝,
下半阕写离别变故,相逢难期,忧思难解。
玉娘十五岁时和与她同庚的书生 沈佺订婚。沈佺是 宋徽宗时状元 沈晦的七世孙。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自小青梅竹马。订婚后,两个情投意合,互赠诗物。玉娘曾亲手做了一个香囊,并绣上一首《紫香囊》诗送给沈佺。诗云: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 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后因沈家日趋贫落,沈佺又无意功名,玉娘的父亲有了悔婚之意,玉娘竭力反对,写下《双燕离》诗:
白杨花发春正美, 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
秋风忽夜起,相呼 渡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
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玉娘父母迫于无奈,写信给沈家:“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不得不与玉娘别离,随父赴京应试。玉娘不仅以私房钱资助沈佺,还赠诗表达自己的别离之情,《古别离》云:
把酒上河梁,送君 灞陵道。去去不复返,古道生秋草。
迢递山河长,缥缈音书杳。愁结雨冥冥,情深天浩浩。
人云松菊荒,不言桃李好。淡泊罗衣裳,容颜萎枯槁。
不见镜中人,愁向镜中老。
别后,玉娘更是思念 沈郎,饱受相思的凄苦。诗《山之高》三章云: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又填了一阕词曰:
何时,星前月下,重将清冷,细与温存。 蓟燕秋劲,沈郎应未整归鞍。
数新鸿、欲传佳信;搁兔毫、难写悲酸。 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
沈佺是个丰神翩翩、才思俊逸的士子,虽只有22岁,在京城顺利通过经、论、 策三场考试进入殿试,高中榜眼,金榜题名。他的才思在京城一时传为佳话。据说,在面试时,主考官问得沈佺是松阳人士,恰好这位主考到过松阳,于是考官拿松阳的地名出了上联让沈佺对对子,上联是:“筏铺铺筏下横堰”。才思敏捷的沈佺很快就对出下联:“水车车水上寮山”。对句工整完美,上联的“横堰”是地名,沈佺对的“寮山”也是地名,且都在松阳。立时,众皆惊叹。考官又出了许多题,沈佺均对答如流,不落凡俗,一鸣惊人,称奇才。沈才子之名由是京城尽知。 然而,天不佑人,他不幸得了伤寒,病入膏肓。 当玉娘得知沈佺是“积思于悒所致”,即寄书于沈佺,称“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沈佺看信后感动不已,强撑起奄奄病体,回赠玉娘五律一首: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
高情春不染,心镜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沈佺知道自己已不治,只期待玉娘“共跨双鸾归”,在阴间相聚。此时沈佺还在赶回松阳见玉娘的路上。1271年农历12月25日丑时,沈佺去世了,给玉娘带来无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哭沈生》云:
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仙郎久未归,一归笑春风。 中途成永绝,翠袖染啼红。
怅恨生死别,梦魂还再逢。宝镜照秋水,照此一寸衷。
素情无所著,怨逐双飞鸿。
此后,玉娘终日泪湿衫袖,父母心疼女儿,想为她另择佳婿,玉娘悲伤地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玉娘拒绝再婚,为沈佺守节,恹恹独守空楼,度过5年悲痛的日子。又一年的元宵节来临,玉娘面对青灯,恍惚间见沈公子出现,对玉娘说希望您不要背弃盟约。语毕,人不见。玉娘悲痛欲绝,喃喃说道:“沈郎为何离我而去?”半月后,一代才女受尽了相思的煎熬,终绝食而死。
玉娘的父母终于为女儿矢志忠贞的行为所感动,征得沈家同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月余,与她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自颈而殒”,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左右,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