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淖记事》
不止一次看到推荐说要去读汪老的书了,上学的时候也是读过的,那篇跟沈从文很像的《受戒》。至今想起那个可爱的小英子,问明子,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还是会想笑。
今天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有点小触动,于是敲点字写下来。
大淖(淖音同闹,查了字典说是蒙语是湖泊的意思),说是有这么个地方,汪曾祺自己说,他敢说,这个地方是他给正名的。
看了小说,我都好想去一睹这个地方的风采。不过,王老自己说,他多年以后回去过一次,模样跟他小时候所见的几乎完全变了样。
我觉得如果真的去了,心情大概会是跟读了《边城》去凤凰古城那样的失望吧。哈哈,有时候书上很美的地方,现实会是很骨感的啊。
话说回来大淖这个地方,它是一个湖泊,是两条河道的水源,在淖的终中间有个沙洲,上面长满了芦芽和蒌蒿,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看头。
有一个湖泊,那周围就是山了,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环境那么特别,这里的人自然跟外边的人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跟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我地理不怎么好,搞不清什么方位什么人家,总之就是一个地方,各处都有群落,每个群落又是相对独立的。
西边一处,是低矮的瓦房,几乎都是外来人,他们是来这里做生意的,像候鸟一样,一年有段时间过来这里摆小摊子,其他时间也许回家乡或者去别的地方讨生活。外来人,自然就有各种各样的乡音和生活习性,因为知道自己是外乡人过来做点小生意讨生活,也不敢到处惹是生非,所以这一带日子过得挺安静的。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群体,是兴华帮,也是外来人,人比较多,他们是二十多个锡匠,相对上面的“候鸟群”,他们有点扎根在这里的意思,都是大男子,就比较阳刚,所以往往引得附近姑娘媳妇们的注意。
在这群锡匠里面,有个小学徒叫十一子,长得是一表人才。很多姑娘媳妇是来看他的,不过他的师父老锡匠就告诫他,不要跟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扯,尤其是东边的姑娘。
那东边又是怎样的光景呢?这边都是草房,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男女都是,甚至有的姑娘媳妇挑得不比男人差。姑娘媳妇不比男人差的村落,听起来还挺意思的。(我觉得这一段汪老写的有意思极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总之,东边的地方女子比较彪悍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彪悍,锡匠嘱咐小学徒不要招惹她们,自然是有道理的。
在这东边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女儿,为什么没有母亲呢,因为母亲跟人跑了。父亲爱惜女儿,没有再娶,上辈子的情人、小棉袄,他把宝贝女儿宠在手心,不舍得让她干粗活,所以巧云没有学会挑扁担,只会结渔网和打芦席。
巧云十五岁的时候,长成了一朵花的模样,性格也好,特招人喜欢。她上街买东西,甭管买什么,同样的钱,买回来的东西,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好。(写巧云这段,也好搞笑,建议看原文。)可是在巧云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却摔断了腰,他不能为女儿做点什么了,只能靠女儿的一双手养活自己。
就是这样的一个节点,十一子和巧云相遇了,两人都惺惺相惜,却是好像怎么都捅不破那层纸。原文是这么说的“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下不成雨,倒来了一阵风。可是这阵风却是不速之客,令人厌烦的狂风。这阵风把巧云给欺负了,还把十一子给害惨了,好不容易捡回了半条命。
生活被这阵风吹得有点乱糟糟,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从此巧云家里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挣钱,但是饭还是要吃。巧云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就拿起爹爹之前用的箩筐,去挑担挣钱了。
“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加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起来吗?会。当然会!
生活也会变好的。只要你不放弃,你坚定,总会好的。
2016.10.11
关于题目,真的不知道要写个什么标题,我真的觉得我不会写书评。
这也不算一篇书评吧,唉,功力还不到家。
今天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有点小触动,于是敲点字写下来。
大淖(淖音同闹,查了字典说是蒙语是湖泊的意思),说是有这么个地方,汪曾祺自己说,他敢说,这个地方是他给正名的。
看了小说,我都好想去一睹这个地方的风采。不过,王老自己说,他多年以后回去过一次,模样跟他小时候所见的几乎完全变了样。
我觉得如果真的去了,心情大概会是跟读了《边城》去凤凰古城那样的失望吧。哈哈,有时候书上很美的地方,现实会是很骨感的啊。
话说回来大淖这个地方,它是一个湖泊,是两条河道的水源,在淖的终中间有个沙洲,上面长满了芦芽和蒌蒿,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看头。
有一个湖泊,那周围就是山了,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环境那么特别,这里的人自然跟外边的人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跟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我地理不怎么好,搞不清什么方位什么人家,总之就是一个地方,各处都有群落,每个群落又是相对独立的。
西边一处,是低矮的瓦房,几乎都是外来人,他们是来这里做生意的,像候鸟一样,一年有段时间过来这里摆小摊子,其他时间也许回家乡或者去别的地方讨生活。外来人,自然就有各种各样的乡音和生活习性,因为知道自己是外乡人过来做点小生意讨生活,也不敢到处惹是生非,所以这一带日子过得挺安静的。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群体,是兴华帮,也是外来人,人比较多,他们是二十多个锡匠,相对上面的“候鸟群”,他们有点扎根在这里的意思,都是大男子,就比较阳刚,所以往往引得附近姑娘媳妇们的注意。
在这群锡匠里面,有个小学徒叫十一子,长得是一表人才。很多姑娘媳妇是来看他的,不过他的师父老锡匠就告诫他,不要跟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扯,尤其是东边的姑娘。
那东边又是怎样的光景呢?这边都是草房,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男女都是,甚至有的姑娘媳妇挑得不比男人差。姑娘媳妇不比男人差的村落,听起来还挺意思的。(我觉得这一段汪老写的有意思极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总之,东边的地方女子比较彪悍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彪悍,锡匠嘱咐小学徒不要招惹她们,自然是有道理的。
在这东边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女儿,为什么没有母亲呢,因为母亲跟人跑了。父亲爱惜女儿,没有再娶,上辈子的情人、小棉袄,他把宝贝女儿宠在手心,不舍得让她干粗活,所以巧云没有学会挑扁担,只会结渔网和打芦席。
巧云十五岁的时候,长成了一朵花的模样,性格也好,特招人喜欢。她上街买东西,甭管买什么,同样的钱,买回来的东西,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好。(写巧云这段,也好搞笑,建议看原文。)可是在巧云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却摔断了腰,他不能为女儿做点什么了,只能靠女儿的一双手养活自己。
就是这样的一个节点,十一子和巧云相遇了,两人都惺惺相惜,却是好像怎么都捅不破那层纸。原文是这么说的“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下不成雨,倒来了一阵风。可是这阵风却是不速之客,令人厌烦的狂风。这阵风把巧云给欺负了,还把十一子给害惨了,好不容易捡回了半条命。
生活被这阵风吹得有点乱糟糟,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从此巧云家里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挣钱,但是饭还是要吃。巧云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就拿起爹爹之前用的箩筐,去挑担挣钱了。
“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加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起来吗?会。当然会!
生活也会变好的。只要你不放弃,你坚定,总会好的。
2016.10.11
关于题目,真的不知道要写个什么标题,我真的觉得我不会写书评。
这也不算一篇书评吧,唉,功力还不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