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地节制
读邓安庆《山中的糖果》,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叙述的节制感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
他笔下那些亲人的生活变故,读来特别地让我心生人如蝼蚁的悲凉之感,尤其是姑姑、姐姐们、同村的仙芝的经历,同时又暗暗惊叹作者的笔触怎么这样冷静,仿佛只是在记录她们的生活,那样如实的记录。家常对话,细微表情,不经意的手势,具体细碎,就好像那些人就真切地站在你面前,你听到她们在说话、看到他们在叹气、眨眼、举手抬足。她们与你相隔遥远,从不认识,你却被她们的命运扯住目光,搅动心绪。渐渐我意识到作者的冷静恰是因为他在用心观察,然后只是描述,不作评判。他对她们的命运起伏无能为力(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时时把握,更何况对别的人呢),只能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去记录,对于如微尘般存在的平凡小人物来说,被一个人这样真切的关注过并留下一段文字记录,虽然于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却也是一种存在的证明。“我存着这样的念头:如果有一天他们都不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我还为他们留存了这样一份记录。”后来我在邓安庆在另一本书《柔软的距离》里看到他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我喜欢邓安庆的节制。他在《柔软的距离》里也说明了自己何以如此:“在写他们的时候,我又希望我是相对客观的,只负责呈现细节,不因为我的个人情感而去遮蔽了他们的个性。”我觉得这样的节制自有一种含蓄内敛的力量,把自己隐在叙述的角度里,而不是现身在叙述对象旁边,卖力刷存在感。
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或者活着中变得麻木,忘记了自己的来路,茫然于自己的去路,对身边的人,对那些相隔千山万水的人,对那些远去的人早就失去了关注的兴趣和耐心。邓安庆也曾度过很长一段辗转各地打各种短工难以安定的日子,可是时过境迁,他依然在坚持用他的方式记录生活,记录身边的人,相隔千山万水的人,远去的人,我能想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深情,对生活的深情,对亲人的深情。这种深情支撑着他走在自己的路上不那么孤单,也不那么孤独。
山中的糖果,这个名字我起初没有太在意,现在想来似乎很有意味。少年邓安庆在一个暑假来到父母种菜的山上,和表叔的女儿一起度过了一段因为寂寞而自娱自乐的时光,分别前,给妹妹买了她一直想吃的糖果。这是看得见的糖果。邓安庆从小到大生活其间的江边村庄,那些让他幸福或孤独的少年往事、那些“温暖的、沉痛的,难过的、好玩的,都历历在目”的乡村生活细节,不也都是属于他的糖果吗?当他如今在异乡独自漂泊的时候,回味过往,也会有心头涌起一丝甜意的时刻吧。
他笔下那些亲人的生活变故,读来特别地让我心生人如蝼蚁的悲凉之感,尤其是姑姑、姐姐们、同村的仙芝的经历,同时又暗暗惊叹作者的笔触怎么这样冷静,仿佛只是在记录她们的生活,那样如实的记录。家常对话,细微表情,不经意的手势,具体细碎,就好像那些人就真切地站在你面前,你听到她们在说话、看到他们在叹气、眨眼、举手抬足。她们与你相隔遥远,从不认识,你却被她们的命运扯住目光,搅动心绪。渐渐我意识到作者的冷静恰是因为他在用心观察,然后只是描述,不作评判。他对她们的命运起伏无能为力(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时时把握,更何况对别的人呢),只能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去记录,对于如微尘般存在的平凡小人物来说,被一个人这样真切的关注过并留下一段文字记录,虽然于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却也是一种存在的证明。“我存着这样的念头:如果有一天他们都不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我还为他们留存了这样一份记录。”后来我在邓安庆在另一本书《柔软的距离》里看到他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我喜欢邓安庆的节制。他在《柔软的距离》里也说明了自己何以如此:“在写他们的时候,我又希望我是相对客观的,只负责呈现细节,不因为我的个人情感而去遮蔽了他们的个性。”我觉得这样的节制自有一种含蓄内敛的力量,把自己隐在叙述的角度里,而不是现身在叙述对象旁边,卖力刷存在感。
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或者活着中变得麻木,忘记了自己的来路,茫然于自己的去路,对身边的人,对那些相隔千山万水的人,对那些远去的人早就失去了关注的兴趣和耐心。邓安庆也曾度过很长一段辗转各地打各种短工难以安定的日子,可是时过境迁,他依然在坚持用他的方式记录生活,记录身边的人,相隔千山万水的人,远去的人,我能想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深情,对生活的深情,对亲人的深情。这种深情支撑着他走在自己的路上不那么孤单,也不那么孤独。
山中的糖果,这个名字我起初没有太在意,现在想来似乎很有意味。少年邓安庆在一个暑假来到父母种菜的山上,和表叔的女儿一起度过了一段因为寂寞而自娱自乐的时光,分别前,给妹妹买了她一直想吃的糖果。这是看得见的糖果。邓安庆从小到大生活其间的江边村庄,那些让他幸福或孤独的少年往事、那些“温暖的、沉痛的,难过的、好玩的,都历历在目”的乡村生活细节,不也都是属于他的糖果吗?当他如今在异乡独自漂泊的时候,回味过往,也会有心头涌起一丝甜意的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