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给自己一个念想——观《我不是王毛》有感
我为什么要分享《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
五更最近参加了一个营销训练营课程,其中的一次作业就是写《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如果不是这次作业,我想可能不会或者不会这么快就能看到这部良心佳作——《我不是王毛》~影片讲述了孤儿狗剩,被干大干娘送到少林寺,因没人教功夫而挑了十年水,归来后身无半点功夫而被讥笑;恰巧干大儿子被征兵,他爹因为害怕脑子有问题的独子去前线打仗,于是下跪央求狗剩来替儿子去当兵,三间大瓦房就能娶杏儿这句十几年前的玩笑话狗剩信以为真,所以他不断装死逃跑再顶替别人参军,就为攒二十块大洋;谁想乡公所所长杨三一门心思要娶这个方圆几十公里所有男人做梦都想睡一个床的杏儿,屡次失败后竟引来日本人,招致杏儿一家无辜惨死,满腹仇恨的狗剩落得和鬼子同归于尽。
刚接到这个作业时候只是搜了这部片子,大概看了下简介,以及主演什么的基本信息。抗战题材的片子,很自然就想到了一个主旋律:英雄人物辈出,天生自带爱国光环,只要国家需要随时就可以献出生命等等;再看这部片子的主演,较为能叫上名来的就属王大治,这个靠跟某女星的绯闻和酷似某网络歌手而让我们记住的小角色;这部片子的导演也并不十分有名,再加上了解到这部片子也没有大投资,经费只有270万,据说由于经费紧张无法在片场提供热水,男一号王大治只能用冰水冲凉。所以并没有立马去观看,反而好奇为什么会让写这部片子的观后感。
直到看了后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这部片子有四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一,与时下的红色题材有点背道而驰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常规认知里,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几乎清一色表现的是高大上的爱国情怀,全民族奋力抗战,英雄人物辈出且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剑》;再者比如各色抗日神剧,技能满满,手撕鬼子,各种穿越等;但《我不是王毛》呢却有点偏离主旋律,片子中仅有“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这句台词和结尾处从天而降的新四军士兵符合主旋律,我想如果没有这些这部片子可能永远无法面世,这也是为什么14年就完成拍摄一直到16才上映的原因吧;
二,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真实境况
狗剩的害怕,痛苦,不知所措,醒悟在片中体现得淋淋尽致,这种小和真在抗战题材片子中实属难得,以往的片子往往表现的是高大上的爱国情怀,英雄式的抗日人物,以及各种神技能;而《我不是王毛》立足的却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却没学到半点功夫,一个反复的逃兵,一个只想攒够二十块大洋娶自己心爱女人而不惜付出生命的这么一个人;在他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影子,这样接地气,这么立足小人物的手法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相对于所谓高大上,反倒很遥远,我们也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三,影片极具讽刺意味
关于这点呢最开始并没能看出来,以至于认为哑炮是狗剩做过手脚的呢,直到第二遍,又猛然想起《亮剑》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这才回过神,再联想到狗剩为了攒钱盖房娶杏儿,命都不要了,我更加坚信了这颗手榴弹就是边区造;单从这一点就必须超出其他抗战片一大截,不得不佩服导演有这个魄力,也要多谢谢审片大老爷们高抬贵手,哈哈哈,没准是他们没看出来呢也说不定~
四,狗剩对具体可执行目标的执着追求
他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爱国情怀,装死当逃兵再当兵也只是为了攒钱盖三间大瓦房实现娶杏儿这个小目标,过上属于自己的小日子,直到穿上新四军的军装,他也并没有喊出保家卫国的口号,甚至在得知参加新四军不发大洋后追打杨三,这点颇感意外,依据以往的此类型题材来看;从这点来看,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小人物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尚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小目标,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呢?
移动社交时代,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人也变成碎片化的人,社会发展速度犹如白驹过隙,一不留神就落后一大截,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热衷新名词,热衷目标高大上,人人都想挣大钱做大事,但是大多都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就算行动了也缺乏坚持,或者说持久力不够,这也跟常规的抗战题材片子不谋而合;而《我不是王毛》的新颖之处在于抛弃高大全,立足小人物,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呈现出一个目标清晰,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怕死的这么一个形象,我觉得这也是对当下社会的讽刺,导演通过狗剩这一人物的特写,似乎在告诫当下的社会人能够踏实一些,就像万达王健林说的那样:先定下一个小目标。但有了目标还远远不够,得为实现这个目标注入强大的行动力,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像狗剩一样,他可以为了攒够二十块大洋连命都可以不要,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具体到自己呢,既然我觉得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有一个小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而付出实际行动,那么我就定一个吧,是什么呢?先不告诉您们!
看了这篇文字您是否也要给自己定一个具体可执行的小目标呢?
人活着呢,就给自己一个念想,不然显得多空虚无聊阿,你说是不是?!
五更最近参加了一个营销训练营课程,其中的一次作业就是写《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如果不是这次作业,我想可能不会或者不会这么快就能看到这部良心佳作——《我不是王毛》~影片讲述了孤儿狗剩,被干大干娘送到少林寺,因没人教功夫而挑了十年水,归来后身无半点功夫而被讥笑;恰巧干大儿子被征兵,他爹因为害怕脑子有问题的独子去前线打仗,于是下跪央求狗剩来替儿子去当兵,三间大瓦房就能娶杏儿这句十几年前的玩笑话狗剩信以为真,所以他不断装死逃跑再顶替别人参军,就为攒二十块大洋;谁想乡公所所长杨三一门心思要娶这个方圆几十公里所有男人做梦都想睡一个床的杏儿,屡次失败后竟引来日本人,招致杏儿一家无辜惨死,满腹仇恨的狗剩落得和鬼子同归于尽。
刚接到这个作业时候只是搜了这部片子,大概看了下简介,以及主演什么的基本信息。抗战题材的片子,很自然就想到了一个主旋律:英雄人物辈出,天生自带爱国光环,只要国家需要随时就可以献出生命等等;再看这部片子的主演,较为能叫上名来的就属王大治,这个靠跟某女星的绯闻和酷似某网络歌手而让我们记住的小角色;这部片子的导演也并不十分有名,再加上了解到这部片子也没有大投资,经费只有270万,据说由于经费紧张无法在片场提供热水,男一号王大治只能用冰水冲凉。所以并没有立马去观看,反而好奇为什么会让写这部片子的观后感。
![]() |
我不是王毛 |
直到看了后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这部片子有四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一,与时下的红色题材有点背道而驰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常规认知里,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几乎清一色表现的是高大上的爱国情怀,全民族奋力抗战,英雄人物辈出且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剑》;再者比如各色抗日神剧,技能满满,手撕鬼子,各种穿越等;但《我不是王毛》呢却有点偏离主旋律,片子中仅有“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这句台词和结尾处从天而降的新四军士兵符合主旋律,我想如果没有这些这部片子可能永远无法面世,这也是为什么14年就完成拍摄一直到16才上映的原因吧;
二,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真实境况
狗剩的害怕,痛苦,不知所措,醒悟在片中体现得淋淋尽致,这种小和真在抗战题材片子中实属难得,以往的片子往往表现的是高大上的爱国情怀,英雄式的抗日人物,以及各种神技能;而《我不是王毛》立足的却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却没学到半点功夫,一个反复的逃兵,一个只想攒够二十块大洋娶自己心爱女人而不惜付出生命的这么一个人;在他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影子,这样接地气,这么立足小人物的手法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相对于所谓高大上,反倒很遥远,我们也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 |
我不是王毛 |
三,影片极具讽刺意味
关于这点呢最开始并没能看出来,以至于认为哑炮是狗剩做过手脚的呢,直到第二遍,又猛然想起《亮剑》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这才回过神,再联想到狗剩为了攒钱盖房娶杏儿,命都不要了,我更加坚信了这颗手榴弹就是边区造;单从这一点就必须超出其他抗战片一大截,不得不佩服导演有这个魄力,也要多谢谢审片大老爷们高抬贵手,哈哈哈,没准是他们没看出来呢也说不定~
四,狗剩对具体可执行目标的执着追求
他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爱国情怀,装死当逃兵再当兵也只是为了攒钱盖三间大瓦房实现娶杏儿这个小目标,过上属于自己的小日子,直到穿上新四军的军装,他也并没有喊出保家卫国的口号,甚至在得知参加新四军不发大洋后追打杨三,这点颇感意外,依据以往的此类型题材来看;从这点来看,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小人物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尚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小目标,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呢?
![]() |
我不是王毛 |
移动社交时代,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人也变成碎片化的人,社会发展速度犹如白驹过隙,一不留神就落后一大截,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热衷新名词,热衷目标高大上,人人都想挣大钱做大事,但是大多都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就算行动了也缺乏坚持,或者说持久力不够,这也跟常规的抗战题材片子不谋而合;而《我不是王毛》的新颖之处在于抛弃高大全,立足小人物,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呈现出一个目标清晰,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怕死的这么一个形象,我觉得这也是对当下社会的讽刺,导演通过狗剩这一人物的特写,似乎在告诫当下的社会人能够踏实一些,就像万达王健林说的那样:先定下一个小目标。但有了目标还远远不够,得为实现这个目标注入强大的行动力,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像狗剩一样,他可以为了攒够二十块大洋连命都可以不要,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具体到自己呢,既然我觉得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有一个小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而付出实际行动,那么我就定一个吧,是什么呢?先不告诉您们!
看了这篇文字您是否也要给自己定一个具体可执行的小目标呢?
人活着呢,就给自己一个念想,不然显得多空虚无聊阿,你说是不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