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和个人爱好语录收录
![]() |
比起讨论这本书中谁是主角,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讨论不同的个体是如何看待生活的,用两种极端的对比,讨论人性,讨论生活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意义。
斯特里克兰,该怎么评价这个人物形象呢?他什么都不在乎,甚至在他身上完全看看不到人性和爱,不爱别人,也不爱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饮食起居都全无任何要求,从高档社区的套房直至最后的原始部落似的小木屋,好像没有任何不适的状况,而且就心灵的舒适度来讲,完全倾向于后者,至于他的伦敦太太,所出现的情境从头至尾都更像是一个演员,大家闺秀般优雅,却不怎么真实,而那个土著小姑娘,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状态反而得到他的丁点喜爱,对看完整片故事的人都知道,能让他感到一丁点的喜爱是想当不易的,中间他和斯特罗夫老婆布兰琪的那段同居生活,后来布兰琪因为他而选择自杀,他都毫无同情心的表示那是她自己的意愿,和他无关。其实我开始是极其讨厌他的,或者我也如书中所说,我是社会公众良知的奴隶,我供奉着它,并将其作为作为一个人所必须的存在,所以当我看到斯特里克兰这个人身上全无良知的气味时,我不禁愤怒,因为他太过随心所欲的牺牲身边的人,太过不在乎自己的亲人,接触过太多的宣扬情感至上的电影或者书籍或者其他一切宣扬人性的教育,从小就在这种环境 和认知下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我们,该如何认真的看待这个完全悖逆了人性的艺术家?
至于斯特洛夫,作为斯特里克兰的完全的对立面,没什么大的才华,人性的情感也表达的有些过头了的滑稽,让人对他忍不住的嘲笑,他就像是那种人明明很好,却莫名其妙的总让人生气,如同大多人一边向他借钱一边嘲弄他一样,有一种类似施虐的快感。他死乞白赖的救了病危的斯特里克兰,而斯特里克兰却在此期间抢了他的老婆,在这种情境下,他居然因为不忍让妻子住在斯特里克兰那个破烂的那个小阁楼,自己净身出户,并且一直眼巴巴的渴望妻子回心转意,还无数次的表示他愿意原谅妻子。他不肯回老家,不肯离开,只是因为怕妻子在需要他时他不在她身边。这份爱,在我看来,完全是畸形的。他付出了作为一个人全部的爱和宽容,换来妻子那嫌恶的一巴掌,他依旧是没有自尊心的守望,直至布兰琪死亡。所以对他的存在,也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份儿了。在他身上同时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人类的奴性。
老实讲,他们两个人对待生活的方式,全都在我的认知以外,虽然斯特里克兰很讨人厌,尤其在他对布兰琪的死亡无动于衷,或是在此基础上依旧对斯特洛夫表现出来的鄙夷的嘲弄也好,虽认为他是没有心肝的,然而却又感叹于他粗野的真实,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他将艺术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目的只是为了完成的那一瞬间,他甚至没想过将自己的作品保存,每幅画他在完成以后,他就觉得足够了,这幅画已经和自己无关。最好都如同他在生命最后的那幅木屋壁画,全部烧掉了最好。斯特洛夫,他的存在在我看来比斯特里克兰要奇葩的多,娶了被人抛弃的女人做妻子,妻子一转身又以抛弃者的身份直挺挺的站在他面前,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没有骨气的,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无底线原谅和设身处地的一味地为他人考量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
说到对比,除了这两位占据篇幅极长的主角,作者也叙述了托马斯医院的那两位医生,亚伯拉罕和卡迈克尔,前者本应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外科医师,只因无意间到了亚历山大港,他被莫名的突如而来的天启触动了他的心灵,觉得他属于这里,他被内心更为强大的力量促使着,他辞了职,放弃了令众人艳羡的职位,做着港头低微的检疫员的工作。而另一位,因为亚伯拉罕的离开,坐享了渔翁之利,他本来没什么机会进入管理层,也没什么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亚伯拉罕的离开促就他豪华生活的开始,他认为亚伯拉罕是个没有性格的傻子,他志得意满,并且对亚伯拉罕是个傻子报以无限感激,而如作者的疑问,我自己对比也有很深的疑问:“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看待人生的意义。”我认为,这句疑问和回答正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也正是作者想表述的东西,大概。
月亮和六便士,就存在的认知来讲,月亮是圣物,六便士是俗物,他们是构成尘世的形形色色的要素,而圣洁的东西往往产自于浊物或者对比于浊物而显得更加圣洁,牛粪上的花朵;淤泥上的莲花;尘世钱财上空的月亮。水至清则无鱼,生活中的鱼龙混杂,人们私欲的膨胀,以及那么些个繁缛,还有可悲的媚俗,人的劣根性,向上翻动的眼睛,对权利的渴望,对社会地位向上晋级的追求,人上人,傲视一切的眼神。或圣多一点,或俗多一点,无论哪一项,务必要足够多到闪到同类眼睛的程度,满足这点之后,且依旧不觉得空虚,这大概就是这个人在尘世存在的价值。也许没有什么样的人生是错误的,全看自己的选择,不肯背负社会仁义道德的人;无下限的懦弱的人;追求天启和心灵满足的人;渴望名利双收娇妻在怀的人。任何人对自己人生的定义的重点,关键在于是否能彻底明确自我的追求和目标,是否能够不迷茫,是否能够在达到目标时满足且不空虚,且不论旁人如何,价值观不同造就追求不同,至于人品或者其他的人身价值,自有旁人或者后人评定。
注:“#”代表引领书中的一段话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者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地深信不疑。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传说中的轶事变成了英雄晋身不朽境界最可靠的通行证。
#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以为他们说的话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殊不知此类豪言壮语早已被说过上百遍,而且就连说话的腔调也是大同小异。钟摆甩过去又荡回来。这个过程永远往复无休。
#在我看来,这些人学识有余,而涵养不足。我消受不起他们猛拍我后背的那种亲切和扑进我怀里的那种热情,我觉得他们的情感有点苍白,他们的梦想也有些乏味。我不喜欢他们。我已经是老古董。我会继续用双行体写德育故事。但假如我这么做除了自娱自乐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指望,那我就是个无可救药的大傻瓜。
#为什么优秀的女人总是嫁给愚钝的男人呢?因为聪明的男人不肯迎娶优秀的女人。
#馈赠同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本领,但经常遭到那些知道自己拥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他们要是发现朋友遇到倒霉的事,就会迫不及待地猛扑上去施展浑身解数,这种毫不吝啬的挥洒有时候会让被同情者感到很尴尬。如果别人的胸膛已经有太多的泪水,我就不忍心再洒上几滴。
#文明人的行为真是奇怪,居然愿意把短暂的生命浪费给这些无聊的应酬。他们相遇是态度寡淡,分别时如释重负。这当然纯属礼尚往来的敷衍。
#其实许多人的面目都是这么模糊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有机体之内,又跳不出体制的窠臼,慢慢睇也就泯然众人矣。
#我不愿意看见那种我帮不上忙的痛苦。
#在女人的生活中,别人的看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隐匿着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赖恶棍心理或许存留着良善之意。
#只有诗人或者圣徒才会坚定不移地相信在沥青路上浇水能种出百合花来。
#痛苦使人高尚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幸福偶尔会使人高尚,但至于痛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使人卑鄙和恶毒。的# 造化让他成为笑料,却又拒绝给他迟钝的心灵。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观点跟你两便士的关系都没有,你怎么还会在乎一群人的看法呢?
#我想行使权利最美妙的方式莫过于让人们的灵魂感到哀伤或者恐惧。
#我不想从前。最重要的是永恒的此刻。
#女人对自己不爱的痴心汉是最残忍的,她没有和善的态度,也没有容忍的量度,她有的只是攻心的怒火。
#造化开的这个玩笑真是残忍,居然给他灌注了这么多自相矛盾的性格特征,还让他独自面对这个冷酷的让他迷惑的宇宙。
#女人总是试图为爱自杀,但她们普遍是很小心的,不会让自己取得成功。这通常只是一种姿态,她们无非是想激起恋人的同情或者恐惧。
#作家更为关注的是去认识,而不是去评判。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看法去左右别人的行为,因而会憎恨那些不受我们影响的人。我想这大概是最伤自尊的事情。
#我们可怜的向他者传送宝贵的内心感受,但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于是我们变得很孤独,并肩齐进却又形同陌路,无法认识我们的同类,也无法被他们认识。
#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看待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