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
读一本书,就好像交一个朋友。有些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欢而散;有些朋友谈心过一次就好像再没必要了;而有些朋友则有一种魅力,让你不止一次去发现他的奥秘。读书也是这样。有些书一遍都难读下去,有些书大概了解一遍便是,而有些书却值得反复琢磨。
一生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和许多人打交道,成为朋友。而人生中也会有许多分岔路口,我们便会在这些路口一一告别,过上不同的生活。最后你回过头来发现,陪你走到最后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当然,影响你的也就那么几本生命之书。
我常常说遇见一本书的缘分就好像遇见一个人的缘分,不可多得。对于一本书,我是未知的,而它对于我也是未知的。我只知道这是由几百张纸页装订,里面印满了文字的一个东西,我不知道接下来与它的一段旅途会发生什么。可是,这种未知以及不确定性总让我心生希望、念念不忘。
当我发现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仍旧欲罢不能,有种重读一遍的愿望,可往往因为手边实在还有许多未读之书的缘故,这才不舍地搁下,想着以后抽空再读。可是,这样重读一遍的经历是很少的。需要我去读的书太多,我早已经被这无尽的书驱赶着往前,啃着一本又一本,连停下来温故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未读之书。于是乎,这些书就永远地躺在了我的书架上,而它的位置只告诉我:嗯,这本书我读过。
可是,这还是读书吗?这还是真正的阅读吗?读得越多难道就证明你了解更多?我想这是一种盲目的读书,这种无知地扩充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有些书读一遍实在是亏待了作者的呕心沥血,可能恰恰是这些书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
海莲·汉芙曾经说过:“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尽管这样有些偏激,可是却可以感受到海莲对于一本好书的坚定。确实,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自己当时读不懂的书。碰到这种情况,我会稍微地把书放一放,因为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心境,我可不想错失任何一本好书。那如果好几次强打起兴趣又实在读不下去,我只好把它归为读过那一类,而下次也更加谨慎地选书。并不是因为这不是一本好书,而是因为我的知识水平令我甘拜下风。于是,那些读过一遍就不会读的书与自己读不下去的书就在我的书架上成为了一本本旧书。它们会扬上灰尘,鲜有人问津,感觉被打入了冷宫。那么,这些旧书的价值就仅仅在于此吗?
曾经看过一部台湾的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里面记录了台湾的二十家独立书店,其中有许多二手书店。作为二手书店店主,他们会不辞辛苦从台湾的各个地方收集二手书,那些“有温度的书”。这样,旧书在他们的手中就好像涅槃重生了一般,文化得以传播,而旧书也得到它们生命的延续。在内地,二手书店是稀少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全新包装,书页崭新的未拆封的书了。现如今,人们敢于创新,愿意接受新事物,可是却难体会到与前一位读者之前知识的传递,真情的传递。人们因为共同喜爱一本书而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正是因为同一本书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都是一本新书所不能代替的。
所以,我偏爱一本旧书,特别是一本写满了批注与心得的旧书,而这样的书往往是主人的珍爱之物,谁会舍得分享呢?就因为这本书在阅读时勾起了他心中最隐晦的情丝,或者是刚好一语中的地给了他人生的启迪,前行的方向,这样的书是怎么也舍不得给他人的呀!
近日,小镇上的一家书店开展了一次换书活动,我心中欣喜实在难按捺。我认真地挑选了几本书,没想到也换取了几本适合心意的旧书,而这上面还有些许的批注是惊喜之外的。说起来实在惭愧,我的书基本是干干净净、空白的。起初,我是较在意书的整洁,不忍破坏一分它的干净,这是对一本书的敬畏之情。后来,我再重翻时少有印象停留,读完一本书就好似从没读过一般。这样空白的一本书里,我竟连一些跳跃的思维都没有记录下来。于是,我开始放下之前的敬重,试着在书上写写画画,但是尽量保持它的干净。一本书的价值是读者读过之后要有所收获,启迪读者的思考。读书之前,一本书放在我们面前,它只是一个物体;如果读完后我们仍旧没有任何想法,那么它就只是个物体。只有当你读完之后有所思、有所想,这才是一本书给你最好的精神营养。因为读过它,你拥有了一种思想,这是之前没有的,在这种基础上从而联想更多。
一本读过的书,在于你,就是一本旧书,它生命的旅程告一段落。但是,如果我们互相交换或者是捐赠,对于他人又是一本新书,从而点亮这本书的新生命。旧书之间的传递,我希望能够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延续,从而收获一份份温情。在茫茫人海中,我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因为我的一本旧书而受益,这样便是最好。
一生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和许多人打交道,成为朋友。而人生中也会有许多分岔路口,我们便会在这些路口一一告别,过上不同的生活。最后你回过头来发现,陪你走到最后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当然,影响你的也就那么几本生命之书。
我常常说遇见一本书的缘分就好像遇见一个人的缘分,不可多得。对于一本书,我是未知的,而它对于我也是未知的。我只知道这是由几百张纸页装订,里面印满了文字的一个东西,我不知道接下来与它的一段旅途会发生什么。可是,这种未知以及不确定性总让我心生希望、念念不忘。
当我发现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仍旧欲罢不能,有种重读一遍的愿望,可往往因为手边实在还有许多未读之书的缘故,这才不舍地搁下,想着以后抽空再读。可是,这样重读一遍的经历是很少的。需要我去读的书太多,我早已经被这无尽的书驱赶着往前,啃着一本又一本,连停下来温故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未读之书。于是乎,这些书就永远地躺在了我的书架上,而它的位置只告诉我:嗯,这本书我读过。
可是,这还是读书吗?这还是真正的阅读吗?读得越多难道就证明你了解更多?我想这是一种盲目的读书,这种无知地扩充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有些书读一遍实在是亏待了作者的呕心沥血,可能恰恰是这些书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
海莲·汉芙曾经说过:“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尽管这样有些偏激,可是却可以感受到海莲对于一本好书的坚定。确实,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自己当时读不懂的书。碰到这种情况,我会稍微地把书放一放,因为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心境,我可不想错失任何一本好书。那如果好几次强打起兴趣又实在读不下去,我只好把它归为读过那一类,而下次也更加谨慎地选书。并不是因为这不是一本好书,而是因为我的知识水平令我甘拜下风。于是,那些读过一遍就不会读的书与自己读不下去的书就在我的书架上成为了一本本旧书。它们会扬上灰尘,鲜有人问津,感觉被打入了冷宫。那么,这些旧书的价值就仅仅在于此吗?
曾经看过一部台湾的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里面记录了台湾的二十家独立书店,其中有许多二手书店。作为二手书店店主,他们会不辞辛苦从台湾的各个地方收集二手书,那些“有温度的书”。这样,旧书在他们的手中就好像涅槃重生了一般,文化得以传播,而旧书也得到它们生命的延续。在内地,二手书店是稀少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全新包装,书页崭新的未拆封的书了。现如今,人们敢于创新,愿意接受新事物,可是却难体会到与前一位读者之前知识的传递,真情的传递。人们因为共同喜爱一本书而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正是因为同一本书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都是一本新书所不能代替的。
所以,我偏爱一本旧书,特别是一本写满了批注与心得的旧书,而这样的书往往是主人的珍爱之物,谁会舍得分享呢?就因为这本书在阅读时勾起了他心中最隐晦的情丝,或者是刚好一语中的地给了他人生的启迪,前行的方向,这样的书是怎么也舍不得给他人的呀!
近日,小镇上的一家书店开展了一次换书活动,我心中欣喜实在难按捺。我认真地挑选了几本书,没想到也换取了几本适合心意的旧书,而这上面还有些许的批注是惊喜之外的。说起来实在惭愧,我的书基本是干干净净、空白的。起初,我是较在意书的整洁,不忍破坏一分它的干净,这是对一本书的敬畏之情。后来,我再重翻时少有印象停留,读完一本书就好似从没读过一般。这样空白的一本书里,我竟连一些跳跃的思维都没有记录下来。于是,我开始放下之前的敬重,试着在书上写写画画,但是尽量保持它的干净。一本书的价值是读者读过之后要有所收获,启迪读者的思考。读书之前,一本书放在我们面前,它只是一个物体;如果读完后我们仍旧没有任何想法,那么它就只是个物体。只有当你读完之后有所思、有所想,这才是一本书给你最好的精神营养。因为读过它,你拥有了一种思想,这是之前没有的,在这种基础上从而联想更多。
一本读过的书,在于你,就是一本旧书,它生命的旅程告一段落。但是,如果我们互相交换或者是捐赠,对于他人又是一本新书,从而点亮这本书的新生命。旧书之间的传递,我希望能够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延续,从而收获一份份温情。在茫茫人海中,我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因为我的一本旧书而受益,这样便是最好。
![]() |
![]() |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