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查看话题 >一个优秀的家庭教育案例
今天我去听了赵小兰博士和她父亲赵锡成博士的演讲,同时也算是赵锡成博士传记《逆风无畏》的新书推介会。
此前只知道赵小兰女士是2001年就任的美国劳工部长,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女性。关于她的生平父母一无所知。
进入演讲厅的时候,注意到父女均是博士,心中暗暗赞叹“将门虎女”。拿到获赠的新书,打开扉页时,才知道赵门一家六女,几乎均在美国政商界出人头地位居要职。听旁边的听众议论,其中1人为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1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4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简直比小李飞刀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显赫更多。
从小移民的赵女士果然是英文比中文娴熟得多了,倒是“船长状元”赵爸爸一口沪上乡音无改,故国情怀可窥一二。父女一唱一和间,赵爸爸传奇的一生在我们眼前一一展现开来。
1949年在国内修毕航海专业课程后上船实习,升至当时最年轻的远洋轮船长。
后来在美国深造完成硕士学位并创立航运集团公司。
学业事业屡结硕果,爱情家庭也美满欢愉。
夫人朱木兰女士出生于安徽的官宦之家,不但姿容秀美,气质高雅,在知天命之年仍然勤奋向学获得硕士学位。今年6月6日哈佛大学波士顿校区正式启用“赵朱木兰中心”,是哈佛大学建校380年来首栋以华人命名的教学楼。
虽然赵爸爸戏称自己是“穷小子迎娶到白富美”,但在我看来,却是地地道道的门当户对、情趣相投。当投影片上赵爸爸赵妈妈的照片从青年逐渐走向暮年,无异于一生的爱情童话在眼前上演。
有个男生提问了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等政治问题,赵女士言笑间轻描淡写将话题带回家庭教育的主题。
关于赵家的家庭教育,刘墉曾经详细写过一篇文章。
============================================================================
她們這一家 作者 /劉墉
在我唸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太太。當她正襟危坐,擠在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之間,跟著教授朗讀的時候,實在很有意思。 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排遺時間的旁聽生,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才確定是正式的研究生。她從不缺席,筆記又寫得好, 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我們稱她為趙太太。 直到畢業,才知道她就是趙小蘭的母親 ---朱木蘭女士。
我今天提到趙小蘭,並不想強調她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也不想討論她的白宮學者、花旗銀行傲人的學經歷;而是希望讀者能了解一下趙小蘭的家庭生活。
因為我相信,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階層,那帶有適度衿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我用「特殊」是絕不為過的,因為在美國的中國家庭,能有她家那樣完整而嚴格訓練的己經太少了, 即使在中國,相信也不多。
看過「真善美」那部電影的人,大概會記得茱麗安德魯絲初去當家教的時候,父親一吹哨子,孩子就由大到小,列隊出現的畫面。
這種情景,幾乎也能在趙小蘭的家裡看到。
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來,六個女兒只要在家,一定出來招呼。 她們以非常恭敬的態度為客人奉茶,臉上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尤其令人難以相信的是:以前當趙家宴客,幾個女兒不但出席上桌,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後,為大家上菜、斟酒!
當我不解地問朱木蘭女士時,她說:「不錯!我們是教她們做Waitress,但那何嘗不是一種訓練? 我的先生常對女兒說,人生做事好像開車,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時候必須左轉右轉。不要把伺候客人當做辛苦的事,當你們讀書讀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種休息嗎? 何況在這當中,可以學到許多待人處世的道理!」
也就因此,他們家雖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 大人的道理簡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不是幫助孩子。年輕人理當管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則很難學會獨立!」
不僅料理自己的內務,每天上鬧鐘起床,小時候趕校車上學,回家由姐姐帶頭,自動自發念書。
而且她們家的六個女兒,還分擔家務。 每天早晨,她們要出去檢查游泳池的設備、撈掉水上的髒東西。到了周末,則要整理占地兩英畝的院子,把雜草和蒲公英拔掉。
趙小蘭最小的妹妹,現在十六歲的趙安吉,己經負責處理家裡的帳單、將耶誕卡的郵寄名單輸入電腦,並接聽晚上的電話。
尤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趙小蘭家門前長達一百二十英呎車道的柏油路面,竟然是幾個姐妹,在父親的指揮之下自己鋪成的。
趙小蘭曾在 <我的事業與人生>的文章裡說: 「那時我們不見得喜歡,如今想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談,很能領會父親良苦的用心了。」 「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朱木蘭女士說。
正由於她們對家庭貢獻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會愛家;覺得自己是家的一份子,家是屬於自己的。
特別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 更能體會榮辱與共、同心協力, 而產生共同意識。
趙錫成博士夫婦的身教也是極成功的,他們家在晚餐後極少開電視,做父母的也以身作則,不在電視前花太多時間,母親跟著孩子一起讀書,父親則處理未完的公務。從事航運工作的趙錫成博士,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
他這種對事業專注的態度,相信也對趙小蘭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不論多麼忙,與子女的溝通還是不能忽略的。 每個星期天,他們一定全家去做禮拜,午餐後點心時間,則舉行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大夥高談闊論。每個孩子說出自己新想法、收穫,提出計畫,並徵詢父母的意見。所以當外人驚訝於趙家姐妹的紀律與服從時,要知道那是經由親子之間充分溝通,所獲得的共識。
當她們為家庭付出時,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裡的責任感。家是一個「共榮圈」,當每個成員都這麼有向心力時,家庭當然會興旺。我們確實看到朱木蘭女士,一九六二年帶著趙小蘭和兩個更小的女兒,坐船來美國。
從孩子們半句英文不通,必須由父親熬夜逐字教導。艱苦奮鬥到今天,已經有四個分別從哈佛、哥倫比亞、維州大學等名校的研究所畢業。連朱木蘭女士,都以兩全勤的紀錄,修得碩士學位。當然,趙錫成博士更成為美國航運財經界的名人。
但是趙家儘管富裕,孩子郤多半進公立高中, 在外面的花費,不論大小,都要拿收據回家報帳。
趙小蘭唸大學的學費,還向政府貸款,靠著暑假打工還錢。
這不表示趙錫成夫婦小器,而是因為要求子女獨立、負責,把錢花在當用的地方。
她們孩子說 :「我們雖然儉省,但是你們如果要學東西,絕對不省!只是既然要學,就有責任學好!」
所以趙小蘭和她的五個妹妹,不但功課好,而且各有才藝。 趙小蘭能打高爾夫球、騎馬、溜冰、更彈得一手好琴。
從前家住紐約長島時,還經常出去演奏。 此外,他們每年在暑假和耶誕節,分別安排一次全家遠遊。
從選擇地點、訂旅館房間,乃至吃飯的餐館,完全由孩子負責。所以,這旅行一方面是全家同樂,一方面成為孩子們組織、分工的訓練。由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趙小蘭姐妹的成功,與她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絕對密切關係。
無怪布希總統在白宮接見趙錫成博士一家時,都特強調這一點。還對太太芭芭拉說,應該向朱木蘭女士學學怎麼管孩子!怎麼管?答案應該是---
將中國傳統的孝悌忠信與西方社會的組織管理方法結合,既培養個人的獨立性,更要求每個人對家庭的參與,透過溝通後產生家庭共同意識,達成彼此希望的目標。
據我所知,在今年六月十七日美國父親節時,趙小蘭特別暫時放下交通部副部長的繁忙工作,由華府趕回紐約的家中,為趙錫成博士過節。 請問,在國內有幾個身在外地、位居要津的子女,能在父親節時趕回家,並誠摯地送上一份禮物與祝福?
============================================================================
国内的家教文案喜欢采用“孩子的起跑线”这个概念,宣传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暂且不论人生到底意义是什么,也不论“赢在起跑线上”与“一生成功”是否强烈正相关,“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仍然非常值得斟酌。盖因普通人所认为的“赢在起跑线上”的意涵,不过是让孩子尽早掌握更多知识、技能,从而可以在众人间脱颖而出。
人生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传世智慧,我没有确切的答案,依然在上下求索。不过很高兴,今天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正向案例。
![]() |
此前只知道赵小兰女士是2001年就任的美国劳工部长,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女性。关于她的生平父母一无所知。
进入演讲厅的时候,注意到父女均是博士,心中暗暗赞叹“将门虎女”。拿到获赠的新书,打开扉页时,才知道赵门一家六女,几乎均在美国政商界出人头地位居要职。听旁边的听众议论,其中1人为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1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4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简直比小李飞刀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显赫更多。
从小移民的赵女士果然是英文比中文娴熟得多了,倒是“船长状元”赵爸爸一口沪上乡音无改,故国情怀可窥一二。父女一唱一和间,赵爸爸传奇的一生在我们眼前一一展现开来。
1949年在国内修毕航海专业课程后上船实习,升至当时最年轻的远洋轮船长。
![]() |
后来在美国深造完成硕士学位并创立航运集团公司。
![]() |
学业事业屡结硕果,爱情家庭也美满欢愉。
![]() |
![]() |
夫人朱木兰女士出生于安徽的官宦之家,不但姿容秀美,气质高雅,在知天命之年仍然勤奋向学获得硕士学位。今年6月6日哈佛大学波士顿校区正式启用“赵朱木兰中心”,是哈佛大学建校380年来首栋以华人命名的教学楼。
虽然赵爸爸戏称自己是“穷小子迎娶到白富美”,但在我看来,却是地地道道的门当户对、情趣相投。当投影片上赵爸爸赵妈妈的照片从青年逐渐走向暮年,无异于一生的爱情童话在眼前上演。
![]() |
![]() |
有个男生提问了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等政治问题,赵女士言笑间轻描淡写将话题带回家庭教育的主题。
关于赵家的家庭教育,刘墉曾经详细写过一篇文章。
============================================================================
她們這一家 作者 /劉墉
在我唸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太太。當她正襟危坐,擠在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之間,跟著教授朗讀的時候,實在很有意思。 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排遺時間的旁聽生,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才確定是正式的研究生。她從不缺席,筆記又寫得好, 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我們稱她為趙太太。 直到畢業,才知道她就是趙小蘭的母親 ---朱木蘭女士。
我今天提到趙小蘭,並不想強調她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也不想討論她的白宮學者、花旗銀行傲人的學經歷;而是希望讀者能了解一下趙小蘭的家庭生活。
因為我相信,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階層,那帶有適度衿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我用「特殊」是絕不為過的,因為在美國的中國家庭,能有她家那樣完整而嚴格訓練的己經太少了, 即使在中國,相信也不多。
看過「真善美」那部電影的人,大概會記得茱麗安德魯絲初去當家教的時候,父親一吹哨子,孩子就由大到小,列隊出現的畫面。
這種情景,幾乎也能在趙小蘭的家裡看到。
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來,六個女兒只要在家,一定出來招呼。 她們以非常恭敬的態度為客人奉茶,臉上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尤其令人難以相信的是:以前當趙家宴客,幾個女兒不但出席上桌,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後,為大家上菜、斟酒!
當我不解地問朱木蘭女士時,她說:「不錯!我們是教她們做Waitress,但那何嘗不是一種訓練? 我的先生常對女兒說,人生做事好像開車,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時候必須左轉右轉。不要把伺候客人當做辛苦的事,當你們讀書讀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種休息嗎? 何況在這當中,可以學到許多待人處世的道理!」
也就因此,他們家雖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 大人的道理簡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不是幫助孩子。年輕人理當管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則很難學會獨立!」
不僅料理自己的內務,每天上鬧鐘起床,小時候趕校車上學,回家由姐姐帶頭,自動自發念書。
而且她們家的六個女兒,還分擔家務。 每天早晨,她們要出去檢查游泳池的設備、撈掉水上的髒東西。到了周末,則要整理占地兩英畝的院子,把雜草和蒲公英拔掉。
趙小蘭最小的妹妹,現在十六歲的趙安吉,己經負責處理家裡的帳單、將耶誕卡的郵寄名單輸入電腦,並接聽晚上的電話。
尤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趙小蘭家門前長達一百二十英呎車道的柏油路面,竟然是幾個姐妹,在父親的指揮之下自己鋪成的。
趙小蘭曾在 <我的事業與人生>的文章裡說: 「那時我們不見得喜歡,如今想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談,很能領會父親良苦的用心了。」 「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朱木蘭女士說。
正由於她們對家庭貢獻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會愛家;覺得自己是家的一份子,家是屬於自己的。
特別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 更能體會榮辱與共、同心協力, 而產生共同意識。
趙錫成博士夫婦的身教也是極成功的,他們家在晚餐後極少開電視,做父母的也以身作則,不在電視前花太多時間,母親跟著孩子一起讀書,父親則處理未完的公務。從事航運工作的趙錫成博士,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
他這種對事業專注的態度,相信也對趙小蘭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不論多麼忙,與子女的溝通還是不能忽略的。 每個星期天,他們一定全家去做禮拜,午餐後點心時間,則舉行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大夥高談闊論。每個孩子說出自己新想法、收穫,提出計畫,並徵詢父母的意見。所以當外人驚訝於趙家姐妹的紀律與服從時,要知道那是經由親子之間充分溝通,所獲得的共識。
當她們為家庭付出時,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裡的責任感。家是一個「共榮圈」,當每個成員都這麼有向心力時,家庭當然會興旺。我們確實看到朱木蘭女士,一九六二年帶著趙小蘭和兩個更小的女兒,坐船來美國。
從孩子們半句英文不通,必須由父親熬夜逐字教導。艱苦奮鬥到今天,已經有四個分別從哈佛、哥倫比亞、維州大學等名校的研究所畢業。連朱木蘭女士,都以兩全勤的紀錄,修得碩士學位。當然,趙錫成博士更成為美國航運財經界的名人。
但是趙家儘管富裕,孩子郤多半進公立高中, 在外面的花費,不論大小,都要拿收據回家報帳。
趙小蘭唸大學的學費,還向政府貸款,靠著暑假打工還錢。
這不表示趙錫成夫婦小器,而是因為要求子女獨立、負責,把錢花在當用的地方。
她們孩子說 :「我們雖然儉省,但是你們如果要學東西,絕對不省!只是既然要學,就有責任學好!」
所以趙小蘭和她的五個妹妹,不但功課好,而且各有才藝。 趙小蘭能打高爾夫球、騎馬、溜冰、更彈得一手好琴。
從前家住紐約長島時,還經常出去演奏。 此外,他們每年在暑假和耶誕節,分別安排一次全家遠遊。
從選擇地點、訂旅館房間,乃至吃飯的餐館,完全由孩子負責。所以,這旅行一方面是全家同樂,一方面成為孩子們組織、分工的訓練。由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趙小蘭姐妹的成功,與她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絕對密切關係。
無怪布希總統在白宮接見趙錫成博士一家時,都特強調這一點。還對太太芭芭拉說,應該向朱木蘭女士學學怎麼管孩子!怎麼管?答案應該是---
將中國傳統的孝悌忠信與西方社會的組織管理方法結合,既培養個人的獨立性,更要求每個人對家庭的參與,透過溝通後產生家庭共同意識,達成彼此希望的目標。
據我所知,在今年六月十七日美國父親節時,趙小蘭特別暫時放下交通部副部長的繁忙工作,由華府趕回紐約的家中,為趙錫成博士過節。 請問,在國內有幾個身在外地、位居要津的子女,能在父親節時趕回家,並誠摯地送上一份禮物與祝福?
============================================================================
国内的家教文案喜欢采用“孩子的起跑线”这个概念,宣传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暂且不论人生到底意义是什么,也不论“赢在起跑线上”与“一生成功”是否强烈正相关,“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仍然非常值得斟酌。盖因普通人所认为的“赢在起跑线上”的意涵,不过是让孩子尽早掌握更多知识、技能,从而可以在众人间脱颖而出。
人生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传世智慧,我没有确切的答案,依然在上下求索。不过很高兴,今天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正向案例。
-
能量upup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2 08:22:06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5 22:05:45
-
Susan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30 23:20:12
-
Afrar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0 22:49:16
-
弗洛拉 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5 01:27:55
-
masLieb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05 02:45:37
-
XJ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3 17:19:58
-
小破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4 22:55:00
-
张一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14 14:48:36
-
Yuz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1 19:41:39
-
yin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31 15:58:27
-
tuoza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30 13:12:51
-
米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6 11:16:06
-
鹏小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22:22:15
-
白兔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18:36:34
-
alfred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18:17:46
-
Cas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17:19:00
-
Ha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11:54:08
-
小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11:00:59
-
啥名字啥名字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10:41:02
-
小小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09:02:42
-
乡愁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00:24:18
-
海水那么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1 21:27:17
-
shuiping1982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4 12: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