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寂寞的诗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偶然翻到以前抄在本子上的这首小诗,觉得意境空寂清灵,甚是少见。再读几遍,又觉落寞异常,所谓的以乐景写哀情,也不足以尽此。
这是秦观《秋日》组诗里的一首。秋日诗共三首,写的是他蛰居高邮时的乡下生活。
邗沟名邗江,即今江苏境内自扬州市西北入淮之运河,中途经高邮。
秦观是高邮人。诗大概是熙宁、元丰年间,少游蛰居高邮乡下所写。当时,他还算年轻,虽然屡试不第。此时他在乡下读书静养,过着尚是悠游自在的生活。
诗写得很美。说秋天的霜落到水面,水显得很清。这清的水,映出了天上的寒星,故而有第二句,繁星点点,看起来好像依傍在诗人的小船边。船驶入长满水草的湖泊深处,他以为这里是尽头了,谁知,竟然听到了笑语声,浮荡在空寂的夜里——那是来自停留在湖泊深处的船。
此诗历来为选家所重,宋人《庚溪诗话》说这首诗是有所借鉴的,举了晋宋间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参寥:“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再翠微。”从技法上而言,固然这两句诗是有所本的。而且这一技法,有我们最为熟悉的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这两句,恐怕也是由此而来。
然而两者意境,相差太远。
陆游的诗,是走投无路后的开阔,是欣喜,是欢跃。虽有诗意,然哲理性已远超于诗情了。秦观此诗,却不见哲理,只见诗心,或者说是更幽微的词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典诗词历来有以动写静、以乐写哀的传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以动衬静。这首也是典型,用别人家的笑语声,来反衬自己的落落无依。
光反衬还不够。
这首诗中还有转折。这是转折中的反衬。
即使在那么僻静疑无地的地方,仍然有人、有相聚、有谈笑。言下之意,他以为船已开到偏僻静谧的地方了,天地间只有水,有寒星,有船,还有自己。谁知道,这么寂寞的地方,竟然没有和他一样寂寞的人。所以,这个笑语声并不能使他欣喜,而唯有更加落寞了。
人的情感有很多种,有时候并非简单的喜怒哀乐可以概括。譬如秦观此时的寂寞,并没有到悲哀,只是空寂,而且诗人似乎是很享受这种寂寞的。不然,大概是不能写出“寒星无数傍船明”这样的句子。通观秦观《秋日》这组诗,情调是颇为安静闲适的,“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唯有心中静定,才能观察到极细微之物的动态,也更能突显这种“静”的状态。日本小林一茶有句很有名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差不多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的诗境,并非人人能有。
秦观是谁?
据说他去世时,苏轼痛心疾首,尝书:“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他被称为仅有的有"词心"的词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载乔笙巢 语云:“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 ,词心也,得之於内,不可以传。”
秦观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还有那首“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鹊桥仙》,而最能代表他词心的,恐怕是这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写得极细,极幽微,是轻盈的、幽约的、淡淡的愁绪,恰到好处。
有这样的词心,才能写出“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这样的句子吧。
还有没有更寂寞的诗呢?
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也很寂寞,然而这种寂寞是悲怆的、慷慨的。
这是陈子昂的寂寞。
(不能免俗,开了个公众号:闲诗书,欢迎关注。)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偶然翻到以前抄在本子上的这首小诗,觉得意境空寂清灵,甚是少见。再读几遍,又觉落寞异常,所谓的以乐景写哀情,也不足以尽此。
这是秦观《秋日》组诗里的一首。秋日诗共三首,写的是他蛰居高邮时的乡下生活。
邗沟名邗江,即今江苏境内自扬州市西北入淮之运河,中途经高邮。
秦观是高邮人。诗大概是熙宁、元丰年间,少游蛰居高邮乡下所写。当时,他还算年轻,虽然屡试不第。此时他在乡下读书静养,过着尚是悠游自在的生活。
诗写得很美。说秋天的霜落到水面,水显得很清。这清的水,映出了天上的寒星,故而有第二句,繁星点点,看起来好像依傍在诗人的小船边。船驶入长满水草的湖泊深处,他以为这里是尽头了,谁知,竟然听到了笑语声,浮荡在空寂的夜里——那是来自停留在湖泊深处的船。
此诗历来为选家所重,宋人《庚溪诗话》说这首诗是有所借鉴的,举了晋宋间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参寥:“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再翠微。”从技法上而言,固然这两句诗是有所本的。而且这一技法,有我们最为熟悉的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这两句,恐怕也是由此而来。
然而两者意境,相差太远。
陆游的诗,是走投无路后的开阔,是欣喜,是欢跃。虽有诗意,然哲理性已远超于诗情了。秦观此诗,却不见哲理,只见诗心,或者说是更幽微的词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典诗词历来有以动写静、以乐写哀的传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以动衬静。这首也是典型,用别人家的笑语声,来反衬自己的落落无依。
光反衬还不够。
这首诗中还有转折。这是转折中的反衬。
即使在那么僻静疑无地的地方,仍然有人、有相聚、有谈笑。言下之意,他以为船已开到偏僻静谧的地方了,天地间只有水,有寒星,有船,还有自己。谁知道,这么寂寞的地方,竟然没有和他一样寂寞的人。所以,这个笑语声并不能使他欣喜,而唯有更加落寞了。
人的情感有很多种,有时候并非简单的喜怒哀乐可以概括。譬如秦观此时的寂寞,并没有到悲哀,只是空寂,而且诗人似乎是很享受这种寂寞的。不然,大概是不能写出“寒星无数傍船明”这样的句子。通观秦观《秋日》这组诗,情调是颇为安静闲适的,“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唯有心中静定,才能观察到极细微之物的动态,也更能突显这种“静”的状态。日本小林一茶有句很有名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差不多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的诗境,并非人人能有。
![]() |
秦观是谁?
据说他去世时,苏轼痛心疾首,尝书:“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他被称为仅有的有"词心"的词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载乔笙巢 语云:“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 ,词心也,得之於内,不可以传。”
秦观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还有那首“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鹊桥仙》,而最能代表他词心的,恐怕是这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写得极细,极幽微,是轻盈的、幽约的、淡淡的愁绪,恰到好处。
有这样的词心,才能写出“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这样的句子吧。
还有没有更寂寞的诗呢?
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也很寂寞,然而这种寂寞是悲怆的、慷慨的。
这是陈子昂的寂寞。
(不能免俗,开了个公众号:闲诗书,欢迎关注。)
![]() |
-
境格先生不太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22 18:15:52
-
黄豆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02 11:08:49
-
八千里路风和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02 02:35:01
-
想听最好听的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7 15:27:11
-
米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3 19:45:31
-
清半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3 09:25:01
-
丁丁猫叮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3 01:00:33
-
请叫我不靠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1 06:11:29
-
墨染青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0 10:58:17
-
正十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0 08:49:50
-
空白文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8 20:24:47
-
小黑乌龙飞天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7 21:39:36
-
映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7 21:27:10
-
Dennis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7 14:52:49
-
憨憨学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7 14:28:00
-
石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6 10:26:44
-
夏目吾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5 23:25:07
-
oxygen tim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5 22:38:36
-
种瓜得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5 22:29:14
-
森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5 22:24:07
-
天山折梅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5 07: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