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让我写《湄公河行动》
长假里和师父去二刷了《湄公河行动》,师父让我写一篇这部电影的评论。其实我是不爱过后再来回头写看过的电影的,但既然师父吩咐了,是一定要照办的。
《湄公河行动》号称根据发生在5年前的湄公河惨案改编,实际上是借用了这个事件的壳,讲了一个完全是演义的故事,除了开头和结尾是真实的,整个故事的经过可以肯定是虚构的,现实中的糯康(片中名糯卡)没有影片中塑造的那么强的实力和那么高的地位,更加没有像片中那样胆大妄为到派出娃娃兵杀手以自杀式炸弹袭击方式彻底摧毁中泰缅老四国联合行动组总部去挑战四国政府,最后的落网也不是如影片中那样被中国派遣的精锐部队越境直捣巢穴抓获,而是被老挝方面抓获后移交中方。知道真相后的师父相当失望,但没有办法,事实确实没有电影中那么酷。
虽然不是真实的再现,但抛开真实,以电影本身论,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掐掉头尾两段关于禁毒和维护国民安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式说教,这部电影打分还可以再高些,可以说得上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神片(这里的神片绝对是褒义的)。从片名是《湄公河行动》而不是《湄公河血案》或之类的就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重点并不是展示血案的经过以及如何抽丝剥茧揭开事件真相,血案只是一个引子,真相也在一开始就揭示了,影片的重点就是抓捕血案元凶糯卡的“行动”。既然明确了重点,后面的故事就毫不含糊地一路快速推进,尤其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是以拍摄“爆裂系”动作电影见长的香港导演林林超贤,影片就更加炸裂,所有人都在快速行动着。全片叙事非常流畅,节奏极快,绝不拖泥带水,也不枝不蔓,一条主线到底,带着观众血脉贲张,拍得煞是好看!以糯卡派出娃娃兵炸毁四国联合行动组总部为界,影片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大有《谍影重重》系列的谍战片犀利风格,贼窝抢人、车站逃脱、商场谈判及摊牌几场重头戏,节奏顿挫、紧张刺激又干脆利落,看得你屏住呼吸又拍手叫好;后半部则拍出了《战狼》式的战争片既视感,深入虎穴抓捕糯卡一战已从警匪片上升到战争片的规模,从营地破袭战,到丛林战,再到河面上的快艇追逐战,还有空中支援,水陆空齐出,武器从手枪、步枪、轻重机枪到手雷、枪榴弹、火箭筒、集束炸弹、地雷阵,火力无限升级,也有战术、有策略、有应变,各出奇招,这一战从军事角度是否科学、合理、真实、准确,留给专业的军迷去判别、分析,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确实看得很爽、很痛快淋漓,作为电影,这就足矣。
这部电影可以拍的这么尽、让观众看得这么爽,和影片出品方的背景是密不可分的。这部电影是博纳影业和公安部联合拍摄,某种程度上就是公安部的形象宣传片,尤其是头尾的大段长旁白。广电总局也是看人上菜、见风使舵的。遥想三年前,由民营的海润影业出品、杜琪峰导演执导、同样是禁毒题材的电影《毒战》,就受到诸多掣肘和限制:不能出现警察打人的镜头,所以片中警察孙红雷只能用头顶一次毒贩古天乐,因为头顶不算“打”,打一个擦边球;也不能出现大规模的枪战,理由是内地城市几十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枪战了,所以片中大大压缩了枪战规模。而到了这部电影里,尺度全开:各种吸毒的特写镜头、白粉当饭吃、娃娃兵的使用、枪击爆头、刀刺颈动脉、我方侦查人员严刑拷打、割筋放血、吊在飞行的直升机上恫吓等各种刑讯逼供、侦查人员方新武(彭于晏饰)公报私仇,枪杀已被控制的毒贩为被其害死的女友报仇,还有无限升级的战斗规模、打不完的一亿发子弹⋯⋯一切“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却能顺利过审,令观众耳目一新又大呼过瘾。这部电影的审查尺度放得如此开,仅仅只是因为出品方背景过于深厚,其只是一个个案和孤例,不具有可复制性,并不意味着审查就开了口子或者尺度出现了松动,大家不必过分乐观,更不用欢呼雀跃。
但无论如何,这个档期还是让人觉得欣慰的,上映的几部电影以其质量优劣票房各得其所,终于让人对影市的正常秩序重燃了一点希望。一度,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表现让人看不懂,更经常地让人觉得无语甚至绝望,市场总量一直在急速膨胀,观众的欣赏口味却没有与市场的扩张同步,对电影特别是烂片的慷慨度和宽容度惊人,不分好歹,太多电影的票房高低跟电影质量好坏没有关系,甚至跟是不是电影也没有关系,看着如烂得冲破天际的《澳门风云3》、根本就不是电影的《爸爸去哪儿》等片票房动辄破10亿、赚得盆满钵满,用心拍出来的电影却无人问津、血本无归,令爱电影的人气结,令用心拍电影的人无语凝噎、心灰意冷。在国庆档前,《南方都市报》对这个档期作了一个预测:口碑方面,从高到低依次是:《湄公河行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爵迹》、《王牌逗王牌》,这个其实不用太专业的知识和多深厚的经验,从这些影片的导演及演员阵容就能猜得出,验证的结果不用说也是这样;票房方面,从高到低依次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预估7-8亿;《爵迹》,预估7亿;《王牌逗王牌》,之后是《湄公河行动》,均预估4-5亿。对于《湄公河行动》,看过媒体试映场的记者不否认它的高品质,仍坚持将它的票房预测放到最后的原因是:这部片太主旋律、太正,而这种片在近年的票房表现看一直是不受市场待见的。近年来的事实和经验让我也不怀疑记者的预测,我自己也觉得会是这样。好在这次市场终于给了一个惊喜,《湄公河行动》上映之后,过硬的品质形成口碑效应,口口相传,不断发酵,票房低开高走、逐日攀高、一路飙升、势不可挡,加上扬我国威、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主题与这个档期的举国同庆节日气氛应景,触到了这个兴奋点,爆得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再加上接下来一周没有强片上映,还有至少一个礼拜收割票房,妥妥的奔着10亿去的。相反,那两部公认劣质的影片原形毕露,始终没掀起什么风浪,终于萎靡不振。这个档期的票房表现终于让人恢复了一点点信心,中国的电影观众还是有辨别和欣赏能力的,票房是要用质量说话的。
但是,说了这么多,而且都是盛赞的话,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就是十全十美,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武失衡,重点完全放在武戏,文戏很薄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平面甚至脸谱化,当然,在连场紧张的动作戏和快进的剧情之间,也没有余暇让导演细腻地塑造人物,造成的结果就是只有故事没有人,人物是淹没于故事之中的,别说相对次要的人物没有鲜明的形象,即使是两个核心主角,张涵予饰演的高刚和彭于晏饰演的方新武,也仅仅对他们的性格做了一点点点到为止的展示,全片下来,我们只知道高刚家庭生活并不美满,离婚了,有一个跟了妈妈但很爱他的小女儿,而方新武,则一直沉溺于对女友吸毒和被害的痛苦和仇恨之中。而且,故事实际并没有讲完,糯卡背后若隐若现的神秘boss始终没有现身,他的代言人宋哥说过:只要boss出手,金三角的糯卡时代将立即结束。从后面的表现来看,这话绝非虚言,高刚率领的中国精锐部队深入虎穴,对糯卡武装的打击完全是碾压式的,若非只为活捉不为歼灭,彻底消灭糯卡一伙完全不费吹灰之力,而宋哥率领的那支也意图赶来消灭糯卡的部队,其战术素养及武器装备水平与中国精锐部队不相上下,对糯卡武装的打击同样是碾压式的,派出的一支别动队能力尚且如此,这位(也可能是一伙)boss的实力令人不寒而栗。如果要拍续集,这是绝好的伏笔。可惜这是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受限于现实中此案已告结束,想来电影也不会节外生枝再拍续集进行深挖了,那就让这位boss隐入真相的迷雾吧。可能这实际就是导演的意图,告诉你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你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或全部真相,只是无法再去深究了。希望这是我想多了。不过诗无达诂,所有作品都可以作不同解读的嘛,我有时爱想得深点多点偏点。
《湄公河行动》号称根据发生在5年前的湄公河惨案改编,实际上是借用了这个事件的壳,讲了一个完全是演义的故事,除了开头和结尾是真实的,整个故事的经过可以肯定是虚构的,现实中的糯康(片中名糯卡)没有影片中塑造的那么强的实力和那么高的地位,更加没有像片中那样胆大妄为到派出娃娃兵杀手以自杀式炸弹袭击方式彻底摧毁中泰缅老四国联合行动组总部去挑战四国政府,最后的落网也不是如影片中那样被中国派遣的精锐部队越境直捣巢穴抓获,而是被老挝方面抓获后移交中方。知道真相后的师父相当失望,但没有办法,事实确实没有电影中那么酷。
虽然不是真实的再现,但抛开真实,以电影本身论,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掐掉头尾两段关于禁毒和维护国民安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式说教,这部电影打分还可以再高些,可以说得上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神片(这里的神片绝对是褒义的)。从片名是《湄公河行动》而不是《湄公河血案》或之类的就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重点并不是展示血案的经过以及如何抽丝剥茧揭开事件真相,血案只是一个引子,真相也在一开始就揭示了,影片的重点就是抓捕血案元凶糯卡的“行动”。既然明确了重点,后面的故事就毫不含糊地一路快速推进,尤其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是以拍摄“爆裂系”动作电影见长的香港导演林林超贤,影片就更加炸裂,所有人都在快速行动着。全片叙事非常流畅,节奏极快,绝不拖泥带水,也不枝不蔓,一条主线到底,带着观众血脉贲张,拍得煞是好看!以糯卡派出娃娃兵炸毁四国联合行动组总部为界,影片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大有《谍影重重》系列的谍战片犀利风格,贼窝抢人、车站逃脱、商场谈判及摊牌几场重头戏,节奏顿挫、紧张刺激又干脆利落,看得你屏住呼吸又拍手叫好;后半部则拍出了《战狼》式的战争片既视感,深入虎穴抓捕糯卡一战已从警匪片上升到战争片的规模,从营地破袭战,到丛林战,再到河面上的快艇追逐战,还有空中支援,水陆空齐出,武器从手枪、步枪、轻重机枪到手雷、枪榴弹、火箭筒、集束炸弹、地雷阵,火力无限升级,也有战术、有策略、有应变,各出奇招,这一战从军事角度是否科学、合理、真实、准确,留给专业的军迷去判别、分析,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确实看得很爽、很痛快淋漓,作为电影,这就足矣。
这部电影可以拍的这么尽、让观众看得这么爽,和影片出品方的背景是密不可分的。这部电影是博纳影业和公安部联合拍摄,某种程度上就是公安部的形象宣传片,尤其是头尾的大段长旁白。广电总局也是看人上菜、见风使舵的。遥想三年前,由民营的海润影业出品、杜琪峰导演执导、同样是禁毒题材的电影《毒战》,就受到诸多掣肘和限制:不能出现警察打人的镜头,所以片中警察孙红雷只能用头顶一次毒贩古天乐,因为头顶不算“打”,打一个擦边球;也不能出现大规模的枪战,理由是内地城市几十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枪战了,所以片中大大压缩了枪战规模。而到了这部电影里,尺度全开:各种吸毒的特写镜头、白粉当饭吃、娃娃兵的使用、枪击爆头、刀刺颈动脉、我方侦查人员严刑拷打、割筋放血、吊在飞行的直升机上恫吓等各种刑讯逼供、侦查人员方新武(彭于晏饰)公报私仇,枪杀已被控制的毒贩为被其害死的女友报仇,还有无限升级的战斗规模、打不完的一亿发子弹⋯⋯一切“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却能顺利过审,令观众耳目一新又大呼过瘾。这部电影的审查尺度放得如此开,仅仅只是因为出品方背景过于深厚,其只是一个个案和孤例,不具有可复制性,并不意味着审查就开了口子或者尺度出现了松动,大家不必过分乐观,更不用欢呼雀跃。
但无论如何,这个档期还是让人觉得欣慰的,上映的几部电影以其质量优劣票房各得其所,终于让人对影市的正常秩序重燃了一点希望。一度,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表现让人看不懂,更经常地让人觉得无语甚至绝望,市场总量一直在急速膨胀,观众的欣赏口味却没有与市场的扩张同步,对电影特别是烂片的慷慨度和宽容度惊人,不分好歹,太多电影的票房高低跟电影质量好坏没有关系,甚至跟是不是电影也没有关系,看着如烂得冲破天际的《澳门风云3》、根本就不是电影的《爸爸去哪儿》等片票房动辄破10亿、赚得盆满钵满,用心拍出来的电影却无人问津、血本无归,令爱电影的人气结,令用心拍电影的人无语凝噎、心灰意冷。在国庆档前,《南方都市报》对这个档期作了一个预测:口碑方面,从高到低依次是:《湄公河行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爵迹》、《王牌逗王牌》,这个其实不用太专业的知识和多深厚的经验,从这些影片的导演及演员阵容就能猜得出,验证的结果不用说也是这样;票房方面,从高到低依次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预估7-8亿;《爵迹》,预估7亿;《王牌逗王牌》,之后是《湄公河行动》,均预估4-5亿。对于《湄公河行动》,看过媒体试映场的记者不否认它的高品质,仍坚持将它的票房预测放到最后的原因是:这部片太主旋律、太正,而这种片在近年的票房表现看一直是不受市场待见的。近年来的事实和经验让我也不怀疑记者的预测,我自己也觉得会是这样。好在这次市场终于给了一个惊喜,《湄公河行动》上映之后,过硬的品质形成口碑效应,口口相传,不断发酵,票房低开高走、逐日攀高、一路飙升、势不可挡,加上扬我国威、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主题与这个档期的举国同庆节日气氛应景,触到了这个兴奋点,爆得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再加上接下来一周没有强片上映,还有至少一个礼拜收割票房,妥妥的奔着10亿去的。相反,那两部公认劣质的影片原形毕露,始终没掀起什么风浪,终于萎靡不振。这个档期的票房表现终于让人恢复了一点点信心,中国的电影观众还是有辨别和欣赏能力的,票房是要用质量说话的。
但是,说了这么多,而且都是盛赞的话,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就是十全十美,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武失衡,重点完全放在武戏,文戏很薄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平面甚至脸谱化,当然,在连场紧张的动作戏和快进的剧情之间,也没有余暇让导演细腻地塑造人物,造成的结果就是只有故事没有人,人物是淹没于故事之中的,别说相对次要的人物没有鲜明的形象,即使是两个核心主角,张涵予饰演的高刚和彭于晏饰演的方新武,也仅仅对他们的性格做了一点点点到为止的展示,全片下来,我们只知道高刚家庭生活并不美满,离婚了,有一个跟了妈妈但很爱他的小女儿,而方新武,则一直沉溺于对女友吸毒和被害的痛苦和仇恨之中。而且,故事实际并没有讲完,糯卡背后若隐若现的神秘boss始终没有现身,他的代言人宋哥说过:只要boss出手,金三角的糯卡时代将立即结束。从后面的表现来看,这话绝非虚言,高刚率领的中国精锐部队深入虎穴,对糯卡武装的打击完全是碾压式的,若非只为活捉不为歼灭,彻底消灭糯卡一伙完全不费吹灰之力,而宋哥率领的那支也意图赶来消灭糯卡的部队,其战术素养及武器装备水平与中国精锐部队不相上下,对糯卡武装的打击同样是碾压式的,派出的一支别动队能力尚且如此,这位(也可能是一伙)boss的实力令人不寒而栗。如果要拍续集,这是绝好的伏笔。可惜这是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受限于现实中此案已告结束,想来电影也不会节外生枝再拍续集进行深挖了,那就让这位boss隐入真相的迷雾吧。可能这实际就是导演的意图,告诉你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你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或全部真相,只是无法再去深究了。希望这是我想多了。不过诗无达诂,所有作品都可以作不同解读的嘛,我有时爱想得深点多点偏点。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