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梦,我所知道的李安
就在刚刚那一下子,脑袋里还冒出了一个标题《4k+3D+120帧是什么概念?60岁的李安还在挑战自己》,一想,这挺标题党的,那就可以写成一个电影技术指南加李安版的励志人生故事了。不过我不是电影专业人,凭着自己那点业余爱好和兴致的研究,对于喜欢的影片或者导演,也可以发表一些见解。
没事看看最近要上映的电影大概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环节,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11月份即将上映。在知道的电影导演中,李安算是我喜欢的,如果非要定个标签名号,我会说李安是个“温温暖暖讲故事的导演”。他不是像众所周知的卡梅隆或者斯皮尔伯格那样,善于制造短时间的强大荧幕冲击,也不是像一些“文艺导演”那样喜欢并擅长把电影引向或唯美或艰深晦涩处,他的好就好在 “一千个观影人里可以有一千个李安”,你要看故事,他的影片里都是有始有终脉络清晰的故事;你要探讨人生哲理,要严肃深入,李安会安排一些细节背景,让你觉得这个导演有来头;你要了解电影技术发展的前沿,李安也是老当益壮的革新派。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家庭亲情的普通现实,还是宏大的人生哲理命题,他都是细致入微、由浅入深,从故事讲起,让你看到最后,回味悠长,感叹“故事讲得不错,电影看得值”,这是我看李安电影的深刻感受。
看的第一部李安电影是《喜宴》,那时是有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课题讨论,我们需要看一些电影探讨文化冲突。因为李安自身的文化背景,他对于这种体会是很深的。他早期电影讲的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普通故事,安排冲突、高潮,就可以拍成一部电影,那时看《喜宴》,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片中喜宴现场闹洞房的情景了,当时饭桌中突然一个人出来喊了句“你看到的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后来深究细节,才知道这是李安本人客串了一个角色,想起也是觉得挺有趣的。
有段时间研究起导演面相学,电影表现和电影导演性格总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比如诺兰的才气外露和自信磅礴,比如伍迪·艾伦的愤世嫉俗和嬉笑人间,维姆·文德斯的新潮文艺和自我,韦斯·安德森的细腻浪漫加处女座,比如杨德昌于平常处的深刻,他们的电影有着贴合于自身性格的某些标签,而李安呢,他是温和翩翩君子再加一点执拗坚持。
回到开头想的那个标题,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相比那些电影界“年轻有为”的导演,李安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器晚成,虽是电影专业科班出生,但直到37岁才凭借《推手》夺得电影大奖,获得在电影界的一席之地。那早些年他都在做什么呢?待业在家、照顾孩子,也写写剧本,但都没有什么大起色,大部分人如果到30岁左右还不见自己事业的起色,大概是会放弃的,况且李安偏偏选择较为虚幻的电影,幸好,十年一梦,终成今日的李安。
在所有的公众镜头和采访中,与李安身上所携带的荣耀光环相比,他是十分谦逊的,无论是奥斯卡颁奖礼上一心吃汉堡的李安,还是拿大奖时始终保持亲和微笑的李安,他很像我们平常生活中见到的那种厉害而亲切的长辈,不恃才傲物,却又保持着坚忍不拔的努力,4k+3D+120帧的新片,是李安最新的一次突破。青年人力求创新、逞能是一种本能,所以总见先锋、大胆这样的词用在年轻人身上,60岁大概是该退居保守一派了,可60岁的李安呢,是实实在在的突破挑战自己,他不服输,永远准备刷新大家对电影的想象。在一次采访中,李安说应对中年危机,他拍了部《卧虎藏龙》,那这次是不是在挑战老年危机呢?
翻开手机便签,发现15年的一个记录,李安在一次访问时说:“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很李安式的话语,他很少说偏激的话,是一个温暖儒雅的电影导演,却也散发着异常强大的韧劲。
------------------------------------------
【原文】十年一梦,我所知道的李安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书摘
没事看看最近要上映的电影大概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环节,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11月份即将上映。在知道的电影导演中,李安算是我喜欢的,如果非要定个标签名号,我会说李安是个“温温暖暖讲故事的导演”。他不是像众所周知的卡梅隆或者斯皮尔伯格那样,善于制造短时间的强大荧幕冲击,也不是像一些“文艺导演”那样喜欢并擅长把电影引向或唯美或艰深晦涩处,他的好就好在 “一千个观影人里可以有一千个李安”,你要看故事,他的影片里都是有始有终脉络清晰的故事;你要探讨人生哲理,要严肃深入,李安会安排一些细节背景,让你觉得这个导演有来头;你要了解电影技术发展的前沿,李安也是老当益壮的革新派。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家庭亲情的普通现实,还是宏大的人生哲理命题,他都是细致入微、由浅入深,从故事讲起,让你看到最后,回味悠长,感叹“故事讲得不错,电影看得值”,这是我看李安电影的深刻感受。
看的第一部李安电影是《喜宴》,那时是有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课题讨论,我们需要看一些电影探讨文化冲突。因为李安自身的文化背景,他对于这种体会是很深的。他早期电影讲的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普通故事,安排冲突、高潮,就可以拍成一部电影,那时看《喜宴》,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片中喜宴现场闹洞房的情景了,当时饭桌中突然一个人出来喊了句“你看到的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后来深究细节,才知道这是李安本人客串了一个角色,想起也是觉得挺有趣的。
有段时间研究起导演面相学,电影表现和电影导演性格总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比如诺兰的才气外露和自信磅礴,比如伍迪·艾伦的愤世嫉俗和嬉笑人间,维姆·文德斯的新潮文艺和自我,韦斯·安德森的细腻浪漫加处女座,比如杨德昌于平常处的深刻,他们的电影有着贴合于自身性格的某些标签,而李安呢,他是温和翩翩君子再加一点执拗坚持。
回到开头想的那个标题,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相比那些电影界“年轻有为”的导演,李安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器晚成,虽是电影专业科班出生,但直到37岁才凭借《推手》夺得电影大奖,获得在电影界的一席之地。那早些年他都在做什么呢?待业在家、照顾孩子,也写写剧本,但都没有什么大起色,大部分人如果到30岁左右还不见自己事业的起色,大概是会放弃的,况且李安偏偏选择较为虚幻的电影,幸好,十年一梦,终成今日的李安。
在所有的公众镜头和采访中,与李安身上所携带的荣耀光环相比,他是十分谦逊的,无论是奥斯卡颁奖礼上一心吃汉堡的李安,还是拿大奖时始终保持亲和微笑的李安,他很像我们平常生活中见到的那种厉害而亲切的长辈,不恃才傲物,却又保持着坚忍不拔的努力,4k+3D+120帧的新片,是李安最新的一次突破。青年人力求创新、逞能是一种本能,所以总见先锋、大胆这样的词用在年轻人身上,60岁大概是该退居保守一派了,可60岁的李安呢,是实实在在的突破挑战自己,他不服输,永远准备刷新大家对电影的想象。在一次采访中,李安说应对中年危机,他拍了部《卧虎藏龙》,那这次是不是在挑战老年危机呢?
翻开手机便签,发现15年的一个记录,李安在一次访问时说:“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荒谬的,而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很李安式的话语,他很少说偏激的话,是一个温暖儒雅的电影导演,却也散发着异常强大的韧劲。
------------------------------------------
【原文】十年一梦,我所知道的李安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书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