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你在天堂能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
今早在翻看电脑时,无意中看到一则关于15岁少年留遗书自杀的新闻,顿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继潍坊高三生徐志超投河自杀的又一则重磅新闻。它就像一枚炸弹,无比精准地投在了我心底最隐秘最薄弱的地带。
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在阴云密布的路上。那些疼痛,那些挫折,那些横亘在我成长路上的荆棘,那些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不眠之夜的苦熬,依然如此鲜明如初,如同刻在青春年轮上的永恒印记,不时地提醒着我来时的路。
我想这样的心情,该是每一个曾奋斗在青春路上的考生都会有的吧。我们从那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杀敌”无数,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场与自我的搏斗中战胜了自己。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活了下来。
而他,她,徐志超及徐志超们却终究没能走出那段黑暗的路,他们选择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留给亲人们无尽的伤痛。
再翻翻过往新闻,在花样年华选择自杀的事件,简直数不胜数,令人扼腕叹息。
2014年3月13日晚,温州平阳萧振高中一高三学生在上课时,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大笑着冲出窗外,从教室所在的五楼一跃而下,后男生在被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2014年6月10日晚,达州市渠县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一少年因不满父亲的严苛及学业的压力,在QQ空间留下众多轻生的言语后,选择跳江自杀。
2015年4月19日,兴国县第七中学一学生在该校教师办的辅导中心顶楼坠落,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第二日晚,该学生母亲在兴国县一宾馆跳楼身亡。
2016年2月23日,西安中学有史学天才之称的高三生林嘉文在家中跳楼身亡,去年年底刚出版过40万字的宋史著作,曾获名家点赞。
据人民网报道,我国每年自杀身亡人数高达28.7万,按未成年人0.9%计算,每年自杀身亡的未成年人数大约为2583人。其中“成绩下滑或不理想”,“家长期望值过高”,“教师行为失当”成为他们自杀的主要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吗?
原本美好的青春年华却阴云密布,杂草丛生。迷茫的少年们陷入其中,他们找不到出口,他们不停地彷徨呐喊,然而我们所依托的教育,却一直把重点放在了分数上。“分数定前途,一考判终生”的考试制度,把一个人从幼龄到十八岁相当完整地封闭在那几册书本里。而始于高考的标准化考试,一头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头影响着我们的评价体系。
于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制造”出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压下自信不起来,甚至厌世的学生。
于是我们的学生家长们,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一群没有自由空间,没有自由选择权,没有生存技能,甚至没有精神世界的“学习机器”。
那么,谁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呢?
谁来告诉他们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你尽力了,爸爸妈妈仍然爱你?
谁来告诉他们考不上好的大学没关系,人生还有多种选择,只要你始终不放弃自己?
谁来告诉他们找不到好的工作也没关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吗?
如果有人告诉他们这些,为他们迷茫的青春点一盏明灯,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的发生,也许那个十五岁少年就会长大成人,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应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能解决自己问题,同时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之人吗?
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被标准课本束缚住,如果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性没有被扼杀,那么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将会不可估量,甚至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成为民族的栋梁!
这样的学生,与那种成年后阿谀奉承之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有主见,有思想,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敢于挑战权威的不公!
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最好,而这种最好的标准并不是上清华或读北大,而是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然后在这条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便是成功。
可是没有如果。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孩子,愿你在天堂不再有考试、责罚,愿你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
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在阴云密布的路上。那些疼痛,那些挫折,那些横亘在我成长路上的荆棘,那些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不眠之夜的苦熬,依然如此鲜明如初,如同刻在青春年轮上的永恒印记,不时地提醒着我来时的路。
我想这样的心情,该是每一个曾奋斗在青春路上的考生都会有的吧。我们从那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杀敌”无数,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场与自我的搏斗中战胜了自己。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活了下来。
而他,她,徐志超及徐志超们却终究没能走出那段黑暗的路,他们选择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留给亲人们无尽的伤痛。
再翻翻过往新闻,在花样年华选择自杀的事件,简直数不胜数,令人扼腕叹息。
2014年3月13日晚,温州平阳萧振高中一高三学生在上课时,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大笑着冲出窗外,从教室所在的五楼一跃而下,后男生在被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2014年6月10日晚,达州市渠县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一少年因不满父亲的严苛及学业的压力,在QQ空间留下众多轻生的言语后,选择跳江自杀。
2015年4月19日,兴国县第七中学一学生在该校教师办的辅导中心顶楼坠落,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第二日晚,该学生母亲在兴国县一宾馆跳楼身亡。
2016年2月23日,西安中学有史学天才之称的高三生林嘉文在家中跳楼身亡,去年年底刚出版过40万字的宋史著作,曾获名家点赞。
![]() |
据人民网报道,我国每年自杀身亡人数高达28.7万,按未成年人0.9%计算,每年自杀身亡的未成年人数大约为2583人。其中“成绩下滑或不理想”,“家长期望值过高”,“教师行为失当”成为他们自杀的主要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吗?
原本美好的青春年华却阴云密布,杂草丛生。迷茫的少年们陷入其中,他们找不到出口,他们不停地彷徨呐喊,然而我们所依托的教育,却一直把重点放在了分数上。“分数定前途,一考判终生”的考试制度,把一个人从幼龄到十八岁相当完整地封闭在那几册书本里。而始于高考的标准化考试,一头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头影响着我们的评价体系。
于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制造”出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压下自信不起来,甚至厌世的学生。
于是我们的学生家长们,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一群没有自由空间,没有自由选择权,没有生存技能,甚至没有精神世界的“学习机器”。
那么,谁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呢?
谁来告诉他们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你尽力了,爸爸妈妈仍然爱你?
谁来告诉他们考不上好的大学没关系,人生还有多种选择,只要你始终不放弃自己?
谁来告诉他们找不到好的工作也没关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吗?
如果有人告诉他们这些,为他们迷茫的青春点一盏明灯,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的发生,也许那个十五岁少年就会长大成人,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
![]() |
教育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应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能解决自己问题,同时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之人吗?
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被标准课本束缚住,如果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性没有被扼杀,那么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将会不可估量,甚至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成为民族的栋梁!
这样的学生,与那种成年后阿谀奉承之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有主见,有思想,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敢于挑战权威的不公!
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最好,而这种最好的标准并不是上清华或读北大,而是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然后在这条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便是成功。
可是没有如果。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孩子,愿你在天堂不再有考试、责罚,愿你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
![]() |
所有文章,会在微信公众号上第一时间发布,欢迎关注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