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无感 | 9位建筑“大咖”谈安藤忠雄“头大佛”
![]() |
近期,安藤忠雄的新作“佛大头”成为了微信热点,懂建筑的不懂建筑的都在刷屏。奇怪的是,大家评价分成两个极端,有的表示“无比震撼”,也有人表示“俗不可耐”。
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作品本身。
“佛大头”项目其实叫作“头大佛”,位于日本北海道的真驹内泷野陵园内。陵园的主人想以大佛为中心,将其改建成为北海道地标性建筑。安藤忠雄给出的办法是在佛像的周围隆起山丘,将其除了头顶之外的地方都藏起来,并在山坡上种满薰衣草。
![]() |
“埋起来了,反而显出大小。”安藤说。
![]() |
越过薰衣草花田看向佛像,只能看到一个头顶。沿着佛头的方向踏上参拜之旅,先要经过一个水池,到达用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地下通道,长达40米的通道尽头才是佛像本尊。安藤忠雄通过设计曲折水路,幽深地道等空间,营造出一种参拜的仪式感。
![]() |
![]() |
![]() |
![]() |
安藤与大佛 |
看完作品简介,再看看自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余斡寒老师,“自费”给这个项目做的“模型”。
![]() |
材料准备 |
![]() |
最终效果 |
到底怎么评价这个作品?有方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找了9位专业人士(涵盖建筑师、建筑学者、甲方、评论家等)对这一建筑进行评价和解读,他们是怎么看的?
【没看懂观点的】
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偈曰:万神庙顶暂出头,半百风流一梦收。如许方观真世界,也无欢喜也无愁。
【觉得震撼的】
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
我被震撼到了。一般人想不出这种生猛招数,只有像安藤这种拳击手出身的建筑师才敢于突破禁忌、超越传统。我不太喜欢安藤近期的方案,但喜欢这个。
方振宁(ADA研究中心策展与评论研究所主持人)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案,第一眼就被震撼到了。因为现代没有这么处理过,古代有类似的,但也不一样。这个建筑虽然不是那么雄伟,但很独特,而且有传承,他肯定研究过中国的佛教石窟或建筑,安藤不仅是在学习日本的文化的精华,也在吸收中国的,他的眼光是亚洲的甚至是世界的。
【觉得无感的】
王骏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无感,对伪纪念性建筑没兴趣。
柳亦春(大舍主持建筑师)
无感。第一次在日本杂志上看到并没有注意到是安藤设计的,觉得内部气氛有点诡异。不过用景观的方式把巨大的佛像藏起来,对自然环境而言还是好的。
贺承军(前建筑评论家,现甲方)
理解一座建筑,经典路径之一是就是拟人化,但毕竟建筑是物,不是人,也不是动物,它具象化为人(或神)与动物,是对所用材料的亵渎,对空间的非善意扭曲。所以,建筑呈具象形态,它的空间审美就大打折扣。至于这座建筑从建造方式来说,先建佛头及其基座,再覆土为丘,是埃及法老式营造,为专制一人的营造式应用于为众人,不能说是创新,而是大费周章的顽劣。
【持中间意见的】
张斌(致正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整体来说作为佛教主题建筑,还是不错的,里面还行,外面不好。外面不好不是美丑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漏出来,要怎么漏的问题。
甲(建筑师)
这是一个墓园建筑,对一个像安藤这样步入暮年的人,对于死生的感觉恐怕已不是如壮年时只是在精神上的,而现在是在身体上已明确地感知到了的吧。我想这时设计墓园这样的建筑,想法自然很多不会为外人所知。其改造佛像的主要的空间手法(笼罩的掩埋圆顶,半露),是典型的安藤式的,他最特征的方式,这一次同样是有水准的。个人认为整体空间中的引导空间啰嗦俗套,一味凄苦。
乙(建筑学者、建筑师)
这应该是安藤最近最好的一个房子,非常封闭,非日常,这类建筑是安藤的菜,围起来造世界,逃离城市,这和伊东丰雄、坂本一成就非常不同。灵堂、教堂、佛堂这类东西,安藤处理还是不错的,这个大佛安放的方式,确实也不错。但对安藤的房子,一直没太有感觉。
不知看完安藤新作“头大佛”的你,又有怎样的见解呢?
编辑 | 李菁琳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