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 | 夺媳之恨
《长恨歌》中描写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已是人们千余年的谈资。但在这场华丽凄美的爱情历史宫闱剧中,最令人兴浓的并非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没有人会真的相信帝王懂得真爱,何况唐明皇一生的真爱似乎很多,杨玉环前夫的母亲生前就是他青梅竹马的真爱。对,这段传奇最大的亮点,是杨玉环曾经是唐明皇的儿媳。
中国是少有的在文明早期就确立了伦理制的国家,周代始即规定了同姓不通婚,严格限制了血缘乱伦。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进步,但有趣的是,家庭伦理关系上的错位姻缘却并未因周礼以及后世的儒家统治思想而绝迹。相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红楼梦》中焦大痛骂的“爬灰”,从古至今,总在不断上演。
回到古远的春秋时代,唐杨之事便已在最高统治者的生活里屡见不鲜,一口气就可以列出四位。因这场伦理错位而引发的混论、屠杀乃至亡国,远比唐朝的那场旷世绝恋还要悲烈。
《左传》甫一开篇,跃入眼帘的有这样一段记述: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这是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姻缘故事。宋国国君武公有一个女儿叫仲子,生下来手上就有文字,写的是鲁夫人三个字。因此仲子公主嫁到了鲁国,生下下一代国君鲁桓公。其父鲁惠公去世,鲁隐公(桓公长兄)代理国政。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条理清晰,叙事简洁,看不出有什么不对。但如细细琢磨,会发现一个小细节,即“仲子归于我”。“我”指代鲁国,从接下来的句子判断,仲子所嫁之人为鲁惠公,为何不直说惠公聘仲子呢?也许我显得有点吹毛求疵,鲁惠公到底是鲁国的国君,“归于我”怎么也不算错。的确,表面上看来逻辑是通的,但看看司马迁的《史记》里的描述,一切了然。
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史记·鲁周世家》
《左传》中“是以隐公立而奉之”中的隐公就是公子息,对于他的出身和继位,《左传》与《史记》的记录是一致的。但关于仲子公主与儿子鲁桓公(即公子允)的记载却迥然不同,可以说,《史记》中提供的史料令人大吃一惊,颇有宫廷丑闻,娱乐八卦的影子。
这位手上写有鲁夫人字样的仲子公主,原本是为公子息所聘的媳妇,鲁惠公应该是她的公公。但结果是,仲子公主嫁到鲁国后却变成了鲁惠公的女人,公公变成丈夫,而丈夫却成了儿子。我想,在这段不伦的姻缘里,只有一个人是真正快慰的,而另两人是悲伤的,至少在相当一段岁月里是不愉快的。而更悲剧的是,原本有机会被立为太子的公子息,因弟弟公子允的出生而平白丧失了这个机会,更引发日后的一场内乱。
《左传》只说“仲子归于我”而不说“惠公取宋武公女”,用的是鲁国人善用的春秋笔法。
鲁国是继承周礼之最虔诚完备的国家,大概怎么也无法接受就在自己的宫廷里发生了这样的丑闻,因此说话遮遮掩掩。然而,对自己遮掩的人却往往对他人直言不讳,发生在鲁国以外的夺媳风波倒是被他记了个清楚。
楚子之在蔡也,狊阜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
《左传·昭公十九年》
文中的楚子是后来的楚平王。当初他还只是大夫的时候,去过一次蔡国。与一个小吏之女同居,生下儿子建,后立为太子。楚平王想必十分看重太子建,为他聘请了两位老师,一个是伍奢,另一个是费无极。伍奢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谋士伍子胥的父亲,从儿子身上可以想象父亲的才学和谋略。显然,太子建与伍奢走得更近些,进而冷落了费无极。不得宠的费无极心中怀恨,为了报复使出阴招。他故意撺掇楚平王为太子娶妇,于是楚平王为儿子从秦国聘来一位公主。费无极见了公主后撺掇楚平王抢走了儿媳,又一出悲剧拉开帷幕。
《史记》中对这一段故事多次提及,在《楚世家》中是这样叙述的,情节较《左传》更加生动传神。
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於太子,常谗恶太子建。建时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无宠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得知,费无忌(即《左传》中的无极)作为这段婚约的负责办事人,先一步在秦公主到来的路上一睹其芳容(也可猜测是他做为办事代表亲自去了秦国),于是在公主未到前抢先回到楚平王身边,撺掇他占有儿媳再为太子另娶。楚国远离中原文化,在当时属蛮夷之国。连文化大国鲁国都不能自控的事,更别说“不服周”的楚人了。楚平王绝不含糊,当下就把秦公主收入房中,生下儿子熊珍。而从《史记》中我们发现,当年与他同居的蔡国小吏之女,早已被他打入冷宫。曾经一番郎情妾意、信誓旦旦,如今都成灰烬。
藏在暗中作祟的费无忌是真小人,为了报复百无禁忌。让太子丢了媳妇仍不解恨,大招更在后头,且是步步为营: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
《左传·昭公十九年》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原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史记·伍子胥列传》
先以晋国强大对楚国造成威胁为由,劝楚平王将太子建调往大城市城父,“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再以太子定有夺媳之恨为由诽谤他外交诸侯,欲图谋反。楚平王本就对太子心存愧疚,因愧疚而尴尬,因尴尬而不满。此时,从儿子手中抢来的媳妇也已生下儿子,感情的天平早就倾向了娇妻爱子,所谓小人之言无非是说到了他隐秘的痛处。不是他昏聩,而是他有私欲要满足,恰被小人利用。又或者说,是他在利用小人。
楚平王派人杀太子,他终于找到了可以除掉心中毒瘤的借口和机会。然而太子命大,杀手放走了太子。而他的老师就没那么幸运了。忠诚的伍奢被抓,为太子辩驳,怒斥费无忌为小人。费无忌当然不肯罢休,撺掇楚平王一同诛杀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胥。后伍尚死,伍胥逃脱,最终在吴国站稳脚跟。多年后,他辅佐吴王阖闾讨伐楚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不肯罢休,挖坟鞭尸,以怨报怨。
中国人历来讲究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恨一个人恨到鞭尸的地步,想必是痛彻骨髓的。死亡也了结不了。
楚平王的故事固然惨烈,但戏份最吃重的部分落在了伍子胥报仇的桥段上,作为祸端之源的夺媳之乱却并不那么出名。视线回到中原地区,这里也上演了一出夺媳的悲喜剧,这段故事悲欣交集,不但具有历史性、故事性,更增添了文学性。不但为历史增加了曲折动人的传奇,诞生了几个可歌可泣的人物,更在诗歌史上留下重彩。
这就是卫宣公与宣姜的故事。
与秦女宋女不同的是,宣姜的故事不但更有名气,其在故事中的地位也是响当当的女主角,主动性远胜于其他同等级别的受害人。这种主动当然不是她主动要求改嫁公公,这一点上来说她同样是被迫的。而是主动参与到历史进程中去,只是其作为有褒有贬,而核心无非是一个利字。尽管如此,宣姜不再只是一桩历史丑闻中的一个受害人名字,而是一个抗争者,在夹缝中努力求生存。
宣姜是齐僖公之女,他们这一代兄弟姊妹的故事可以写一部长长的小说。这小说中的宣姜是最传奇的一个。卫宣公为太子伋娶妻,聘了齐国的公主。然而却贪恋儿媳的美貌,控制不住欲望之火,做下了不伦之事。在所有具有相同“犯罪”经历的国君中,卫宣公是最大手笔的一个。他为新夫人另立新家,于黄河边造了新台。一进门就施以物质轰炸,让宣姜得到补偿之时更无可控诉。同时,正如楚平王,卫宣公为太子另娶新妇,并因此事与太子产生隔阂乃至怨恨。
太子伋是孝子,这一点有点类似公子息,但他并没有公子息的运气。卫国的君位与他无缘了。先是他的生母夷姜自杀,继而君父的屠刀也伸向了眼前。然而怂恿卫宣公杀子的却并非奸臣小人,而是宣姜。没错,就是曾经与他缔结婚约的宣姜。没有做成夫妻,如今变成了敌人。宣姜为什么要杀太子伋?比较明显的缘由是宣姜已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此时的她不再是新台里为不幸的遭遇而悲叹垂泪的少妇,而是蜕变为谋生存,求发展的国君夫人。曾经有望与她温存一世的太子伋,眼下是她坐稳君夫人宝座的绊脚石。将来宣公去世后,继位为君的太子伋一定不会放过他们母子,今日忍辱吞下的苦果,将来都会报在他们身上。宣姜有理由这样想,虽然她曾是被迫的,但她毕竟是制造悲剧的参与者。从利益层面而言,不管太子伋口碑多好,表现得多么仁爱忠孝,客观上都是威胁。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他的表现都是真诚的,难保不为了格局利益受人挑唆。宣姜是倔强的,韧性十足的。她不甘于被摆布,要为自己挣权利,挣活下去的权利。于是,她出手了。《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扑盗其沧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
《左传》中对这件事的记载与《史记》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出入。只是不如《史记》的叙述精彩生动。可见这段历史早就成为共识。
宣姜与小儿子公子朔一同在宣公面前陷害太子伋,宣公本就因为自己的“罪行”而对太子看不顺眼,再加旁人挑唆,一拍大腿就定下了杀太子的方针政策。太子伋落入圈套赶赴齐国,而得知此事的宣姜长子公子寿,一向与长兄投缘交好,赶忙跑去阻拦他。却不想太子伋的仁孝忠义是百分百的真实,得知父亲有意要杀自己,高唱“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论调,坚决不辱父命。公子寿见劝说无望,遂使了个计策,灌醉长兄,自己代他赴死。盗匪没见过太子伋,见公子寿手中有约定好的信物,便将他除掉了。等太子伋醒来后发觉这一切,立即赶往出事地点,声明盗匪杀错了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太子伋,于是死在了盗匪的屠刀之下。
一段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兄弟情,特别是公子寿的慷慨赴死令人动容。卫宣公与宣姜都有些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酸,倒是小儿子公子朔得了个大便宜,在父亲死后继承了君位,成了卫惠公。
宣姜的故事还有很长一段,但我们暂且讲到这。仅在这前半生的曲折遭遇中,我们就已听到了曲折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看到了为利益和欲望而酿下的祸端。在宫闱之中,人固然华服美饰,锦衣玉食。但在争斗面前却如蝼蚁虫鼠,肮脏丑陋,做了贪欲与私利的奴隶,被驱使着前行。太子伋固然仁弱,但难得他善良忠贞;公子寿虽然年少,但勇气过人,重情重义,不为私利所惑。要知道,杀死太子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也许宣姜的本意就是为他争取位置,而身为嫡出长子的他,论理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原本站在利益格局对立面的兄弟二人,不约而同地为了心中的那份真与爱放弃了生命,牺牲了自己,怎不令人感佩!
翻开《诗经》,我们看到了《新台》、《二子乘舟》和《君子偕老》。宣姜的故事不止在史书里,更在文学中。她的形象有外表的铺陈式描写,也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传奇。尽管保留下来的文字对她的内心和情感着墨甚少,但与同时代的女子相比,她已然鲜活独立,立体复杂。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而不再只是一个名字。
夺媳桥段里向来都是儿子倒霉,但也有意外的结局。比如蔡国也曾上演了同样类型的故事,但结果却是儿子杀了老子。
景侯元年,楚庄王卒。四十九年,景侯为太子般娶妇於楚,而景侯通焉。太子弑景侯而自立,是为灵侯。
《史记·管蔡世家》
蔡国人做事向来不走寻常路,读《史记》时总觉得他们是另类群体,做事不按套路出牌,常常任性。因此套路在蔡国便衍生出了变体:景候没有直接把儿媳抢来,而是暗通款曲。儿子灵候毫不手软,手起刀落,自己做了国君。而这位楚国女子连名字都没留下,想必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宫闱之乱,历来把重责归咎于女人。特别是宣姜,因为主动参与了斗争,受到了不少的谴责和批判。不过也有个例外,就是楚平王抢来的秦国公主,在《列女传》中称为伯赢。她虽然换了丈夫,却被作者刘向列入了“真顺传”,听来令人不解,但刘向自有证据:
伯嬴者,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当昭王时,楚与吴为伯莒之战。吴胜楚,遂入至郢。昭王亡,吴王阖闾尽妻其后宫。次至伯嬴,伯嬴持刃曰:“妾闻:天子者,天下之表也。公侯者,一国之仪也。天子失制则天下乱,诸侯失节则其国危。夫妇之道,固人伦之始,王教之端。是以明王之制,使男女不亲授,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殊椸枷,异巾栉,所以施之也。若诸侯外淫者绝,卿大夫外淫者放,士庶人外淫者宫割。夫然者,以为仁失可复以义,义失可复以礼。男女之丧,乱亡兴焉。夫造乱亡之端,公侯之所绝,天子之所诛也。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且妾闻,生而辱,不若死而荣。若使君王弃其仪表,则无以临国。妾有淫端,则无以生世。壹举而两辱,妾以死守之,不敢承命。且凡所欲妾者,为乐也。近妾而死,何乐之有?如先杀妾,又何益于君王?”于是吴王惭,遂退舍。伯嬴与其保阿闭永巷之门,皆不释兵。三旬,秦救至,昭王乃复矣。君子谓伯嬴勇而精壹。
刘向略掉了楚平王夺媳的前因,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但吴胜楚这件事却不仅是国家相互的攻伐,更是伍子胥的一场报复。此刻,新君楚昭王已逃亡,伍子胥在挖坟鞭尸,而吴王阖闾充分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干起了奸淫楚国后宫的勾当。但当他面对伯赢的时候,却见她大义凛然,出口成章。一番慷慨陈词,大气磅礴。不知来自蛮夷之地的吴王究竟听懂多少,但到底是被这气场镇住了,放过了伯赢。后世赞扬伯赢“勇而精壹”,想来的确是位烈女子。但如果纠结这故事的细节,不难发现并不值得推敲,有好事者编故事之嫌。编外野史传闻供作者录用,以此为说教也有可能。
讲了这么多,也许鲁国公子息的结局看起来稍好。他没有被父亲杀掉,且做了十一年的国君。然而,他最终被弟弟公子允与谋臣合谋杀害了。可惜了一位不计较个人恩怨,一心为国谋利的好国君。
伦理,原本是人们为了平衡利益所做出的内部妥协,进而达成共识,列为条款。人皆有私欲,但人人都只图索取,结局必然惨烈。父夺子媳就是打破规约、谋求私欲满足的违约行为。平衡被破坏后必然触及更多的利益关系,一环扣一环,泥团越滚越大,所有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夺媳之恨变成夺命之恨,累及几个家族甚至几代人,可悲可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欢迎爱好文艺的朋友扫码关注“眉轩琐语 ”。
中国是少有的在文明早期就确立了伦理制的国家,周代始即规定了同姓不通婚,严格限制了血缘乱伦。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进步,但有趣的是,家庭伦理关系上的错位姻缘却并未因周礼以及后世的儒家统治思想而绝迹。相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红楼梦》中焦大痛骂的“爬灰”,从古至今,总在不断上演。
回到古远的春秋时代,唐杨之事便已在最高统治者的生活里屡见不鲜,一口气就可以列出四位。因这场伦理错位而引发的混论、屠杀乃至亡国,远比唐朝的那场旷世绝恋还要悲烈。
《左传》甫一开篇,跃入眼帘的有这样一段记述: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这是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姻缘故事。宋国国君武公有一个女儿叫仲子,生下来手上就有文字,写的是鲁夫人三个字。因此仲子公主嫁到了鲁国,生下下一代国君鲁桓公。其父鲁惠公去世,鲁隐公(桓公长兄)代理国政。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条理清晰,叙事简洁,看不出有什么不对。但如细细琢磨,会发现一个小细节,即“仲子归于我”。“我”指代鲁国,从接下来的句子判断,仲子所嫁之人为鲁惠公,为何不直说惠公聘仲子呢?也许我显得有点吹毛求疵,鲁惠公到底是鲁国的国君,“归于我”怎么也不算错。的确,表面上看来逻辑是通的,但看看司马迁的《史记》里的描述,一切了然。
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史记·鲁周世家》
《左传》中“是以隐公立而奉之”中的隐公就是公子息,对于他的出身和继位,《左传》与《史记》的记录是一致的。但关于仲子公主与儿子鲁桓公(即公子允)的记载却迥然不同,可以说,《史记》中提供的史料令人大吃一惊,颇有宫廷丑闻,娱乐八卦的影子。
这位手上写有鲁夫人字样的仲子公主,原本是为公子息所聘的媳妇,鲁惠公应该是她的公公。但结果是,仲子公主嫁到鲁国后却变成了鲁惠公的女人,公公变成丈夫,而丈夫却成了儿子。我想,在这段不伦的姻缘里,只有一个人是真正快慰的,而另两人是悲伤的,至少在相当一段岁月里是不愉快的。而更悲剧的是,原本有机会被立为太子的公子息,因弟弟公子允的出生而平白丧失了这个机会,更引发日后的一场内乱。
《左传》只说“仲子归于我”而不说“惠公取宋武公女”,用的是鲁国人善用的春秋笔法。
鲁国是继承周礼之最虔诚完备的国家,大概怎么也无法接受就在自己的宫廷里发生了这样的丑闻,因此说话遮遮掩掩。然而,对自己遮掩的人却往往对他人直言不讳,发生在鲁国以外的夺媳风波倒是被他记了个清楚。
楚子之在蔡也,狊阜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
《左传·昭公十九年》
文中的楚子是后来的楚平王。当初他还只是大夫的时候,去过一次蔡国。与一个小吏之女同居,生下儿子建,后立为太子。楚平王想必十分看重太子建,为他聘请了两位老师,一个是伍奢,另一个是费无极。伍奢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谋士伍子胥的父亲,从儿子身上可以想象父亲的才学和谋略。显然,太子建与伍奢走得更近些,进而冷落了费无极。不得宠的费无极心中怀恨,为了报复使出阴招。他故意撺掇楚平王为太子娶妇,于是楚平王为儿子从秦国聘来一位公主。费无极见了公主后撺掇楚平王抢走了儿媳,又一出悲剧拉开帷幕。
《史记》中对这一段故事多次提及,在《楚世家》中是这样叙述的,情节较《左传》更加生动传神。
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於太子,常谗恶太子建。建时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无宠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 |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得知,费无忌(即《左传》中的无极)作为这段婚约的负责办事人,先一步在秦公主到来的路上一睹其芳容(也可猜测是他做为办事代表亲自去了秦国),于是在公主未到前抢先回到楚平王身边,撺掇他占有儿媳再为太子另娶。楚国远离中原文化,在当时属蛮夷之国。连文化大国鲁国都不能自控的事,更别说“不服周”的楚人了。楚平王绝不含糊,当下就把秦公主收入房中,生下儿子熊珍。而从《史记》中我们发现,当年与他同居的蔡国小吏之女,早已被他打入冷宫。曾经一番郎情妾意、信誓旦旦,如今都成灰烬。
藏在暗中作祟的费无忌是真小人,为了报复百无禁忌。让太子丢了媳妇仍不解恨,大招更在后头,且是步步为营: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
《左传·昭公十九年》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原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史记·伍子胥列传》
先以晋国强大对楚国造成威胁为由,劝楚平王将太子建调往大城市城父,“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再以太子定有夺媳之恨为由诽谤他外交诸侯,欲图谋反。楚平王本就对太子心存愧疚,因愧疚而尴尬,因尴尬而不满。此时,从儿子手中抢来的媳妇也已生下儿子,感情的天平早就倾向了娇妻爱子,所谓小人之言无非是说到了他隐秘的痛处。不是他昏聩,而是他有私欲要满足,恰被小人利用。又或者说,是他在利用小人。
楚平王派人杀太子,他终于找到了可以除掉心中毒瘤的借口和机会。然而太子命大,杀手放走了太子。而他的老师就没那么幸运了。忠诚的伍奢被抓,为太子辩驳,怒斥费无忌为小人。费无忌当然不肯罢休,撺掇楚平王一同诛杀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胥。后伍尚死,伍胥逃脱,最终在吴国站稳脚跟。多年后,他辅佐吴王阖闾讨伐楚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不肯罢休,挖坟鞭尸,以怨报怨。
中国人历来讲究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恨一个人恨到鞭尸的地步,想必是痛彻骨髓的。死亡也了结不了。
![]() |
楚平王的故事固然惨烈,但戏份最吃重的部分落在了伍子胥报仇的桥段上,作为祸端之源的夺媳之乱却并不那么出名。视线回到中原地区,这里也上演了一出夺媳的悲喜剧,这段故事悲欣交集,不但具有历史性、故事性,更增添了文学性。不但为历史增加了曲折动人的传奇,诞生了几个可歌可泣的人物,更在诗歌史上留下重彩。
这就是卫宣公与宣姜的故事。
与秦女宋女不同的是,宣姜的故事不但更有名气,其在故事中的地位也是响当当的女主角,主动性远胜于其他同等级别的受害人。这种主动当然不是她主动要求改嫁公公,这一点上来说她同样是被迫的。而是主动参与到历史进程中去,只是其作为有褒有贬,而核心无非是一个利字。尽管如此,宣姜不再只是一桩历史丑闻中的一个受害人名字,而是一个抗争者,在夹缝中努力求生存。
![]() |
宣姜是齐僖公之女,他们这一代兄弟姊妹的故事可以写一部长长的小说。这小说中的宣姜是最传奇的一个。卫宣公为太子伋娶妻,聘了齐国的公主。然而却贪恋儿媳的美貌,控制不住欲望之火,做下了不伦之事。在所有具有相同“犯罪”经历的国君中,卫宣公是最大手笔的一个。他为新夫人另立新家,于黄河边造了新台。一进门就施以物质轰炸,让宣姜得到补偿之时更无可控诉。同时,正如楚平王,卫宣公为太子另娶新妇,并因此事与太子产生隔阂乃至怨恨。
![]() |
太子伋是孝子,这一点有点类似公子息,但他并没有公子息的运气。卫国的君位与他无缘了。先是他的生母夷姜自杀,继而君父的屠刀也伸向了眼前。然而怂恿卫宣公杀子的却并非奸臣小人,而是宣姜。没错,就是曾经与他缔结婚约的宣姜。没有做成夫妻,如今变成了敌人。宣姜为什么要杀太子伋?比较明显的缘由是宣姜已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此时的她不再是新台里为不幸的遭遇而悲叹垂泪的少妇,而是蜕变为谋生存,求发展的国君夫人。曾经有望与她温存一世的太子伋,眼下是她坐稳君夫人宝座的绊脚石。将来宣公去世后,继位为君的太子伋一定不会放过他们母子,今日忍辱吞下的苦果,将来都会报在他们身上。宣姜有理由这样想,虽然她曾是被迫的,但她毕竟是制造悲剧的参与者。从利益层面而言,不管太子伋口碑多好,表现得多么仁爱忠孝,客观上都是威胁。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他的表现都是真诚的,难保不为了格局利益受人挑唆。宣姜是倔强的,韧性十足的。她不甘于被摆布,要为自己挣权利,挣活下去的权利。于是,她出手了。《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扑盗其沧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
《左传》中对这件事的记载与《史记》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出入。只是不如《史记》的叙述精彩生动。可见这段历史早就成为共识。
宣姜与小儿子公子朔一同在宣公面前陷害太子伋,宣公本就因为自己的“罪行”而对太子看不顺眼,再加旁人挑唆,一拍大腿就定下了杀太子的方针政策。太子伋落入圈套赶赴齐国,而得知此事的宣姜长子公子寿,一向与长兄投缘交好,赶忙跑去阻拦他。却不想太子伋的仁孝忠义是百分百的真实,得知父亲有意要杀自己,高唱“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论调,坚决不辱父命。公子寿见劝说无望,遂使了个计策,灌醉长兄,自己代他赴死。盗匪没见过太子伋,见公子寿手中有约定好的信物,便将他除掉了。等太子伋醒来后发觉这一切,立即赶往出事地点,声明盗匪杀错了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太子伋,于是死在了盗匪的屠刀之下。
一段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兄弟情,特别是公子寿的慷慨赴死令人动容。卫宣公与宣姜都有些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酸,倒是小儿子公子朔得了个大便宜,在父亲死后继承了君位,成了卫惠公。
宣姜的故事还有很长一段,但我们暂且讲到这。仅在这前半生的曲折遭遇中,我们就已听到了曲折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看到了为利益和欲望而酿下的祸端。在宫闱之中,人固然华服美饰,锦衣玉食。但在争斗面前却如蝼蚁虫鼠,肮脏丑陋,做了贪欲与私利的奴隶,被驱使着前行。太子伋固然仁弱,但难得他善良忠贞;公子寿虽然年少,但勇气过人,重情重义,不为私利所惑。要知道,杀死太子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也许宣姜的本意就是为他争取位置,而身为嫡出长子的他,论理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原本站在利益格局对立面的兄弟二人,不约而同地为了心中的那份真与爱放弃了生命,牺牲了自己,怎不令人感佩!
翻开《诗经》,我们看到了《新台》、《二子乘舟》和《君子偕老》。宣姜的故事不止在史书里,更在文学中。她的形象有外表的铺陈式描写,也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传奇。尽管保留下来的文字对她的内心和情感着墨甚少,但与同时代的女子相比,她已然鲜活独立,立体复杂。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而不再只是一个名字。
夺媳桥段里向来都是儿子倒霉,但也有意外的结局。比如蔡国也曾上演了同样类型的故事,但结果却是儿子杀了老子。
景侯元年,楚庄王卒。四十九年,景侯为太子般娶妇於楚,而景侯通焉。太子弑景侯而自立,是为灵侯。
《史记·管蔡世家》
蔡国人做事向来不走寻常路,读《史记》时总觉得他们是另类群体,做事不按套路出牌,常常任性。因此套路在蔡国便衍生出了变体:景候没有直接把儿媳抢来,而是暗通款曲。儿子灵候毫不手软,手起刀落,自己做了国君。而这位楚国女子连名字都没留下,想必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宫闱之乱,历来把重责归咎于女人。特别是宣姜,因为主动参与了斗争,受到了不少的谴责和批判。不过也有个例外,就是楚平王抢来的秦国公主,在《列女传》中称为伯赢。她虽然换了丈夫,却被作者刘向列入了“真顺传”,听来令人不解,但刘向自有证据:
伯嬴者,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当昭王时,楚与吴为伯莒之战。吴胜楚,遂入至郢。昭王亡,吴王阖闾尽妻其后宫。次至伯嬴,伯嬴持刃曰:“妾闻:天子者,天下之表也。公侯者,一国之仪也。天子失制则天下乱,诸侯失节则其国危。夫妇之道,固人伦之始,王教之端。是以明王之制,使男女不亲授,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殊椸枷,异巾栉,所以施之也。若诸侯外淫者绝,卿大夫外淫者放,士庶人外淫者宫割。夫然者,以为仁失可复以义,义失可复以礼。男女之丧,乱亡兴焉。夫造乱亡之端,公侯之所绝,天子之所诛也。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且妾闻,生而辱,不若死而荣。若使君王弃其仪表,则无以临国。妾有淫端,则无以生世。壹举而两辱,妾以死守之,不敢承命。且凡所欲妾者,为乐也。近妾而死,何乐之有?如先杀妾,又何益于君王?”于是吴王惭,遂退舍。伯嬴与其保阿闭永巷之门,皆不释兵。三旬,秦救至,昭王乃复矣。君子谓伯嬴勇而精壹。
刘向略掉了楚平王夺媳的前因,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但吴胜楚这件事却不仅是国家相互的攻伐,更是伍子胥的一场报复。此刻,新君楚昭王已逃亡,伍子胥在挖坟鞭尸,而吴王阖闾充分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干起了奸淫楚国后宫的勾当。但当他面对伯赢的时候,却见她大义凛然,出口成章。一番慷慨陈词,大气磅礴。不知来自蛮夷之地的吴王究竟听懂多少,但到底是被这气场镇住了,放过了伯赢。后世赞扬伯赢“勇而精壹”,想来的确是位烈女子。但如果纠结这故事的细节,不难发现并不值得推敲,有好事者编故事之嫌。编外野史传闻供作者录用,以此为说教也有可能。
讲了这么多,也许鲁国公子息的结局看起来稍好。他没有被父亲杀掉,且做了十一年的国君。然而,他最终被弟弟公子允与谋臣合谋杀害了。可惜了一位不计较个人恩怨,一心为国谋利的好国君。
伦理,原本是人们为了平衡利益所做出的内部妥协,进而达成共识,列为条款。人皆有私欲,但人人都只图索取,结局必然惨烈。父夺子媳就是打破规约、谋求私欲满足的违约行为。平衡被破坏后必然触及更多的利益关系,一环扣一环,泥团越滚越大,所有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夺媳之恨变成夺命之恨,累及几个家族甚至几代人,可悲可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
欢迎爱好文艺的朋友扫码关注“眉轩琐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