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诺贝尔文学奖的迪伦,被抓的宋冬野,还有独自飞上天的小熊
有人最近跟我说回来就没更新了 -- 是啊,生活又重回归于日常和忙碌,不像在路上那么多经历和感悟了。不过因为今天的几则信息量大的新闻我又有了些写字的欲望,嗯,欲求不满 -- 明显这里说的是表达欲。
于是,闷了几大口剩在冰箱里看上去廉价的红酒,来聊聊诺贝尔文学奖、宋冬野和一枚孤独的小熊。
基本上今天看朋友圈的人已经被Bob Dylan 和诺贝尔文学奖刷屏了。Bob Dylan获得此奖的一大好处是,对我这种读书少的人来说,终于是在得知一个获奖者名字之前就已经读过他的作品了 -- 虽然更确切的说是听过。
那么鲍勃迪伦到底是不是该得这个奖,我想我这种文学著作阅读量太少的人是没有资格评论的。作为一个具备一定听歌量的人,主要是想说说他的音乐。我现在CD机里放着从LA买回来的他的各种五花八门精选集中的一张 《The Essential Bob Dylan》,作为一个对CD一直有着情结的老派音乐爱好者,去年在美国大公路上开着车发现刚买的双CD专辑其中一张有裂缝不能播放时心是相当的疼痛。
第一次接触Bob Dylan应该是95、96年那会儿,记得有盘打口带(应该也是我姐的,虽然她估计也不记得了),依然是他的各种五花八门精选集中的一张。第一首必然是《Blowing in the wind》,还有《For the time they are a- changing》,《like a rolling stone》等等,等等。总之,听过后的感觉,就是一个嗓子好破吐字不清的老男人的记不住旋律的碎碎念,除了因为枪花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已经先入为主,对迪伦的原唱也爱屋及乌的好感。
记得有个90后小朋友说,她在宿舍里放迪伦的时候,同宿舍的姑娘反映这简直就跟新疆弹棉花的调调一样。听到这个我笑了半天,因为这形容简直太贴切了,尤其如果你哼下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like a rolling stone”这几句的时候。只是这位弹棉花的哥哥的嗓音即使这么破锣还是那么魅力十足的让你按不下Stop键。
Bob Dylan的音乐造诣毋庸置疑,他的歌词意义虽然也许高于旋律,但是我们真正记住了他每首歌的旋律。所以归根到底,到底是旋律服务于歌词,还是歌词配合旋律,都不重要,就像有人更喜欢美好干净的嗓音,有人偏爱沧桑的烟酒嗓。迪伦的嗓音,在美国也不是独一无二的破,Tom waits和Leonard Cohen两位还跟他作伴呢。
但是提起鲍勃迪伦谁敢说不好呢?小时候看的各种启蒙音乐杂志和乐评对他都是一股脑儿近乎膜拜的溢美之词。那么说实话,那时候年轻气盛的我,虽然听不懂他歌里的隐喻、抗争和沧桑,但是依旧对他充满了崇敬,毕竟像《Blowing in the Wind》,能流行到人人都会唱,也不能说明他只会写歌词。记得《阿甘正传》里面,Jenny裸体抱着吉他唱歌,就是这首啊。于是后来慢慢了解到歌词的含义,才明白除了讲述人的成长,世事的变迁,更多的是反战、民主和人权。所以,当60年代反战和民权运动在美国如火如荼的时候,21岁的鲍勃迪伦这首歌会被奉为主题曲而传唱。你问他答案在哪里,他说,在风中飘逝 -- 不接受任何被赋予和被定义的结论,他教给人们自己去思考和找寻答案。
但是最可怕的是如果你连去找寻的愿望都没有,任由身边的不公和不合理在利益追求中被粉饰太平,惧怕一切独立思考所带来的结果,逃避让你不舒适的变革,安慰自己说,我又不是愤青 -- 对啊,在我们这里,愤青可是个令人唾弃的词呢。可是我们并不愤怒,我们只希望有更多的权利去生活得更合理。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只是希望,你不要视而不见
............................................................................................................................................
然后另一则跟诺贝尔文学奖并列的刷屏新闻是,朝阳群众又厉害了,宋冬野被抓。
这个我不想过多评论,我只是想说我一直喜欢他的歌,即使他从一个小众歌手成为了偶像,他的歌从小众民谣成为卡拉OK曲目,但是写出了家里没有草原却爱上一匹野马的句子,有资格被大众追捧。
至于一个创作型歌手嗑药,嗑了什么,为什么嗑,我根本懒得去关心。鲍勃迪伦也承认自己与毒品有染,披头士、滚石和所有伟大的乐队都无一例外,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热爱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在get High的状态下写出来的,这跟人品无关,跟道德无关,所以,我对八卦新闻无感,只是盼着听到他们的新作品。本身,能写出《嘿裤衩儿》这种可爱作品的爱猫之人,能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就不那么好,大家的关注点也总是有点偏。整天拼命忙着赚了一堆钱却不愿意花一点儿零头去购买正版音乐,好像音乐人就该免费给我们写歌,还怎么让人有动力创作?
这几天雾霾又缠绵不肯离开北京,为了备战月底上海马拉松只能从室外转移到室内跑步机,可是今天在健身房跑步的时候感觉自己状态不好到要爆炸。从外面逛了一圈绿草蓝天回来,再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想想这个浮躁和缺乏公德心到无可救药的社会,也许除了谈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没有别的拯救黯淡内心的方法了(说得好像马上有得可谈一样)。
昨天在商场看到一只独自悬在屋顶的小熊气球,不知为什么这个画面一直让我念念不忘。晚上发朋友圈请大家填写标题,大家的各种回复如下,也是能看出每个人内心的状态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感受:
- 这隐隐透着诡异 --这是喜欢推理小说的孩子
- 我想飞的更高 -- 这是上进的孩子
- 吊死的娃 -- 这是个残忍的孩子
- 你咋不上天啊 x2 -- 这句话两人回复
- 国家大剧院吗? -- 把我想的很高雅
- 气球也 -- 倒是没错
- 这是什么? -- 我猜你没点开大图
- 俯瞰众生 -- 这是个具有上帝视角的孩子
- 屋里的人真会玩儿 -- 玩儿什么你说清楚了
- 明明是个伤感的画面 -- 有点意思了
- 这是个公青蛙 -- 想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 不该下凡 -- 这是仙女姐姐
- 瞅啥瞅 -- 你以为人家爱瞅?
- 哈哈玻璃天花板 -- 哈哈哈哈哈哈,然后呢?
- 屋顶晒月光 -- 这是个浪漫的孩子
- 别让我飞,将我温柔圈养 -- 这是个突然文艺的孩子
- Lonely,I'm Mr. Lonley -- 有本事你唱出来
你们猜,我的标题是什么?
想看到更多音乐,电影,旅行路上和人物描写,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逆光骚年
愿意多聊聊的,可豆油或者加我个人微信:53831604
于是,闷了几大口剩在冰箱里看上去廉价的红酒,来聊聊诺贝尔文学奖、宋冬野和一枚孤独的小熊。
![]() |
基本上今天看朋友圈的人已经被Bob Dylan 和诺贝尔文学奖刷屏了。Bob Dylan获得此奖的一大好处是,对我这种读书少的人来说,终于是在得知一个获奖者名字之前就已经读过他的作品了 -- 虽然更确切的说是听过。
那么鲍勃迪伦到底是不是该得这个奖,我想我这种文学著作阅读量太少的人是没有资格评论的。作为一个具备一定听歌量的人,主要是想说说他的音乐。我现在CD机里放着从LA买回来的他的各种五花八门精选集中的一张 《The Essential Bob Dylan》,作为一个对CD一直有着情结的老派音乐爱好者,去年在美国大公路上开着车发现刚买的双CD专辑其中一张有裂缝不能播放时心是相当的疼痛。
第一次接触Bob Dylan应该是95、96年那会儿,记得有盘打口带(应该也是我姐的,虽然她估计也不记得了),依然是他的各种五花八门精选集中的一张。第一首必然是《Blowing in the wind》,还有《For the time they are a- changing》,《like a rolling stone》等等,等等。总之,听过后的感觉,就是一个嗓子好破吐字不清的老男人的记不住旋律的碎碎念,除了因为枪花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已经先入为主,对迪伦的原唱也爱屋及乌的好感。
![]() |
记得有个90后小朋友说,她在宿舍里放迪伦的时候,同宿舍的姑娘反映这简直就跟新疆弹棉花的调调一样。听到这个我笑了半天,因为这形容简直太贴切了,尤其如果你哼下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like a rolling stone”这几句的时候。只是这位弹棉花的哥哥的嗓音即使这么破锣还是那么魅力十足的让你按不下Stop键。
Bob Dylan的音乐造诣毋庸置疑,他的歌词意义虽然也许高于旋律,但是我们真正记住了他每首歌的旋律。所以归根到底,到底是旋律服务于歌词,还是歌词配合旋律,都不重要,就像有人更喜欢美好干净的嗓音,有人偏爱沧桑的烟酒嗓。迪伦的嗓音,在美国也不是独一无二的破,Tom waits和Leonard Cohen两位还跟他作伴呢。
但是提起鲍勃迪伦谁敢说不好呢?小时候看的各种启蒙音乐杂志和乐评对他都是一股脑儿近乎膜拜的溢美之词。那么说实话,那时候年轻气盛的我,虽然听不懂他歌里的隐喻、抗争和沧桑,但是依旧对他充满了崇敬,毕竟像《Blowing in the Wind》,能流行到人人都会唱,也不能说明他只会写歌词。记得《阿甘正传》里面,Jenny裸体抱着吉他唱歌,就是这首啊。于是后来慢慢了解到歌词的含义,才明白除了讲述人的成长,世事的变迁,更多的是反战、民主和人权。所以,当60年代反战和民权运动在美国如火如荼的时候,21岁的鲍勃迪伦这首歌会被奉为主题曲而传唱。你问他答案在哪里,他说,在风中飘逝 -- 不接受任何被赋予和被定义的结论,他教给人们自己去思考和找寻答案。
![]() |
但是最可怕的是如果你连去找寻的愿望都没有,任由身边的不公和不合理在利益追求中被粉饰太平,惧怕一切独立思考所带来的结果,逃避让你不舒适的变革,安慰自己说,我又不是愤青 -- 对啊,在我们这里,愤青可是个令人唾弃的词呢。可是我们并不愤怒,我们只希望有更多的权利去生活得更合理。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只是希望,你不要视而不见
............................................................................................................................................
然后另一则跟诺贝尔文学奖并列的刷屏新闻是,朝阳群众又厉害了,宋冬野被抓。
这个我不想过多评论,我只是想说我一直喜欢他的歌,即使他从一个小众歌手成为了偶像,他的歌从小众民谣成为卡拉OK曲目,但是写出了家里没有草原却爱上一匹野马的句子,有资格被大众追捧。
至于一个创作型歌手嗑药,嗑了什么,为什么嗑,我根本懒得去关心。鲍勃迪伦也承认自己与毒品有染,披头士、滚石和所有伟大的乐队都无一例外,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热爱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在get High的状态下写出来的,这跟人品无关,跟道德无关,所以,我对八卦新闻无感,只是盼着听到他们的新作品。本身,能写出《嘿裤衩儿》这种可爱作品的爱猫之人,能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就不那么好,大家的关注点也总是有点偏。整天拼命忙着赚了一堆钱却不愿意花一点儿零头去购买正版音乐,好像音乐人就该免费给我们写歌,还怎么让人有动力创作?
这几天雾霾又缠绵不肯离开北京,为了备战月底上海马拉松只能从室外转移到室内跑步机,可是今天在健身房跑步的时候感觉自己状态不好到要爆炸。从外面逛了一圈绿草蓝天回来,再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想想这个浮躁和缺乏公德心到无可救药的社会,也许除了谈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没有别的拯救黯淡内心的方法了(说得好像马上有得可谈一样)。
![]() |
昨天在商场看到一只独自悬在屋顶的小熊气球,不知为什么这个画面一直让我念念不忘。晚上发朋友圈请大家填写标题,大家的各种回复如下,也是能看出每个人内心的状态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感受:
- 这隐隐透着诡异 --这是喜欢推理小说的孩子
- 我想飞的更高 -- 这是上进的孩子
- 吊死的娃 -- 这是个残忍的孩子
- 你咋不上天啊 x2 -- 这句话两人回复
- 国家大剧院吗? -- 把我想的很高雅
- 气球也 -- 倒是没错
- 这是什么? -- 我猜你没点开大图
- 俯瞰众生 -- 这是个具有上帝视角的孩子
- 屋里的人真会玩儿 -- 玩儿什么你说清楚了
- 明明是个伤感的画面 -- 有点意思了
- 这是个公青蛙 -- 想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 不该下凡 -- 这是仙女姐姐
- 瞅啥瞅 -- 你以为人家爱瞅?
- 哈哈玻璃天花板 -- 哈哈哈哈哈哈,然后呢?
- 屋顶晒月光 -- 这是个浪漫的孩子
- 别让我飞,将我温柔圈养 -- 这是个突然文艺的孩子
- Lonely,I'm Mr. Lonley -- 有本事你唱出来
你们猜,我的标题是什么?
想看到更多音乐,电影,旅行路上和人物描写,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逆光骚年
愿意多聊聊的,可豆油或者加我个人微信:53831604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