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几乎成为所有去过的城市中最喜欢的一个
刚刚过去的十一去了以色列,其中在特拉维夫以及周边待了五天,而这个城市几乎快要成为所有我去过的城市中最喜欢的一个了。当然,纽约除外,纽约不是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价值观。
我喜欢的城市一般得满足几点要求,首先得是个有趣好玩有丰富city life的城市。我所定义下的有趣好玩,其实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哪怕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也能找到很多可玩的,也能过得有滋有味”。我生活的上海可以满足这个要求,我最爱的纽约也满足,我短住过一段时间的日内瓦不能满足。一个人也能过得有滋有味是什么样子呢,大概就是毕业后我搬去了纽约,虽然也有一些朋友在同城,但大多数时候我最愿意做的还是租个自行车沿着东河和哈德逊河骑行绕曼哈顿一周、或是去我最习惯的日本书店,标配是拿铁和栗子蛋糕,一定要坐在正对着Bryant Park的窗口,看一本书,天气好的时候我当然也会躺在Bryant Park的草坪上,纽约的各种展览、演出、讲座等等等活动更是多,大多数时候一个人背上包就可以去了,而适合一个人吃饭不会显得尴尬的小饭馆也是满街可寻,而在我一个人做这些的时候,我觉得无比自在和满足。
我长大的上海也是一个这样的城市。现在让我如此沉迷的特拉维夫大概也是这样的一个城市,雅法老城的跳蚤市场、历史悠久却又young at heart的迷人社区neze tzedek、连接闹市却又从安静的住宅区穿城而过的罗斯柴尔德大道,当然还有一整条沿着地中海金黄色的大沙滩修建的骑行跑步道。除此之外,最棒的地方就是它像上海像北京一样,是个新城与老街区交织错落有致的城市,新城区可以找到如北上广一样的高级shopping mall,而老城区里又遍布着各种有意思的精品小店或咖啡馆。我幻想了一下,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城市,我应该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其次它应该是一个多元、包容、但互不打扰的城市,说到这里,大概没有世界上没有一个比纽约做的更好的了?我实习时住过的日内瓦,按理来说也应该是一个以多元和国际化标榜的城市,毕竟那么多的国际组织设总部在这儿,而他们又拥有那么多的国际雇员。但对于我来说,那短暂的几个月里,我从没觉得这是一个包容并欣然接受多元的城市,唯一觉得“啊这是个不同肤色都能和谐共处的地方”的时刻就是在每天早上开往万国宫的tram上。我那么的热爱纽约就是因为它的包容尊重和互不打扰让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自由自在的地方。
特拉维夫也算是一个这样的我热爱的城市。和耶路撒冷完全不同,这儿的犹太人更世俗化(不知道这个词用得是否准确),虽然穆斯林的所占的比例应该远远的低于在耶路撒冷,但两批人也都能在这个城市找到各自的乐趣和最好的相处方式。傍晚路过海滩边,随处可见或可闻阿拉伯人携家带口支起的烧烤炉,包裹着一袭黑衣的妇人带着孩子们在海里玩水,爸爸们忙着给烧烤架上的食物添加各自香料,旁边则是光着膀子的犹太少年们在玩飞盘。亚裔在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应该都是不多见的,可我却没有因为一张亚裔脸而在这个城市引来任何一点儿过多的目光或吃住上的不便,这让我觉得非常棒,这样的感觉堪比在纽约。
我所热爱的城市应该也是living friendly的。我自己定义下的living friendly最简单粗暴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只要靠近城市中心,步行30-40分钟之内就能到达大多数地方,无需开车或依靠公共交通”,特拉维夫完全符合这样的城市。我们当时住在特拉维夫紧靠着海边的一条小街,在公寓的顶上就能看到地中海湛蓝的海水。这个位置呢,步行去特拉维夫南边的雅法老城大约30分钟,步行去北边的tel aviv marina大约30分钟,步行去最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大道大约30分钟。甚至有一天公共假日,全市的public transit停运,我们步行去火车站也就40多分钟。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只要住在市中心附近,步行去哪儿都没问题的城市,而步行也是我最爱的体验一个城市的方式。除此之外,特拉维夫的便利店也极其方便,早上起个大早也能随处找到喝咖啡的地方。总的来说,一个living friendly的城市必须足够“大”,因而有方便市民的各式各样便利措施,无论便利店还是公共交通或是咖啡店,但同时它也足够“小”,不会让一个摸不清方向的人觉得寸步难行。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特拉维夫最大的加分项大概就是它的地中海沙滩了。我是个爱海如命的人,可能射手座都爱海,所以对我来说,一个城市如果可以依海而建那真是的太棒了。特拉维夫市的全名其实是tel aviv-yafo,特拉维夫与雅法,这两个城市在最初建起来时其实是两个单独的城市,先有了雅法市,再有了特拉维夫市,雅法在南边,特拉维夫在北边,后来随着城市慢慢扩张,两个城市几乎就成了一个城市。沿着海边建起来的大多是一些高级酒店和住宅,然而从市中心大多数地方步行去海边也不过十几二十分钟的事。 比起单纯的大海或海边这样的场景,我可能更迷恋的是在海边的这种生活状态,和朋友打趣到“生活在海边的男生女生们一般都身材比较好,肤色健康,可能因为经常要穿着比基尼吧”。其实还真是,特拉维夫是个特别适合骑行的城市,便民设施里有一项可以任意租借的公共自行车,在城市随处都有停放点,大多数道路都有自行车道。办一张卡,租车时刷一下,为了鼓励车子的流动性,前半个小时免费,后半个小时开始收费。
国内现在也有不少城市有这样的项目了,只是国内适合这样骑行的城市还是不多,拿上海来说,想在市中心骑车还真是不易,道路狭窄、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车也不让人,听说杭州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在我常住过的城市里,山东潍坊倒是个特别适合骑行出行的城市,路修的笔直宽阔,城市也不大,去哪儿骑个自行车也就十多分钟的事。在特拉维夫到处可见骑着车的人们,不单是把骑车作为运动,更是作为一种出行方式。所以比起大海边的城市,我更爱的可能是大海边城市那种健康积极又不拘小节的生活状态。 市中心的罗斯柴尔德大道也是这样让我觉得“生活在海边真好”的地方,罗斯柴尔德大道是一条贯穿市中心的特拉维夫的标志大道,大道的一头是现代气息浓厚的艺术馆,大道被分成车行道、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两边种满了把大道遮成时空隧道般的树,两边是安静的住宅区和偶尔出现的咖啡店或餐馆。在特拉维夫的这几天,我们分别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在这条路上反反复复的走了好几回,遇见过玩滑板的少年、牵着笨重斗牛犬的小小胖妞、推着两个婴儿车的妈妈等等。
临走的那天早上沿着海边从住的apartment走去雅法老城,大约是早上八九点的样子吧,最后一次沉迷于这样的地中海,这样的步行道,和这样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在向上的,永远都会是这样少年状态的城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