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
也是回家十多天了,思绪就像学生时代每逢开学讲台上老师说的一样“思绪还没有回归到课堂上来”,而我的心到现在也还没有回到家里来。
还是会念念不忘那部话剧。
还是会念念不忘猪肉拌饭。
还是会念念不忘一个人坐陌生的地铁和挤拥挤的公交。
我像个当地人一样,熟练地拿出交通卡,面无表情地刷卡上车刷卡下车,不管前面的路是不是我的目的地,我也从不站在街头两边驻足。我毅然朝着第六感地方向向前走,相信是地球是圆的。因此,在陌生的帝都里走错路就当多看的风景。
不存在迷茫。
买早了票,我在影院三楼的书吧打开电脑做图。书吧很窄,一条过道的宽度,左边摆着沙发桌椅,右边是整面的书墙。书吧里的书保存的很整洁,老板用标签分门别类。介于图书馆的庞然大物和咖啡馆的小资情怀,这间书吧更像小区里普通的资料查阅室。老大爷和小青年毫无违和感的在一张桌子上对面坐着看棋牌书籍、看卡通漫画。小情侣坐在一排肩靠肩地翻看手机细声密语,男生偶尔抬起左手看看手表,倒计时着电影放映的时间。我静静地做图到5点,然后收拾收拾准备开始进场看电影了。
《湄公河行动》,我在劲松刷了首轮。劲松的电影院座椅设计的不是很科学,无论个儿再壮的人观影起来眼皮下除了电影屏幕总有一颗头颅。我一直是背挺直地看完了整场电影。末了,我也一直留在最后看到整部电影的最后一个字幕放完才放松离开。
以前在家乡看完电影是没有等待字幕播完这个习惯的。影厅的散场灯一亮,大家也都纷纷站立起来,清洁的阿姨从安全出口进来让你也不好意思在影厅里久留。一直傻杵在影厅看“无聊”的字幕,清洁阿姨的嘴里可能会碎碎念之类的。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也经常随波逐流看完就散。
这会儿,我也终于在陌生的城市干了一件对一部电影团队尊敬的事儿了。同样在帝都,第二天又去看了张嘉佳原著的一部电影。同样的留在最后一个字幕完发现了一小段彩蛋,我惊喜地跟友人发微信说看完片子时千万不要提前离开了,一定要等字幕完,听完王菲的歌。
北京呆的时间整好不太凑巧,赶上了十一黄金周。我赶上国庆提前几天夜里下了飞机拖着行李奔上了去前门的巴士。车里一大爷操着纯正的北京腔问有没有拼车的一起去通州,三三两两地有人应和着决定一起拼车过去。省钱才是硬道理!
夜里的北京郊区透着一丝丝的冷清,大巴车上的人大多闭着眼双手交叉合在胸前。我坐在窗边,一道玻璃把我和北京的高楼隔离开来,我望着从我眼前疾驰而去的建筑。高楼里的办公室还有些灯亮着,街道边,便利店还是灯火通明,四合院一片黑灯瞎火。
这就是我心心念了三年的北京,这就是我宁愿不享受洱海的宁静也要戴着口罩过来穿行的北京。
幸好!我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阳光甚好!
下了巴士,离天安门还有段距离,我手机地图查了位置走起路来其实也不远,可行李箱的滚轮声在寂静的大街上还是显得格外的刺耳。加上在黑夜里独自前行确实不是一个女孩该干的事。
我还是拦了辆的士上了车跟师傅说去天安门。久经职场的师傅一登油门,几分钟就把我护送至了前门大街,对我顺手指着他的左方说:“小姑娘,那边就是天安门了,你这么早来还不让进的,你在旁边找个旅馆先呆几个钟头等4点了再出来吧!”
“算了,我怕我一呆就睡着了,我在附近看看有没有肯德基之类的坐坐吧!”我回答师傅。
“可这儿离肯德基还有段距离啊,你得往回走,我这也不能给你掉头”师傅把头探出窗外无奈地指着前门大街上的护栏。
“应该不远吧!安全吗?”我问师傅。
师傅听了我的话笑了起来:“小姑娘, 你放心,这里是天安门啊!哪哪都有摄像头的,临近国庆了周围四处都有巡逻警察的,你放心好啦!”
听师傅的话瞬间觉得天安门在我心里的地位又高出许多,师傅的语气透漏出,这没有铜墙铁壁四处空挡的大街感觉也是全北京最安全的地方。
滚轮声伴着我步行五分钟找到了一家拉面馆坐下来,要了一晚拉面,算是北京落地后的第一餐了。没有稍作停留,吃完面我还是奔着天安门广场走去。夜里的北京很冷,我从行李箱里抽出两件针织衫穿上,风还是透过针织衫的洞吹着我的皮肤打了好几个寒颤。前门大街是有栏杆的,如果要去向广场我得绕着栏杆拖着行李往前走好长一段路。深夜的地下通道我可是不敢走的,透着栏杆我问对面凌晨就出来卖豆汁儿的大妈怎么办,大妈很热情地走过来说:“小姑娘,翻过来,先把行李给我”。
这份热情倒是把我弄得尴尬了。
天安门前我横穿马路还翻栏杆!!
这种行为对我来说就是壮举啊!!
虽然不敢,但我还是翻栏杆了,和大妈合力一起把行李箱也翻了过来。为了表示对大妈的感谢,我买了一杯豆汁儿。
三块钱,味道···比白开水浓点,至少在冰凉的夜里暖手了。旁边摆地摊的大妈看我照顾了“隔壁”大妈的生意也问我:“小姑娘,看升国旗要买国旗不?便宜点卖给你”
“我笑了笑,嘴里吸着豆汁儿摆摆头!”
我心里已经有国旗了!
过了一道安检,我终于走到了国家博物馆门前,对面就是天安门广场。栏杆继续拦着,站岗的士兵说要到4点才会放行,说是今天升国旗的时间是06:05分。
我继续站在“放行”栏杆门口排着队,两小时内由开始的始的4、5人一直排到了我看不到的尽头。我以为排队了“放行”后就会按照排队的顺序站在第一排,结果事实证明,我还是天真了!
我瑟瑟发抖地站了两小时,看了夜班士兵换岗,看到的城楼内的灯光亮起也终于迎来了早班士兵给我们“放行”。
“放行”前,士兵“交代”我们说:“呆会儿进广场后不要拥挤,不要喧哗,根据指导员地指示有序站好”。
大家都精神亢奋地应和着,在指导员打开门之际,所有之前地交代也全成了泡沫。齐刷刷的人流就像坐逆行的火车,山和树都从眼角顺过眉心骨。乌压压的人群从我身边跑过,我像只倒退的乌龟,拖着箱子在奋力追赶。也不管滚轮的声音是有多么的刺耳,至少已经被我迫切的想要站在第一排的心情磨灭了。
好不容易!好不容易!
乌龟也奋力前行!
我至少还是站在了第一排——广场大柱子的斜对面,正好远远地看着光秃秃的旗杆笔直地立在升旗台,像那一群广场上的士兵一动不动地站立着,眼神那么的铿锵有力,眼珠都好似在站军姿,就像小时候玩的123木头人。
我视线一直离不开可爱的兵哥哥们,偶尔人群簇动超出了警戒线,可爱的兵哥哥会笔直地转过身正步迈过来警告示意一下,然后向后转、正步走、回到原位。
我一直看着东方慢慢透出的微亮和对面的长安街的天安门城楼。
终于,长安街没有车辆穿过,城楼的大门终于打开。
06:05,国家仪仗队终于迈着正步威武地走了出来。
显眼的国旗就在仪仗队地手里护送前进,心中也是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来。就像隔着电视机看阅兵会梗咽一样,五星红旗就在我面前飘扬。
忘记了刺骨地冷风,眼珠被一面红色的旗帜包围,它在慢慢上升,你的头也慢慢地上扬,嘴角跟着国歌小声和唱。
那一刻,广场是安静的。
那一刻,小学课本里的天安门广场就近在我的眼前。
那一天,新闻说,天安门城楼在深夜更换了毛主席的画像。
那一天,是我第二次踏上北京那块土地。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升国旗。
PS.微信公众号搜索 周晓丹的头顶飞机
还是会念念不忘那部话剧。
还是会念念不忘猪肉拌饭。
还是会念念不忘一个人坐陌生的地铁和挤拥挤的公交。
我像个当地人一样,熟练地拿出交通卡,面无表情地刷卡上车刷卡下车,不管前面的路是不是我的目的地,我也从不站在街头两边驻足。我毅然朝着第六感地方向向前走,相信是地球是圆的。因此,在陌生的帝都里走错路就当多看的风景。
不存在迷茫。
买早了票,我在影院三楼的书吧打开电脑做图。书吧很窄,一条过道的宽度,左边摆着沙发桌椅,右边是整面的书墙。书吧里的书保存的很整洁,老板用标签分门别类。介于图书馆的庞然大物和咖啡馆的小资情怀,这间书吧更像小区里普通的资料查阅室。老大爷和小青年毫无违和感的在一张桌子上对面坐着看棋牌书籍、看卡通漫画。小情侣坐在一排肩靠肩地翻看手机细声密语,男生偶尔抬起左手看看手表,倒计时着电影放映的时间。我静静地做图到5点,然后收拾收拾准备开始进场看电影了。
《湄公河行动》,我在劲松刷了首轮。劲松的电影院座椅设计的不是很科学,无论个儿再壮的人观影起来眼皮下除了电影屏幕总有一颗头颅。我一直是背挺直地看完了整场电影。末了,我也一直留在最后看到整部电影的最后一个字幕放完才放松离开。
以前在家乡看完电影是没有等待字幕播完这个习惯的。影厅的散场灯一亮,大家也都纷纷站立起来,清洁的阿姨从安全出口进来让你也不好意思在影厅里久留。一直傻杵在影厅看“无聊”的字幕,清洁阿姨的嘴里可能会碎碎念之类的。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也经常随波逐流看完就散。
这会儿,我也终于在陌生的城市干了一件对一部电影团队尊敬的事儿了。同样在帝都,第二天又去看了张嘉佳原著的一部电影。同样的留在最后一个字幕完发现了一小段彩蛋,我惊喜地跟友人发微信说看完片子时千万不要提前离开了,一定要等字幕完,听完王菲的歌。
北京呆的时间整好不太凑巧,赶上了十一黄金周。我赶上国庆提前几天夜里下了飞机拖着行李奔上了去前门的巴士。车里一大爷操着纯正的北京腔问有没有拼车的一起去通州,三三两两地有人应和着决定一起拼车过去。省钱才是硬道理!
夜里的北京郊区透着一丝丝的冷清,大巴车上的人大多闭着眼双手交叉合在胸前。我坐在窗边,一道玻璃把我和北京的高楼隔离开来,我望着从我眼前疾驰而去的建筑。高楼里的办公室还有些灯亮着,街道边,便利店还是灯火通明,四合院一片黑灯瞎火。
这就是我心心念了三年的北京,这就是我宁愿不享受洱海的宁静也要戴着口罩过来穿行的北京。
幸好!我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阳光甚好!
下了巴士,离天安门还有段距离,我手机地图查了位置走起路来其实也不远,可行李箱的滚轮声在寂静的大街上还是显得格外的刺耳。加上在黑夜里独自前行确实不是一个女孩该干的事。
我还是拦了辆的士上了车跟师傅说去天安门。久经职场的师傅一登油门,几分钟就把我护送至了前门大街,对我顺手指着他的左方说:“小姑娘,那边就是天安门了,你这么早来还不让进的,你在旁边找个旅馆先呆几个钟头等4点了再出来吧!”
“算了,我怕我一呆就睡着了,我在附近看看有没有肯德基之类的坐坐吧!”我回答师傅。
“可这儿离肯德基还有段距离啊,你得往回走,我这也不能给你掉头”师傅把头探出窗外无奈地指着前门大街上的护栏。
“应该不远吧!安全吗?”我问师傅。
师傅听了我的话笑了起来:“小姑娘, 你放心,这里是天安门啊!哪哪都有摄像头的,临近国庆了周围四处都有巡逻警察的,你放心好啦!”
听师傅的话瞬间觉得天安门在我心里的地位又高出许多,师傅的语气透漏出,这没有铜墙铁壁四处空挡的大街感觉也是全北京最安全的地方。
滚轮声伴着我步行五分钟找到了一家拉面馆坐下来,要了一晚拉面,算是北京落地后的第一餐了。没有稍作停留,吃完面我还是奔着天安门广场走去。夜里的北京很冷,我从行李箱里抽出两件针织衫穿上,风还是透过针织衫的洞吹着我的皮肤打了好几个寒颤。前门大街是有栏杆的,如果要去向广场我得绕着栏杆拖着行李往前走好长一段路。深夜的地下通道我可是不敢走的,透着栏杆我问对面凌晨就出来卖豆汁儿的大妈怎么办,大妈很热情地走过来说:“小姑娘,翻过来,先把行李给我”。
这份热情倒是把我弄得尴尬了。
天安门前我横穿马路还翻栏杆!!
这种行为对我来说就是壮举啊!!
虽然不敢,但我还是翻栏杆了,和大妈合力一起把行李箱也翻了过来。为了表示对大妈的感谢,我买了一杯豆汁儿。
三块钱,味道···比白开水浓点,至少在冰凉的夜里暖手了。旁边摆地摊的大妈看我照顾了“隔壁”大妈的生意也问我:“小姑娘,看升国旗要买国旗不?便宜点卖给你”
“我笑了笑,嘴里吸着豆汁儿摆摆头!”
我心里已经有国旗了!
过了一道安检,我终于走到了国家博物馆门前,对面就是天安门广场。栏杆继续拦着,站岗的士兵说要到4点才会放行,说是今天升国旗的时间是06:05分。
我继续站在“放行”栏杆门口排着队,两小时内由开始的始的4、5人一直排到了我看不到的尽头。我以为排队了“放行”后就会按照排队的顺序站在第一排,结果事实证明,我还是天真了!
我瑟瑟发抖地站了两小时,看了夜班士兵换岗,看到的城楼内的灯光亮起也终于迎来了早班士兵给我们“放行”。
“放行”前,士兵“交代”我们说:“呆会儿进广场后不要拥挤,不要喧哗,根据指导员地指示有序站好”。
大家都精神亢奋地应和着,在指导员打开门之际,所有之前地交代也全成了泡沫。齐刷刷的人流就像坐逆行的火车,山和树都从眼角顺过眉心骨。乌压压的人群从我身边跑过,我像只倒退的乌龟,拖着箱子在奋力追赶。也不管滚轮的声音是有多么的刺耳,至少已经被我迫切的想要站在第一排的心情磨灭了。
好不容易!好不容易!
乌龟也奋力前行!
我至少还是站在了第一排——广场大柱子的斜对面,正好远远地看着光秃秃的旗杆笔直地立在升旗台,像那一群广场上的士兵一动不动地站立着,眼神那么的铿锵有力,眼珠都好似在站军姿,就像小时候玩的123木头人。
我视线一直离不开可爱的兵哥哥们,偶尔人群簇动超出了警戒线,可爱的兵哥哥会笔直地转过身正步迈过来警告示意一下,然后向后转、正步走、回到原位。
![]() |
![]() |
我一直看着东方慢慢透出的微亮和对面的长安街的天安门城楼。
终于,长安街没有车辆穿过,城楼的大门终于打开。
06:05,国家仪仗队终于迈着正步威武地走了出来。
显眼的国旗就在仪仗队地手里护送前进,心中也是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来。就像隔着电视机看阅兵会梗咽一样,五星红旗就在我面前飘扬。
忘记了刺骨地冷风,眼珠被一面红色的旗帜包围,它在慢慢上升,你的头也慢慢地上扬,嘴角跟着国歌小声和唱。
那一刻,广场是安静的。
那一刻,小学课本里的天安门广场就近在我的眼前。
那一天,新闻说,天安门城楼在深夜更换了毛主席的画像。
那一天,是我第二次踏上北京那块土地。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升国旗。
![]() |
PS.微信公众号搜索 周晓丹的头顶飞机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