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的三本书
(十一时就写好了,结果忘了贴……)
自11年起,今年十一是唯一一次没出去旅行,也没什么工作的假期。于是,在家结结实实歇了7天。当然,也没干什么正经事,除了隔一天去游一次泳,默默回收了好几个做失败的面包,请小伙伴来家吃了次饭,就是读了3本书。
读的不算多,但好在这3本都还不坏,最起码,比我做的面包好多了。
读书与旅行
作者:詹宏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大方
出版年:2016-9
其实,我是一个很少追新书的人。而且如果只看这书名,我百分百会把它划归为心灵鸡汤类,绝对不买。但,谁让我在《人物》杂志上读到一篇对詹宏志的采访,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我的太太已经过世了,我一个人住,跟三只猫一起。一般大概早上4点钟会起来……起来我先去清猫砂或者喂它们,然后冲一壶咖啡,接下来就是读书的时间了。
4点到8点,那是多好的时间!我最舒服的时间。早上是一个慢慢清醒的状态,慢慢慢慢展开来的状态,你想任何事、读任何东西都是最好的状态。没有什么干扰,不会有电话,不会有任何东西,所以那种安静、那种专注……唯一会骚扰我的是猫,可能会跳到我身上来,它怎么样地骚扰我也很开心的。我享受那个可以让我一个人(独处的状态)。”
于是,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马上杀到书店去买了这本书,然后几乎一口气读到他起床的时间。不得不说,他去过的地方我基本都没去过,但阅读时脑子里不停闪回自己出去旅行时的一些片段。比如第一次国外自由行,去日本北海道,参照LP指南去爬一座看起来很容易的山,结果如同书中他去瑞士徒步,简直快成为一场灾难。因书误事的例子还有不少,劫后余生瘸着回来,如今回想,这些独特的经历,又反倒是因书得福。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读书,同时又喜欢旅行的人的话,读这本书,你会产生很多共鸣。最起码,你看到了一个身体力行的人,如何在一次次旅行中,顺着旅行指南或者一些偏门游记的指引,上至米其林,下至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路边摊,一路见招拆招,认真验证着书中的“答案”;你看到了一个书呆子,哪怕他已经是极其成功的商人,面对更为“狡诈”的印度商人,只因对方即席朗诵了一段他心爱诗人的诗句,就丧失理智花好几倍的价格买下天文数字的地毯。你也会再问自己:读书和旅行,二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书呆子相信凡事书中都有答案”,而当书呆子面对真实世界,世界也果真如出一辙响应他从书中得来的知识吗?不,那只意味着,很多超越经验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在前言里,詹宏志说自己写的是一本不像游记的游记,没什么独特的经历,也没有奇遇与历险,有的只是与书相遇的个人风格。但仅此一点,也就够了。因为不管是他在旅途中与书相遇,还是我们在他的书中与旅途相遇,我们最终遇见的,都是渴望拓展世界边界的自己,不管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地存在于书本中。
詹宏志其人,之前我是完全没听说过,一读他的人生履历,卧槽好牛逼,摘一些大家感受下:
1956年出生,南投人,台大经济系毕业。现职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董事长,也是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城邦出版集团的创办人。
他拥有超过30年的媒体经验,曾任职于《联合报》、《中国时报》、远流出版公司、滚石唱片、中华电视台、《商业周刊》等媒体,曾策划编集超过千本书刊,并创办了四十多种杂志。后起草“台湾新电影宣言”,策划和监制多部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包括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以及吴念真导演的《多桑》等。
摘抄:
一次,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一家粗犷的木头小屋叫“风之歌”,位于丹纳利国家公园的西边,距离最近的公路约有九百公里;如果你要到这家旅馆去(一共只有三个房间),主人会开飞机到公园门口来接你。他驾驶的是一架水上飞机,载你飞越丹纳利公园的上方,来到位于湖边的旅馆,你就在这荒无人烟、鸟每天都生蛋的地方住了下来…
看完这些,我忍不住写了电邮去问:“此刻天气酷寒,大雪封路,我到阿拉斯加深山之内,能从事什么活动?”
“风之歌”主人也立刻回信:你乘火车到国家公园入口,我驾飞机来接你,当天下午我让你们在我园中各挑一支狗雪橇队伍,整个下午我们先练习驾驶……第二天,我们久各驾一支狗雪橇队伍出发,前往雪原上进行五天四夜的雪上扎营之旅……五天之后,回旅馆休息一夜,再一起驾着雪橇到机场,你们乘坐飞机回家,我负责把狗带回去……”
他的来信,激起我对阿拉斯加的浪漫想象。想象有一望无际的真白雪地,树木生长不易,只有少数矮小的针叶林和耐寒的地草与苔藓可以生存,但旷野中仍有人影驱驾狗雪橇疾驰而过,他的呼吸冒出阵阵白烟。他是谁?可能是杰克伦敦笔下的流浪淘金者,为了极北之地的“黄金传说”赌上了身家性命。夜晚里,他在树林中试着生火扎营……林中暗处却有鬼影憧憧,月明之后,凄厉的狼嚎声让你知道狼群已经跟上了他,他必须生起一堆火,必须保持清醒,不能合眼……
——冰海中的独木舟
(写的更赞的其实是各种吃,深夜就不放毒了……)
望春风
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6-6
这几年已然不怎么读小说,中国当代小说上一本还停留在金宇澄的《繁花》。不过上一次让大家帮推荐书,有好几个都推荐了这本,不禁引起一些好奇。又看到有评论说此书媲美《繁花》,终于按耐不住,买来一读。
读完之后觉得,之所以和《繁花》相提并论,大概是因为写法。这依然是一个没有什么情节主线,也没有主要人物的故事。近50年的时间跨度里,以“我”这个从小在江南儒里赵村长大的人之眼,观察几十号邻里街坊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乡如同神秘的宿命根植在他心里,让他看似如同一个旁观者,却最终还是回到物是人非的故乡,选择在这里和原以为并不相干的人一起终老。
总体而言,小说的完成度不错。个人认为最值得称赞的是写这种当今作家导演最喜欢的大背景小人物题材,能不像多数人那样急躁,而是相反,心平气和到有点奇怪。如果说缺点,也就是那点奇怪。一个人生流水账的故事,贵在写出日光之下无新事的日常感,但里面有些写法过于生硬,比如写着写着突然跳出来说“亲爱的读者”云云,十分出戏。比如开头故意设置很多悬念,渲染过重,结果揭开谜底时令人十分失望。最受不了的是结局,曹雪芹和脂砚斋过上了连电灯都没有的陶渊明般的耕读生活,让人觉得过于荒诞。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繁花》。可以瞧不上上海人的碎碎念,但必须要承认,人家老克勒的十足腔调,还真不是谁都能信手拈来的。
二晏詞箋注
作者:[宋]晏殊 晏几道/张草纫 笺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8-12
其实我基本不读笺注,原因很简单,读不进去。想起几年之前,我读诗集都是随手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连按顺序读都无法做到。由此可见,还得再进化个几年,才能更加平心静气,读诗书更求甚解。
二晏,是说晏殊和晏几道父子二人。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读过他们的几首词。尤其是晏殊,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第一重就是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本人,也不愧是古代读书人的典范,年少成名,后一路官至宰相,有能力有才华,最重要的是,还生对了时代。不禁令人想起叔本华的话:这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
晏殊诗集名曰《珠玉词》,嗯,一听就很有钱。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古代有钱人到底也占据文化的至高点,写富贵闲情也写得圆润端庄,风雅蕴藉,不是暴发户般恨不得把奢侈品LOGO贴脑门上那种赤裸裸。而坏的一面就在于题材过于狭隘,一天到晚就是喝酒听歌聚会离愁。看多了连意象和写法都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如同天天吃大鱼大肉,未免感到十分腻歪。
而此时,读晏几道《小山词》,就如同吃点泡菜,迎面扑来一股清新之风。其实有这么一个爹在那儿,集官二代与富二代于一身的晏几道,写的词也无外乎就是歌楼那点破事,但胜在角度新颖,有想象力,又有真情。私以为他和晏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晏殊务实他务虚。晏殊永远活在现在时,“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又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不是不懂得纵情声色,但清醒知道不过是一场游戏,因此写声色犬马,自己并不当真。而晏几道却是把人生当做游戏,审美当做生活,所以才会真想着从此以后“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才会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嗯,一直以为,这一首可谓送歌妓巅峰之作,一句即可脑补柳永一百首。当然,可以想见,这种人肯定混的不如他爹好,晚年越过越穷,不过没落贵族出街,还是不输架子,精神上依然有闲情。
破阵子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晏殊
蝶恋花
梨叶疏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枕簟乍凉铜漏咽。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蛰吟珠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一夜朦胧月。
——晏殊
临江仙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晏几道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
自11年起,今年十一是唯一一次没出去旅行,也没什么工作的假期。于是,在家结结实实歇了7天。当然,也没干什么正经事,除了隔一天去游一次泳,默默回收了好几个做失败的面包,请小伙伴来家吃了次饭,就是读了3本书。
读的不算多,但好在这3本都还不坏,最起码,比我做的面包好多了。
![]() |
读书与旅行
作者:詹宏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大方
出版年:2016-9
其实,我是一个很少追新书的人。而且如果只看这书名,我百分百会把它划归为心灵鸡汤类,绝对不买。但,谁让我在《人物》杂志上读到一篇对詹宏志的采访,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我的太太已经过世了,我一个人住,跟三只猫一起。一般大概早上4点钟会起来……起来我先去清猫砂或者喂它们,然后冲一壶咖啡,接下来就是读书的时间了。
4点到8点,那是多好的时间!我最舒服的时间。早上是一个慢慢清醒的状态,慢慢慢慢展开来的状态,你想任何事、读任何东西都是最好的状态。没有什么干扰,不会有电话,不会有任何东西,所以那种安静、那种专注……唯一会骚扰我的是猫,可能会跳到我身上来,它怎么样地骚扰我也很开心的。我享受那个可以让我一个人(独处的状态)。”
于是,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马上杀到书店去买了这本书,然后几乎一口气读到他起床的时间。不得不说,他去过的地方我基本都没去过,但阅读时脑子里不停闪回自己出去旅行时的一些片段。比如第一次国外自由行,去日本北海道,参照LP指南去爬一座看起来很容易的山,结果如同书中他去瑞士徒步,简直快成为一场灾难。因书误事的例子还有不少,劫后余生瘸着回来,如今回想,这些独特的经历,又反倒是因书得福。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读书,同时又喜欢旅行的人的话,读这本书,你会产生很多共鸣。最起码,你看到了一个身体力行的人,如何在一次次旅行中,顺着旅行指南或者一些偏门游记的指引,上至米其林,下至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路边摊,一路见招拆招,认真验证着书中的“答案”;你看到了一个书呆子,哪怕他已经是极其成功的商人,面对更为“狡诈”的印度商人,只因对方即席朗诵了一段他心爱诗人的诗句,就丧失理智花好几倍的价格买下天文数字的地毯。你也会再问自己:读书和旅行,二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书呆子相信凡事书中都有答案”,而当书呆子面对真实世界,世界也果真如出一辙响应他从书中得来的知识吗?不,那只意味着,很多超越经验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在前言里,詹宏志说自己写的是一本不像游记的游记,没什么独特的经历,也没有奇遇与历险,有的只是与书相遇的个人风格。但仅此一点,也就够了。因为不管是他在旅途中与书相遇,还是我们在他的书中与旅途相遇,我们最终遇见的,都是渴望拓展世界边界的自己,不管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地存在于书本中。
詹宏志其人,之前我是完全没听说过,一读他的人生履历,卧槽好牛逼,摘一些大家感受下:
1956年出生,南投人,台大经济系毕业。现职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董事长,也是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城邦出版集团的创办人。
他拥有超过30年的媒体经验,曾任职于《联合报》、《中国时报》、远流出版公司、滚石唱片、中华电视台、《商业周刊》等媒体,曾策划编集超过千本书刊,并创办了四十多种杂志。后起草“台湾新电影宣言”,策划和监制多部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包括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以及吴念真导演的《多桑》等。
摘抄:
一次,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一家粗犷的木头小屋叫“风之歌”,位于丹纳利国家公园的西边,距离最近的公路约有九百公里;如果你要到这家旅馆去(一共只有三个房间),主人会开飞机到公园门口来接你。他驾驶的是一架水上飞机,载你飞越丹纳利公园的上方,来到位于湖边的旅馆,你就在这荒无人烟、鸟每天都生蛋的地方住了下来…
看完这些,我忍不住写了电邮去问:“此刻天气酷寒,大雪封路,我到阿拉斯加深山之内,能从事什么活动?”
“风之歌”主人也立刻回信:你乘火车到国家公园入口,我驾飞机来接你,当天下午我让你们在我园中各挑一支狗雪橇队伍,整个下午我们先练习驾驶……第二天,我们久各驾一支狗雪橇队伍出发,前往雪原上进行五天四夜的雪上扎营之旅……五天之后,回旅馆休息一夜,再一起驾着雪橇到机场,你们乘坐飞机回家,我负责把狗带回去……”
他的来信,激起我对阿拉斯加的浪漫想象。想象有一望无际的真白雪地,树木生长不易,只有少数矮小的针叶林和耐寒的地草与苔藓可以生存,但旷野中仍有人影驱驾狗雪橇疾驰而过,他的呼吸冒出阵阵白烟。他是谁?可能是杰克伦敦笔下的流浪淘金者,为了极北之地的“黄金传说”赌上了身家性命。夜晚里,他在树林中试着生火扎营……林中暗处却有鬼影憧憧,月明之后,凄厉的狼嚎声让你知道狼群已经跟上了他,他必须生起一堆火,必须保持清醒,不能合眼……
——冰海中的独木舟
(写的更赞的其实是各种吃,深夜就不放毒了……)
![]() |
望春风
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6-6
这几年已然不怎么读小说,中国当代小说上一本还停留在金宇澄的《繁花》。不过上一次让大家帮推荐书,有好几个都推荐了这本,不禁引起一些好奇。又看到有评论说此书媲美《繁花》,终于按耐不住,买来一读。
读完之后觉得,之所以和《繁花》相提并论,大概是因为写法。这依然是一个没有什么情节主线,也没有主要人物的故事。近50年的时间跨度里,以“我”这个从小在江南儒里赵村长大的人之眼,观察几十号邻里街坊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乡如同神秘的宿命根植在他心里,让他看似如同一个旁观者,却最终还是回到物是人非的故乡,选择在这里和原以为并不相干的人一起终老。
总体而言,小说的完成度不错。个人认为最值得称赞的是写这种当今作家导演最喜欢的大背景小人物题材,能不像多数人那样急躁,而是相反,心平气和到有点奇怪。如果说缺点,也就是那点奇怪。一个人生流水账的故事,贵在写出日光之下无新事的日常感,但里面有些写法过于生硬,比如写着写着突然跳出来说“亲爱的读者”云云,十分出戏。比如开头故意设置很多悬念,渲染过重,结果揭开谜底时令人十分失望。最受不了的是结局,曹雪芹和脂砚斋过上了连电灯都没有的陶渊明般的耕读生活,让人觉得过于荒诞。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繁花》。可以瞧不上上海人的碎碎念,但必须要承认,人家老克勒的十足腔调,还真不是谁都能信手拈来的。
![]() |
二晏詞箋注
作者:[宋]晏殊 晏几道/张草纫 笺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8-12
其实我基本不读笺注,原因很简单,读不进去。想起几年之前,我读诗集都是随手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连按顺序读都无法做到。由此可见,还得再进化个几年,才能更加平心静气,读诗书更求甚解。
二晏,是说晏殊和晏几道父子二人。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读过他们的几首词。尤其是晏殊,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第一重就是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本人,也不愧是古代读书人的典范,年少成名,后一路官至宰相,有能力有才华,最重要的是,还生对了时代。不禁令人想起叔本华的话:这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
晏殊诗集名曰《珠玉词》,嗯,一听就很有钱。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古代有钱人到底也占据文化的至高点,写富贵闲情也写得圆润端庄,风雅蕴藉,不是暴发户般恨不得把奢侈品LOGO贴脑门上那种赤裸裸。而坏的一面就在于题材过于狭隘,一天到晚就是喝酒听歌聚会离愁。看多了连意象和写法都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如同天天吃大鱼大肉,未免感到十分腻歪。
而此时,读晏几道《小山词》,就如同吃点泡菜,迎面扑来一股清新之风。其实有这么一个爹在那儿,集官二代与富二代于一身的晏几道,写的词也无外乎就是歌楼那点破事,但胜在角度新颖,有想象力,又有真情。私以为他和晏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晏殊务实他务虚。晏殊永远活在现在时,“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又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不是不懂得纵情声色,但清醒知道不过是一场游戏,因此写声色犬马,自己并不当真。而晏几道却是把人生当做游戏,审美当做生活,所以才会真想着从此以后“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才会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嗯,一直以为,这一首可谓送歌妓巅峰之作,一句即可脑补柳永一百首。当然,可以想见,这种人肯定混的不如他爹好,晚年越过越穷,不过没落贵族出街,还是不输架子,精神上依然有闲情。
破阵子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晏殊
蝶恋花
梨叶疏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枕簟乍凉铜漏咽。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蛰吟珠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一夜朦胧月。
——晏殊
临江仙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晏几道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
![]() |
我的微信公众号浮生四记,欢迎关注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