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重圆人在否——镜子里的爱情
汉乐府里有一首《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光看字面,完全不知所云,因为这里面每句都是一个哑谜。所谓藁砧,藁指稻草,砧指铡刀下的垫子,都是过去铡草铡人用的工具,而铡刀在古代叫鈇,这里是用鈇代之丈夫,山上复有山,山上加一个山,显然这是一个出字,何当大刀头,过去大刀头都有一个铁环,意指何时还家。最后说这一句“破镜飞上天。”最后这一句就不是猜谜了,而是一个故事,
南朝陈末年,当隋朝的大军快要打到健康时候,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没有像哥哥一样井中藏身,她和丈夫徐德言分别,徐德言说你这么漂亮,将来一定会被权豪之家看上,估计咱们这次就是永别了,如果咱们情缘未断,还有希望相见,不妨各拿信物。他破开一面镜子,各拿一半,约定以后在市场里卖这半面镜子,借以相见。后来果然乐昌公主被杨素看上,收入府中。乐昌公主暗暗使人在市场高价卖那半面镜子,自然不会有人来买。徐德言颠沛流离赶到长安后,见到镜子,写了一首诗让卖镜子的仆人带回去,诗说:“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后伤心不已。杨素虽然战功赫赫,但也是个诗人,有恻隐之心,了解情况后,就让公主回到徐德言身边。还请他们吃饭,在席间,公主也做了一首诗“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这句诗说得十分伤感,杨素索性好人做到底,送他们二人回江南。
一般都把这个典故解释为破镜重圆的来历,但是且慢,这个故事出自《本事诗》是唐朝人写的,《古绝句》是汉乐府里的诗,怎么可能会用到比自己要晚的典故?其实在《神异经》也提到破镜的典故,故事说一对夫妻将要分别,丈夫就像徐德言那样将一面镜子一分为二,但是妻子却背叛丈夫有了新欢,镜子背后雕刻的喜鹊就飞回到丈夫那里。这镜子虽然没有重圆,但看故事,至少说徐德言夫妇用铜镜做信物并不是首创,在其之前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神异经》号称是东方朔所著,但经专家考证应该是南北朝时期人编写的,似乎也无法解释“破镜飞上天”所用的是什么典故。不过现代考古发现,许多人汉墓里夫妻都各执半面镜子,生死是最大的分别,再恩爱的夫妻都逃不过这一关,夫妻两人各拿半面镜子想必就是为了害怕在另一个世界里走散,他们要用这半面铜镜作为信物来重圆夫妻之情。
《诗经》上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里已经不再是与子偕老,而是与子生生世世做夫妻。
这不仅仅是猜测,从出土的许多镜铭上可以证明这一点,“见日之光,长毋相忘。”“长毋相忘,长乐未央”,“愿长相思,久毋见忘”都是这样词句,显然这是夫妻两个在嘱咐彼此不要忘了对方。
那时候的镜子不光是分离时候的信物,还是相识的见证。
辛延年在乐府诗词《羽林郎》里写霍光家的奴才冯子都看上了卖酒的胡姬,就“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就送了人家一面青铜镜,还亲手给人家系在了裙子上。当然对于这种流氓,自强自立的胡姬给与了痛击,不惜将裙子撕扯也要扔下这镜子,因为她已经有了心上人。
这种风气从汉朝一直影响到清朝,清代的笔记《池北偶谈》里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王兰世的人在江西游玩,突然下雨,仓促之间到一个古祠堂里躲避,正假寐时,忽然大门洞开,老夫妇二人带领十几个仆从上座,又有两个老夫妇跪在下面,上座两夫妇历数罪状,仆人拿着鞭子又抽打下跪二人,下跪这夫妻二人哭泣说道:“生下这不孝子,我们也没有办法,一定打碎他鸳鸯镜。”就在这个时候,王兰世咳嗽了一声,一屋子的人顿时不见。
第二天天亮,雨也停了,王兰世要走,却见一个少年拿着镜子进来。王兰世是个识货的人说:“哎呀这是一面汉朝的镜子啊,背后还铸造着一对鸳鸯,你卖给我吧。”少年不肯,王兰世执意要买,吵闹之间,镜子失手坠落地上,碎成数片。王兰世说:“你一定有见不得人的事情。”少年终于说了实话,自己和谢家少女约定私奔,这镜子是少女所赠。王兰世将昨夜所见告诉了少年,少年幡然悔悟,对祠堂拜了一拜回去了。王兰世抬头看看这祠堂的匾额,才发现这是谢家的祠堂。显然昨天晚上看见的是谢家的祖先在训斥这少年的先祖。
不过这清朝人编写的故事里,虽然还是拿镜子做信物,却满是祖宗家法的束缚,这少年的离去,实在太不负责任,谢家少女孤身到此来后又该如何?这少年即便不私奔,也应该差遣媒人到谢家提亲。
这一点他应该学习一下爱情上的毛遂:温峤。
温峤是东晋名将,在打仗的时候得到了一件战利品:玉镜台。这时候他堂姑嘱咐温峤给自己女儿介绍一门婚事,温峤的妻子刚刚去世,他有意毛遂自荐,就说:“好女婿不好找啊,像我这样的如何?”姑姑说:“这年头找个能养活我女儿的就行了,怎么敢奢望你这样的呢?”温峤听了心中暗喜,过几天告诉姑姑找到了,还把镜台作为聘礼送了过来。到结婚那天,姑姑才知道说媒的和成亲的是一个人,洞房花烛的时候,倒是新娘子见到他之后,笑道:“早就怀疑你是老小子,果然不出所料。”
温峤虽然是东晋名将,后世为人所津津乐道却是这个事情,《世说新语》先记了这个故事,唐宋诗里也屡屡用来做典,“君不见温家玉镜台,提携抱握九重来。” “好将聘物早持归,自有温郎玉镜台。”玉镜台简直成了聘礼的代名词,后来关汉卿以这个故事为原型专门写了个剧本《玉镜台》,影响就更远了。
温峤在临死前还创造了一个成语“犀照牛渚”,《晋书》上说温峤在武昌时候,到牛渚矶,听人说这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就点燃犀牛角去看个究竟,一会就见水里的许多生物过来把火给他弄灭了,各种奇形怪状的人都有,有个骑马穿红衣服的人过来找他说:“跟你阴阳相隔,照什么照?”温峤回到家不久就死掉了。显然这些鬼魅属于另一个世界,人家是嫌弃温峤拿着火把来照自己。
事情说得莫名其妙,这些鬼魅为什么讨厌别人来照?为什么照一照就要害死人?故事里都没有说?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犀牛。
温峤点燃了犀牛角就可以下到水里,因为他点燃的不是普通的犀牛角,而是通天犀的角,葛洪在《抱朴子》里说,得到了通天犀的角三寸以上,刻成鱼的样子,衔着进到水里面,水就会自动避开。显然温峤拿的就是这种通天犀的角,不过水底黑暗,他为了看清,就把这犀牛角给点燃了。
为什么说通天犀跟水里的怪物是一伙的呢?因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说通天犀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从来不喝清水,只饮浊水。这不跟水里的怪物一个毛病吗?
《宗镜录》就此打过一个比喻说“如恶狗临井,白吠其影;水中无狗,但有其相,而生恶心,投井而死。”钱钟书在《管锥编》里称这种不喜欢自己身影的情形为“恶狗吠影”病。这些怪物跟通天犀一样都是严重不自信,认为自己相貌丑陋,厌恶自己的长相,所以不敢面对自己。
有的动物即便长得不丑陋,也不喜欢照镜子,非要让它照镜子,只有一死。例如鸾,据《说文解字》上说,这鸟儿赤色五彩,应该十分漂亮。《异苑》上有个国王得到了这么一只鸟儿,给它住金笼子,吃珍馐美味,想听听它的鸣叫,可是养了三年也不叫。王后说:“据说鸟儿见了同类就会叫,悬镜子试试。”结果鸟儿看到自己身形,一声悲鸣,哀彻云霄,宛转而死。或许这种鸾鸟看到了自己身形,想到了配偶,物伤其类,何况是自己配偶,想到“只影向谁去”伤心涌上来,一恸而绝。
王后这个照镜子的主意或许是从曹冲那里得来的,同样是在《异苑》有另外一个故事,有人献给曹操一只山鸡,曹操想让它跳舞,他的小儿子曹冲连大象都会称,区区一只山鸡不在话下,让人拿来一面镜子,山鸡一照镜子,就开始跳舞,而且“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直到最后力乏而死。
山鸡看到自己影子如此欢腾,跟恶狗吠影完全相反,这是典型的自恋狂,比山鸡还要自恋的是乌龟,山鸡不过跳跳舞,乌龟在镜子里看见自己镜子的身影就会直接高潮,《北梦琐言》里说把乌龟放在小盘里,在乌龟身后放一面镜子,乌龟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淫性大发,就会射精。
《资治通鉴》上说隋炀帝杨广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拿镜子自照就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他这死也要自恋死的劲头,跟山鸡、乌龟也有一拼。
当然自恋也有哀艳的,前提得是一个女子。例如晚明的才女冯小青,小时候特别聪慧,长大后像许多才女一样红颜薄命,嫁到富豪冯家做小老婆,冯家的大老婆是个醋坛子,管不住丈夫纳妾,却能管住小妾的生活,她让冯小青住进庙堂里,不让丈夫接近。冯小青每天临水自照,和影子絮絮叨叨说着什么,虽然没人听她说的是什么,但看她的诗句:“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想必是对这影子吐槽自己的不幸吧。(潘光旦先生对此有专门研究,称冯小青这种现象就为“镜恋”,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冯小青满腹文采而且有病恹恹的样子十分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审美需求,文人意淫的对象就是这类女子,后来许多书生都纷纷前来凭吊。同样是出于明末的小说《醋葫芦》里还专门提到冯小青和冯氏夫妇死后的情形,那个妒忌心强的妻子投生为狗,丈夫投生为马,都转入畜生道,而冯小青则升天成为神仙。
我倒觉得这冯小青如果升天的话,一定是到了灵河岸边,三生石畔,化作了一株绛珠草,神瑛侍者日日浇灌,让她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再后来投生林家,取名为林黛玉。你看那《红楼梦》里第八十九回,林黛玉早晨起来,看着镜子,泪珠儿下来,作者在此恰如其分引入了那句“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这不正是冯小青吗?
难怪《枉凝眉》里写“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林黛玉这棵绛珠草正是冯小青镜子里的身影啊 。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专栏 http://www.toutiao.com/m50026158452/
南朝陈末年,当隋朝的大军快要打到健康时候,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没有像哥哥一样井中藏身,她和丈夫徐德言分别,徐德言说你这么漂亮,将来一定会被权豪之家看上,估计咱们这次就是永别了,如果咱们情缘未断,还有希望相见,不妨各拿信物。他破开一面镜子,各拿一半,约定以后在市场里卖这半面镜子,借以相见。后来果然乐昌公主被杨素看上,收入府中。乐昌公主暗暗使人在市场高价卖那半面镜子,自然不会有人来买。徐德言颠沛流离赶到长安后,见到镜子,写了一首诗让卖镜子的仆人带回去,诗说:“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后伤心不已。杨素虽然战功赫赫,但也是个诗人,有恻隐之心,了解情况后,就让公主回到徐德言身边。还请他们吃饭,在席间,公主也做了一首诗“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这句诗说得十分伤感,杨素索性好人做到底,送他们二人回江南。
![]() |
破镜重圆的故事 |
一般都把这个典故解释为破镜重圆的来历,但是且慢,这个故事出自《本事诗》是唐朝人写的,《古绝句》是汉乐府里的诗,怎么可能会用到比自己要晚的典故?其实在《神异经》也提到破镜的典故,故事说一对夫妻将要分别,丈夫就像徐德言那样将一面镜子一分为二,但是妻子却背叛丈夫有了新欢,镜子背后雕刻的喜鹊就飞回到丈夫那里。这镜子虽然没有重圆,但看故事,至少说徐德言夫妇用铜镜做信物并不是首创,在其之前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 |
《神异经》号称是东方朔所著,但经专家考证应该是南北朝时期人编写的,似乎也无法解释“破镜飞上天”所用的是什么典故。不过现代考古发现,许多人汉墓里夫妻都各执半面镜子,生死是最大的分别,再恩爱的夫妻都逃不过这一关,夫妻两人各拿半面镜子想必就是为了害怕在另一个世界里走散,他们要用这半面铜镜作为信物来重圆夫妻之情。
![]() |
《诗经》上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里已经不再是与子偕老,而是与子生生世世做夫妻。
这不仅仅是猜测,从出土的许多镜铭上可以证明这一点,“见日之光,长毋相忘。”“长毋相忘,长乐未央”,“愿长相思,久毋见忘”都是这样词句,显然这是夫妻两个在嘱咐彼此不要忘了对方。
那时候的镜子不光是分离时候的信物,还是相识的见证。
![]() |
辛延年在乐府诗词《羽林郎》里写霍光家的奴才冯子都看上了卖酒的胡姬,就“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就送了人家一面青铜镜,还亲手给人家系在了裙子上。当然对于这种流氓,自强自立的胡姬给与了痛击,不惜将裙子撕扯也要扔下这镜子,因为她已经有了心上人。
这种风气从汉朝一直影响到清朝,清代的笔记《池北偶谈》里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王兰世的人在江西游玩,突然下雨,仓促之间到一个古祠堂里躲避,正假寐时,忽然大门洞开,老夫妇二人带领十几个仆从上座,又有两个老夫妇跪在下面,上座两夫妇历数罪状,仆人拿着鞭子又抽打下跪二人,下跪这夫妻二人哭泣说道:“生下这不孝子,我们也没有办法,一定打碎他鸳鸯镜。”就在这个时候,王兰世咳嗽了一声,一屋子的人顿时不见。
![]() |
第二天天亮,雨也停了,王兰世要走,却见一个少年拿着镜子进来。王兰世是个识货的人说:“哎呀这是一面汉朝的镜子啊,背后还铸造着一对鸳鸯,你卖给我吧。”少年不肯,王兰世执意要买,吵闹之间,镜子失手坠落地上,碎成数片。王兰世说:“你一定有见不得人的事情。”少年终于说了实话,自己和谢家少女约定私奔,这镜子是少女所赠。王兰世将昨夜所见告诉了少年,少年幡然悔悟,对祠堂拜了一拜回去了。王兰世抬头看看这祠堂的匾额,才发现这是谢家的祠堂。显然昨天晚上看见的是谢家的祖先在训斥这少年的先祖。
不过这清朝人编写的故事里,虽然还是拿镜子做信物,却满是祖宗家法的束缚,这少年的离去,实在太不负责任,谢家少女孤身到此来后又该如何?这少年即便不私奔,也应该差遣媒人到谢家提亲。
![]() |
这一点他应该学习一下爱情上的毛遂:温峤。
温峤是东晋名将,在打仗的时候得到了一件战利品:玉镜台。这时候他堂姑嘱咐温峤给自己女儿介绍一门婚事,温峤的妻子刚刚去世,他有意毛遂自荐,就说:“好女婿不好找啊,像我这样的如何?”姑姑说:“这年头找个能养活我女儿的就行了,怎么敢奢望你这样的呢?”温峤听了心中暗喜,过几天告诉姑姑找到了,还把镜台作为聘礼送了过来。到结婚那天,姑姑才知道说媒的和成亲的是一个人,洞房花烛的时候,倒是新娘子见到他之后,笑道:“早就怀疑你是老小子,果然不出所料。”
温峤虽然是东晋名将,后世为人所津津乐道却是这个事情,《世说新语》先记了这个故事,唐宋诗里也屡屡用来做典,“君不见温家玉镜台,提携抱握九重来。” “好将聘物早持归,自有温郎玉镜台。”玉镜台简直成了聘礼的代名词,后来关汉卿以这个故事为原型专门写了个剧本《玉镜台》,影响就更远了。
![]() |
温峤在临死前还创造了一个成语“犀照牛渚”,《晋书》上说温峤在武昌时候,到牛渚矶,听人说这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就点燃犀牛角去看个究竟,一会就见水里的许多生物过来把火给他弄灭了,各种奇形怪状的人都有,有个骑马穿红衣服的人过来找他说:“跟你阴阳相隔,照什么照?”温峤回到家不久就死掉了。显然这些鬼魅属于另一个世界,人家是嫌弃温峤拿着火把来照自己。
事情说得莫名其妙,这些鬼魅为什么讨厌别人来照?为什么照一照就要害死人?故事里都没有说?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犀牛。
![]() |
温峤点燃了犀牛角就可以下到水里,因为他点燃的不是普通的犀牛角,而是通天犀的角,葛洪在《抱朴子》里说,得到了通天犀的角三寸以上,刻成鱼的样子,衔着进到水里面,水就会自动避开。显然温峤拿的就是这种通天犀的角,不过水底黑暗,他为了看清,就把这犀牛角给点燃了。
为什么说通天犀跟水里的怪物是一伙的呢?因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说通天犀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从来不喝清水,只饮浊水。这不跟水里的怪物一个毛病吗?
《宗镜录》就此打过一个比喻说“如恶狗临井,白吠其影;水中无狗,但有其相,而生恶心,投井而死。”钱钟书在《管锥编》里称这种不喜欢自己身影的情形为“恶狗吠影”病。这些怪物跟通天犀一样都是严重不自信,认为自己相貌丑陋,厌恶自己的长相,所以不敢面对自己。
有的动物即便长得不丑陋,也不喜欢照镜子,非要让它照镜子,只有一死。例如鸾,据《说文解字》上说,这鸟儿赤色五彩,应该十分漂亮。《异苑》上有个国王得到了这么一只鸟儿,给它住金笼子,吃珍馐美味,想听听它的鸣叫,可是养了三年也不叫。王后说:“据说鸟儿见了同类就会叫,悬镜子试试。”结果鸟儿看到自己身形,一声悲鸣,哀彻云霄,宛转而死。或许这种鸾鸟看到了自己身形,想到了配偶,物伤其类,何况是自己配偶,想到“只影向谁去”伤心涌上来,一恸而绝。
王后这个照镜子的主意或许是从曹冲那里得来的,同样是在《异苑》有另外一个故事,有人献给曹操一只山鸡,曹操想让它跳舞,他的小儿子曹冲连大象都会称,区区一只山鸡不在话下,让人拿来一面镜子,山鸡一照镜子,就开始跳舞,而且“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直到最后力乏而死。
![]() |
山鸡看到自己影子如此欢腾,跟恶狗吠影完全相反,这是典型的自恋狂,比山鸡还要自恋的是乌龟,山鸡不过跳跳舞,乌龟在镜子里看见自己镜子的身影就会直接高潮,《北梦琐言》里说把乌龟放在小盘里,在乌龟身后放一面镜子,乌龟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淫性大发,就会射精。
《资治通鉴》上说隋炀帝杨广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拿镜子自照就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他这死也要自恋死的劲头,跟山鸡、乌龟也有一拼。
当然自恋也有哀艳的,前提得是一个女子。例如晚明的才女冯小青,小时候特别聪慧,长大后像许多才女一样红颜薄命,嫁到富豪冯家做小老婆,冯家的大老婆是个醋坛子,管不住丈夫纳妾,却能管住小妾的生活,她让冯小青住进庙堂里,不让丈夫接近。冯小青每天临水自照,和影子絮絮叨叨说着什么,虽然没人听她说的是什么,但看她的诗句:“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想必是对这影子吐槽自己的不幸吧。(潘光旦先生对此有专门研究,称冯小青这种现象就为“镜恋”,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 |
冯小青满腹文采而且有病恹恹的样子十分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审美需求,文人意淫的对象就是这类女子,后来许多书生都纷纷前来凭吊。同样是出于明末的小说《醋葫芦》里还专门提到冯小青和冯氏夫妇死后的情形,那个妒忌心强的妻子投生为狗,丈夫投生为马,都转入畜生道,而冯小青则升天成为神仙。
我倒觉得这冯小青如果升天的话,一定是到了灵河岸边,三生石畔,化作了一株绛珠草,神瑛侍者日日浇灌,让她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再后来投生林家,取名为林黛玉。你看那《红楼梦》里第八十九回,林黛玉早晨起来,看着镜子,泪珠儿下来,作者在此恰如其分引入了那句“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这不正是冯小青吗?
难怪《枉凝眉》里写“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林黛玉这棵绛珠草正是冯小青镜子里的身影啊 。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专栏 http://www.toutiao.com/m5002615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