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舞教舞的时光
接到老大的指示写一篇舞者成长史
看到有不同版本的《天鹅湖》都会争取时间去看看,其中有一段耳熟能详的“三大天鹅”,每当音乐响起都会激动万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为此,引来旁边群众嫌弃的眼神,虽然不跑调(真的)但二重奏也需要修炼啊(再哼十年定人曲合一),我是如此的着迷“三大天鹅”,只因为儿时学过这一段,当时变身跳还摔了一跤,记得水泥地都震荡了(嗯,钢筋水泥地啊,摔懵了),全身麻痹,大舞姿趴在那儿一动不动......依然热爱舞蹈,热爱这个片段,也爱上了《天鹅湖》;
对于经典的,小朋友可以模仿的片段,在我后来的教学里并不会拘泥于专业与业余的门槛(我认为专业和业余的最大区别就是训练时间,训练时间够了就可能超越,天赋是什么?天赋就是量化过程中被激发的火花,量都不够何谈天赋。)好的作品不怕模仿,甚至模仿不好也是美的,那稚嫩的一招一式,专注而新奇像春天似的,深入到小朋友们的记忆里,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某个瞬间唤醒,这就是共鸣!
记得去年带大孩子们去观摩深圳舞蹈节的演出,其中一段是北舞金晨的作品《花儿》,孩子们看到都欢呼了,忍不住激动的说:老师,这个我们学过!啊...好美啊!她跳得好好啊,不愧是专业哒!是的,只有你经过努力,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努力,理解作品的深度,映照出前行的方向,这是最好的激励!
以前带孩子们比赛,观众们(大部分是家长)对翻跟头特别感兴趣,一到前桥空翻就鼓掌!于是渐渐的舞蹈变成毯子功训练越来越多,好像迷失了方向,也好似中国舞曲回着前行...家长的品味影响着少儿舞蹈作品的风格;最近几年比赛演出常常看到一些很好的作品,而观众也开始关注“感觉”,“整齐”,“风格“ 那曾经翻跟头的小朋友已经长大了。
通常,小班的家长会关注小朋友跳舞有没有很开心,中级的家长会关注小朋友技术技巧好不好,腿和背直不直,而到了高级别的家长们终于会说:感觉不错!那个孩子感觉真不错!;感觉是什么?;一个家长想了想:啊...我也说不好,就是觉得美!;嗯...你说得很好啊
闲时开个脑洞,以后我有宝宝了,一定每日带她练早功(稳准狠是我们的作风),亲自系统训练(毅力是我们的优势!),磨练作品(时而兴奋上天,时而低落纠结,情绪是我们的灵魂)完美的,么么哒~
想到此,未来充满了希望......
看到有不同版本的《天鹅湖》都会争取时间去看看,其中有一段耳熟能详的“三大天鹅”,每当音乐响起都会激动万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为此,引来旁边群众嫌弃的眼神,虽然不跑调(真的)但二重奏也需要修炼啊(再哼十年定人曲合一),我是如此的着迷“三大天鹅”,只因为儿时学过这一段,当时变身跳还摔了一跤,记得水泥地都震荡了(嗯,钢筋水泥地啊,摔懵了),全身麻痹,大舞姿趴在那儿一动不动......依然热爱舞蹈,热爱这个片段,也爱上了《天鹅湖》;
对于经典的,小朋友可以模仿的片段,在我后来的教学里并不会拘泥于专业与业余的门槛(我认为专业和业余的最大区别就是训练时间,训练时间够了就可能超越,天赋是什么?天赋就是量化过程中被激发的火花,量都不够何谈天赋。)好的作品不怕模仿,甚至模仿不好也是美的,那稚嫩的一招一式,专注而新奇像春天似的,深入到小朋友们的记忆里,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某个瞬间唤醒,这就是共鸣!
记得去年带大孩子们去观摩深圳舞蹈节的演出,其中一段是北舞金晨的作品《花儿》,孩子们看到都欢呼了,忍不住激动的说:老师,这个我们学过!啊...好美啊!她跳得好好啊,不愧是专业哒!是的,只有你经过努力,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努力,理解作品的深度,映照出前行的方向,这是最好的激励!
以前带孩子们比赛,观众们(大部分是家长)对翻跟头特别感兴趣,一到前桥空翻就鼓掌!于是渐渐的舞蹈变成毯子功训练越来越多,好像迷失了方向,也好似中国舞曲回着前行...家长的品味影响着少儿舞蹈作品的风格;最近几年比赛演出常常看到一些很好的作品,而观众也开始关注“感觉”,“整齐”,“风格“ 那曾经翻跟头的小朋友已经长大了。
通常,小班的家长会关注小朋友跳舞有没有很开心,中级的家长会关注小朋友技术技巧好不好,腿和背直不直,而到了高级别的家长们终于会说:感觉不错!那个孩子感觉真不错!;感觉是什么?;一个家长想了想:啊...我也说不好,就是觉得美!;嗯...你说得很好啊
闲时开个脑洞,以后我有宝宝了,一定每日带她练早功(稳准狠是我们的作风),亲自系统训练(毅力是我们的优势!),磨练作品(时而兴奋上天,时而低落纠结,情绪是我们的灵魂)完美的,么么哒~
想到此,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