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逃逸与反叛的守望者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2010年1月27日在位于新罕布什尔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这位自称能活到140岁的作家,最终没能抵挡住时间的车轮,悄然离去,其子马特•塞林格称父亲是“自然死亡”。
塞林格的全名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他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这部发表于1951年的小说,是公认的美国当代文学经典,书中的反叛英雄霍尔顿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塞林格出版的小说还有:《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
塞林格1919年1月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经营奶酪和肉制品进口生意的犹太人。塞林格小时候学习并不出色,曾因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后来父亲送他到宾夕法尼亚的军事学校就读,塞林格在那里获得了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18岁时塞林格入纽约大学就读,几个星期后离校去欧洲学习家族生意,二战前回国。后来他又在厄西那斯学院读书,9周后退学,接着塞林格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听小说家惠特•伯耐特讲授写作技巧,并于1940年在伯耐特主持的《故事》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年轻人》。1942年塞林格参军,经过一年多的反间谍训练后,于1944年派往欧洲从事反间谍工作,1946年退役后的塞林格回到纽约专门从事创作。1946年他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冲出曼哈顿的轻度反叛》, 塞林格的大部分作品都发表在《纽约客》,所以他也被称为“《纽约客》派”作家。
塞林格在从军期间曾与法国的一名女医生有过短暂的婚姻,不久之后因女方的要求而离婚。1953年他在一次宴会上认识年轻的女学生克莱尔,并与1955年正式结婚,育有一男一女,但在1967年离婚。关于这一段经历,塞林格的女儿在《梦幻守望者》中有详细的记载。1972年塞格林在《纽约时报》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并同居。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的感情破裂,乔伊斯不得不离开塞林格。乔伊斯在1999年出版《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中公开了两人的情史,并拍卖了塞林格写给她的情书。
塞林格自1951年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声誉渐隆,他突然对镁光灯下的生活产生反感,于1953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柯尼什买下房子,过起了隐居生活。他既不接受采访,也不发表新作品,虽然每天坚持写作,塞林格最后面世的作品还是1965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哈普华16号,1924》。1974年塞林格20年来头一次接受记者电话采访,他说:“出版会侵占我的隐私。我喜欢写作,我爱写作,但是我只为自己和自己的乐趣而写。”
虽然塞林格将近半个世纪没有新作品问世,但是他的声望不降反升,这主要都归功于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即引发热议,迄今全球发行量已超过六千万册。小说之所以引起读者共鸣,在于塞林格用简单而不失深刻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反叛英雄霍尔顿,他是一种文化符号,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危机。上个世纪的50年代,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经济稳步发展,但是随着冷战的加剧,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核恐惧的蔓延,表面繁华的生活背后是失去理想的平庸,一些年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人既不安于现状,又受不了贫乏的精神生活,于是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他们酗酒、吸烟、脏话连篇,他们吸毒、群居、追求性自由。霍尔顿就是这种文化先锋。他虽然只有16岁,却不爱读书,他因5门功课有4门不及格而被校方开除,于是离开学校,在纽约城闲逛。他抽烟、招妓,满口脏话,他讨厌成规,厌恶虚伪,想要离家出走,却因为妹妹菲比而想做个“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代表着一种反叛的姿态,但同时这种反叛又包含着深深的人文关怀:渴望守护纯洁的世界,渴望守护纯洁的童年。因此,这种反叛就带有一种痛苦,以及一种不想堕落的清醒。这种人物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成为一种经典神话。
霍尔顿的形象就是一种守望者的形象,这种守望是对50年代年轻一代的守望,也是对美国心灵的守望,而这种守望并不仅仅出现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出现在塞林格其他的小说中,尤其是他的格拉斯家族故事。格拉斯家族故事是塞林格多部小说的主角。这个家族中6个弟妹个个古灵精怪,智商超人,但他们都崇拜并热爱大哥西摩,可是这位颇具哲思的大哥在和妻子度假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发生在《逮香蕉鱼的绝佳日子》里,该短篇发表于1948年,后收录至《九故事》中,而1961年塞林格发表的《弗兰妮与祖伊》中描写了格拉斯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弗兰妮和她哥哥祖伊的故事,而格拉斯家的故事又构成1963年发表的《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中的内容。
玛格丽特在评价父亲塞林格的作品时说,“我父亲的作品一再写到迷失方向的年轻人在童真里寻找精神港湾。”其实这种寻找就是一种守望,而塞林格也在守望中坚持了一生。
2010、1、30
塞林格的全名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他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这部发表于1951年的小说,是公认的美国当代文学经典,书中的反叛英雄霍尔顿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塞林格出版的小说还有:《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
塞林格1919年1月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经营奶酪和肉制品进口生意的犹太人。塞林格小时候学习并不出色,曾因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后来父亲送他到宾夕法尼亚的军事学校就读,塞林格在那里获得了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18岁时塞林格入纽约大学就读,几个星期后离校去欧洲学习家族生意,二战前回国。后来他又在厄西那斯学院读书,9周后退学,接着塞林格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听小说家惠特•伯耐特讲授写作技巧,并于1940年在伯耐特主持的《故事》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年轻人》。1942年塞林格参军,经过一年多的反间谍训练后,于1944年派往欧洲从事反间谍工作,1946年退役后的塞林格回到纽约专门从事创作。1946年他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冲出曼哈顿的轻度反叛》, 塞林格的大部分作品都发表在《纽约客》,所以他也被称为“《纽约客》派”作家。
塞林格在从军期间曾与法国的一名女医生有过短暂的婚姻,不久之后因女方的要求而离婚。1953年他在一次宴会上认识年轻的女学生克莱尔,并与1955年正式结婚,育有一男一女,但在1967年离婚。关于这一段经历,塞林格的女儿在《梦幻守望者》中有详细的记载。1972年塞格林在《纽约时报》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并同居。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的感情破裂,乔伊斯不得不离开塞林格。乔伊斯在1999年出版《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中公开了两人的情史,并拍卖了塞林格写给她的情书。
塞林格自1951年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声誉渐隆,他突然对镁光灯下的生活产生反感,于1953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柯尼什买下房子,过起了隐居生活。他既不接受采访,也不发表新作品,虽然每天坚持写作,塞林格最后面世的作品还是1965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哈普华16号,1924》。1974年塞林格20年来头一次接受记者电话采访,他说:“出版会侵占我的隐私。我喜欢写作,我爱写作,但是我只为自己和自己的乐趣而写。”
虽然塞林格将近半个世纪没有新作品问世,但是他的声望不降反升,这主要都归功于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即引发热议,迄今全球发行量已超过六千万册。小说之所以引起读者共鸣,在于塞林格用简单而不失深刻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反叛英雄霍尔顿,他是一种文化符号,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危机。上个世纪的50年代,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经济稳步发展,但是随着冷战的加剧,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核恐惧的蔓延,表面繁华的生活背后是失去理想的平庸,一些年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人既不安于现状,又受不了贫乏的精神生活,于是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他们酗酒、吸烟、脏话连篇,他们吸毒、群居、追求性自由。霍尔顿就是这种文化先锋。他虽然只有16岁,却不爱读书,他因5门功课有4门不及格而被校方开除,于是离开学校,在纽约城闲逛。他抽烟、招妓,满口脏话,他讨厌成规,厌恶虚伪,想要离家出走,却因为妹妹菲比而想做个“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代表着一种反叛的姿态,但同时这种反叛又包含着深深的人文关怀:渴望守护纯洁的世界,渴望守护纯洁的童年。因此,这种反叛就带有一种痛苦,以及一种不想堕落的清醒。这种人物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成为一种经典神话。
霍尔顿的形象就是一种守望者的形象,这种守望是对50年代年轻一代的守望,也是对美国心灵的守望,而这种守望并不仅仅出现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出现在塞林格其他的小说中,尤其是他的格拉斯家族故事。格拉斯家族故事是塞林格多部小说的主角。这个家族中6个弟妹个个古灵精怪,智商超人,但他们都崇拜并热爱大哥西摩,可是这位颇具哲思的大哥在和妻子度假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发生在《逮香蕉鱼的绝佳日子》里,该短篇发表于1948年,后收录至《九故事》中,而1961年塞林格发表的《弗兰妮与祖伊》中描写了格拉斯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弗兰妮和她哥哥祖伊的故事,而格拉斯家的故事又构成1963年发表的《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中的内容。
玛格丽特在评价父亲塞林格的作品时说,“我父亲的作品一再写到迷失方向的年轻人在童真里寻找精神港湾。”其实这种寻找就是一种守望,而塞林格也在守望中坚持了一生。
2010、1、30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