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管宇豪讀《資治通鑒》卷一 周紀 魏文候与他的贤才
三家分晋之后,韩魏赵被分封为诸侯。从此历史从春秋迈进了战国....三大家族被分封为诸侯之后,首先强大起来的国家是魏国。而魏国之所以能够强大,是因为魏国在三家分晋之后,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魏文侯(魏斯)。他的祖上魏桓子为其打下了良好的江山基础,给予了他无限的发展空间。
魏文侯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才能够让魏国在三家分晋之后迅速的壮大成长起来,这个特点就是听人劝,吃饱饭。爱其才,尊其贤。
他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拜田子方、卜子夏、段干木为师。让他宅心仁厚。懂得中庸之道,所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这让魏国在短期的时间之内,迅速的强大起来。
之所以说他宅心仁厚,懂得中庸之道,完全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推断而来。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两个国家,先后要求借道去攻打对方,但魏文侯都以两边都不得罪为由,而拒绝两家的请求。无论是私心也罢,宅心也罢,总之这样的中庸之法,让他很快就获得两家同时的赞扬,并且获得两家极度的尊重。这难道不是智者之道吗?
俗语常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凭你是天下无敌的大英雄,大好汉,但是仅凭自己一己之力,一条龙又能会几把水呢?
从古至今,又有几个功成名就的帝王是完全靠自己而夺得天下的呢?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也许不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但必定会有一个或者一群支持他的哥们。
而魏文侯的强大之处,就在于手下有一帮圣贤之人,如今看来,也算是好哥们,而他的这些好哥们,好伙计,好朋友,也总是有着各种过人之处。
先介绍两个,一个是有话直说,不畏强权的好汉子。一个是懂得说话艺术之道,一语双关的真君子。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一段记载,展现出了三个人的处世之道。
人都有膨胀的时候,膨胀的时候,有人能够当面的指出你的膨胀,是你真正的好朋友,所谓忠言逆耳,就是如此。
魏文侯让乐羊去征伐中山这个小国,回朝厚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却偏偏没有奖赏乐羊,而奖赏了乐羊的儿子。
这本来就是有失君子之道,而他居然还好意思问他的大臣他这样做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只有仁义之君才能做得出?
两千多年以前的场景我们也许并不得知,但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肯定很多大臣都在,当他问完这样的话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保持了沉默,也许是谁也不愿出来指责君王的不当之处。
然而那位叫任座的大臣却直接站出来指责君王这样做是不对的,并且严厉的指责他,用反问的方式抨击君主的任座,在当时看来可谓是冒天下大不为之道。
让君主下不来台,君主自然会勃然大怒了,直接让任座滚出了宫殿。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直接引出了第二位懂得说话之道的真君子。
当魏文侯气还没消,而直接去问另外一位大臣翟璜的时候,事情发展到了高潮,翟璜说话即为巧妙,他先是称赞了魏文侯是位好君主,但魏文侯总想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于是继续追问翟璜,翟璜接下来的回答,实在是巧妙到了极限,我读到此处的时候,情不自禁为其高声喝彩。
翟璜说:"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属下听说,一个好的君主,必然会有敢于直言不讳生性耿直的属下,而任座就是一个耿直的大臣,所以我才说你是一位好的君主)
太妙了,什么是说话之道,什么是会说话,会做人,这短短几句话,就完全道出了语言真谛。
既给帝王抬高了身段,也让任座立即提升了档次。这样的言论,别说是两千年前的古代,就是放在现在,也不失为会说话,会做人啊。翟璜真乃高人贤才也!为其点赞!
但贤才虽然是贤才,但有时候必然也会有不当之处,比如以下一段记载,又以翟璜之短,道出了另外一位贤才之长。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这又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看似很长,其实事情却是很简单,但简单之处,却又不失精彩。
有一次魏文侯与一个名叫李克的大臣聊天,魏文侯就问他: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
作为第三方的李克被君主问道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这其实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实则回答起来并不容易,无论你说谁好,谁不好,都不是明智之道。毕竟说话要有分寸,要负责任,你的一句话,直接可以影响两人的命运,假如你完全了解这两个人还倒是好说,但假若你不怎么了解,那你又该怎么回答呢?所以其实这是一个很是棘手的问题。
李克当然心知肚明,不可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之处,于是就先推脱不答,但在魏文侯的再三追问之下,李克也只有不得不答。
李克说: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这样的回答,让魏文侯心知肚明,因为李克所表达的,正是魏成平时所遵守的处世之道,李克用隐晦的方式回答了魏文侯,而魏文侯听完之后就知道了答案。
当李克回答完君主的问题之后,离开宫殿,却偏偏遇到了翟璜。于是翟璜就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以上几例,足以说明当时魏国的内部储蓄力量,一个国家的兴衰强盛,和一个国家有多少贤良之才是成正比的。当然,前提是这个国家的君主也必须要有礼贤下士的品德。而魏文侯恰恰做到了这点,正因如此,魏国才能够在三家分晋后,成为位居前茅的佼佼者,这和国家凸显的人才政策,以及君主的主体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魏文侯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才能够让魏国在三家分晋之后迅速的壮大成长起来,这个特点就是听人劝,吃饱饭。爱其才,尊其贤。
他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拜田子方、卜子夏、段干木为师。让他宅心仁厚。懂得中庸之道,所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这让魏国在短期的时间之内,迅速的强大起来。
之所以说他宅心仁厚,懂得中庸之道,完全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推断而来。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两个国家,先后要求借道去攻打对方,但魏文侯都以两边都不得罪为由,而拒绝两家的请求。无论是私心也罢,宅心也罢,总之这样的中庸之法,让他很快就获得两家同时的赞扬,并且获得两家极度的尊重。这难道不是智者之道吗?
俗语常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凭你是天下无敌的大英雄,大好汉,但是仅凭自己一己之力,一条龙又能会几把水呢?
从古至今,又有几个功成名就的帝王是完全靠自己而夺得天下的呢?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也许不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但必定会有一个或者一群支持他的哥们。
而魏文侯的强大之处,就在于手下有一帮圣贤之人,如今看来,也算是好哥们,而他的这些好哥们,好伙计,好朋友,也总是有着各种过人之处。
先介绍两个,一个是有话直说,不畏强权的好汉子。一个是懂得说话艺术之道,一语双关的真君子。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一段记载,展现出了三个人的处世之道。
人都有膨胀的时候,膨胀的时候,有人能够当面的指出你的膨胀,是你真正的好朋友,所谓忠言逆耳,就是如此。
魏文侯让乐羊去征伐中山这个小国,回朝厚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却偏偏没有奖赏乐羊,而奖赏了乐羊的儿子。
这本来就是有失君子之道,而他居然还好意思问他的大臣他这样做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只有仁义之君才能做得出?
两千多年以前的场景我们也许并不得知,但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肯定很多大臣都在,当他问完这样的话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保持了沉默,也许是谁也不愿出来指责君王的不当之处。
然而那位叫任座的大臣却直接站出来指责君王这样做是不对的,并且严厉的指责他,用反问的方式抨击君主的任座,在当时看来可谓是冒天下大不为之道。
让君主下不来台,君主自然会勃然大怒了,直接让任座滚出了宫殿。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直接引出了第二位懂得说话之道的真君子。
当魏文侯气还没消,而直接去问另外一位大臣翟璜的时候,事情发展到了高潮,翟璜说话即为巧妙,他先是称赞了魏文侯是位好君主,但魏文侯总想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于是继续追问翟璜,翟璜接下来的回答,实在是巧妙到了极限,我读到此处的时候,情不自禁为其高声喝彩。
翟璜说:"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属下听说,一个好的君主,必然会有敢于直言不讳生性耿直的属下,而任座就是一个耿直的大臣,所以我才说你是一位好的君主)
太妙了,什么是说话之道,什么是会说话,会做人,这短短几句话,就完全道出了语言真谛。
既给帝王抬高了身段,也让任座立即提升了档次。这样的言论,别说是两千年前的古代,就是放在现在,也不失为会说话,会做人啊。翟璜真乃高人贤才也!为其点赞!
但贤才虽然是贤才,但有时候必然也会有不当之处,比如以下一段记载,又以翟璜之短,道出了另外一位贤才之长。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这又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看似很长,其实事情却是很简单,但简单之处,却又不失精彩。
有一次魏文侯与一个名叫李克的大臣聊天,魏文侯就问他: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
作为第三方的李克被君主问道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这其实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实则回答起来并不容易,无论你说谁好,谁不好,都不是明智之道。毕竟说话要有分寸,要负责任,你的一句话,直接可以影响两人的命运,假如你完全了解这两个人还倒是好说,但假若你不怎么了解,那你又该怎么回答呢?所以其实这是一个很是棘手的问题。
李克当然心知肚明,不可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之处,于是就先推脱不答,但在魏文侯的再三追问之下,李克也只有不得不答。
李克说: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这样的回答,让魏文侯心知肚明,因为李克所表达的,正是魏成平时所遵守的处世之道,李克用隐晦的方式回答了魏文侯,而魏文侯听完之后就知道了答案。
当李克回答完君主的问题之后,离开宫殿,却偏偏遇到了翟璜。于是翟璜就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以上几例,足以说明当时魏国的内部储蓄力量,一个国家的兴衰强盛,和一个国家有多少贤良之才是成正比的。当然,前提是这个国家的君主也必须要有礼贤下士的品德。而魏文侯恰恰做到了这点,正因如此,魏国才能够在三家分晋后,成为位居前茅的佼佼者,这和国家凸显的人才政策,以及君主的主体思维,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