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魁的味道
写这篇文章时我差点把锅魁误写作“锅盔”,上网查阅后才知道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我记忆中的锅魁竟然不是书面语言描述的“锅盔”!据百度所述:四川有一种小吃叫锅魁,与锅盔同音,却不是一个品类,多为小吃和点心之用,并不做主食,而且自成体系,根据用料和做法,可以分出三十多个品种。锅魁相传为三国时诸葛孔明所创,蜀汉丞相诸葛亮屯兵成都,准备北伐为了不误战机,孔明命人将面粉制成烧饼大小的干粮以备边行军边吃饭,后来做锅魁屯兵的地方就被后人叫做军屯镇,那烧饼大小的干粮就成了锅魁。哦,难怪彭州的军屯锅魁那么有名,原来有如此悠久历史!
此锅魁非彼锅盔,倒也无伤大雅,儿时最想吃得这种食物是怎么做出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永远无法忘却的味道。
对于60、7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一代人来讲,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是那个时代的烙印,相比起更早出生的父辈和祖辈,他们大多数已经告别饥饿逐渐走向温饱,但今天看来就太贫瘠了。
70年代中期的黄联关镇尤其显得贫穷荒芜,经常风沙蔽日,大风吹过,露出光秃秃的黄土地,好在有一条宽阔的安宁河从旁边流过,否则真让人有种到了陕北黄土高坡的错觉。
那时候没有丰富物资,即使有也没钱买,大家都一样,在单位上班的“公家人”和农田干活的农民都没钱,差别不大,见不到攀比听不到咒骂,一派宁静和睦景象。
记忆中我和老哥都很馋,不过我胆小不敢做任何父母不准做得事,不像老哥,常偷吃家里的花生、咸鸭蛋、红糖之类东西,实在找不到吃得,甚至半夜起来偷吃泡菜坛里的泡姜、红海椒,有一回尿急了还往坛里撒了泡尿,被母亲狠揍一顿!正因为我胆怯又嘴馋,所以特别渴望父亲出差,到西昌城里开会办事,这样或许可以捎带些零食回家,而所谓零食便是锅魁。
如今锅魁五花八样种类繁多,哪像70年代,只有白面锅魁,就是那种用灰面(四川人的说法,即小麦粉)揉捏而成的锅魁,里面不夹大头菜或猪头肉之类的晕素菜。这种锅魁需放在炉膛内炙烤,烤熟后外硬内酥,闻起来有一种灰面特有的香味。
70年代的人民币很值钱,至今我还经常听老一辈说起,比如鸡蛋几分钱一枚、猪肉几毛钱一斤等等,那时物价与收入成正比,物价低收入也低。锅魁卖多少钱一个我不清楚,只知道父亲极少买来给我,可见在他心目中锅魁并不便宜。
每当父亲对母亲说起要进城开会办事,我便开始期盼,父亲走后第二天,跑到黄联小学(我家的住所)校门外张望成为我的必修课,那情景和后来在电影里看到的怨妇盼夫君归来差不多。然而,十次有九次希望落空,每次见父亲回家,我会急忙跑过去,拉着他的衣裳,上下全部摸个遍,唯恐把锅魁遗漏掉。父亲总是面带微笑,也不说话,任我找寻,如果这时母亲在场,一定会用责怪地语气说:“你还是带个锅魁回来,让娃儿高兴一下嘛!”父亲仍旧微笑,以后出差回来仍旧两手空空,他不是不想买而是舍不得买啊!
相信大多数60、70年代出生的同龄人有我相同感受,童年没有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服,没有上过幼儿园,回忆充满苦涩,以至于长大后对美食华服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似乎想弥补一些儿时的缺憾,但时过境迁,年龄大了胃不好想吃也吃不下,身材走样了想穿也没法穿,望而兴叹,还不如以前,尽管什么也得不到,没有病痛没有忧愁,倒是好事一桩。
此锅魁非彼锅盔,倒也无伤大雅,儿时最想吃得这种食物是怎么做出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永远无法忘却的味道。
对于60、7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一代人来讲,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是那个时代的烙印,相比起更早出生的父辈和祖辈,他们大多数已经告别饥饿逐渐走向温饱,但今天看来就太贫瘠了。
70年代中期的黄联关镇尤其显得贫穷荒芜,经常风沙蔽日,大风吹过,露出光秃秃的黄土地,好在有一条宽阔的安宁河从旁边流过,否则真让人有种到了陕北黄土高坡的错觉。
那时候没有丰富物资,即使有也没钱买,大家都一样,在单位上班的“公家人”和农田干活的农民都没钱,差别不大,见不到攀比听不到咒骂,一派宁静和睦景象。
记忆中我和老哥都很馋,不过我胆小不敢做任何父母不准做得事,不像老哥,常偷吃家里的花生、咸鸭蛋、红糖之类东西,实在找不到吃得,甚至半夜起来偷吃泡菜坛里的泡姜、红海椒,有一回尿急了还往坛里撒了泡尿,被母亲狠揍一顿!正因为我胆怯又嘴馋,所以特别渴望父亲出差,到西昌城里开会办事,这样或许可以捎带些零食回家,而所谓零食便是锅魁。
如今锅魁五花八样种类繁多,哪像70年代,只有白面锅魁,就是那种用灰面(四川人的说法,即小麦粉)揉捏而成的锅魁,里面不夹大头菜或猪头肉之类的晕素菜。这种锅魁需放在炉膛内炙烤,烤熟后外硬内酥,闻起来有一种灰面特有的香味。
70年代的人民币很值钱,至今我还经常听老一辈说起,比如鸡蛋几分钱一枚、猪肉几毛钱一斤等等,那时物价与收入成正比,物价低收入也低。锅魁卖多少钱一个我不清楚,只知道父亲极少买来给我,可见在他心目中锅魁并不便宜。
每当父亲对母亲说起要进城开会办事,我便开始期盼,父亲走后第二天,跑到黄联小学(我家的住所)校门外张望成为我的必修课,那情景和后来在电影里看到的怨妇盼夫君归来差不多。然而,十次有九次希望落空,每次见父亲回家,我会急忙跑过去,拉着他的衣裳,上下全部摸个遍,唯恐把锅魁遗漏掉。父亲总是面带微笑,也不说话,任我找寻,如果这时母亲在场,一定会用责怪地语气说:“你还是带个锅魁回来,让娃儿高兴一下嘛!”父亲仍旧微笑,以后出差回来仍旧两手空空,他不是不想买而是舍不得买啊!
相信大多数60、70年代出生的同龄人有我相同感受,童年没有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服,没有上过幼儿园,回忆充满苦涩,以至于长大后对美食华服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似乎想弥补一些儿时的缺憾,但时过境迁,年龄大了胃不好想吃也吃不下,身材走样了想穿也没法穿,望而兴叹,还不如以前,尽管什么也得不到,没有病痛没有忧愁,倒是好事一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