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心理学》读后感
我一直觉得,只有作者自己才会知道他的作品想传达什么,其他人的解读都是带着自己的故事去看故事的。
所以说,这本书是在心理医生的角度去看童话。
他试图在告诉我们童话的心理作用在于补充,现实的补充。
比如说,我们的社会可以说是建立在推崇母性、勤奋的基础上。
但母性能给予一切的同时也欲求控制一切,而逐渐长大的小孩认识到后会有想要挣脱的愿望;
而在不得不劳作不休的年代,人们想要偷把懒的愿望;
诸如逃脱母亲、偷懒这些有悖于社会认可的观念,一般人们难以在有意识的层面上去接受,却其实多少深藏在无意识层面里。
因此作者认为,童话里面会有恶母、懒惰的人获得美好的结果是因为其作为现实世界的补充,给人们寄托了这些无意识层面上的渴求。
但在我的记忆中,童话貌似大多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基于作者的一些例子,我只能揣测是大多童话已经遭受过有意识的修改,甚至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教育的作用。
比如他说原来最原始妒忌白雪公主美貌的并不是继母,童话作者最原始版本写的是生母,只是因为这在意识层面太难让世人接受,因此让继母承担了骂名。
当然,这一点的真实性仍待进一步考究。
说回补充,其实这种补充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完善,让一切欲求有可以寄托的地方。
而人也存在自我完善的倾向,此书将男女分开作了探讨,我印象较深刻的是关于男性的潜在女性需求和女性的潜在男性需求。
社会赋予了每个人角色,而最原初的角色是男生与女生,针对这个角色会有对应的社会期待,这种期待一般让人有意识地去遵循。
比如男性应该更勇敢,女性应该更温柔,虽说通过社会进步,人可以开始坦诚地做自己,而不是承担某个角色,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进步只能说是在缓慢进行中。
而在无意识层面,人们会产生与社会角色截然相反的希望。
比方说,如果阳刚与柔情相对,一个在有意识层面上阳刚的男性,会有无意识的柔情渴求,而这种渴求因人而异会通过不同方式寄托,比如通过鲜为人知地对小动物释放的柔情一面、移情于一位柔情的女性,又或是不愿意承认而压抑在深梦时分才出现。
作者认为,更合适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承认自己无意识的需求,不要将其移情于他人而是与之不断对话,找到一个自身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平衡,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人不是一,而是二,有意识和无意识合二为一,若将无意识的需求移情于他人意味将将自己的一部分分出去了,这样或许会更轻松但也许会更痛苦,但一定是距离自己更远了。
我想我会开始关注自己到底在有意识地做什么,又在无意识地选择了什么。
所以说,这本书是在心理医生的角度去看童话。
他试图在告诉我们童话的心理作用在于补充,现实的补充。
比如说,我们的社会可以说是建立在推崇母性、勤奋的基础上。
但母性能给予一切的同时也欲求控制一切,而逐渐长大的小孩认识到后会有想要挣脱的愿望;
而在不得不劳作不休的年代,人们想要偷把懒的愿望;
诸如逃脱母亲、偷懒这些有悖于社会认可的观念,一般人们难以在有意识的层面上去接受,却其实多少深藏在无意识层面里。
因此作者认为,童话里面会有恶母、懒惰的人获得美好的结果是因为其作为现实世界的补充,给人们寄托了这些无意识层面上的渴求。
但在我的记忆中,童话貌似大多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基于作者的一些例子,我只能揣测是大多童话已经遭受过有意识的修改,甚至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教育的作用。
比如他说原来最原始妒忌白雪公主美貌的并不是继母,童话作者最原始版本写的是生母,只是因为这在意识层面太难让世人接受,因此让继母承担了骂名。
当然,这一点的真实性仍待进一步考究。
说回补充,其实这种补充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完善,让一切欲求有可以寄托的地方。
而人也存在自我完善的倾向,此书将男女分开作了探讨,我印象较深刻的是关于男性的潜在女性需求和女性的潜在男性需求。
社会赋予了每个人角色,而最原初的角色是男生与女生,针对这个角色会有对应的社会期待,这种期待一般让人有意识地去遵循。
比如男性应该更勇敢,女性应该更温柔,虽说通过社会进步,人可以开始坦诚地做自己,而不是承担某个角色,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进步只能说是在缓慢进行中。
而在无意识层面,人们会产生与社会角色截然相反的希望。
比方说,如果阳刚与柔情相对,一个在有意识层面上阳刚的男性,会有无意识的柔情渴求,而这种渴求因人而异会通过不同方式寄托,比如通过鲜为人知地对小动物释放的柔情一面、移情于一位柔情的女性,又或是不愿意承认而压抑在深梦时分才出现。
作者认为,更合适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承认自己无意识的需求,不要将其移情于他人而是与之不断对话,找到一个自身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平衡,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人不是一,而是二,有意识和无意识合二为一,若将无意识的需求移情于他人意味将将自己的一部分分出去了,这样或许会更轻松但也许会更痛苦,但一定是距离自己更远了。
我想我会开始关注自己到底在有意识地做什么,又在无意识地选择了什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