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0年代的经典惊悚片,错过就太遗憾了
当号称"2016年北美最佳惊悚片"的《屏住呼吸》预告片出来时,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被调到了最高。
结果,在2016年10月16日的晚上,充满期待的我守在电脑屏幕前看完了这部“最佳惊悚片”后,内心是绝望的。
是的,它扑街了。
说它是十成十的失败之作,倒不至于。
导演的功力很足,红黄绿三种色调充斥在影片中,陈述出阴郁的窒息感。长镜头的不断运用和出其不意的音效气氛,很好地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只可惜,缺乏讲故事的能力。
惊悚不足,败笔有余。
一个专业坑队友三十年的作死女主,一个因为女主作而惨死的机智男主,一个持枪抢劫的炮灰男二,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明老兵。究竟是谁欺负谁,我怀疑女主才是反派大boss。人物设定完全偏离了预告片的设想,偏离了三观,左看右看也察觉不出人物的立体感。
作为一部密室杀戮电影,它的剧情、人物、情节都存在致命伤,让人惋惜。
怎样讲述故事,在电影里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起伏、故事内里的寓意等等,都是一个故事的重要构成因素。
这让我温暖地回忆起了安妮·威尔克斯,那个在银幕前俯视着你的女人,成为了我们90年代的童年噩梦,让我对护士这个神圣的职业产生了固执的恐惧。
她是斯蒂芬·金笔下的女变态,也是《危情十日》中那个患有狂躁抑郁症的护士。
1990年上映的《危情十日》和《屏住呼吸》一样,是一部经典的密室类型惊悚片,电影故事的叙述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每一个景框的构图都提供给观众需要的信息,不仅简洁利落地过渡到下一个情节,也通过摄影机的角度和声音的运用渲染了一个恐怖而阴森的氛围。
这个惊悚的故事基于一个极具吸引性的人物设定:当一名畅销书作家遇上他的头号女书迷时,会有怎样的发展?如果这个女书迷刚好是个精神病患者?
联想力十足的设定激发了读者和观众对这个故事最大的好奇心。(《屏住呼吸》在这一步上做得非常完美,但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人物刻画和叙述能力太糟心了)
斯蒂芬·金的小说被认为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他对故事的描述极具立体感和掌控力,你可以通过文字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生动的场景。而导演罗伯·莱纳毫无疑问地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诠释,展现给我们一个斯蒂芬·金的诡谲梦境。
影片的开头,便出现了关键道具:一支香烟、一根点烟用的火材、一杯Dam Perignon牌的香槟。
男主人公,一名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顿刚刚完成了他的小说——《米泽丽》的最终章。他点燃香烟、喝了口香槟,表情释然中又带点不舍。
他并不知道接下来自己会遭遇什么。
在开车返途的路上遇见了可怕的暴风雪,轿车发生了侧翻事故,他满脸是血,此时电影的叙述摆脱了单线性直叙,一个利落的闪回片段让观众了解了他的身份,他在旅馆里写作的原因,以及他现处的写作处境。而最后一方面,也是影片想要去探讨的一个部分。
除却以恐怖惊悚为标签制作话题感,人性的复杂、作家与写作之间的微妙关系,都是作者和导演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去思考的。
这时,安妮·威尔克斯出现了。
她把他救下,替他包扎伤口,煮美味的饭食,帮他刮胡须,尽职地做着保罗的24小时看护。
但在屏幕前观看的我们会发现,尽管安妮语气温柔,和蔼可亲,你却会一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那是导演贯穿始终的低角度大特写起的作用。安妮的脸庞布满银幕的中央,尽管色调温暖明亮,我们跟随摄像头而走的仰视角度,却使她显得高壮和胁迫。
这样连续的大特写,让观众摆脱了自己作为旁观者的第三视角,潜意识地代入了作家的处境中。
当你不再冷漠地观望,而对于故事感同身受时,观影的惊悚程度,便大大加深了。
电影在安妮救下保罗后,分出了两条叙事线:一条为主线,层层推进保罗的密室恐怖经历;一条为副线,让观众了解到银溪群的警长一直在寻找保罗。
这样连续的大特写,让观众摆脱了自己作为旁观者的第三视角,潜意识地代入了作家的处境中。
当你不再冷漠地观望,而对于故事感同身受时,观影的惊悚程度,便大大加深了。
电影在安妮救下保罗后,分出了两条叙事线:一条为主线,层层推进保罗的密室恐怖经历;一条为副线,让观众了解到银溪群的警长一直在寻找保罗。
故事的每一个重要发展都起源于安妮情绪的转化。当安妮终于看完《米泽丽》的结局时,她所有的面具全数崩塌。一个令人恐惧发寒、没有任何力量控制得住的变态安妮原形毕露,赤裸裸地出现在保罗面前。她疯狂地摇动床尾,甚至把家具砸到破烂,只因为发现小说中的女主角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她告诉保罗,别指望任何人来找他。她死,他也活不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安妮从一开始便打算禁闭保罗一辈子。
她对《米泽丽》女主角的偏执已经到达疯魔程度。书中人物的浪漫冒险和惊心动魄的人生与她完全相反。她在书中找到存在的意义,米泽丽是她,她是米泽丽。
这样的她,带着丰富的浪漫主义,带着对创造了米泽丽的保罗的疯狂喜爱和追随,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迷妹表现。这显示出安妮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她是多面的,而每一面却都是真实的她。
一昧的血腥并不能成就真正的恐惧感,人性才能。而人性之多面且复杂,才造就了安妮这个经典的恐怖形象。
她迫使保罗烧毁自己的作品,让他在房间中日复一日地重写《米泽丽》,直到小说的走向符合她的要求。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折磨。
但保罗在这其中显示出作家这个人物非凡的生命力。他一边极力自然地讨好她,强迫自己写出安妮心目中的小说版本,另一边用自己的智慧争取逃脱的机会。
小说即将完结,保罗的腿疾也慢慢痊愈,安妮开始感到不安:她没有办法留下他。一个雨夜,她又开始抑制不住极端情绪的发作,而这次,迎来了保罗的终极噩梦。
她用斧头打断了他的双腿:这样的话,他就没法离开我了呀。
保罗放弃了,他展露了自己对她厌恶的态度。
所有人都以为他在暴风雪中死了,也许埋在雪堆身处,也许被野兽吃了尸身。但别忘了还有副线。
副线中的警长幽默而机智,与老伴在银溪群中过着闲云野鹤的悠哉日子。他是电影中唯一一个没有放弃过寻找保罗的人,而他也找到了。
他去了安妮的家中,听到了保罗从地下室从来的撞击声,他们在整部电影里第一次对望。
下一秒,警长的胸口被枪击中,打出了一个血洞。
你愕然都来不及,无法思考为什么要发生这一幕。副线在这里猝不及防地结束,全片铺垫的希望感让代入其中的观众产生更深的绝望,同时导入了高潮迭代的结局。
安妮知道这一次,自己再也逃不了了。她决心与保罗一起自杀。保罗在这里再一次展现出人物的韧性,他说,我必须完成《米泽丽》的结局。他知道《米泽丽》之于安妮的意义,她无法拒绝。
在完成作品时,他让安妮带给她三样东西:一支香烟、一根点烟用的火材、一杯Dam Perignon牌的香槟。
这是他完成小说时的仪式,让一切在完美中结束。安妮太了解他的一切,准备充满仪式感的三样东西使她产生一种与他共同创造米泽丽的强烈满足感。
也正是这三样东西,给了保罗一线生机。此处,电影的开头和这个场景形成了一个充满宿命感的圆弧。宿命在这里终结,接下来,是未知的生死搏斗。
他点燃了火柴,烧毁了安妮来不及阅读的《米泽丽》结局,他们疯狂地殴打对方。安妮眼窝被挖出,血布满脸庞;保罗也奄奄一息,在绝处中反击。
最后,他终于亲手结束了她的生命,故事迎来终止。
但心魔无法根除。
就算回归现代社会,写了新书,和经纪人坦言道:“那段经历,对我有帮助。”偶尔间,保罗依旧会看到安妮走向他,笑盈盈地说道:“我是你的头号书迷。”
这个故事源于斯蒂芬·金乘坐飞机在旅行途中的一场梦。他梦到一个流行作家落入了一个精神病崇拜者之手,在某个偏远的农场里。作家断了一条腿,被关在后面一间卧室里。我猜想,这个梦境也许部分源于他对写作、评论和读者参与性之间的关系有所思考。
此后,他间歇性的完成了这部作品。安妮和保罗这两个人物在他的写作中都逐渐表现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和心理的复杂性。保罗·谢尔顿更是给了斯蒂芬一个机会讲到写作的救赎力量。在电影中,写作救赎了保罗,在他一把烧掉安妮控制下完成的小说时,也许也是斯蒂芬内心想法的外现。
在《写作这回事》一书中,斯蒂芬写道:"曾经有些时候,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动,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导演罗伯·莱纳成功地以视觉影像给我们打开了斯蒂芬·金的想象之门,也告诉了我们,讲述一个好故事对于电影语言的深远意义。
![]() |
结果,在2016年10月16日的晚上,充满期待的我守在电脑屏幕前看完了这部“最佳惊悚片”后,内心是绝望的。
是的,它扑街了。
说它是十成十的失败之作,倒不至于。
导演的功力很足,红黄绿三种色调充斥在影片中,陈述出阴郁的窒息感。长镜头的不断运用和出其不意的音效气氛,很好地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只可惜,缺乏讲故事的能力。
惊悚不足,败笔有余。
一个专业坑队友三十年的作死女主,一个因为女主作而惨死的机智男主,一个持枪抢劫的炮灰男二,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明老兵。究竟是谁欺负谁,我怀疑女主才是反派大boss。人物设定完全偏离了预告片的设想,偏离了三观,左看右看也察觉不出人物的立体感。
作为一部密室杀戮电影,它的剧情、人物、情节都存在致命伤,让人惋惜。
怎样讲述故事,在电影里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起伏、故事内里的寓意等等,都是一个故事的重要构成因素。
这让我温暖地回忆起了安妮·威尔克斯,那个在银幕前俯视着你的女人,成为了我们90年代的童年噩梦,让我对护士这个神圣的职业产生了固执的恐惧。
![]() |
她是斯蒂芬·金笔下的女变态,也是《危情十日》中那个患有狂躁抑郁症的护士。
1990年上映的《危情十日》和《屏住呼吸》一样,是一部经典的密室类型惊悚片,电影故事的叙述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每一个景框的构图都提供给观众需要的信息,不仅简洁利落地过渡到下一个情节,也通过摄影机的角度和声音的运用渲染了一个恐怖而阴森的氛围。
这个惊悚的故事基于一个极具吸引性的人物设定:当一名畅销书作家遇上他的头号女书迷时,会有怎样的发展?如果这个女书迷刚好是个精神病患者?
联想力十足的设定激发了读者和观众对这个故事最大的好奇心。(《屏住呼吸》在这一步上做得非常完美,但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人物刻画和叙述能力太糟心了)
斯蒂芬·金的小说被认为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他对故事的描述极具立体感和掌控力,你可以通过文字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生动的场景。而导演罗伯·莱纳毫无疑问地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诠释,展现给我们一个斯蒂芬·金的诡谲梦境。
影片的开头,便出现了关键道具:一支香烟、一根点烟用的火材、一杯Dam Perignon牌的香槟。
男主人公,一名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顿刚刚完成了他的小说——《米泽丽》的最终章。他点燃香烟、喝了口香槟,表情释然中又带点不舍。
他并不知道接下来自己会遭遇什么。
在开车返途的路上遇见了可怕的暴风雪,轿车发生了侧翻事故,他满脸是血,此时电影的叙述摆脱了单线性直叙,一个利落的闪回片段让观众了解了他的身份,他在旅馆里写作的原因,以及他现处的写作处境。而最后一方面,也是影片想要去探讨的一个部分。
除却以恐怖惊悚为标签制作话题感,人性的复杂、作家与写作之间的微妙关系,都是作者和导演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去思考的。
这时,安妮·威尔克斯出现了。
她把他救下,替他包扎伤口,煮美味的饭食,帮他刮胡须,尽职地做着保罗的24小时看护。
但在屏幕前观看的我们会发现,尽管安妮语气温柔,和蔼可亲,你却会一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那是导演贯穿始终的低角度大特写起的作用。安妮的脸庞布满银幕的中央,尽管色调温暖明亮,我们跟随摄像头而走的仰视角度,却使她显得高壮和胁迫。
![]() |
这样连续的大特写,让观众摆脱了自己作为旁观者的第三视角,潜意识地代入了作家的处境中。
当你不再冷漠地观望,而对于故事感同身受时,观影的惊悚程度,便大大加深了。
电影在安妮救下保罗后,分出了两条叙事线:一条为主线,层层推进保罗的密室恐怖经历;一条为副线,让观众了解到银溪群的警长一直在寻找保罗。
![]() |
这样连续的大特写,让观众摆脱了自己作为旁观者的第三视角,潜意识地代入了作家的处境中。
当你不再冷漠地观望,而对于故事感同身受时,观影的惊悚程度,便大大加深了。
电影在安妮救下保罗后,分出了两条叙事线:一条为主线,层层推进保罗的密室恐怖经历;一条为副线,让观众了解到银溪群的警长一直在寻找保罗。
![]() |
故事的每一个重要发展都起源于安妮情绪的转化。当安妮终于看完《米泽丽》的结局时,她所有的面具全数崩塌。一个令人恐惧发寒、没有任何力量控制得住的变态安妮原形毕露,赤裸裸地出现在保罗面前。她疯狂地摇动床尾,甚至把家具砸到破烂,只因为发现小说中的女主角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她告诉保罗,别指望任何人来找他。她死,他也活不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安妮从一开始便打算禁闭保罗一辈子。
她对《米泽丽》女主角的偏执已经到达疯魔程度。书中人物的浪漫冒险和惊心动魄的人生与她完全相反。她在书中找到存在的意义,米泽丽是她,她是米泽丽。
这样的她,带着丰富的浪漫主义,带着对创造了米泽丽的保罗的疯狂喜爱和追随,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迷妹表现。这显示出安妮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她是多面的,而每一面却都是真实的她。
一昧的血腥并不能成就真正的恐惧感,人性才能。而人性之多面且复杂,才造就了安妮这个经典的恐怖形象。
她迫使保罗烧毁自己的作品,让他在房间中日复一日地重写《米泽丽》,直到小说的走向符合她的要求。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折磨。
![]() |
但保罗在这其中显示出作家这个人物非凡的生命力。他一边极力自然地讨好她,强迫自己写出安妮心目中的小说版本,另一边用自己的智慧争取逃脱的机会。
小说即将完结,保罗的腿疾也慢慢痊愈,安妮开始感到不安:她没有办法留下他。一个雨夜,她又开始抑制不住极端情绪的发作,而这次,迎来了保罗的终极噩梦。
她用斧头打断了他的双腿:这样的话,他就没法离开我了呀。
保罗放弃了,他展露了自己对她厌恶的态度。
所有人都以为他在暴风雪中死了,也许埋在雪堆身处,也许被野兽吃了尸身。但别忘了还有副线。
副线中的警长幽默而机智,与老伴在银溪群中过着闲云野鹤的悠哉日子。他是电影中唯一一个没有放弃过寻找保罗的人,而他也找到了。
他去了安妮的家中,听到了保罗从地下室从来的撞击声,他们在整部电影里第一次对望。
下一秒,警长的胸口被枪击中,打出了一个血洞。
你愕然都来不及,无法思考为什么要发生这一幕。副线在这里猝不及防地结束,全片铺垫的希望感让代入其中的观众产生更深的绝望,同时导入了高潮迭代的结局。
安妮知道这一次,自己再也逃不了了。她决心与保罗一起自杀。保罗在这里再一次展现出人物的韧性,他说,我必须完成《米泽丽》的结局。他知道《米泽丽》之于安妮的意义,她无法拒绝。
在完成作品时,他让安妮带给她三样东西:一支香烟、一根点烟用的火材、一杯Dam Perignon牌的香槟。
这是他完成小说时的仪式,让一切在完美中结束。安妮太了解他的一切,准备充满仪式感的三样东西使她产生一种与他共同创造米泽丽的强烈满足感。
也正是这三样东西,给了保罗一线生机。此处,电影的开头和这个场景形成了一个充满宿命感的圆弧。宿命在这里终结,接下来,是未知的生死搏斗。
![]() |
他点燃了火柴,烧毁了安妮来不及阅读的《米泽丽》结局,他们疯狂地殴打对方。安妮眼窝被挖出,血布满脸庞;保罗也奄奄一息,在绝处中反击。
![]() |
最后,他终于亲手结束了她的生命,故事迎来终止。
但心魔无法根除。
就算回归现代社会,写了新书,和经纪人坦言道:“那段经历,对我有帮助。”偶尔间,保罗依旧会看到安妮走向他,笑盈盈地说道:“我是你的头号书迷。”
这个故事源于斯蒂芬·金乘坐飞机在旅行途中的一场梦。他梦到一个流行作家落入了一个精神病崇拜者之手,在某个偏远的农场里。作家断了一条腿,被关在后面一间卧室里。我猜想,这个梦境也许部分源于他对写作、评论和读者参与性之间的关系有所思考。
此后,他间歇性的完成了这部作品。安妮和保罗这两个人物在他的写作中都逐渐表现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和心理的复杂性。保罗·谢尔顿更是给了斯蒂芬一个机会讲到写作的救赎力量。在电影中,写作救赎了保罗,在他一把烧掉安妮控制下完成的小说时,也许也是斯蒂芬内心想法的外现。
在《写作这回事》一书中,斯蒂芬写道:"曾经有些时候,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动,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导演罗伯·莱纳成功地以视觉影像给我们打开了斯蒂芬·金的想象之门,也告诉了我们,讲述一个好故事对于电影语言的深远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