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忆痕
因着同学大婚,上周末跑了一趟商洛。算起来离开已近四年,再来却恍如昨日。车进辋川隧道,大秦岭熟悉的山水烟岚扑面而来,似乎此身还坐在当年去商洛的大巴上,耳边循环播放着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
2012年,报社领导一个莫测高深的决定,让我运交华盖,到了商洛记者站驻站。这一年,除了消磨时间的网络小说,我基本没看什么书。一度下决心买了译林版三册本《追忆似水年华》,但最终成了“镇床”。所幸还有秦岭,阅山之得,胜过阅书不知凡几。此次还山,许多沉淀的记忆又泛了起来,故道拾遗,以为纪念。
一、路
秦岭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路多蜿蜒险峻,优美惆怅。
去商州砚池河,一路沿白沙岭盘山而上,窄处难容两车错身,左首眼看蹭上山壁,右首忽然已逼近悬崖,但看司机叼根烟如闲庭信步,心中大定。及至翻上山巅,举目白云叆叇,群峰抱川,人烟散落其间,常让人有桃源之叹,归田之思。
但山里人却常常想着出去,在城里讨生活。所以,采访对象杨老师一个人守着秦王山下那座破败的学校,七八个学生分了两三个年级。等送走了这几个学生,他就退休了。我还记得他给我做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在校园里散养的鸡下的,吃起来特别香。
去三省交界的商南县采访一对修路的老夫妇,车在地图上毛细血管一样的河谷里穿行,水泥路多处已被一场洪水掏空了路基,我们提心吊胆又兴奋莫名地走在一条水泥飘带上。年届六旬的老两口很自足,也很寂寞,于是就在家门的绝壁上一锄一锹修起了路,每天带着干粮从凌晨干到天黑,渴了就一口边上的瀑布,五年间硬是把出村的四五羊肠小道,修成了两米多宽的大路。
他们的孩子都住在县上,一年大概回不了几次家,老两口倒是经常开着三轮,颠颠地去城里看孙子。
二、酒
我不善饮,与酒无甚缘分,但喜欢看人饮酒,自个闷头吃菜。
刚到商洛是个腊月,站长带着我去山阳县最南端的漫川关采访。对象是一群安徽采藕人,每年候鸟一样飞过来,给主家采收种在河道水田里的几十亩九眼莲。采藕有诀窍,必须先用脚探到莲藕,再以高压水枪冲松淤泥,然后整根拔出。藕绝不能断,断了就不值钱了。
每天在齐腰深的泥水里泡七八个小时,寒气渗透了皮裤以及内衬的棉裤,渗进了骨头,所以这些人多都有关节炎。忙完一天的活,晚饭时喝一点白酒驱寒,午饭则坚决不动酒,怕影响干活效率,后面还有下一家等着呢。
路过漫川国道边一个村子时,看到有人在路边垒起土灶蒸柿子酒,遂停车打问。主人很热情,递过来一碗底新酿,酒味道不浓,但够辣,过年招待亲戚朋友,想必能凭添几分乡愁。
还是在山阳,一个经常在当地论坛里发帖的线人,带我去采访一个绿化乱扔树苗的事,结果被两个壮汉追得上了山。气喘吁吁爬过一片松树林,终于甩脱,再一看竟然跑到了县政府的后山,曲径通幽、亭台宛然,倒是一片好景致。
下山吃饭,我为表谢意宣布请客,其人略略客气了一番,又推荐说当地一款酒不错,就点了一瓶。我不喝,他自斟自饮,饭罢拎着没喝完的大半瓶酒施施然走了。回程的车上粗算了一下,一顿饭加上来回的路费,这稿子写亏了。
三、兰
秦岭生蕙兰,商洛街头常见有卖兰花的。有痴迷养兰者,往往进山寻找性状较好的野生植株,精心培育成观赏价值较高的兰花,个人乐趣之外,经济上也能有所补益。
有一段时间,有价值的线索少得可怜,实在没有稿子可写,偶然看到商南老胡养兰的消息,就欣然托了一位当地的朋友带路,贸然登门采访。其人果然爱兰成痴,屋子里、院子里到处摆着兰花,为此还专门建了一个大棚,里面全是自己培育的几十个心爱兰种,其中有几个优良品种还拿了大奖。
老胡说,他最初也是自己种着玩,从山上随便挖几株,移到花盆就完事了,有的根本不开花。后来偶然结识了一位北京专家,才知道要培育出像样的兰花,必须对好的野生植株进行科学选育。之后,每年兰花抽芽到开花前的二三月份,他经常一个人带上干粮进山寻兰,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一待就是两三天。这是雅好,也是苦差,他居然坚持了二十多年,至今不辍。
临走时,老汉一定要送我一盆兰花。我不懂,怕照顾不好,推辞再三,只得收了盆据说好养的。带回西安不久,果然开花了,小小的淡绿色花朵,柔柔地藏在花萼里,跟许多争奇斗艳的花朵大相径庭,隐然有君子之风。
不过,由于我只浇水不管其他,究竟没照顾不周,次年它就不开花了,径直退化成一盆草,再后来没有及时分盆,竟然枯死了。
四、字
棣花镇在商州去丹凤的312国道边上。如果不是因为出了作家贾平凹,真看不出有什么特色。故老相传的历史,关中道比比皆是,山水也算寻常,建筑更不足论,但她毕竟是平凹的老家,很多文章便有了做的由头。
记得那年有一次到棣花附近采访,顺路往棣花中学东侧的平凹故居一观,屋舍青砖土墙,庭内树静人杳,在村子里并不显眼,但感觉很亲切。不知山西还是河南的一位读者,在人门框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大意是平凹在外得了大名,也该帮衬一下家乡云云。于是,没过两年,旧宅被翻新,边上建了一座平凹故居艺术馆,再边上的壕沟起了一座仿古的宋金边城,加上镇南的千亩荷塘、清风老街,营造颇见功夫,但以前草根平民的味道没了。从故居门缝往里看,一道屏风拦住了视线,崖岸高峻若此。
以前很迷他。高中、大学时代,他的作品几乎本本都读,从《浮躁》到《秦腔》如数家珍,尤爱《太白山记》,当然也少不了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废都》。《高兴》以后就很少看了,兴趣转移、心思不定,似乎只有想入非非的网络小说能抓住我空虚的胃。驻站那会,朋友送我一本粉色封面的新版《废都》,还有作者签名,大概是当地有关部门搞活动送的。
我相信平凹会是青史留名的作家。他的《废都》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城的精神书写,迄今仍是对那个农转非的浮躁时代最有力的批判,虽然现在看上去有些天真——或者说我们如今病得更深了,当时反倒显得有点理想主义。《秦腔》更不用说,看看现在乡村衰败之速,其实文化的魂儿早就丢了,变成了城市上空一朵朵无根的云,不巧被摄入微信圈里的九宫图,挽歌却在那江河日下的秦腔里。
成名以后的平凹,字画也跟着值钱了,西京城里到处都有他题写的牌匾,商洛也不少见。我不懂书法,约略看出这肥硕腴润的字体里,有一种朴拙的意趣,但这次顺路在平凹故居艺术馆参观,许多幅字画摆在一块,就有点审美疲劳,感觉总是差了点意思。名利之外,艺术终归自有尺度,但世俗中行走的作者和看客,出于种种缘故,似乎总在有意无意忘了这一点。
商州有松云寺,松花开时满树碎金。庙前匾额原为当地书法家李克昌所提,铁画银钩,颇见风骨,后来换上了平凹所题写的新匾,旧匾就被弃置寺内一角,任其蒙尘,大概取菩提本无树之意。
五、人
木心先生说,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
阅山一年,深觉人和山其实本为一体,乡愁所托,山不远人,道无遐迩。反观无人野山,纵然奇崛瑰丽,造化神奇,终究有景而无魂。
当初看秦岭,只觉山大沟深,四顾苍茫。如今回望,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在夜风中等我两三个小时的土记者老朱,两个耄耋之年仍然身板硬朗的抗美援朝老兵,希望生前能为收养多年的孩子找到至亲的老妇人,因为大月份引产造成终身残疾的少女,还有那位热心带我一家一户走访柞水古镇的博学老者……
秦岭这本大书,我只翻开了三五页,匆匆一瞥而已。但此间人事遇合,却让我受用不尽,惟余感激。犹记一日采访归来,暮色中经过垭口,忽见一株橙红色的野百合,在矮丘上兀自摇曳,至今难忘。
2012年,报社领导一个莫测高深的决定,让我运交华盖,到了商洛记者站驻站。这一年,除了消磨时间的网络小说,我基本没看什么书。一度下决心买了译林版三册本《追忆似水年华》,但最终成了“镇床”。所幸还有秦岭,阅山之得,胜过阅书不知凡几。此次还山,许多沉淀的记忆又泛了起来,故道拾遗,以为纪念。
![]() |
一、路
秦岭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路多蜿蜒险峻,优美惆怅。
去商州砚池河,一路沿白沙岭盘山而上,窄处难容两车错身,左首眼看蹭上山壁,右首忽然已逼近悬崖,但看司机叼根烟如闲庭信步,心中大定。及至翻上山巅,举目白云叆叇,群峰抱川,人烟散落其间,常让人有桃源之叹,归田之思。
但山里人却常常想着出去,在城里讨生活。所以,采访对象杨老师一个人守着秦王山下那座破败的学校,七八个学生分了两三个年级。等送走了这几个学生,他就退休了。我还记得他给我做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在校园里散养的鸡下的,吃起来特别香。
去三省交界的商南县采访一对修路的老夫妇,车在地图上毛细血管一样的河谷里穿行,水泥路多处已被一场洪水掏空了路基,我们提心吊胆又兴奋莫名地走在一条水泥飘带上。年届六旬的老两口很自足,也很寂寞,于是就在家门的绝壁上一锄一锹修起了路,每天带着干粮从凌晨干到天黑,渴了就一口边上的瀑布,五年间硬是把出村的四五羊肠小道,修成了两米多宽的大路。
他们的孩子都住在县上,一年大概回不了几次家,老两口倒是经常开着三轮,颠颠地去城里看孙子。
![]() |
二、酒
我不善饮,与酒无甚缘分,但喜欢看人饮酒,自个闷头吃菜。
刚到商洛是个腊月,站长带着我去山阳县最南端的漫川关采访。对象是一群安徽采藕人,每年候鸟一样飞过来,给主家采收种在河道水田里的几十亩九眼莲。采藕有诀窍,必须先用脚探到莲藕,再以高压水枪冲松淤泥,然后整根拔出。藕绝不能断,断了就不值钱了。
每天在齐腰深的泥水里泡七八个小时,寒气渗透了皮裤以及内衬的棉裤,渗进了骨头,所以这些人多都有关节炎。忙完一天的活,晚饭时喝一点白酒驱寒,午饭则坚决不动酒,怕影响干活效率,后面还有下一家等着呢。
路过漫川国道边一个村子时,看到有人在路边垒起土灶蒸柿子酒,遂停车打问。主人很热情,递过来一碗底新酿,酒味道不浓,但够辣,过年招待亲戚朋友,想必能凭添几分乡愁。
还是在山阳,一个经常在当地论坛里发帖的线人,带我去采访一个绿化乱扔树苗的事,结果被两个壮汉追得上了山。气喘吁吁爬过一片松树林,终于甩脱,再一看竟然跑到了县政府的后山,曲径通幽、亭台宛然,倒是一片好景致。
下山吃饭,我为表谢意宣布请客,其人略略客气了一番,又推荐说当地一款酒不错,就点了一瓶。我不喝,他自斟自饮,饭罢拎着没喝完的大半瓶酒施施然走了。回程的车上粗算了一下,一顿饭加上来回的路费,这稿子写亏了。
![]() |
三、兰
秦岭生蕙兰,商洛街头常见有卖兰花的。有痴迷养兰者,往往进山寻找性状较好的野生植株,精心培育成观赏价值较高的兰花,个人乐趣之外,经济上也能有所补益。
有一段时间,有价值的线索少得可怜,实在没有稿子可写,偶然看到商南老胡养兰的消息,就欣然托了一位当地的朋友带路,贸然登门采访。其人果然爱兰成痴,屋子里、院子里到处摆着兰花,为此还专门建了一个大棚,里面全是自己培育的几十个心爱兰种,其中有几个优良品种还拿了大奖。
老胡说,他最初也是自己种着玩,从山上随便挖几株,移到花盆就完事了,有的根本不开花。后来偶然结识了一位北京专家,才知道要培育出像样的兰花,必须对好的野生植株进行科学选育。之后,每年兰花抽芽到开花前的二三月份,他经常一个人带上干粮进山寻兰,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一待就是两三天。这是雅好,也是苦差,他居然坚持了二十多年,至今不辍。
临走时,老汉一定要送我一盆兰花。我不懂,怕照顾不好,推辞再三,只得收了盆据说好养的。带回西安不久,果然开花了,小小的淡绿色花朵,柔柔地藏在花萼里,跟许多争奇斗艳的花朵大相径庭,隐然有君子之风。
不过,由于我只浇水不管其他,究竟没照顾不周,次年它就不开花了,径直退化成一盆草,再后来没有及时分盆,竟然枯死了。
![]() |
四、字
棣花镇在商州去丹凤的312国道边上。如果不是因为出了作家贾平凹,真看不出有什么特色。故老相传的历史,关中道比比皆是,山水也算寻常,建筑更不足论,但她毕竟是平凹的老家,很多文章便有了做的由头。
记得那年有一次到棣花附近采访,顺路往棣花中学东侧的平凹故居一观,屋舍青砖土墙,庭内树静人杳,在村子里并不显眼,但感觉很亲切。不知山西还是河南的一位读者,在人门框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大意是平凹在外得了大名,也该帮衬一下家乡云云。于是,没过两年,旧宅被翻新,边上建了一座平凹故居艺术馆,再边上的壕沟起了一座仿古的宋金边城,加上镇南的千亩荷塘、清风老街,营造颇见功夫,但以前草根平民的味道没了。从故居门缝往里看,一道屏风拦住了视线,崖岸高峻若此。
以前很迷他。高中、大学时代,他的作品几乎本本都读,从《浮躁》到《秦腔》如数家珍,尤爱《太白山记》,当然也少不了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废都》。《高兴》以后就很少看了,兴趣转移、心思不定,似乎只有想入非非的网络小说能抓住我空虚的胃。驻站那会,朋友送我一本粉色封面的新版《废都》,还有作者签名,大概是当地有关部门搞活动送的。
我相信平凹会是青史留名的作家。他的《废都》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城的精神书写,迄今仍是对那个农转非的浮躁时代最有力的批判,虽然现在看上去有些天真——或者说我们如今病得更深了,当时反倒显得有点理想主义。《秦腔》更不用说,看看现在乡村衰败之速,其实文化的魂儿早就丢了,变成了城市上空一朵朵无根的云,不巧被摄入微信圈里的九宫图,挽歌却在那江河日下的秦腔里。
成名以后的平凹,字画也跟着值钱了,西京城里到处都有他题写的牌匾,商洛也不少见。我不懂书法,约略看出这肥硕腴润的字体里,有一种朴拙的意趣,但这次顺路在平凹故居艺术馆参观,许多幅字画摆在一块,就有点审美疲劳,感觉总是差了点意思。名利之外,艺术终归自有尺度,但世俗中行走的作者和看客,出于种种缘故,似乎总在有意无意忘了这一点。
商州有松云寺,松花开时满树碎金。庙前匾额原为当地书法家李克昌所提,铁画银钩,颇见风骨,后来换上了平凹所题写的新匾,旧匾就被弃置寺内一角,任其蒙尘,大概取菩提本无树之意。
![]() |
五、人
木心先生说,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
阅山一年,深觉人和山其实本为一体,乡愁所托,山不远人,道无遐迩。反观无人野山,纵然奇崛瑰丽,造化神奇,终究有景而无魂。
当初看秦岭,只觉山大沟深,四顾苍茫。如今回望,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在夜风中等我两三个小时的土记者老朱,两个耄耋之年仍然身板硬朗的抗美援朝老兵,希望生前能为收养多年的孩子找到至亲的老妇人,因为大月份引产造成终身残疾的少女,还有那位热心带我一家一户走访柞水古镇的博学老者……
秦岭这本大书,我只翻开了三五页,匆匆一瞥而已。但此间人事遇合,却让我受用不尽,惟余感激。犹记一日采访归来,暮色中经过垭口,忽见一株橙红色的野百合,在矮丘上兀自摇曳,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