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数学不好?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的故事让你远离焦虑
1
大咖们的偶像是阿德勒
读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193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书,被他一生经历深深打动。
命运坎坷不低头,真是“成长思维”的写照啊。
也许你读过企业界大咖史蒂芬.科维的书,听过培训界大咖戴尔卡内基的大名,或者知道简尼尔森博士倡导的正面管教育儿理念。
他们都深受阿德勒的理念影响。甚至在以色列这个以犹太民族为主、战争中浴火重生的国家,政府让每个学龄期的儿童家长都要上父母课堂,学习的就是基于阿德勒的理论课程。
在以色列,阿德勒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他的理论强调人类的基本驱动力是归属感和为社会做贡献。热泪盈眶,多么积极正能量啊。
2
逆袭人生 成长思维
作为粉丝无数、对心理学影响深远的大牛,事实上,他直到四岁时才会走路,体弱多病,身材矮小,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由于疾病和车祸,还差一点死于非命。重点来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看不起他,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当一名制鞋工人。
阿德勒的爸爸拒绝了,这件事也刺激了好强的少年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偶然一个机会,他解开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为学业优等生。这件事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男神开启逆袭人生节奏!他经常以这件事为例,启发后人: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飞跃的机会。
3
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阿德勒的重要观点是“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如果孩子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着用什么办法能提高他的数学成绩,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也许他的目的是为难老师或逃避学校。即使成绩提高了,他还会用其他方式来达到他认为的目标。”
为了说明白,老人家很幽默地拿自己举例,他说如果自己讲课时找来梯子,爬上梯子坐在黑板顶端讲课,大家肯定会说他疯了。
但是如果人们知道他内心是因为自卑太矮小,爬上梯子就可以俯视学生,大家就不再会说他不可理喻,而是会同情他。
在他看来,人们努力追求自己的优越感都有背后的原因。简单滴说,头疼医头的方法,在教育孩子上是不起作用的。
4
透过现象看本质
阿德勒说,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不用借助成绩单,就知道班里哪个孩子在哪一方面有特长。比如书法、绘画、体育,并知道自己成绩如何。
他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成绩无法改变。懒惰的孩子遇到问题总是逃避,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这为自己提供了失败的借口,并保持自尊。
看到这里不禁要喊,这不就是德韦克教授研究的“固定型思维”孩子特征么。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和老师还没有关注到孩子真正的原因。数学不好,老师会苦口婆心地说你赶紧用功;家长也是一会骂着熊孩子好好学,一会物质刺激奖励。
孩子内心的真正目标可能是维持自尊心或者其他,是需要老师和家长透过表面挖掘的,是需要帮孩子把“固定思维”,即相信自己能力难以改变,做的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调整为“成长思维”,即我可以成长,可以去面对挑战和压力,努力过程就是最好的状态。
5
关注真正的需求
阿德勒说“他们的问题只是在于为自己设立的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需要改进的是他的目标,而不是他们的行为。只有具体目标变了,他们的行为才会跟着改变。他们才会不再使用以前的方法来达到新的目标,而是适应新目标的新方法。”
多么一针见血的教育思路啊。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率先败下阵来,不走心地去批评孩子,而没有关注孩子内心的目标。他们只是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方向上,目标走偏,行为表现为不良状态。
另一位阿德勒的教育界战友大咖德雷克斯坚信,“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自信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没错,他们是真正需要鼓励和对症下药的孩子。
作者:Melody曾婷,十年海内外教育领域经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大学传播系硕士,中国科学院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妈妈的成长思维”概念提出者:“在信息过量的时代,妈妈能够拥有独立判断力和自我觉察体系,有意识地审视思维定式,乐于学习新事物,提高人文修养,缩小从知到行的距离,不断实践和进步,葆有年轻的精神面貌。”
-------------------------------------------------
微信公众号“知乐行成长营”
大咖们的偶像是阿德勒
读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193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书,被他一生经历深深打动。
命运坎坷不低头,真是“成长思维”的写照啊。
也许你读过企业界大咖史蒂芬.科维的书,听过培训界大咖戴尔卡内基的大名,或者知道简尼尔森博士倡导的正面管教育儿理念。
他们都深受阿德勒的理念影响。甚至在以色列这个以犹太民族为主、战争中浴火重生的国家,政府让每个学龄期的儿童家长都要上父母课堂,学习的就是基于阿德勒的理论课程。
在以色列,阿德勒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他的理论强调人类的基本驱动力是归属感和为社会做贡献。热泪盈眶,多么积极正能量啊。
2
逆袭人生 成长思维
作为粉丝无数、对心理学影响深远的大牛,事实上,他直到四岁时才会走路,体弱多病,身材矮小,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由于疾病和车祸,还差一点死于非命。重点来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看不起他,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当一名制鞋工人。
阿德勒的爸爸拒绝了,这件事也刺激了好强的少年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偶然一个机会,他解开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为学业优等生。这件事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男神开启逆袭人生节奏!他经常以这件事为例,启发后人: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飞跃的机会。
3
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阿德勒的重要观点是“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如果孩子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着用什么办法能提高他的数学成绩,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也许他的目的是为难老师或逃避学校。即使成绩提高了,他还会用其他方式来达到他认为的目标。”
为了说明白,老人家很幽默地拿自己举例,他说如果自己讲课时找来梯子,爬上梯子坐在黑板顶端讲课,大家肯定会说他疯了。
但是如果人们知道他内心是因为自卑太矮小,爬上梯子就可以俯视学生,大家就不再会说他不可理喻,而是会同情他。
在他看来,人们努力追求自己的优越感都有背后的原因。简单滴说,头疼医头的方法,在教育孩子上是不起作用的。
4
透过现象看本质
阿德勒说,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不用借助成绩单,就知道班里哪个孩子在哪一方面有特长。比如书法、绘画、体育,并知道自己成绩如何。
他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成绩无法改变。懒惰的孩子遇到问题总是逃避,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这为自己提供了失败的借口,并保持自尊。
看到这里不禁要喊,这不就是德韦克教授研究的“固定型思维”孩子特征么。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和老师还没有关注到孩子真正的原因。数学不好,老师会苦口婆心地说你赶紧用功;家长也是一会骂着熊孩子好好学,一会物质刺激奖励。
孩子内心的真正目标可能是维持自尊心或者其他,是需要老师和家长透过表面挖掘的,是需要帮孩子把“固定思维”,即相信自己能力难以改变,做的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调整为“成长思维”,即我可以成长,可以去面对挑战和压力,努力过程就是最好的状态。
5
关注真正的需求
阿德勒说“他们的问题只是在于为自己设立的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需要改进的是他的目标,而不是他们的行为。只有具体目标变了,他们的行为才会跟着改变。他们才会不再使用以前的方法来达到新的目标,而是适应新目标的新方法。”
多么一针见血的教育思路啊。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率先败下阵来,不走心地去批评孩子,而没有关注孩子内心的目标。他们只是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方向上,目标走偏,行为表现为不良状态。
另一位阿德勒的教育界战友大咖德雷克斯坚信,“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自信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没错,他们是真正需要鼓励和对症下药的孩子。
作者:Melody曾婷,十年海内外教育领域经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大学传播系硕士,中国科学院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妈妈的成长思维”概念提出者:“在信息过量的时代,妈妈能够拥有独立判断力和自我觉察体系,有意识地审视思维定式,乐于学习新事物,提高人文修养,缩小从知到行的距离,不断实践和进步,葆有年轻的精神面貌。”
-------------------------------------------------
微信公众号“知乐行成长营”
![]() |
知乐行千聊公众号(不定期举办公益教育讲座、美学文化讲座) |
-
橙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30 1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