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日记 《波动》
因为潜意识对转移注意力以及追寻痛苦的渴望,以及潜在的惰性,逃避现实又面对痛苦的想法,没有自制读了这本小说。想法很多,分条精简列下。
1.时代。74年完成,确实不易。很多手法都对以后中国的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先锋”两字不为过。
2.看清“伏笔”。其实应该没有故意留下的伏笔,只是为了追求叙事的真实性,同时不把真相以表达为目的写出来而已。比如,肖凌的年纪23岁,止不住的痛苦,害怕失去的心情,在寺庙夜晚对杨训的抗拒,等等。都说明了很多。对林东平的政治和感情生活也有几处暗示。
3.拙劣的地方。可能开头有几处故意追求结构和角度的混乱,来降低易读性,提高耐读性。另外结局,不算深刻,尽管还可以展开但是青年的赵振开没有选择那么做。全部采用第一人称,优点缺点都很明显。
4.故事本身其实精简简单。但是对结构的重新编排,对每个人性格的鲜明刻画以及虽然都以第一人称每个角色所用手法却迥异。屎小说增彩。
5.时代意义。确实具有很深的时代意义,对政治的明显批判是理所应当。但是,人物对话中体现的对时代的感悟,也能让读者多少提升一些思想和情怀。联想到对当今时代的感悟和看法。自己总能体会到更深的东西。
6.虚无主义。肖凌悲观的虚无主义正好暗合了自己的心情和想法。结合最近几个月的感情经历和心情,还有上个月对二元唯物唯心从概念和“有逻辑与无逻辑”角度的全部证伪,真心觉得物质的本质和真相可能是并不存在的东西。事实和真相,其实只在灵魂之间建立联系之后才有。自己也算走进了自己的虚无主义吧。可是,对“真”的追求和向往,是不会停止的。本质和真相不存在和太遥远,选择前者只是让自己得到一点休息和心理安慰,后者才是真实的吧。无论如何看不到本质,只看到矛盾和无逻辑的循环,也是因为当前的水平真的太低太差了吧。
可是,离开了逻辑,真相又有什么意义呢。追求本质,除了逻辑又还有什么工具呢。
现在的自己。想象不出来啊。
7.真相。
随着阅历增长,读一些作品的过程中,距离真相揭开前,已经能看到一些端倪。比如肖凌的年纪让自己隐隐感觉作者有事情瞒着没讲。她说的话,感觉上悲观里隐藏了很多实质性的内容,等等。
可是这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只会徒增烦恼。如果因为这种能力而骄傲的话,更是无药可救。多疑敏感,是病。
比如刚才铃燕姐姐对自己的关心,和接踵而至妈妈的微信消息。让自己不得不怀疑两者之间有关系。
强大的逻辑和联想能力,对于这个到处都是巧合,无数因素错综复杂的世界,是很沉重的负担。一旦联想到了,也不得不担心可能。一旦担心,那种联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真实概率,自己就很难把控了。
活到现在对这种恶心天赋的控制力多少提高了些,可是一旦涉及真正在乎的,真的很难收敛。最近的痛苦,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为对小憨的在乎,导致不停的想象可能。
8.读书过程的状态,联想,总结和提升。
寂寞。孤独。压抑。窒息。怕自己被世界隔离,怕没有联系没有消息。网易云和微博一直开着,不敢关掉。怕和她彻底断掉,怕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读的过程也对自己人生的二十年产生了总结和提炼。主要是对表达能力,角度具现化的提升。痛苦之类的东西,无法真切体会。透过文字能生出的,主要也是对肖凌的同情吧。
自己是比杨讯成熟一些的吧。承受力,对自己说过的话的记忆力。对爱的忠诚。对对方的理解。
可是她呢。我的她,哪里去了。
看到肖凌和杨讯在一起时的描写,潜意识还会把自己代入主人公。但却联想到他们在一起的画面,痛苦万分。
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呢。
语言功底和表达方面,自己写作的话可能要比北岛强一些。毕竟比我想的还多的人。真的不容易找了。
但是对小说结构的编排和构思。自己真的差的很远,一点经验都没有。平淡叙事,不会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一些结构的编排会让读者有更深的共鸣。
不止是写书。生活中,和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中,也是有用的。(这里主要是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
9.对自己状态的反思。
自己。浪费的。半年。
体现了自己的渣吗。说明,自己其实跟那些没有努力的人没有区别?感情只是借口?懒惰就是懒惰,无法努力,就是没有能力。
也不是的。有区别。
自己奋斗的可能。是在那里的。决心是在那里的。没有动摇的,没有真正忘记的。
思维的特性和过度感性,事儿逼体质和想得太多。是自己看上去和那些学渣一模一样的原因。
但是到现在,一步步,自己都是清楚知道结果的。每一次都是有意识的选择。自己的一部分一直是清醒的,只是太投入。
恩?
自己,有改变和成功的可能。
未来,一定有希望。不止是相信。还要一点点一步步实现。
行动。
1.时代。74年完成,确实不易。很多手法都对以后中国的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先锋”两字不为过。
2.看清“伏笔”。其实应该没有故意留下的伏笔,只是为了追求叙事的真实性,同时不把真相以表达为目的写出来而已。比如,肖凌的年纪23岁,止不住的痛苦,害怕失去的心情,在寺庙夜晚对杨训的抗拒,等等。都说明了很多。对林东平的政治和感情生活也有几处暗示。
3.拙劣的地方。可能开头有几处故意追求结构和角度的混乱,来降低易读性,提高耐读性。另外结局,不算深刻,尽管还可以展开但是青年的赵振开没有选择那么做。全部采用第一人称,优点缺点都很明显。
4.故事本身其实精简简单。但是对结构的重新编排,对每个人性格的鲜明刻画以及虽然都以第一人称每个角色所用手法却迥异。屎小说增彩。
5.时代意义。确实具有很深的时代意义,对政治的明显批判是理所应当。但是,人物对话中体现的对时代的感悟,也能让读者多少提升一些思想和情怀。联想到对当今时代的感悟和看法。自己总能体会到更深的东西。
6.虚无主义。肖凌悲观的虚无主义正好暗合了自己的心情和想法。结合最近几个月的感情经历和心情,还有上个月对二元唯物唯心从概念和“有逻辑与无逻辑”角度的全部证伪,真心觉得物质的本质和真相可能是并不存在的东西。事实和真相,其实只在灵魂之间建立联系之后才有。自己也算走进了自己的虚无主义吧。可是,对“真”的追求和向往,是不会停止的。本质和真相不存在和太遥远,选择前者只是让自己得到一点休息和心理安慰,后者才是真实的吧。无论如何看不到本质,只看到矛盾和无逻辑的循环,也是因为当前的水平真的太低太差了吧。
可是,离开了逻辑,真相又有什么意义呢。追求本质,除了逻辑又还有什么工具呢。
现在的自己。想象不出来啊。
7.真相。
随着阅历增长,读一些作品的过程中,距离真相揭开前,已经能看到一些端倪。比如肖凌的年纪让自己隐隐感觉作者有事情瞒着没讲。她说的话,感觉上悲观里隐藏了很多实质性的内容,等等。
可是这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只会徒增烦恼。如果因为这种能力而骄傲的话,更是无药可救。多疑敏感,是病。
比如刚才铃燕姐姐对自己的关心,和接踵而至妈妈的微信消息。让自己不得不怀疑两者之间有关系。
强大的逻辑和联想能力,对于这个到处都是巧合,无数因素错综复杂的世界,是很沉重的负担。一旦联想到了,也不得不担心可能。一旦担心,那种联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真实概率,自己就很难把控了。
活到现在对这种恶心天赋的控制力多少提高了些,可是一旦涉及真正在乎的,真的很难收敛。最近的痛苦,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为对小憨的在乎,导致不停的想象可能。
8.读书过程的状态,联想,总结和提升。
寂寞。孤独。压抑。窒息。怕自己被世界隔离,怕没有联系没有消息。网易云和微博一直开着,不敢关掉。怕和她彻底断掉,怕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读的过程也对自己人生的二十年产生了总结和提炼。主要是对表达能力,角度具现化的提升。痛苦之类的东西,无法真切体会。透过文字能生出的,主要也是对肖凌的同情吧。
自己是比杨讯成熟一些的吧。承受力,对自己说过的话的记忆力。对爱的忠诚。对对方的理解。
可是她呢。我的她,哪里去了。
看到肖凌和杨讯在一起时的描写,潜意识还会把自己代入主人公。但却联想到他们在一起的画面,痛苦万分。
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呢。
语言功底和表达方面,自己写作的话可能要比北岛强一些。毕竟比我想的还多的人。真的不容易找了。
但是对小说结构的编排和构思。自己真的差的很远,一点经验都没有。平淡叙事,不会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一些结构的编排会让读者有更深的共鸣。
不止是写书。生活中,和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中,也是有用的。(这里主要是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
9.对自己状态的反思。
自己。浪费的。半年。
体现了自己的渣吗。说明,自己其实跟那些没有努力的人没有区别?感情只是借口?懒惰就是懒惰,无法努力,就是没有能力。
也不是的。有区别。
自己奋斗的可能。是在那里的。决心是在那里的。没有动摇的,没有真正忘记的。
思维的特性和过度感性,事儿逼体质和想得太多。是自己看上去和那些学渣一模一样的原因。
但是到现在,一步步,自己都是清楚知道结果的。每一次都是有意识的选择。自己的一部分一直是清醒的,只是太投入。
恩?
自己,有改变和成功的可能。
未来,一定有希望。不止是相信。还要一点点一步步实现。
行动。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