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春秋赵氏灭族之先毂之死9
荀首登场
先毂努力去立功,去结盟,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至少被他惹怒惹恼的荀氏兄弟,不会轻易让他得手,该挖坑就会挖坑,该破坏就会破坏。要知道,荀林父死里逃生,先毂就面临着生死大考!
这时候荀首开始登场了,他是荀林父的弟弟,在晋国历史上,他甚至沒有机会出任过中军将。但是不论晋国,还是历史,都无法忽视这个人。
荀首第一次亮相就是在邲之战中,他针对先毂擅自领兵过河,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三之《临》三,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谓之《临》,有帅而不従,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荀息显然也是饱学之士,并且有过精研周易的经历。他用周易理论来评点先毂的行动,认为军队最重要的是“律”;先毂“有帥而不從”,就算是逃过了战场上的灾难,也难逃来自国家的惩罚。当然荀首完全站在自己家族一边,对荀林父的无能和失职,完全忽略不见。他何以能够预见先毂的“虽免而归,必有大咎”?又何以认定荀林父就能够“既免而归,又无大咎”呢?
在另外一场和战之争中,赵同和赵括兄弟俩表示支持先毂。这时候荀首表现出毫不掩饰的轻蔑:
“原、屏,咎之徒也。”
这样的评论完全与争论的战争主题无关,而是转向了对赵氏兄弟个人品格的评价。荀首对赵氏兄弟的蔑视和小看完全不加掩饰,表现了荀氏家族对待赵氏家族的一贯态度。
可是荀首和荀林父大不同,他不仅仅是在嘴巴上功夫了得,在晋军全面败退的邲之战中,荀首竟然成为全军的唯一亮点: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被楚军俘虏以后,虽然无法夺回儿子,但是他一定要获取换回儿子的筹码,于是他调转车头,奋不顾身冲向敌阵,不但杀死了楚国大将连尹襄老并且获得他的尸体作为战利品,还活捉了楚国的公子谷臣,他在全军大溃败之际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冷静清醒和镇定的态度,以及可比养由基的精准箭法,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楚熊负羁囚知荦。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子御,下军之士多従之。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连尹襄老,获之,遂载其尸。射公子谷臣,囚之。以二者还。”《左傳宣公十二年》
我们在前面分析过荀林父与魏犨在城濮大战中的关系,后来魏犨被冷藏,魏氏家族几十年不见踪影,荀林父应当承担一定责任,魏氏家族对荀林父应当颇有怨言。然而在邲之战中,魏錡居然成为荀首的得力助手,两人关系和友情都非同一般,这可以看出荀首为人处世的不同之处,他比他的哥哥有更多的人情味和智慧,具有化敌为友,化怨气为肝胆相照的能力。当他折返冲进楚军大营的时候,“下军之士多从之”,魏錡更是追随在他身边,更加说明荀首获得了将士们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荀林父与先毂的矛盾,贯穿了整个邲之战,两人都应该对邲之战负责,只是荀林父畢竟是主帥,因此責任更大。但是战后,荀林父官复原职,邲之战的责任可能落到先毂身上是一目了然的趋势。如何成功地让先毂成为替罪羊?荀林父的弟弟荀首理所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他的智慧和先毂的莽撞性格正好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先毂之死,荀首在背后推波助澜也是很正常的。
除掉先毂,既能帮助老兄荀林父解脱重大责任,又能给晋国大败找到替罪羊,甚至还除掉了赵氏家族的重要盟友,荀首还有机会获得先毂空出来的六卿席位,因此荀首是先毂之死的最大受益者:荀首的作案动机有了。
荀林父经过邲之战后,身心俱遭重创,荀氏家族中荀首的地位日益重要。
人们往往忽略荀首为人的复杂性:他曾经是 “成公之嬖”。 荀首最早出現在左传是邲之战,时间在公元前597年;但是直到近十年后的鞌之战结束,公元前588年,左传才通过申公巫臣之口,不经意的告诉读者,早年间荀首曾经是成公之嬖。这条线索往往为读者忽略。
晋成公在赵穿的迎接护送下回国,成为傀儡,这是他的宿命。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仍然会有苦闷阴郁的时刻。在这段日子里,是荀首接近成公,帮他解闷、陪他游玩的最佳时机。荀首与晋成公的这层关系,延续了荀氏家族与国君特殊关系的传统,使得荀首在晋景公登基之后有了长辈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荀首获得了在政治舞台上较多的话语权。
这些因素,确保了荀氏家族在与先毂的争斗中处处占有先机。
先毂努力去立功,去结盟,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至少被他惹怒惹恼的荀氏兄弟,不会轻易让他得手,该挖坑就会挖坑,该破坏就会破坏。要知道,荀林父死里逃生,先毂就面临着生死大考!
这时候荀首开始登场了,他是荀林父的弟弟,在晋国历史上,他甚至沒有机会出任过中军将。但是不论晋国,还是历史,都无法忽视这个人。
荀首第一次亮相就是在邲之战中,他针对先毂擅自领兵过河,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三之《临》三,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谓之《临》,有帅而不従,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荀息显然也是饱学之士,并且有过精研周易的经历。他用周易理论来评点先毂的行动,认为军队最重要的是“律”;先毂“有帥而不從”,就算是逃过了战场上的灾难,也难逃来自国家的惩罚。当然荀首完全站在自己家族一边,对荀林父的无能和失职,完全忽略不见。他何以能够预见先毂的“虽免而归,必有大咎”?又何以认定荀林父就能够“既免而归,又无大咎”呢?
在另外一场和战之争中,赵同和赵括兄弟俩表示支持先毂。这时候荀首表现出毫不掩饰的轻蔑:
“原、屏,咎之徒也。”
这样的评论完全与争论的战争主题无关,而是转向了对赵氏兄弟个人品格的评价。荀首对赵氏兄弟的蔑视和小看完全不加掩饰,表现了荀氏家族对待赵氏家族的一贯态度。
可是荀首和荀林父大不同,他不仅仅是在嘴巴上功夫了得,在晋军全面败退的邲之战中,荀首竟然成为全军的唯一亮点: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被楚军俘虏以后,虽然无法夺回儿子,但是他一定要获取换回儿子的筹码,于是他调转车头,奋不顾身冲向敌阵,不但杀死了楚国大将连尹襄老并且获得他的尸体作为战利品,还活捉了楚国的公子谷臣,他在全军大溃败之际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冷静清醒和镇定的态度,以及可比养由基的精准箭法,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楚熊负羁囚知荦。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子御,下军之士多従之。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连尹襄老,获之,遂载其尸。射公子谷臣,囚之。以二者还。”《左傳宣公十二年》
我们在前面分析过荀林父与魏犨在城濮大战中的关系,后来魏犨被冷藏,魏氏家族几十年不见踪影,荀林父应当承担一定责任,魏氏家族对荀林父应当颇有怨言。然而在邲之战中,魏錡居然成为荀首的得力助手,两人关系和友情都非同一般,这可以看出荀首为人处世的不同之处,他比他的哥哥有更多的人情味和智慧,具有化敌为友,化怨气为肝胆相照的能力。当他折返冲进楚军大营的时候,“下军之士多从之”,魏錡更是追随在他身边,更加说明荀首获得了将士们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荀林父与先毂的矛盾,贯穿了整个邲之战,两人都应该对邲之战负责,只是荀林父畢竟是主帥,因此責任更大。但是战后,荀林父官复原职,邲之战的责任可能落到先毂身上是一目了然的趋势。如何成功地让先毂成为替罪羊?荀林父的弟弟荀首理所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他的智慧和先毂的莽撞性格正好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先毂之死,荀首在背后推波助澜也是很正常的。
除掉先毂,既能帮助老兄荀林父解脱重大责任,又能给晋国大败找到替罪羊,甚至还除掉了赵氏家族的重要盟友,荀首还有机会获得先毂空出来的六卿席位,因此荀首是先毂之死的最大受益者:荀首的作案动机有了。
荀林父经过邲之战后,身心俱遭重创,荀氏家族中荀首的地位日益重要。
人们往往忽略荀首为人的复杂性:他曾经是 “成公之嬖”。 荀首最早出現在左传是邲之战,时间在公元前597年;但是直到近十年后的鞌之战结束,公元前588年,左传才通过申公巫臣之口,不经意的告诉读者,早年间荀首曾经是成公之嬖。这条线索往往为读者忽略。
晋成公在赵穿的迎接护送下回国,成为傀儡,这是他的宿命。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仍然会有苦闷阴郁的时刻。在这段日子里,是荀首接近成公,帮他解闷、陪他游玩的最佳时机。荀首与晋成公的这层关系,延续了荀氏家族与国君特殊关系的传统,使得荀首在晋景公登基之后有了长辈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荀首获得了在政治舞台上较多的话语权。
这些因素,确保了荀氏家族在与先毂的争斗中处处占有先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