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怡 :家庭教育“九不要”
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也。”可见,家长教育确是至关重要。“玉不琢不成器”早已为家长们所共识。然而“琢”的方法不对,同样也会事倍功半,而不能成“器”。本文仅提出为家长们对子女教育必须关注的“九戒”,以达前车之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之目的。
一、不要溺爱过度
对孩子的溺爱,表现在惟命是从、娇惯成性、超前消费等。有的父母始终是把孩子看成是幼小无知,需要处处照顾的弱小生命。当作“掌上明珠”,“娇宝贝”一样爱护,而不是当作是有独立思想和需要的人。形成孩子的骄横、暴躁、自高自大、孤僻、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一旦条件变化,容易违法犯罪。其结果会使孩子失去学会自己来作出选择的能力,总是由别人让替他做决定,于是,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不能发展。过分保护的孩子往往使孩子产生处处依赖父母,离不开家庭。因为父母就代表安全和保护,他们对家庭保护之外的现实生活毫无准备,生活中不敢去探索、冒险、意志薄弱,不能吃苦。使孩子养成了懦弱、懒散、怕苦怕累的性格。实践证明:“爱子——溺子——害子”。
二、不要姑息袒护
有些家长明知孩子错了还包庇“用年龄小,不懂事”或“不是故意的”加以袒护和掩盖,使孩子认为有靠山,行为就更放肆,缺点错误越来越多,不良行为愈演愈烈,直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无原则的宽容就是姑息。《礼记》:“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成语“姑息养奸”,就是指过分宽容,助长坏人坏事。父母对子女如果一味原谅宽容,不严肃教育,不公正处理,偏袒护短,子女长大后就会缺乏理解他人需要与感情的能力,自私自利,一切以我为中心。自己的有所需要都必须立即得到满足,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弄到手,不会尊重别人,老是支配别人,经常地陷入冲突,在家里造成紧张,在学校制造混乱,在左邻右舍中招惹是非。有位教育家说:“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放纵他们,等于自己在泉水的源头里下了毒药。当父母尝到这一苦果时,也就后悔莫及了。
三、不要过分赞扬
不断赞扬也像不断责备一样,会失去效力。使孩子的自我过分强化,表现过分自满,造成承受挫折的意志力薄弱,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孩子会认为我这个人处处会受到赞扬,这样他就无需努力去做好事。总是把自己放在引人注意、需要别人赞扬或的自我中心的地位。爱之过甚,便不知其子之恶,成了个被纵坏的孩子。
四、不要期盼过高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考虑孩子的基础和承受能力。不少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以大人标准要求孩子,凡事都要尽善尽美。孩子觉得压力太大。虽经努力,仍不能使大人满意,于是就会心灰意懒,感到苦恼万分,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五、不要轻易许诺
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听话和取得好成绩,频频使用物质手段,作业做得好有奖,考试得高分有奖,老师表扬有奖。动辄向孩子许诺,“只要你考试考得好,我就-----”之类承诺,起初,这种物质刺激还起点作用,孩子万一成绩欠佳,为了获得父母的嘉奖,往往会弄虚作假,这种现象一旦被揭穿,孩子反而会丧失学习的动力,父母也就感到失望。
六、不要放任自流
在孩子思想行为可塑性最大的时候,(3——15岁),有的家长不揣摩孩子的心理状态,捕捉孩子的变化苗头,引导和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放任不管。有的以工作紧张、家长以繁忙为由,放弃教育,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予过问。这样的家长,是难以教育好子女的。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后,也曾加强管教,但教子无方,毫无效果,此时家长又丧失信心,束手无策,干脆放弃管教,使一些孩子步入歧途。
七、不要讽刺、挖苦
一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讽刺挖苦,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的去找孩子身上的缺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目的是用“激将”,认为可以激励孩子上进,而实际上却容易使孩子失去信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家长不管地点、不分场合,常以揭短为快事,把孩子弄得十分尴尬,无法下台,上进心、自尊心受到伤害,变成感情冷漠,对人不信任,对家庭充满了厌恶和反感。
八、不要哄骗撒谎
有些父母为图一时安宁,不断伪造假话欺哄孩子,骗者无心,却为孩子做了撒谎的示范。长期失信于孩子,使孩子真假难分,是非不辩,滋长了对人们的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天久日长,耳濡目染,仿效父母,孩子无师自通地学到了说假话,一颗幼小的心灵从此蒙受了污染,养成了说假话、虚伪的双重人格。此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也!”
九、不要简单、粗暴
一些家长对子女失去信心,动辄采取体罚式的管教,甚至遗弃,这会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展,表面不敢反抗,内心强烈不满,做事背着父母,不与父母讲心理话,必然会使孩子和家长之间形成情感和心理障碍,两代人隔阂不断加深,经常性的体罚,会促使孩子心理变态,造成感情对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急于求成,迫使孩子在没搞通思想的情况下承认错误,使孩子口头上承认,以便“蒙混过关”,心里并不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形成一犯再犯的习惯。使孩子养成不诚实的品质。
一、不要溺爱过度
对孩子的溺爱,表现在惟命是从、娇惯成性、超前消费等。有的父母始终是把孩子看成是幼小无知,需要处处照顾的弱小生命。当作“掌上明珠”,“娇宝贝”一样爱护,而不是当作是有独立思想和需要的人。形成孩子的骄横、暴躁、自高自大、孤僻、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一旦条件变化,容易违法犯罪。其结果会使孩子失去学会自己来作出选择的能力,总是由别人让替他做决定,于是,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不能发展。过分保护的孩子往往使孩子产生处处依赖父母,离不开家庭。因为父母就代表安全和保护,他们对家庭保护之外的现实生活毫无准备,生活中不敢去探索、冒险、意志薄弱,不能吃苦。使孩子养成了懦弱、懒散、怕苦怕累的性格。实践证明:“爱子——溺子——害子”。
二、不要姑息袒护
有些家长明知孩子错了还包庇“用年龄小,不懂事”或“不是故意的”加以袒护和掩盖,使孩子认为有靠山,行为就更放肆,缺点错误越来越多,不良行为愈演愈烈,直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无原则的宽容就是姑息。《礼记》:“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成语“姑息养奸”,就是指过分宽容,助长坏人坏事。父母对子女如果一味原谅宽容,不严肃教育,不公正处理,偏袒护短,子女长大后就会缺乏理解他人需要与感情的能力,自私自利,一切以我为中心。自己的有所需要都必须立即得到满足,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弄到手,不会尊重别人,老是支配别人,经常地陷入冲突,在家里造成紧张,在学校制造混乱,在左邻右舍中招惹是非。有位教育家说:“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放纵他们,等于自己在泉水的源头里下了毒药。当父母尝到这一苦果时,也就后悔莫及了。
三、不要过分赞扬
不断赞扬也像不断责备一样,会失去效力。使孩子的自我过分强化,表现过分自满,造成承受挫折的意志力薄弱,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孩子会认为我这个人处处会受到赞扬,这样他就无需努力去做好事。总是把自己放在引人注意、需要别人赞扬或的自我中心的地位。爱之过甚,便不知其子之恶,成了个被纵坏的孩子。
四、不要期盼过高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考虑孩子的基础和承受能力。不少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以大人标准要求孩子,凡事都要尽善尽美。孩子觉得压力太大。虽经努力,仍不能使大人满意,于是就会心灰意懒,感到苦恼万分,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五、不要轻易许诺
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听话和取得好成绩,频频使用物质手段,作业做得好有奖,考试得高分有奖,老师表扬有奖。动辄向孩子许诺,“只要你考试考得好,我就-----”之类承诺,起初,这种物质刺激还起点作用,孩子万一成绩欠佳,为了获得父母的嘉奖,往往会弄虚作假,这种现象一旦被揭穿,孩子反而会丧失学习的动力,父母也就感到失望。
六、不要放任自流
在孩子思想行为可塑性最大的时候,(3——15岁),有的家长不揣摩孩子的心理状态,捕捉孩子的变化苗头,引导和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放任不管。有的以工作紧张、家长以繁忙为由,放弃教育,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予过问。这样的家长,是难以教育好子女的。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后,也曾加强管教,但教子无方,毫无效果,此时家长又丧失信心,束手无策,干脆放弃管教,使一些孩子步入歧途。
七、不要讽刺、挖苦
一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讽刺挖苦,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的去找孩子身上的缺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目的是用“激将”,认为可以激励孩子上进,而实际上却容易使孩子失去信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家长不管地点、不分场合,常以揭短为快事,把孩子弄得十分尴尬,无法下台,上进心、自尊心受到伤害,变成感情冷漠,对人不信任,对家庭充满了厌恶和反感。
八、不要哄骗撒谎
有些父母为图一时安宁,不断伪造假话欺哄孩子,骗者无心,却为孩子做了撒谎的示范。长期失信于孩子,使孩子真假难分,是非不辩,滋长了对人们的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天久日长,耳濡目染,仿效父母,孩子无师自通地学到了说假话,一颗幼小的心灵从此蒙受了污染,养成了说假话、虚伪的双重人格。此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也!”
九、不要简单、粗暴
一些家长对子女失去信心,动辄采取体罚式的管教,甚至遗弃,这会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展,表面不敢反抗,内心强烈不满,做事背着父母,不与父母讲心理话,必然会使孩子和家长之间形成情感和心理障碍,两代人隔阂不断加深,经常性的体罚,会促使孩子心理变态,造成感情对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急于求成,迫使孩子在没搞通思想的情况下承认错误,使孩子口头上承认,以便“蒙混过关”,心里并不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形成一犯再犯的习惯。使孩子养成不诚实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