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散记
陪都散记
致敬《人类群星闪耀时》之《歌德:玛丽恩巴德悲歌》
穿过绵绵的鄂西山脉,再过四百里的三峡,便来到了巴蜀的东大门,重庆。
站在朝天门之上,嘉陵江和长江在此地汇聚。渝中半岛像一只蛇头,以尖锐的角度咬进这个在近现代史上尽露锋芒的江湾。当日阴云环绕,低低的山脉压在三道河流的两侧,三座大桥之间是九个码头一字排开。在江水汇聚的地方,嘉陵江是青绿色的,而长江水是浑浊的黄色,在江心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界限。现在是雨季,这界限向长江一侧偏移了很多,上游源自陇上的暴雨,穿越整个川中盆地,携带着滚滚的洪水,还有这一江煮饭、洗衣、戏水的生气,终于来到重庆。
刚从两个项目中脱身出来,每天超过16个小时的连轴转,然后飞也似地逃离加班现场来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为之一振。然朝天门的眼前景象和我印象中旧朝天门广场的韵味还是有落差的。在我的想象里,从这个制高点往下望下去的,应该是如罗马的西班牙台阶一般放射开去到江里的数不清的格格,台上台下,熙熙攘攘,无数的纤夫、棒棒、旅人在这台阶上如蚁群般来来去去,喧嚣、讲价、甚至咒骂,织成一片如清明上河图般包罗万象的煌煌盛景。
这座码头城市,就在我眼前的一抹薄雾中醒来,而今一同醒来的古码头的生机已经不再。如今它的声望,已被另外一张张名片所代替,比如火锅,比如美女,比如陪都。
自近代史起直到现在,重庆都是一个在外界眼里充满了政治意味的城市。这里的一惊一乍,都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加持下,通过一部小小的蓝或红电话座机,传到香港、南京、然后是北京。
三八年夏天,日军入寇,烽火连天。国民政府迁守洛阳未成,飞至重庆。在那几年里,重庆便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抵抗运动的中心。早年时,我曾去过洛阳龙门的蒋介石临时府邸。和这里惊人的相似,蒋公在无数个夜不成寐的日子里,披衣起身,望着漆黑夜里脚下的流向战区的江水,焦急地等待着一封决定成千上万人生死的电报。
曾家岩现在的市委8号楼,就是当年的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原先的国民政府遗存已被基本拆除,唯一遗留的只有一个妆容精致的一字楼。重新刷过白漆之后,柱廊之上的斜山砖倒多了几分俏丽,像极某个租界的美国或法国俱乐部,全无一个抵抗政权心中的沉重与危机感。彼时,北平、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平汉路以东已经无险可守,大半个中国眼见落入敌手,西迁已是不得不选的决策。而重庆,是史上从未有过的选择,也是那个时候能够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从政治上来看,选重庆而不选成都,固然有着川中并非中央军控制范围的考虑。然而我更愿意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考虑。从地图上来看,重庆像是一个隔在华中和华西之间的猛兽,兽头远远伸出,通过三峡这根神经对着江汉平原虎视眈眈;前脚踏进湘西,随时准备对薛岳的第九战区进行应援;后脚守在川中,源源不断地接收着来自大西南以及缅英政府的装备以及补给。相反来看,自古以来,偏安成都的政权,尚未有一个能够最终逐鹿中原。
这种雄心,是重庆在战时作为大西南的政治担当,而在和平年间则总会被消解无疑。
解放碑,是重庆市最重要的地标,现在也是重庆最主要的商业街。两边是美女云集的步行街,Zegna和Louis Vuitton的大幅Logo在碑两侧相应成趣,更远一点的地方,环球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遥遥对视。而解放碑本身一身素净,简洁的好像和这八年的血与火的抗争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修饰,极小的七个金字“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这段历史一笔带过。
这也是我发现重庆很有意思的一点,它愿意在某一个时刻承担起历史的重担,却不愿意将史家的如椽大笔至于其上。众所周知,重庆是一座更为享受的城市,充满了市井和俗世的气息。它不像北京,十里长安街的每一幢建筑都在告诉你这是这个国家权力的中心;它也不像南京,城内的六朝烟水气和城外龙盘虎踞的帝都气象浓的化不开。重庆是一座现世的城市,每一个人爱的都是美女和火锅,就连以这座城市为主题的rap结尾都是“哎最近听说猪肉又涨价了哦”“四不四哦”的市井味道。
重庆的市井气,和重庆人民热情火爆的脾气,是如出一辙的。众多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作品,都充满了这种感觉,都在讲述一个城市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早年一些少年作家所写的关于重庆的作品中,也洋溢着这种略带促狭式的调侃。在一群耿直得可爱的人民的剪影中,全都是接地气的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就连我乘的士时,的士司机对旁边插车的小年轻的重庆话的国骂,语调也是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乘的士来到的是长江索道,这条索道是建国后所修,早年主要用于两岸的通勤,现大桥和地铁已经建设发达,索道便成为了游客们体验山城的游乐景点。
索道车从站里缓缓驶出,凌空架于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之上,前方是宽阔的长江。从前窗向下望去,道路是石头森林中间的细小缝隙,人和车在其中以极慢的速度行走,好像是规划展览馆中的微缩模型。一眨眼,再看不见高楼大厦,脚下只剩下了滚滚奔流的长江水,有一种不太真实的奇幻感觉。
于我来说,重庆是一个很复杂的城市,也是一个很奇幻的城市。说它复杂,是它作为一座城市,同时承担了厚重与市井,阴森与火爆。说它奇幻,是它依山而建,傍水而扩,是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一朵奇葩。
对于一个生长在华北平原上的人来说,重庆的一点神奇之处,就是你从一楼上到三楼,走出去发现直接是一条马路;继续上到五楼,出去还是一条马路;最夸张的是洪崖洞,直接上到十一楼,走出去发现还是一条马路。而洪崖洞也是重庆从审美上充满了阴森魔幻色彩的集中体现。看过《千与千寻》的友人都说这里充满了动画片里的感觉,一片吊脚楼突兀地矗立在眼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夜灯初上,一大片山体上都是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在橙黄色的灯光衬照下,里面时有行人若隐若现,活脱脱的是神秘感,不知里面是何方洞天。
除此以外,就更不用说亚洲最长的市内电梯,作为通勤工具来使用的升降电梯,从一片民居的中间呼啸而过的三号地铁线,凌驾于滔滔江水之上的通勤索道……而市政当局最近雄心勃勃的交通规划方案,则是在步行密集区,将车行道及停车场全部建于山体之中,路面上仅供行人行走。
然而重庆的魔幻色彩除了市政建设,更少不了环境的衬托。作为川东的山城,这里大半年都是云遮雾绕,素有“雾都”的美名,城中一个著名电视节目即取名为“雾都夜话”。在这样一座山与江相互缠绕的城市里,云雾的衬托,更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笔浓厚的神秘色彩。
更何况,上源一百里地,就是闻名华夏的丰都鬼城。
川中自古多鬼事,而重庆借着这山环水抱云雾缭绕的地利,更是少不了这种阴森的色彩。早在三国时,张鲁的五斗米道就是在重庆发家。近古以来,蒙元和张献忠两次杀尽川中黎民,更是为这个阴森的故事平添了几千万孤魂野鬼。
讲到蒙元屠川,重庆在其中也是重要的一个角。彼时蒙哥大汗亲率五十万蒙古骑兵,饮马嘉陵江下,围困合川钓鱼城。而重庆人竟是顶住了这巨大的压力,数月未能被破,而一代蒙哥大汗也竟是战死在了钓鱼城下,元军由是撤兵,接触了南宋王廷的一次大危机。收到传书,远在西奈半岛的蒙古旭烈兀将军紧急撤军,回到蒙古,也是华夏对世界反野蛮人战争的一次重大贡献。
然而这并未能帮助南宋在一百年后摆脱亡国的命运。同样,八年的浴血坚守,也并不能消解国民政府在三年后被共产党绝地反击,退到台湾的命运。这仿佛是重庆的又一个魔障,它可以给你提供坚守的力量,但却不能给你江山永固的智慧。
想来,在那八年中无数个危急的日子里,蒋公独自站在礼拜堂里,对着耶稣祈祷的时候,应该是想到了蒙哥死在钓鱼城下的命运的吧。然而,他想到了这开始,却未必能想到这结局。
走过这座小小的现已荡然无存的礼拜堂,我们一路沿石阶而上,换换走到半山腰的沿江栈道。
沿江栈道,是市政当局翻修后用于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一面是绵延的山脉,另一面则是身下的长江,道上除了当地社区的居民,绝少有人。在竹林的掩映下,幽暗深邃。透过竹林看到江景,却是一览无余。在密密的竹林两侧,有山有江,也有重庆人的市井生活。路边有卖腊肉和泡菜的小摊,在更远一点的居民楼里,有悠闲的市民在打麻将或是闲谈。
我在想,其实弥漫在雾都之上挥之不去的阴森气息,和雾都人民坚忍而又市井的气质,看似迥然相异,但其实或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吧。重庆作为成都平原和江汉平原中间一个幽暗深邃的孔道,注定了要承担这样的重任和一次一次的毁灭,而为了能够背负这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重庆人更多的是着眼于现世,在太平年间能够享受俗世的欢愉,在琐碎纷杂的市井生活中度过漫长的一生,在战乱年间又能挺身而出,用他们的火爆和耿直,扛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重担。就如同旧时朝天门下云集的棒棒们,拿起扁担扛人扛物,放下扁担嬉笑怒骂。
夜幕初上,重庆的夜景是出了名的。一江之上,两岸皆是层层叠叠亮灯的高楼大厦,煞是壮观,很有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效果。重庆楼要少一些,树和雾要多一些,便是夜景还是加了一些阴森的气味在里面的。火锅店里的几百桌火锅的火爆气氛,和外面的夜景也是相映成趣。此时此景,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幅奇诡的画面,画面的前景是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熙熙攘攘的市井场面,熙熙攘攘,歌舞升平,透过这前景往里定睛细看,再看出的却是浮在这江雾之上的,鬼气森森的愁云惨雾的情境。想到这里,赶紧从一锅红汤里捞出几片快老掉的黄喉压压惊。
借用一句话,城市之于我,不是一茶一饭,不是雨露之亲,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去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也会尽可能的抽出时间,来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这座城市的独特味道。在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当代中国,具有独特城市气质的城市并不是很多,而具有深刻气质的城市,都会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和城市的大小毫无关系。在先前去到广西梧州的时候,这座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对自己作为一个小城市的清晰定位,和在实际建设中对自身定位的尊重,都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而重庆也是一个具有鲜明气质的城市,这种气质更多的来源于其过往的历史,而市政当局在建设中,可以看到对其气质的有限尊重,但更多的还是在毁灭这种气质,比如对朝天门广场灾难性的改造,比如对老街区不留余地的拆掉重建等等。更何况,重庆是一个具有复杂特质的城市,这种多重的特质更会令人神往,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度消费中,这种独特的吸引力终将被逐渐消解,荡然无存,最后变成一个仅剩几个主题公园式景点的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
窗外夜景渐渐消去,我们也从火锅店离席,留下这一锅火红沸腾的魑魅魍魉。
致敬《人类群星闪耀时》之《歌德:玛丽恩巴德悲歌》
穿过绵绵的鄂西山脉,再过四百里的三峡,便来到了巴蜀的东大门,重庆。
站在朝天门之上,嘉陵江和长江在此地汇聚。渝中半岛像一只蛇头,以尖锐的角度咬进这个在近现代史上尽露锋芒的江湾。当日阴云环绕,低低的山脉压在三道河流的两侧,三座大桥之间是九个码头一字排开。在江水汇聚的地方,嘉陵江是青绿色的,而长江水是浑浊的黄色,在江心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界限。现在是雨季,这界限向长江一侧偏移了很多,上游源自陇上的暴雨,穿越整个川中盆地,携带着滚滚的洪水,还有这一江煮饭、洗衣、戏水的生气,终于来到重庆。
刚从两个项目中脱身出来,每天超过16个小时的连轴转,然后飞也似地逃离加班现场来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为之一振。然朝天门的眼前景象和我印象中旧朝天门广场的韵味还是有落差的。在我的想象里,从这个制高点往下望下去的,应该是如罗马的西班牙台阶一般放射开去到江里的数不清的格格,台上台下,熙熙攘攘,无数的纤夫、棒棒、旅人在这台阶上如蚁群般来来去去,喧嚣、讲价、甚至咒骂,织成一片如清明上河图般包罗万象的煌煌盛景。
![]() |
这座码头城市,就在我眼前的一抹薄雾中醒来,而今一同醒来的古码头的生机已经不再。如今它的声望,已被另外一张张名片所代替,比如火锅,比如美女,比如陪都。
自近代史起直到现在,重庆都是一个在外界眼里充满了政治意味的城市。这里的一惊一乍,都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加持下,通过一部小小的蓝或红电话座机,传到香港、南京、然后是北京。
三八年夏天,日军入寇,烽火连天。国民政府迁守洛阳未成,飞至重庆。在那几年里,重庆便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抵抗运动的中心。早年时,我曾去过洛阳龙门的蒋介石临时府邸。和这里惊人的相似,蒋公在无数个夜不成寐的日子里,披衣起身,望着漆黑夜里脚下的流向战区的江水,焦急地等待着一封决定成千上万人生死的电报。
曾家岩现在的市委8号楼,就是当年的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原先的国民政府遗存已被基本拆除,唯一遗留的只有一个妆容精致的一字楼。重新刷过白漆之后,柱廊之上的斜山砖倒多了几分俏丽,像极某个租界的美国或法国俱乐部,全无一个抵抗政权心中的沉重与危机感。彼时,北平、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平汉路以东已经无险可守,大半个中国眼见落入敌手,西迁已是不得不选的决策。而重庆,是史上从未有过的选择,也是那个时候能够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从政治上来看,选重庆而不选成都,固然有着川中并非中央军控制范围的考虑。然而我更愿意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考虑。从地图上来看,重庆像是一个隔在华中和华西之间的猛兽,兽头远远伸出,通过三峡这根神经对着江汉平原虎视眈眈;前脚踏进湘西,随时准备对薛岳的第九战区进行应援;后脚守在川中,源源不断地接收着来自大西南以及缅英政府的装备以及补给。相反来看,自古以来,偏安成都的政权,尚未有一个能够最终逐鹿中原。
这种雄心,是重庆在战时作为大西南的政治担当,而在和平年间则总会被消解无疑。
解放碑,是重庆市最重要的地标,现在也是重庆最主要的商业街。两边是美女云集的步行街,Zegna和Louis Vuitton的大幅Logo在碑两侧相应成趣,更远一点的地方,环球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遥遥对视。而解放碑本身一身素净,简洁的好像和这八年的血与火的抗争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修饰,极小的七个金字“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这段历史一笔带过。
![]() |
这也是我发现重庆很有意思的一点,它愿意在某一个时刻承担起历史的重担,却不愿意将史家的如椽大笔至于其上。众所周知,重庆是一座更为享受的城市,充满了市井和俗世的气息。它不像北京,十里长安街的每一幢建筑都在告诉你这是这个国家权力的中心;它也不像南京,城内的六朝烟水气和城外龙盘虎踞的帝都气象浓的化不开。重庆是一座现世的城市,每一个人爱的都是美女和火锅,就连以这座城市为主题的rap结尾都是“哎最近听说猪肉又涨价了哦”“四不四哦”的市井味道。
重庆的市井气,和重庆人民热情火爆的脾气,是如出一辙的。众多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作品,都充满了这种感觉,都在讲述一个城市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早年一些少年作家所写的关于重庆的作品中,也洋溢着这种略带促狭式的调侃。在一群耿直得可爱的人民的剪影中,全都是接地气的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就连我乘的士时,的士司机对旁边插车的小年轻的重庆话的国骂,语调也是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乘的士来到的是长江索道,这条索道是建国后所修,早年主要用于两岸的通勤,现大桥和地铁已经建设发达,索道便成为了游客们体验山城的游乐景点。
![]() |
索道车从站里缓缓驶出,凌空架于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之上,前方是宽阔的长江。从前窗向下望去,道路是石头森林中间的细小缝隙,人和车在其中以极慢的速度行走,好像是规划展览馆中的微缩模型。一眨眼,再看不见高楼大厦,脚下只剩下了滚滚奔流的长江水,有一种不太真实的奇幻感觉。
![]() |
于我来说,重庆是一个很复杂的城市,也是一个很奇幻的城市。说它复杂,是它作为一座城市,同时承担了厚重与市井,阴森与火爆。说它奇幻,是它依山而建,傍水而扩,是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一朵奇葩。
对于一个生长在华北平原上的人来说,重庆的一点神奇之处,就是你从一楼上到三楼,走出去发现直接是一条马路;继续上到五楼,出去还是一条马路;最夸张的是洪崖洞,直接上到十一楼,走出去发现还是一条马路。而洪崖洞也是重庆从审美上充满了阴森魔幻色彩的集中体现。看过《千与千寻》的友人都说这里充满了动画片里的感觉,一片吊脚楼突兀地矗立在眼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夜灯初上,一大片山体上都是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在橙黄色的灯光衬照下,里面时有行人若隐若现,活脱脱的是神秘感,不知里面是何方洞天。
![]() |
除此以外,就更不用说亚洲最长的市内电梯,作为通勤工具来使用的升降电梯,从一片民居的中间呼啸而过的三号地铁线,凌驾于滔滔江水之上的通勤索道……而市政当局最近雄心勃勃的交通规划方案,则是在步行密集区,将车行道及停车场全部建于山体之中,路面上仅供行人行走。
然而重庆的魔幻色彩除了市政建设,更少不了环境的衬托。作为川东的山城,这里大半年都是云遮雾绕,素有“雾都”的美名,城中一个著名电视节目即取名为“雾都夜话”。在这样一座山与江相互缠绕的城市里,云雾的衬托,更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笔浓厚的神秘色彩。
更何况,上源一百里地,就是闻名华夏的丰都鬼城。
川中自古多鬼事,而重庆借着这山环水抱云雾缭绕的地利,更是少不了这种阴森的色彩。早在三国时,张鲁的五斗米道就是在重庆发家。近古以来,蒙元和张献忠两次杀尽川中黎民,更是为这个阴森的故事平添了几千万孤魂野鬼。
讲到蒙元屠川,重庆在其中也是重要的一个角。彼时蒙哥大汗亲率五十万蒙古骑兵,饮马嘉陵江下,围困合川钓鱼城。而重庆人竟是顶住了这巨大的压力,数月未能被破,而一代蒙哥大汗也竟是战死在了钓鱼城下,元军由是撤兵,接触了南宋王廷的一次大危机。收到传书,远在西奈半岛的蒙古旭烈兀将军紧急撤军,回到蒙古,也是华夏对世界反野蛮人战争的一次重大贡献。
然而这并未能帮助南宋在一百年后摆脱亡国的命运。同样,八年的浴血坚守,也并不能消解国民政府在三年后被共产党绝地反击,退到台湾的命运。这仿佛是重庆的又一个魔障,它可以给你提供坚守的力量,但却不能给你江山永固的智慧。
想来,在那八年中无数个危急的日子里,蒋公独自站在礼拜堂里,对着耶稣祈祷的时候,应该是想到了蒙哥死在钓鱼城下的命运的吧。然而,他想到了这开始,却未必能想到这结局。
走过这座小小的现已荡然无存的礼拜堂,我们一路沿石阶而上,换换走到半山腰的沿江栈道。
沿江栈道,是市政当局翻修后用于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一面是绵延的山脉,另一面则是身下的长江,道上除了当地社区的居民,绝少有人。在竹林的掩映下,幽暗深邃。透过竹林看到江景,却是一览无余。在密密的竹林两侧,有山有江,也有重庆人的市井生活。路边有卖腊肉和泡菜的小摊,在更远一点的居民楼里,有悠闲的市民在打麻将或是闲谈。
![]() |
我在想,其实弥漫在雾都之上挥之不去的阴森气息,和雾都人民坚忍而又市井的气质,看似迥然相异,但其实或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吧。重庆作为成都平原和江汉平原中间一个幽暗深邃的孔道,注定了要承担这样的重任和一次一次的毁灭,而为了能够背负这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重庆人更多的是着眼于现世,在太平年间能够享受俗世的欢愉,在琐碎纷杂的市井生活中度过漫长的一生,在战乱年间又能挺身而出,用他们的火爆和耿直,扛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重担。就如同旧时朝天门下云集的棒棒们,拿起扁担扛人扛物,放下扁担嬉笑怒骂。
夜幕初上,重庆的夜景是出了名的。一江之上,两岸皆是层层叠叠亮灯的高楼大厦,煞是壮观,很有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效果。重庆楼要少一些,树和雾要多一些,便是夜景还是加了一些阴森的气味在里面的。火锅店里的几百桌火锅的火爆气氛,和外面的夜景也是相映成趣。此时此景,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幅奇诡的画面,画面的前景是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熙熙攘攘的市井场面,熙熙攘攘,歌舞升平,透过这前景往里定睛细看,再看出的却是浮在这江雾之上的,鬼气森森的愁云惨雾的情境。想到这里,赶紧从一锅红汤里捞出几片快老掉的黄喉压压惊。
借用一句话,城市之于我,不是一茶一饭,不是雨露之亲,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去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也会尽可能的抽出时间,来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这座城市的独特味道。在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当代中国,具有独特城市气质的城市并不是很多,而具有深刻气质的城市,都会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和城市的大小毫无关系。在先前去到广西梧州的时候,这座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对自己作为一个小城市的清晰定位,和在实际建设中对自身定位的尊重,都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而重庆也是一个具有鲜明气质的城市,这种气质更多的来源于其过往的历史,而市政当局在建设中,可以看到对其气质的有限尊重,但更多的还是在毁灭这种气质,比如对朝天门广场灾难性的改造,比如对老街区不留余地的拆掉重建等等。更何况,重庆是一个具有复杂特质的城市,这种多重的特质更会令人神往,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度消费中,这种独特的吸引力终将被逐渐消解,荡然无存,最后变成一个仅剩几个主题公园式景点的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
窗外夜景渐渐消去,我们也从火锅店离席,留下这一锅火红沸腾的魑魅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