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世界
【迪斯尼到底是什么?】
一个高度控制的乌托邦,终极的虚拟现实体验,通过技术给人创造富有冲击力的情感体验。
迪斯尼本身想做成一个城市,但放在现实中不可行,所以做成了一个主题乐园。
两者的差别:做城市要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不理性的人。
类比苹果要做智能汽车、无人驾驶,也会面对城市规划的问题。
上海迪斯尼和香港迪斯尼的差别:香港迪斯尼刻意地营造了一个脱离现实城市的梦幻的感觉,上海则没有。
【也谈后事实时代】
我们经常会发现,被称作事实的东西只不过是说话的人希望成为事实的东西。「今天的人就是不看书了,」创业者以自信而斩截的语气说。「不管妳喜不喜欢,这都是事实。」这话隐约感觉没什么错,至于是哪里的人,多大的人,看什么书,一个月看多少本才叫看书,自然就没人关心了。
(这个例子举得很好,事实上看到很多人斩钉截铁地下某个定义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时,很想反问他他结论的定义、边界到底是什么。。但这个时候又很怕自己走入不可知论的误区,因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的话,是无法得出所谓的结论的,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可以100%得到某个确定的结论的。)
兼听则明,在古代或许是可行的策略。今天兼听之后的明,有时似乎只是在几种信仰之中选择一种。
(其实到最后无非是自己选择去相信那个,把哪一种论断作为事实。所谓的事实已经不完全是客观的了,是主观的自身的选择,跟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所以很同意这样的说法。)
【话糙,理不糙?】
职业选择和传统意义上表达的差别。
职业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达」(本文不涉及小说和诗歌等虚构写作),而是一种和预设读者的沟通。预设读者就要预设立场,而预设立场似乎从来都没有什么好名声。但那是一种对作者和读者都有利的成本考量。
和职业写作不同,在线上讨论中,表达观点和情绪几乎从来都是第一目的。我手写我心,是这一类作者愿意去拥抱的一种理念。很多人觉得网上的文字更「真实」,原因就在这里。没有预设读者的表达会更自由,这一类表达的读者同样也更自由。但自由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它意味着孤独和未知。在这种恐惧当中,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会立即启动。身为作者,妳想被人喜欢,被人认同。身为读者,妳会希望看到自己信任的朋友认同自己也认同的东西。回声室的出现,和这种由自由导致的恐惧不无关系。(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读者和作者的义务是等同的,更自由的表达需要更自由的阅读策略。)
一对一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妳面对的读者只有一个。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前提下,IM 上的对话等于是在进行职业写作。
很多中国人信奉「话糙理不糙」,但那只有在双方知根知底的前提下才成立。糙代表着原始的情感力量,因此糙话总是更有煽动力和排斥力,吸引一批人,激怒另一批人,最终造成所谓「民众的撕裂」。众所周知,情感力量对于理性有抑制作用。因此,话糙理不糙或许应该这样歪解:表达形式可以原始而粗砺,但理性容不得情感来干涉。
(美国大选有感)
一个高度控制的乌托邦,终极的虚拟现实体验,通过技术给人创造富有冲击力的情感体验。
迪斯尼本身想做成一个城市,但放在现实中不可行,所以做成了一个主题乐园。
两者的差别:做城市要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不理性的人。
类比苹果要做智能汽车、无人驾驶,也会面对城市规划的问题。
上海迪斯尼和香港迪斯尼的差别:香港迪斯尼刻意地营造了一个脱离现实城市的梦幻的感觉,上海则没有。
【也谈后事实时代】
我们经常会发现,被称作事实的东西只不过是说话的人希望成为事实的东西。「今天的人就是不看书了,」创业者以自信而斩截的语气说。「不管妳喜不喜欢,这都是事实。」这话隐约感觉没什么错,至于是哪里的人,多大的人,看什么书,一个月看多少本才叫看书,自然就没人关心了。
(这个例子举得很好,事实上看到很多人斩钉截铁地下某个定义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时,很想反问他他结论的定义、边界到底是什么。。但这个时候又很怕自己走入不可知论的误区,因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的话,是无法得出所谓的结论的,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可以100%得到某个确定的结论的。)
兼听则明,在古代或许是可行的策略。今天兼听之后的明,有时似乎只是在几种信仰之中选择一种。
(其实到最后无非是自己选择去相信那个,把哪一种论断作为事实。所谓的事实已经不完全是客观的了,是主观的自身的选择,跟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所以很同意这样的说法。)
【话糙,理不糙?】
职业选择和传统意义上表达的差别。
职业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达」(本文不涉及小说和诗歌等虚构写作),而是一种和预设读者的沟通。预设读者就要预设立场,而预设立场似乎从来都没有什么好名声。但那是一种对作者和读者都有利的成本考量。
和职业写作不同,在线上讨论中,表达观点和情绪几乎从来都是第一目的。我手写我心,是这一类作者愿意去拥抱的一种理念。很多人觉得网上的文字更「真实」,原因就在这里。没有预设读者的表达会更自由,这一类表达的读者同样也更自由。但自由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它意味着孤独和未知。在这种恐惧当中,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会立即启动。身为作者,妳想被人喜欢,被人认同。身为读者,妳会希望看到自己信任的朋友认同自己也认同的东西。回声室的出现,和这种由自由导致的恐惧不无关系。(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读者和作者的义务是等同的,更自由的表达需要更自由的阅读策略。)
一对一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妳面对的读者只有一个。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前提下,IM 上的对话等于是在进行职业写作。
很多中国人信奉「话糙理不糙」,但那只有在双方知根知底的前提下才成立。糙代表着原始的情感力量,因此糙话总是更有煽动力和排斥力,吸引一批人,激怒另一批人,最终造成所谓「民众的撕裂」。众所周知,情感力量对于理性有抑制作用。因此,话糙理不糙或许应该这样歪解:表达形式可以原始而粗砺,但理性容不得情感来干涉。
(美国大选有感)
来自 豆瓣App